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劉封爭蜀,意在中原。
在法正面前,劉封徹底露出了崢嶸。
益州自趙韙舉兵,讓出三峽險關之後,就再也不是劉封棋盤上的對手了。
劉璋麾下的東州兵和蜀軍,除了黃權能入劉封之眼,其他人不過碌碌無爲之輩,連功狗都算不上的中庸之徒。
張任、嚴顏,蜀中名將,資歷、經驗、才能都已是益州第一檔了。可要是放到了天下大局之中,也僅僅只是中人之姿,若是一定要找些亮點,那恐怕也只有忠心值得一提了。
漢中張魯原本還有些棘手,白馬塞和走馬嶺這道漢中大門實在險峻,且沿途艱難險阻,糧道既阻且長,實在是讓人頭疼。
可結果張魯居然主動南下,涉足蜀中,簡直就是自尋死路。
原本劉封以爲自己的好運已經足夠多了,卻沒想到還有更大的驚喜在後面。曹操居然成功的勸降了張魯,並以主力南下入蜀,欲同劉封爭奪益州。
也正是得知這一消息之後,劉封腦海中靈光乍現,萌生出了鯨吞曹氏這一大膽想法。
有了這個念頭之後,劉封只同八個人商議了此事。
這八人分別是老爹劉備,自己悉心栽培,視若珍寶的諸葛亮、陸遜、龐統,再加上荀攸、陳登、劉曄、魯肅四人。
劉備乍一聽聞,如遭雷殛,以爲劉封是鬼迷心竅了。
可在荀攸的闡釋解析,幫助劉備理解了劉封的心思。
曹氏如今雖然一再擴軍,又得劉表、張濟以及關中部分叛軍的降服,又收得李傕、郭汜的殘部,實力大增,已有兵馬二十餘萬,其中有野戰能力的兵馬就不下十數萬。
曹氏此番入蜀,不論是曹昂的先鋒,還是曹仁的後援,俱是這十數萬野戰軍中的精銳,前後相加六萬餘人。
毫不誇張的說,這六萬就是曹氏集團中最爲精華的部曲之一。劉封之所以放着能夠輕鬆得手的成都不下,就是爲了能將這六萬曹軍精銳全部引到成都城下,隨後一舉將其覆滅。
一旦曹氏這部分精銳有被殲滅圍困的風險,曹操勢必還會繼續調兵增援。
接連的調兵,無疑會使得曹氏對地方的掌控能力大大下降。
屆時太史慈、趙雲出豫州,賈逵、董襲出襄陽,周瑜、高順出西城。毫不誇張的說,此策一旦發動起來,劉封麾下三線齊出,更有劉備在徐州呼應,側擊兗州。
曹操很可能根本來不及有防禦。
曹氏二十萬之衆,六萬最精銳的野戰軍入了蜀地,最多還有六七萬能野戰的部曲,如何能擋得住四面圍攻?
更別說袁曹之間的關係還有些惡劣,一時半會兒還在恢復之中。
袁紹到時候是雪中送炭,拉曹操一把的可能多,還是索性乾脆趁機南下,與劉家平分曹氏,然後再決一雌雄的可能大?
只要曹氏得不到袁氏的援救,都不用袁氏落井下石,曹操就很難擋住劉封的全面進攻了。
世人皆以爲劉封算計的是劉璋,實不知他算計的真正對象是曹操。
這並非是因爲曹操太蠢而入套,反而是因爲曹操太聰明,太精明,太清楚他的態勢有多難看危險。
劉備這才恍然,意識到自家好大兒竟然下了這麼大的一盤棋,他甚至懷疑劉封早在入蜀之前就已經定下了這個計劃,否則他爲啥放着摧鋒軍、挽瀾軍這兩個王牌不用,遠遠的放置在豫州腹地。同時又將賈逵,周瑜、高順、賀齊等諸軍放置在荊州,而僅僅只是動用新軍和水軍先期入蜀。
別說劉備生出這麼個想法了,就連荀攸,陳登,劉曄,魯肅也有類似的想法。
其實他們是真的想多了,劉封只是多智加上熟悉歷史進程和人物性格而已,並非是算無遺策的神仙。
劉封這次入蜀之初的時候,只是想着驅狼吞虎,藉助趙韙舉兵的契機奪取長江天險,在蜀中佔住腳後慢慢耕耘侵吞。他當真是沒想到張魯居然會在自己入蜀的壓力之下提前投曹。
當收到張魯投曹的消息後,劉封依舊想的是利用葭萌關抄襲張魯後路,將漢中軍聚殲在廣漢郡中,好爲下一步攻取漢中郡掃清障礙。
可沒多久,劉封又失算了。
他沒想到曹操居然不顧北方袁紹的壓力,以及同自己徹底翻臉的危險,出大軍南下來與自己爭奪益州。也是直到這個時候,劉封纔有了鯨吞曹氏的野心和靈感。
劉備與荀攸、陳登、劉曄、魯肅等人詳細討論之後,決定贊同劉封的計劃。
整個計劃環環相扣,發動點便是在成都。
劉封以成都爲誘餌,吸引曹軍爲首的聯軍來救劉璋。
這對於聯軍來說就是一個陽謀。
在劉璋俯首稱臣的情況下,曹操如果放棄救援,那不僅僅是相當於將益州拱手相讓,同時更是在天下人面前折損威望。
連帶着一州之主名分的州牧投靠都能被出賣,日後還有誰會相信曹操的信用和招攬?
哪怕是同劉璋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漢中張魯,心裡恐怕都會自我懷疑降服曹操的決定是否正確吧?
因此,只要留着成都不取,就必然能調動聯軍來救,這就是劉封的底氣。
第二環便是以曹軍爲首的蜀中聯軍。
以左幕軍的實力,聯軍只要來救,不但未必能救得了成都,後路必然會出現漏洞。
劉封手裡可是捏着諸葛亮爲首,臨時編制萬人規模的江州軍、賀齊爲首的兩萬山越軍,周瑜的兩萬荊州軍以及蒯越手裡的萬餘交州軍。這些預備隊中,除了交州軍太遠,需要兩、三個月才能趕到蜀中,周瑜只需要半個月就能抵達江州,而江州的諸葛亮和賀齊隨時都能北上匯合周泰、許褚兩部,直斷聯軍後路。
聯軍想要防住這樣規模的攻勢,最少得在後方留下兩萬精兵,這才能搭配上漢中郡兵和教兵這些孱弱部衆堅守待援。
可聯軍總共也不過將近十萬人,即便算上曹仁的四萬,真正能打的精銳也就是八九萬人,況且曹仁那四萬援軍是不能全部投入到蜀中的。以曹操的軍事才能,眼光格局自然更高,不會僅看着蜀中一地,而忽略了漢中也是聯軍糧道的重要一環。
根據曹操事先定下的決策,曹仁得留一萬人在漢中,駐防黃金戍,以防高順所部西進,攻陷南鄭。
滿打滿算,八萬能用之兵,還分在成都和雒城兩處,彼此之間還有着不小的陰私算計,就是曹操親至都沒法保證能戰而勝之。
一旦劉封以成都爲誘餌開始動作,擺放在曹操面前的就只有兩條路。
第一條就是撤軍,放棄蜀中,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第二條就是繼續增兵。
劉封爲什麼明明在其他戰線都有優勢,卻從來不拿這些優勢去壓迫曹操。之前是想要快速取蜀,不想引起曹操的注意和忌憚,免得生出意外。而現在則是下定決心滅曹,故意引而不發,給曹操抽調兵力留出取巧的空間。
曹操一旦心存僥倖當真抽調了其他戰線的兵力繼續增援蜀中,那可就別怪劉封不客氣了。
至於曹操這麼做的概率有多大?
劉封覺得相當大,原因有三。
第一,曹操本人就十分喜歡弄險,其畢生最險要的兩場戰役——官渡之戰和白狼山之戰,曹操都是靠行險取勝。
第二,南陽之事給了曹操一種錯覺,那就是劉封不願意和曹氏撕破臉,而曹操的性格是有些得寸進尺的,很可能會繼續增兵,逼迫劉封妥協,以復刻南陽故事,從而達到不戰而拿下益州,或者最少拿下蜀郡和廣漢郡的目的。
第三,劉璋的歸降,給曹軍帶來了巨大的優勢,包括劉璋的名分、影響力,以及成都這座益州第一重鎮等多方優勢。
這些優勢會給曹操帶來能夠速勝的戰略判斷。
一旦擊退劉封,重奪廣都乃至武陽,那憑藉成都和廣都的防禦體系,再輔以曹軍的精銳,只需要留下兩三萬人,就能在蜀軍的配合下守住蜀郡了。若是能夠奪回武陽,那局面就會更加遊刃有餘了。
只要曹操繼續抽調兵力入蜀,不論蜀中勝負如何,至少中原曹操是丟定了,更別說劉封可不覺得自己會輸給曹昂,他還想着用曹昂來繼續調動曹操呢。
屆時蜀中大戰一開,豫州的左幕軍立刻就會發動,分兩路攻略潁川和陳留,然後直撲河南尹。而徐州的劉備軍也會相機而動,以不少於八萬人的規模,自任城國、魯國、琅琊郡、沛國等地對兗州發動全面進攻,目標包括泰山郡、濟北國、東平國、山陽郡、濟陰郡等五個郡國。
據目前的情報顯示,劉備軍所面臨的敵人主力是程昱指揮的兗州軍。
兗州軍的編制爲四萬人,曹仁南下入蜀時,曹操從兗州抽調了一萬兗州精銳隨行,故而只剩下了三萬人,且分散在各個郡國,存在被分割包圍的風險。
到那時候,程昱別說是回援司隸了,以他手頭那點實力,就是他的大本營濟陰郡都未必能守得住。
劉封預計在驃騎軍的配合下,以一個月的時間突破曹軍第一道防線,深入兗州,以兩個月的時間切斷兗州和司隸之間的聯繫,打到黃河邊上。
最遲不超過三個月的時間,將戰線推至黃河一線,全取兗州,南陽、河南尹等關東之地。
至於關中和漢中,劉封已經做好了幾個不同版本的預案,但具體該如何實行,那還得看中原戰局進展的是否順利,以及河北袁紹的反應。
不過不論袁紹是否下場,也不論曹操能不能憑着函谷關守住關中,曹操在關東的地盤可算是丟乾淨了,蜀中也別想保住,甚至連漢中都危在旦夕。
到那時候,曹氏也算是徹底退出天下逐鹿了。
最壞的結果就是袁紹不下場,或者來不及下場,那曹操必然連關中這點地盤都別想保住。到那時候,恐怕他也只能硬着頭皮去投靠他的本初哥哥了。
劉封之所以定下三個月的時間,也是有根有據的。
歷史上官渡之戰前,袁紹正是準備了半年之久纔開始南下,而且還只是做到了部分動員,不但沒能來得及接應劉備在徐州的聲援,更導致了白馬和延津兩戰的慘敗。
袁紹軍的動員速度相對於曹操來說,是相當緩慢的,而曹操相比起劉封來,又顯得遲鈍無比。
劉封滿打滿算,給足了袁紹面子,對方也絕不可能在三個月內完成動員南下過河。
劉封正是考慮到這點,纔將整個計劃的時間制定在了三個月內,在這段時間裡,袁紹除非派出少部分直屬部隊,否則必定沒法干預河南戰事。
再退一步說,即便袁紹冒險這麼幹了,也得先和曹操溝通一下。否則好容易過河來援,說不定反而被兗州軍當成了敵人對待,那可就是笑煞左幕軍了。
聽着劉封講完自己的大戰略,這一系列的環環相扣計劃,比法正猜到的還要宏大壯偉,直聽的法正熱血賁張,豪情萬丈。
劉封適時笑吟吟的問道:“孝直,以汝之見,可有什麼需要補充的地方嗎?”
劉封提出瞭如此宏偉而可行的計劃,居然還諮詢他法孝直,直讓法正激動到戰戰兢兢起來。
強自壓住內心的激動,法正認真的思考許久,方纔開口道:“明公此略宏而周密,偉而綢繆,正久思方得一見,可獻於明公。”
劉封面容一正,虛心請教道:“孝直請講!”
“正久居巴蜀,對益州地理略有所得。”
法正侃侃而談道:“梓潼以西,地勢漸緩,終至一片坦途,而梓潼以東,山嶺漸起,終至秦嶺羣山,明公若欲斷秦,自然以梓潼、涪城爲易,只是兵法雲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明公如今已有巴郡在手,巴郡之中多有賨人部族,其中與漢家親善者不少。明公何不以財貨糧食相誘,募集賨兵,不需太多,只千人之數,便可以抄襲山間小道,繞過梓潼,直取劍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