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轉機(一)

時間就跟屋子裡偶然發現的碩大的老鼠,也許在幾個月前它纔剛剛出生,但在現在你會突然發現,這支老鼠已經邁入了老年階段。

確切的說,崇禎八年過去了,從八年十月西班牙人偷襲雞籠港失敗,到西班牙人狼狽的老實的縮回了馬尼拉,耽羅府,或者說東江鎮總算在臺灣島站穩了腳跟,同時上報給朝廷的奏章也得到了崇禎的迴應。

雖然臺灣島在大明上下看來只是蠻荒之地,遠遠比不上身爲東江鎮總兵的方成先後收復的復州、金州、旅順等地,但兩者概念不同,不同的是大明上下從來沒人把夷洲當做過大明領土,只有前些年的福建巡撫折騰過那裡,爲的是送走災民,最後也不了了之了,那方成開疆擴土也就成了理所當然,沒人反駁得了,雖然這地方是爛了點,實在是蠻荒之地,但也像徐太拙說的,不管怎麼樣也是開疆擴土。

朝廷上下還要借這份東風來用,誰讓他們去年又是官軍被農民軍殺的丟盔棄甲,又是關外的韃子已然成了氣候,於是這次朝廷的使者來的也快,遠不是當初那般滯留在東江鎮不肯前往耽羅島,畢竟那時和此時不同,那時的耽羅府充其量也只是義民。

義民這東西,說好聽了是起義軍,難聽點那就是強盜土匪,在海上那就是海寇,總歸不是什麼好東西,也沒多少人有那膽氣去惹。

但在方成接了東江鎮的大印後,那身份就從海寇變成了大明實權武官中最高階,總兵官!這地位不算低了,別看大明目前的總兵官不少,前前後後幾十個,但那不少都是前幾年封的,有幾個甚至已經沒兵可帶了,純粹就空頭總兵,方成這個新晉的東江鎮總兵本來還不怎麼樣,現下自然就是燙手的很了,那麾下可是有幾萬大軍的。

雖然耽羅府還只是年前剛冒出來的,不過也的確對得起總兵這個名頭,着實打了幾場勝仗,關外的韃子一時間無力叩關也是事實,看上去,像是比山海關的吳三桂還要好用些。

所以這次大明上下還是拿出了一部分銀子的,難得弄了二十萬兩的銀子送來,崇禎可是在上上下下的官員颳了一層的皮才湊夠這麼多的銀子。

崇禎本意是派近臣來的,這要說起來還是近臣信任些,最後還是被兵部左侍郎傅宗龍給堵了回去,這事可不能幹!那幫子閹貨是什麼人大明上下誰不知道?死要錢的,這要是二十萬兩銀子由他們送過去,說不定這筆錢就得打個對摺。

雖然大明的文人也差不多,這吃拿卡要也是一流,不過惟獨這次這事不能幹,到時候別的也就算了,要是惹怒了對方,那可就得不償失了,所以這次來的還是兵部的屬員,二十萬兩銀子也是一分錢不少,這也得虧是傅應龍派來的,銀子又是崇禎親自賞下來的,除了閹人和當朝首輔外也沒人敢打主意,再加上傅應龍自己花錢上下打點了翻,這才能讓這筆錢順利的到了臺灣島,實際上花去的還不止這個數。

因爲兵部這次有事,或者說是崇禎有事,這又不方便下令,要是換了別的總兵,一道旨意就夠了,對於東江鎮,當初這總兵的名頭就是爲了敷衍了事而許出去的,大明就連個監軍都沒派,若是哪天東江鎮就這麼沒了他們也不意外,根本就沒放在心上的事。

也就是說,從頭到尾大明朝堂上沒幾個打算把這個新晉的東江鎮總兵納入大明官僚體系內的,自然也就沒人去套近乎了,就是兵部左侍郎傅宗龍也沒這個打算,如果不是當初大明實在缺銀子,沒錢拿出手來賞賜,也就不至於扔個總兵官的名頭,這還是崇禎的突然奇想,但好歹也算是一時的法子,起了作用,雖然說這是官方的明碼標價的賣官,但那也是沒辦法啊!

只是後來並未多加籠絡,也沒人放在心上,就跟毛文龍死後的皮島一樣,雖然還有個總兵黃龍,但朝廷上下不管是誰都沒記起這號人,最多一年到頭想起來發點少得可憐的餉銀應付一下,這發不發的到手上也懶得管,純粹的就是無視的份。

一開始就沒人把這個新晉的東江鎮總兵方成放在眼裡,洪承疇不在而總攬兵部的兵部左侍郎傅宗龍當初只是爲了借那些韃子人頭纔在朝堂上幫着說話,之後就給忘掉哪旮旯裡去了,雙方實在沒多大交情,要說有交情的,還是幾個和耽羅府有着私鹽上往來的官員,不過最大的也只是個御史,人輕言微,自然也就沒什麼幫着在朝堂上說話。

等到崇禎八年年底,耽羅府的報捷使者到了京城,大明上下這才知道,這個東江鎮總兵方成又折騰出事來了,竟然一口氣拿下了古之夷洲,把紅夷給趕了出去,給大明開疆擴土了!

軒然大波!雖然夷洲比起打敗了關外韃子要差得多了,韃子那可是心腹大患啊,相比起來紅夷最多是癬疥之疾,大明更想要的是能拿了韃子的盛京最好,但那最多隻能想想而已,不過拿下了夷洲可那也是大勝一場啊,這可是崇禎八年一年都沒聽到的好消息,說起來,這幾年的好事好像都跟這個方成有個關係,年前的關外韃子損兵折將是件大好事,就是這次的拿下夷洲,那也是個拿得出手的好事,畢竟大明,那是自成祖以來就沒真正的開疆擴土過,失地倒是數不勝數,也實在丟人。

天子御國門,君王死社稷,到最後竟然就成了說說而已,也只得說是大明朝廷上下的悲哀。

於是就有人出主意了,這實在是個餿主意,至少在除了崇禎和那個出主意的人之外都舉得這分明就是個餿主意,可是想出這個餿主意的不是別人,乃是大明的首輔,溫體仁,大權在握,朝堂上根本沒幾個人敢駁斥溫體仁的主意。

溫體仁提出兵部尚書洪承疇言稱半年平匪患,這眼看別說平了,一年也到頭了,還不止半年,光是這一年年初就是總兵鄧玘戍被亂兵殺死,之後更是曹文昭戰死,鄧玘戍也就算了,一個掛着總兵廢物罷了,曹文昭是誰?那可是堪稱大明第一良將,別的不說,光是死在曹文昭手上的農民軍首領就有一打,李自成的前任高迎祥就死在曹文昭的手上,連他都死了,這大明還有誰能力挽狂瀾?

溫體仁雖然沒參洪承疇一筆,但這話裡話外的意思卻是分明,那就是洪承疇沒用,半年別說平匪患,就連大明的戰將都是一個個的戰死。

於是溫體仁就出餿主意了,這不是有個屢戰屢勝的東江鎮麼,乾脆調進關內剿滅農民軍得了,這個主意不餿哪個餿?當即就有人要站出來反對,這怎麼幹都不能這樣啊,當初登州的孔有德、耿仲明之亂,就在山東,離皮島沒多遠,也就一些海程都沒人敢動用黃龍,那黃龍好歹也是積功到的總兵,正宗的大明武官都沒敢用,最後折騰了老半天把關寧軍給調進了關剿滅了,概是因爲不管是以前的皮島還是現在在大明眼裡的東江鎮都是一個性質,那就是通通都是些亂民組成了,拿來用可以,拿來依靠爲臂膀那就不行了。

這個站出來反對的正是滿大明朝堂還算知兵的傅宗龍,不過他還沒吭聲,坐在上面的崇禎就一臉喜色的問溫體仁。

“溫卿,此主意甚好,就不知怎樣去實行了。”

溫體仁自然是跟着崇禎後面應和,這下子就是傅宗龍想反對都不行了,崇禎都同意了,他上哪反對去?所以只得一旁苦苦勸告。

“陛下,溫首輔此話欠佳,方成此人來歷不明,若是對方非忠心我大明怎辦?”傅宗龍這話一下子得罪了溫體仁,這廝本來就不是什麼大方的人,立馬臉色一板,一口就咬了回去。

“那不知傅大人去年幫那來歷不明的人幹嘛?”溫體仁一聲冷哼的道。

溫體仁從頭到尾都是齷齪必報的人,這也是崇禎用他的原因,至少溫體仁是夠小人,可也因爲太小人了,所以滿朝堂樹敵,那也不可能結黨,但偏偏現在的朝堂上已經有了一批專門附和溫體仁的官員,這黨是不結也結了,不過是崇禎還不知道而已。

但溫體仁這話還是讓傅宗龍爲之一怔,實在是這話沒法駁回,當時的確是他傅宗龍幫着一力幫忙,甚至還爲此頂住了溫體仁這個內閣首輔的不滿,雖然一樣是因爲當時崇禎是站在他這邊的,不過顯然這個時候崇禎可不是站他這邊的,早被溫體仁的話吸引了。

誰讓關內此起彼伏的農民軍一直在給老朱家搗亂了,甚至連中都鳳陽丟拿下了,老朱家的祖墳都給挖了,落水的大明,也難怪崇禎不管不顧的什麼稻草都得抓上一把了。

傅宗龍被溫體仁的話質問的無話可說,嘴張了半天也沒能說出什麼話來,最後只看到崇禎面色頗爲不悅的看着自己,這隻得心裡嘆了口氣而不再言語,這天下,終究是皇上自己的,愛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去吧,但會不會引狼入室,那就是天知道了。

少了一個傅宗龍,槍打出頭鳥,也就沒人敢去反駁溫體仁的主意了,反倒是一批看上去‘忠心耿耿’的阿諛奉承跟着紛紛附和,一副人生百態,好不熱鬧。

崇禎一高興,乾脆就把事扔給了兵部,讓傅宗龍去調集東江鎮入關剿滅農民軍,隸屬洪承疇的麾下,這下溫體仁又跳出來反對了,提出的意見倒是中肯,畢竟他也就想給上次來的時候不聽話的方成一個教訓,事後滿朝堂的送銀子,就是沒給他溫體仁送,順帶讓傅宗龍添添堵而已。

沒人給溫體仁送銀子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爲溫體仁快下臺了,雖然方成記性不太好,但他要是沒記錯,溫體仁這個首輔沒幾年當了,這個送銀子,送多少也都是擺設,所以乾脆就不送!首輔的價格可是不低,溫體仁又是個貪得無厭的首輔。

好在溫體仁這次反對的是不能劃到洪承疇的麾下,要是劃到洪承疇麾下了,倒是要是那些東江鎮來的兵丁真能打,那戰功不是都得劃歸洪承疇的統領有方了麼?雖然溫體仁是善於黨爭,但這不代表他對於這方面沒了解,所以最後崇禎下的旨意就變成。

調東江總兵方成及自家兵馬從山東入關,聖旨上寫着帶兵一萬即可,不是大明不想讓東江鎮多帶,而是再多那就拿不出足夠的餉銀來了,普通當地兵馬繳費那倒是能拖欠就拖欠,這東江鎮來了那就是標準的客兵,這餉銀可是不能剋扣了,即使剋扣也不能扣的太狠,銀錢是一定要給的!

客兵身在異地,要是連飯都吃不飽,造反那就是家常便飯,比如年初的鄧玘戍就是死在這個上,鬧餉鬧死的,大明上下可不想這個時候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所以一次性送來的二十萬兩銀子也正是這麼個意思,餉銀給足了,那你就該加把勁了吧?

耽羅府上下沒人想過大明會讓方成入關剿匪,說句難聽點的,這根本就是個荒唐至極的主意,先不說耽羅府現在纔多少兵丁?佔了臺灣島後那就更不夠用了,還要派到關內幫着大明剿匪?這事怎麼看都是賠本生意,更別提二十萬兩銀子在大明看來是不少,就是往日從哪抽調個萬把人也很少要給足二十萬兩的餉銀,但對於目前的耽羅府來說實在不夠數,爲了這二十萬兩銀子去跑一趟也不值當啊。

不過方成還是穩妥了安置了兵部前來派發聖旨的官員,然後湊齊待在臺灣島上的其他人一塊想法子怎麼應付。

借了大明的名頭就要給崇禎賣力,這是沒辦法的事,不過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那就是兩說了,而且說起來這幾年耽羅府一直在遼東打拼,要麼就是海上,對於大明的瞭解並不深,也因爲大明內憂外患,亂的很,耳目不少,能用的不多。

不過也因爲耽羅府明顯對大明缺乏瞭解,這趟大明要調兵,反而是不去不行了,要是感覺不如意了,最多是原路返回就是,反正最近看來也沒什麼戰事,不管是女真人還是荷蘭人、西班牙人,打疼過幾回這陣子都會安分點。

於是方成隨即接了聖旨,不過對兵部來使說要過陣子,因爲耽羅府的整軍還沒結束,或者說從去年年底開始擴編以及重新將本來的草草創建的五軍三團給全部分劃剛剛進行到了一半!

在張五郎領着中軍所轄水軍團返回耽羅府後半個月後,陸續從耽羅島遷到了一萬餘戶,四萬餘人丁用來充斥人口,相比起耽羅島幾經招收流民導致的人口過剩,大得多的臺灣島就要顯得地廣人稀的多,那麼大的一座島只有不到萬餘漢人,這也難怪之後的明鄭輕易的被清廷討滅,人口的差距還真不是一般的大,連兵丁都湊不齊還怎麼反抗?

所以充斥人口自然就是當務之急,隨後的一個月四萬人丁逐漸來齊,自此臺灣島也有了五萬多漢人,以承天府既前熱蘭遮堡和興龍爲居,並以此向外輻射,除此之外還有從耽羅島上拉來了九千人的預備役,這些是用來組建新的步卒團所用。

在步卒到達後,方成乾脆的擴充了兩個步兵團,與原來兩個步兵團各抽調出一部分來組成四個步兵團,又調來了親衛營,方成沒理由這次難得進入大明腹地不帶着親衛營的,自然也要擴編成三千人,卻也依舊稱之爲親衛營。

這樣一來就是不算水師就有四個團一個營一萬五千駐在臺灣島,在留下三千人後,方成打算領着剛剛擴編正在臨時進行整編的四個團從登州前往大明。

由於本來方成是在打算擴軍完畢後從上而下一口氣將原本的軍制從新定製,也因爲上大明的兵部使者的前來不得不打斷,如果想全部完成,這至少還要幾個月時間,這還僅僅是完成部分,剩下的磨合就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看出成果。

所以乾脆先出發之後再臨整編,說起來也拖了不短時間了,中途總是因爲各種事給耽誤了,這次乾脆就當練兵也好,總歸想去就去,想回就回,理當不會吃虧。

所以在崇禎九年初,方成領着一個親衛營地,加三個團從臺灣島乘船前往登州,這次的身份卻不再和上次一樣是‘義民’,而是正經的大明東江鎮總兵!

……………………………………………………

與此同時,關外的女真人一樣不太安分,其在崇禎八年九月改女真爲滿族,算是徹底將女真這個一直四分五裂的民族融爲一體,也不得不說明皇太極也有幾分雄才大略,要不然也不會讓女真人能定鼎天下了。

第四十四章 萊蕪城(下)第一百七十三章 收復臺灣(完)第一百八十七章 夜襲失敗第八十章 內亂(下)第一百九十四章 報復(七)第二十一章孫和鬥(上)第一百九十九章 報復(十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新一輪攻防戰(完) 大明兵部來使第一百三十八章 朝野震動(一)第五十二章 安東徐振芳第一百六十章 復州之戰(四) 耽羅島被圍(上)第五十八章 孟千來投第四十二章 萊蕪城(上)第一百七十四章 徐太拙的用意第一百六十七章 收復臺灣(二)第三十三章 孫元化(上)第一百一十五章 旅順圍城戰(一)第九十一章 出使第一百五十五章 開府建鎮第二十八章 張五郎第十二章 實施第一百七十九章 西班牙人,動手(三)第九十三章 大明局勢第十五章 議事第八十一章 皮島夜襲第二百二十三章 朝鮮求援第一百一十五章 旅順圍城戰(一)第三十六章 郡主(上)第十章 板甲第一百一十二章 娶郡主(下) 大學第一百四十三章 多爾袞第一百六十一章 耽羅島被圍(中)第一百一十六章 旅順圍城戰(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旅順圍城戰(三)第八十八章 再次擴軍第八十五章 攻打廣鹿島(下)第一百六十八章 收復臺灣(三)第九十三章 大明局勢第一百三十一章 所謂勞軍第一百二十六章 出城野戰(三)第六十七章 開會(上)第二百單二章 出發(二) 明軍的夜襲第四十六章 登州衛被襲(中上)第八十一章 皮島夜襲第一百三十八章 朝野震動(一)第九十三章 大明局勢第六十四章 被拉下水第五章 士氣第一百六十二章 耽羅島被圍(完) 商事調查所第二百單四章 出發(四) 實在多餘第二百二十章 返回承天府第七十七章 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第一百二十五章 出城野戰(二)第十七章 逃難!大逃難!第一百六十六章 收復臺灣(一)第一百四十九章 新一輪攻防戰(六)第二百二十四章 多爾袞用計第一百五十五章 開府建鎮第二十三章 條件第一章 穿越第一百三十五章 狩獵第六十三章 計劃實行第八十八章 再次擴軍第一百七十二章 收復臺灣(七)第三十一章 ‘青鹽’第七十四章 長談(下)第二百一十四章 交戰流寇(六)第一百九十四章 報復(七)第四十七章 登州衛被襲(中下)第八十四章 攻打廣鹿島(上)第八十四章 攻打廣鹿島(上)第一百一十五章 旅順圍城戰(一)第七十九章 內亂(中)修第二百二十五章 一封降書和真假二字第二十七章 登州衛第五章 士氣第五十二章 安東徐振芳第一百零二章 定情(下) 面對面(上)第三十六章 郡主(上)第二百二十一章 小小溫馨第一百五十五章 開府建鎮第二百二十四章 多爾袞用計第一百二十五章 出城野戰(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收復臺灣(六)第一百三十四章 夜襲復州第一百九十章 報復(三)第六十八章 開會(中)第十一章 義州第二百一十一章 交戰流寇(三)第五十四章 農夫與蛇、名士與總兵第四十七章 登州衛被襲(中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復州之戰(一)第七十三章 長談(中)第一百三十三章 先禮後兵(下)第一百八十七章 夜襲失敗第八十三章 不是壞事第一百八十三章 和鄭家的交鋒(中二)第十二章 實施第一百六十六章 收復臺灣(一)第四十九章 孔有德有請
第四十四章 萊蕪城(下)第一百七十三章 收復臺灣(完)第一百八十七章 夜襲失敗第八十章 內亂(下)第一百九十四章 報復(七)第二十一章孫和鬥(上)第一百九十九章 報復(十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新一輪攻防戰(完) 大明兵部來使第一百三十八章 朝野震動(一)第五十二章 安東徐振芳第一百六十章 復州之戰(四) 耽羅島被圍(上)第五十八章 孟千來投第四十二章 萊蕪城(上)第一百七十四章 徐太拙的用意第一百六十七章 收復臺灣(二)第三十三章 孫元化(上)第一百一十五章 旅順圍城戰(一)第九十一章 出使第一百五十五章 開府建鎮第二十八章 張五郎第十二章 實施第一百七十九章 西班牙人,動手(三)第九十三章 大明局勢第十五章 議事第八十一章 皮島夜襲第二百二十三章 朝鮮求援第一百一十五章 旅順圍城戰(一)第三十六章 郡主(上)第十章 板甲第一百一十二章 娶郡主(下) 大學第一百四十三章 多爾袞第一百六十一章 耽羅島被圍(中)第一百一十六章 旅順圍城戰(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旅順圍城戰(三)第八十八章 再次擴軍第八十五章 攻打廣鹿島(下)第一百六十八章 收復臺灣(三)第九十三章 大明局勢第一百三十一章 所謂勞軍第一百二十六章 出城野戰(三)第六十七章 開會(上)第二百單二章 出發(二) 明軍的夜襲第四十六章 登州衛被襲(中上)第八十一章 皮島夜襲第一百三十八章 朝野震動(一)第九十三章 大明局勢第六十四章 被拉下水第五章 士氣第一百六十二章 耽羅島被圍(完) 商事調查所第二百單四章 出發(四) 實在多餘第二百二十章 返回承天府第七十七章 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第一百二十五章 出城野戰(二)第十七章 逃難!大逃難!第一百六十六章 收復臺灣(一)第一百四十九章 新一輪攻防戰(六)第二百二十四章 多爾袞用計第一百五十五章 開府建鎮第二十三章 條件第一章 穿越第一百三十五章 狩獵第六十三章 計劃實行第八十八章 再次擴軍第一百七十二章 收復臺灣(七)第三十一章 ‘青鹽’第七十四章 長談(下)第二百一十四章 交戰流寇(六)第一百九十四章 報復(七)第四十七章 登州衛被襲(中下)第八十四章 攻打廣鹿島(上)第八十四章 攻打廣鹿島(上)第一百一十五章 旅順圍城戰(一)第七十九章 內亂(中)修第二百二十五章 一封降書和真假二字第二十七章 登州衛第五章 士氣第五十二章 安東徐振芳第一百零二章 定情(下) 面對面(上)第三十六章 郡主(上)第二百二十一章 小小溫馨第一百五十五章 開府建鎮第二百二十四章 多爾袞用計第一百二十五章 出城野戰(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收復臺灣(六)第一百三十四章 夜襲復州第一百九十章 報復(三)第六十八章 開會(中)第十一章 義州第二百一十一章 交戰流寇(三)第五十四章 農夫與蛇、名士與總兵第四十七章 登州衛被襲(中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復州之戰(一)第七十三章 長談(中)第一百三十三章 先禮後兵(下)第一百八十七章 夜襲失敗第八十三章 不是壞事第一百八十三章 和鄭家的交鋒(中二)第十二章 實施第一百六十六章 收復臺灣(一)第四十九章 孔有德有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