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交戰流寇(六)

耽羅府的大營前密密麻麻的數列着拒馬、柵欄、坑道、陷阱,在得知流寇反賊的五千騎兵來攻,方成這次沒有主動出擊,只因爲不划算,相比起流寇之多有如螻蟻,自己這邊只領了四營兵馬,一萬兩千而已,流寇人數可數十以百萬計,就是一個換十個都是虧本,如若是對陣無甲步卒也就算了,有板甲重騎衝陣上,自當萬無一失,可若對陣的一樣是騎兵,即使都是些無甲的輕騎兵,輕騎只要邊戰邊退,也足夠將區區五百名板甲重騎給拖死,剩下的都是些步卒,想追也追不上。

這還是好的,如若義軍的輕騎兵和女真韃子的八旗子弟類似,各個擅於齊射,除非是主帥腦子有病,非得拿輕騎兵衝陣,那也就是個不勝不敗之局,所以羅汝纔是多心了,李自成也更不是個多魯莽的人。

窩在大營裡出不去的方成難免有幾分不爽,仔細想來,如今的以板甲重騎壓陣,鳥銃手殺敵,重盾步卒禦敵的戰法雖然行之有效,而且也確確實實屢戰屢勝,但其中的漏洞也是顯而易見,那就是防禦上佳,但在進攻上就要大打折扣,敵方同樣是步卒還好,五百的板甲重騎拿來撕裂防線然後踐踏衝殺即可,這若是換了女真韃子那般的全員都是東方式的重甲騎兵,只要不再強攻,那就毫無可慮,想走就走,想退就退。

早在崇禎五年時方成就有組建輕騎兵的打算,不過那時候馬匹過少,拿來湊足五百匹板甲重騎尚且不足,畢竟不是每匹馬都可以負重的了板甲這種全身鎧的重量的,尚需精挑細選,耽羅府數戰中先後繳獲的千餘匹馬匹這才湊足了數,但剩下的組建輕騎兵就根本不夠用了,所以這事也就一直拖着。

如今流寇大軍近五千的無甲騎兵就是個大麻煩了,這些流寇的無甲騎兵自然比不上女真韃子,不過流寇也不會學關外的女真人,用騎兵衝陣,女真人那是不得已而爲之,因爲相比起用步卒,他們已經習慣了用騎兵衝陣,並且屢試不爽,但在接連折損後,多爾袞也一樣不再幹這種蠢事,耽羅府一方同樣只能固守復州,毫無辦法。

但也總不會一直固守復州吧?要不然何談收復遼東之地?驅趕韃子?

而李自成部則嘗試着用騎兵試探着進攻了一下失敗後就隨即罷手退走,李自成雖然膽子大,但這不代表他人傻,拿騎兵衝營,他可不是關外的韃子,韃子的八旗子弟那都是個個身着棉甲的,拿來衝火器差的明軍的營地自然是效果上佳,但幾次衝擊耽羅府一方準備好的軍陣皆是折損頗大,更別提李自成部的無甲騎兵的。

這些李自成自然不會知,只不過他也只有五千的騎兵,如若按上官軍的說法,這五千騎兵實際上要打上很大一個折扣,手上有個趁手的兵器就不錯了,拿來衝擊明軍萬餘人固守的大營自然是不適當。

就地尋個地方安營紮寨也頗爲不妥,靠的近了,明軍隨時隨地都可以攻來,即使己方靠着騎兵的靈活性可以逃走,但這離得太近,明軍來的太快,那也難免有所折損,李自成滿打滿算也就剩下這麼點的家當,就是再折損個一成四五百人都是折損不小,自然也不肯爲了高迎祥這麼賣力,所以他乾脆就領兵返回,反正這趟說好聽的是來會盟的,難聽點的是幫高迎祥擊退明庭官軍,沒到底讓他一個人出力。

至於龜縮了一陣的方成,眼巴巴的看着對面的李闖大旗,哪裡還會不明白剛剛轉瞬既走的不是別人,正是那個後世鼎鼎有名的闖王李自成,不過他手上無兵可追那也沒辦法,五百的板甲重騎前日與高迎恩、黃龍部所戰,人不是神,五百板甲重騎都還沒緩過氣來,人數又太少,拿重騎追擊輕騎兵那根本就是個笑話。

所以這就是再不甘心,那也只得先老老實實的窩着,再說了,他方成又不打算幫着明庭徹底剿滅了陝地流寇反賊,即使他有心也無力,區區一萬餘兵馬,陝地的流賊怕是各支加起來,二三十萬都綽綽有餘!

李自成走回半途就接到羅汝才的信使,在聽聞剛剛他跑去繞着一圈的明軍大營竟然裡頭還藏着五百名‘鐵浮圖’,李自成立馬就是一腦門的冷汗,‘鐵浮圖’是什麼?沒見過,但誰都聽過啊,那可是剋制無甲的步卒和騎卒的利器,別說他區區五千無甲騎兵,這就是換了大明的着甲的騎兵來,那也不是對手,只不過這終究只是個假設而已。

‘鐵浮圖’這東西可不是謬論,雖然大傢伙都沒見過,但傳記小說這東西凡是義軍裡都深信不疑,要不然當初也不會有義軍起事時的七十二天罡、三十六地煞了。(註解1。)

義軍起事本就有不少緣由是看多了傳記小說中的天罡地煞,官逼民反,再加上明庭年年加稅,活不下去了,這才憤而起事。

本來李自成還奇怪,按理說他前去探營,若是這支明軍真是當日殺敗了高迎恩、黃龍兩部三萬大軍,理當不會放過他區區五千兵馬,如此一想,應當是明軍的‘鐵浮圖’因人馬皆要披甲,前幾日方纔廝殺過一場,怕是勞累不堪,這纔沒再次殺奔出來。

所以李自成毫不猶豫的有多遠離多遠,一口氣縮回了高迎祥和羅汝才的大營,雖然他是勇將,但這不代表是腦子僵硬之輩,與其等着明軍的‘鐵浮圖’修養之後來攻打他的營寨,那還不如和羅汝才與高迎祥混扎一營,十來萬大軍聚在一塊,自己的五千騎兵反倒是最安全的。

方成可不知道自己的僅僅用板甲重騎就將流寇反賊等一衆嚇得不輕,甚至都乾脆的合兵一處,連內訌都不敢鬧了,實在是‘鐵浮圖’這東西太有威懾性,誰也不是嶽爺爺不是?而且鉤鐮兵這東西,大傢伙都知道,能用,但侷限性太大,不着甲的被‘鐵浮圖’一衝就潰,還怎麼去砍馬腳?傳記小說也能信,但充其量只能信一半,要是隻是聽說明軍有‘鐵浮圖’也就罷了,沒幾個人信,可高迎恩、黃龍兩部都是吃過苦頭的,而且還幾乎就全軍覆沒了,甚至黃龍都沒回得來,所以大傢伙乾乾脆脆的就信了。

諸部合兵本該有十五萬兵馬之多,只是羅汝才接連讓革左五營前來合營,老回回部、革裡眼部打死都不肯來,依舊獨立一營,雖說心知羅汝才那是好意,但就壓根不信高迎祥所言,只以爲高迎祥是嚇破了膽,這才誇大了明軍的戰力,反正這事在義軍本就是慣例,而且高迎祥當初拋棄義舉,他的話自然就信不得!

只是革左五營在羅汝才苦勸之下,這才抹不開臉的將營地向高迎祥、羅汝才部挪了些許,至少看上去是連成一片了。

與此同時,陝西巡撫孫傳庭正打算領兵前往成縣救援,原先抽調不出兵馬的緣由就是羅汝才部四下出擊騷擾,雖說沒鬧的太大,但也一時間讓孫傳庭措手不及,這才只派了千餘人由一名部將領着去救援成縣,如今也被困在了城裡。

自羅汝才領着近萬兵馬去救援高迎祥,孫傳庭也就騰出手來,只是羅汝才留下了大部兵馬襲擾,孫傳庭還得留下兵卒看家以防不測,所以東拼西湊之下也就只湊足了七千甲兵,將能動用的兵力全都動用了。

孫傳庭這正打算領軍出發,就接到了東江鎮總兵方成的戰報,言稱流寇高迎恩部、黃龍部已被全滅,獲首級五千有餘,生俘也近五千,其餘殺散、潰逃不計其數,三萬之多。

孫傳庭看到戰報的第一反應就是,不信!

這就跟高迎祥起初得知己方三萬大軍一日間全滅一般,直到從高迎恩口中親口得知,這才相信,而孫傳庭離着方成部較遠,根本無從打探消息,自然是不肯信,在他看來,地方總兵報功的,折扣通通要壓到一成都不止,而且,往往殺良冒功是家常便飯,那一成的戰果,十有七八也是擄掠的百姓冒充的軍功。

五千斬獲?孫傳庭只是淡然的看了一眼然後就扔在了一邊,這個東江鎮總兵方成還真是太不懂規矩了,虛報戰功要擺在別的督撫面前還能給你一兩分面子,他孫傳庭自是看不上,而且,流寇反賊這等若是看眼勢頭不對就轉身就逃的戰心,豈能會三萬大軍全軍覆沒?還能讓你有五千的斬獲?這壓根不合理。

所以孫傳庭乾脆的壓下了這份報功的捷報,省的到時候送上了朝廷丟人現眼,雖說不是他虛報,但那方成如今好歹也是與他合兵作戰,到時候朝廷呵斥,何必跟着一起丟人?

也難怪孫傳庭不信,自年初陝西巡撫甘學潤因聽信反賊之降丟城失地,原先投降的反賊紛紛再度起事,前任的陝西巡撫被崇禎怒而拿下,孫傳庭就被趕鴨子上架成了這陝西巡撫,上任以來先後剿滅了諸部義軍,自然曉得這等反賊流寇的習性,皆是戰若得力一擁而上,若是戰敗既大部逃散,又怎麼可能會全軍盡墨?

所以在孫傳庭看來,這份捷報可以洗洗扔進火堆裡燒了,然後就領着七千大軍前往成縣,雖說方成的戰報他壓根不信,不過至少成縣還在手上就是好事,若不是以反賊流寇的逃竄速度,恐怕還沒等他到了成縣,就已經復攻他處了。

孫傳庭領着七千兵卒前往成縣,沿途不停有高迎恩的敗兵,雖說高迎恩已經敗了三四日之久,這些臨時逃散的一萬餘敗兵大多數卻未被高迎祥收攏,而是另行逃散,這樣一來孫傳庭一路抓獲的高迎恩敗兵雖說都是些殘餘,但也從口中得知那東江鎮方成所言非虛。

的的確確是高迎恩、黃龍兩部的三萬大軍全軍覆沒,這才讓孫傳庭略微起色,如若這些流寇敗兵所言是真,那此番實乃是擊破高迎祥部的最好機會,如今有了自己這邊的七千千兵卒,再加那東江鎮總兵方成麾下萬餘兵馬,反賊又是敗了一陣折損頗大,必然士氣大損,實乃天賜良機。

所以孫傳庭連忙督促麾下各部加緊前往成縣,先救下成縣合兵一處,到時候己方也有八九千萬餘德兵馬,與那東江鎮總兵方成一道攻打反賊。

孫傳庭麾下的這七千人可不是成縣城裡嚴防死守的三千餘人,這七千兵卒都是孫傳庭到任後收攏的兵馬,並非烏合之衆,雖非精銳兵馬,但比起反賊流寇來說,也是不可相比而語。

所以他纔敢以區區七千人就去救援成縣,皆是因爲流寇戰力向來奇差無比,即使如今這些流賊被大明官軍圍剿過數次而戰力好上很多,但也多是以兵力取勝,根本和其麾下所部精銳沒得比。

孫傳庭在皆連抓獲高迎恩與黃龍所部的敗兵後,又一路剿滅了幾股趁着官軍無力抵禦而肆虐鄉野的流寇,這才百分百確認得到的消息確實無誤,派人給東江鎮總兵方成送信。

這次孫傳庭的口氣要好得多,之前的那次是客氣,但也不容置疑,這次孫傳庭言辭間盡是商量的口氣,試圖讓方成部配合其擊潰如今盤踞在成縣的流寇反賊,雖說孫傳庭已知反賊的兵力如今已有近十五萬,不過流寇哪次不是多如螻蟻,這人數反而不是主要的。

方成在收到孫傳庭的口信後,隨即將營地前進五里紮營,幾乎就是對義軍步步緊逼,但就在幾日之間,高迎祥等義軍各部還是趁機攻破了成縣城。

不同的是,成縣城並不是從外部被攻破的,而是又是義軍的老把戲,挑動成縣中的牛鬼神蛇,破落戶做內應,然後裡應外合得以破城,孫傳庭原先打算可以拿來一用的三千成縣守軍全軍盡墨,而高迎祥、羅汝才、革左五營等各部依舊沒有做到本來答應了城中做內應的窮戶的不濫殺的條件,而是趁着明軍還在十里之外,十五萬大軍一夜間將成縣上下屠了個一乾二淨,青壯全部裹挾爲賊,婦孺老幼等殺了個一乾二淨。

如此行爲對於流寇來說也是不多見,陝地畢竟是流賊老家,各部義軍屠城反而不多,只是前幾日高迎恩、黃龍部敗亡,李自成部更是跑去繞了一圈就急匆匆的逃了回來,如此一來義軍十五萬雖然人數衆多,卻士氣低迷,不堪一戰,這才逼得高迎祥、羅汝纔等出此下策,屠城這等事本就最鼓舞士氣,連明軍萬餘兵馬就在數裡之外都管不着了。

成縣城中內應剛打開了城門,隨即義軍十五萬大軍就蜂擁而入,大軍皆進入成縣城中後各部將城門一關就開始屠城,反正那十里之外的明軍即使發現了成縣有變,至少也要等到明日凌晨才能趕來,到時候己方城也屠了,人也殺了,又有堅城固守,十五萬士氣如虹的大軍,怎會怕你區區一萬餘人?

這就是高迎祥和羅汝纔等人打的主意,只是這城一直屠到了寅時,大傢伙這才發現不對勁,若是繼續這般不加約束士卒,怕是一兩日間十五萬兵馬也無法收攏的齊,而且,最遲明日卯時天亮,那駐於城外十里之處的明軍就能趕來,到時候兵無戰心,怎麼抵擋?

於是義軍各部只得趕緊收攏兵馬,企圖在卯時前能夠讓兵卒登上城牆固守,只是這命令下了卻沒什麼用,諸部十五萬兵馬肯聽令收兵的不到三分之一,即使這三分之一聽令的,最後也不得不復從新陷入屠城搶劫的怪圈裡,根本脫不開身。

這些兵卒的怨氣都頗大,連日攻成縣未破,又是連戰連敗,自家折損頗大,士氣低迷,好不容易破了成縣城可以肆虐一番,怎麼可能心甘就此罷手,義軍從昨日破了成縣城,這還沒搶上一夜,城也還沒屠乾淨了。

所以自然而然的,沒人肯聽各部首領的,各部就是收攏了一些,一眨眼,剛收攏的散了,這下子大傢伙不笑了,而是一臉苦色,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了。

成縣縣衙,寅時。

高迎祥與一衆義軍首領正一臉惱怒的不停的聽着派往打聽大明動向的斥候的彙報,在聽說城外那東江鎮方成的大旗只有不足五里之地,先鋒即將兵臨城下後,高迎祥的臉色再也保持不下去。

“各部,能調得動多少兵馬。”

高迎祥往太師椅上一座,頗爲無力的道。

實際上,今日這般屠城並非他的主意,實乃羅汝纔好言相勸這才城中有人內應纔拿下了成縣,本身是想讓兵卒泄泄憤搶些東西就好,哪料到最後卻發展成這般模樣,眼下士卒怨氣日深,如今根本約束不住,只知肆意屠殺,不聽號令。

這卻眼看明軍就在眼前,己方十五萬大軍還是一番亂局,就是高迎祥也不由幾分驚慌。

註解1:非打錯,事實,這證實水滸傳果然是一本反書啊,哈哈哈哈。

第十五章 議事第七十三章 長談(中)第一百七十一章 收復臺灣(六)第三十七章 郡主(下)第一百六十五章 缺錢第一百九十六章 報復(九) 收復臺灣第一百一十七章 旅順圍城戰(三)第一百五十六章 皮島的逆襲第二百二十五章 一封降書和真假二字第一百五十章 新一輪攻防戰(七)第七十一章 新年(下)第九十二章 橫空出世第四十四章 萊蕪城(下)第七章 討價還價第一百六十六章 收復臺灣(一)第七十二章 長談(上)第一百五十一章 新一輪攻防戰(完) 大明兵部來使第二百二十一章 小小溫馨第二百一十四章 交戰流寇(六)第七十二章 長談(上)第二百一十八章 落幕一半第四十一章 不得不拐帶第六十六章 流水線第六十七章 開會(上)第一百九十六章 報復(九) 收復臺灣第一百八十三章 和鄭家的交鋒(中二)第一百九十二章 報復(五)第六十四章 被拉下水第三十五章 孫元化(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皮島的逆襲第一百二十章 圍點打援(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耽羅島被圍(中)第七十三章 長談(中)第一百七十九章 西班牙人,動手(三)第一百四十七章 新一輪攻防戰(四)第三十三章 孫元化(上)第一百五十三章 匹夫之怒第八十一章 皮島夜襲第二百一十五章 交戰流寇(七)第八十二章 勸降第一百八十五章 和鄭家的交鋒(完) 佛郎機傳教士第一百八十三章 和鄭家的交鋒(中二)第八十七章 確立軍制第二十七章 登州衛第十三章 成效第九十二章 橫空出世第一百三十七章 損兵折將(下)第四十三章 萊蕪城(中)第二百二十五章 一封降書和真假二字第七十七章 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第一百五十八章 復州之戰(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旅順圍城戰(一)第一百二十六章 出城野戰(三)第一百三十八章 朝野震動(一)第一百六十七章 收復臺灣(二)第一百零五章 背叛!第一百四十九章 新一輪攻防戰(六)第一百九十一章 報復(四)第二十七章 登州衛第一百七十六章 僅此而已第四章 談生意第一百三十章 皇太極回師第一百六十五章 缺錢第二百一十七章 交戰流寇(完)第四十二章 萊蕪城(上)第八十章 內亂(下)第三十九章 大明‘郡主’第二百一十章 交戰流寇(二)第五十一章 廢物總兵第三章 騷動(下)第八十三章 不是壞事第四十三章 萊蕪城(中)第三十七章 郡主(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損兵折將(上)第一百二十六章 出城野戰(三)第一百六十六章 收復臺灣(一)第一百六十八章 收復臺灣(三)第四章 談生意第十六章 定局第二十二章 孫和鬥(下)第一百八十四章 和鄭家的交鋒(中三)第一百四十章 朝野震動(三)第三十一章 ‘青鹽’第一百六十七章 收復臺灣(二)第八十二章 勸降第十五章 議事第一百五十五章 開府建鎮第八十三章 不是壞事第七十九章 內亂(中)修第二十二章 孫和鬥(下)第十五章 議事第十八章 濟州島第六十五章 論功行賞第十四章 代善第五十二章 安東徐振芳第一百九十章 報復(三)第九十章續 海戰(下)第二百單四章 出發(四) 實在多餘第三十四章 孫元化(中)第七十六章 孫元化的謀劃
第十五章 議事第七十三章 長談(中)第一百七十一章 收復臺灣(六)第三十七章 郡主(下)第一百六十五章 缺錢第一百九十六章 報復(九) 收復臺灣第一百一十七章 旅順圍城戰(三)第一百五十六章 皮島的逆襲第二百二十五章 一封降書和真假二字第一百五十章 新一輪攻防戰(七)第七十一章 新年(下)第九十二章 橫空出世第四十四章 萊蕪城(下)第七章 討價還價第一百六十六章 收復臺灣(一)第七十二章 長談(上)第一百五十一章 新一輪攻防戰(完) 大明兵部來使第二百二十一章 小小溫馨第二百一十四章 交戰流寇(六)第七十二章 長談(上)第二百一十八章 落幕一半第四十一章 不得不拐帶第六十六章 流水線第六十七章 開會(上)第一百九十六章 報復(九) 收復臺灣第一百八十三章 和鄭家的交鋒(中二)第一百九十二章 報復(五)第六十四章 被拉下水第三十五章 孫元化(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皮島的逆襲第一百二十章 圍點打援(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耽羅島被圍(中)第七十三章 長談(中)第一百七十九章 西班牙人,動手(三)第一百四十七章 新一輪攻防戰(四)第三十三章 孫元化(上)第一百五十三章 匹夫之怒第八十一章 皮島夜襲第二百一十五章 交戰流寇(七)第八十二章 勸降第一百八十五章 和鄭家的交鋒(完) 佛郎機傳教士第一百八十三章 和鄭家的交鋒(中二)第八十七章 確立軍制第二十七章 登州衛第十三章 成效第九十二章 橫空出世第一百三十七章 損兵折將(下)第四十三章 萊蕪城(中)第二百二十五章 一封降書和真假二字第七十七章 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第一百五十八章 復州之戰(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旅順圍城戰(一)第一百二十六章 出城野戰(三)第一百三十八章 朝野震動(一)第一百六十七章 收復臺灣(二)第一百零五章 背叛!第一百四十九章 新一輪攻防戰(六)第一百九十一章 報復(四)第二十七章 登州衛第一百七十六章 僅此而已第四章 談生意第一百三十章 皇太極回師第一百六十五章 缺錢第二百一十七章 交戰流寇(完)第四十二章 萊蕪城(上)第八十章 內亂(下)第三十九章 大明‘郡主’第二百一十章 交戰流寇(二)第五十一章 廢物總兵第三章 騷動(下)第八十三章 不是壞事第四十三章 萊蕪城(中)第三十七章 郡主(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損兵折將(上)第一百二十六章 出城野戰(三)第一百六十六章 收復臺灣(一)第一百六十八章 收復臺灣(三)第四章 談生意第十六章 定局第二十二章 孫和鬥(下)第一百八十四章 和鄭家的交鋒(中三)第一百四十章 朝野震動(三)第三十一章 ‘青鹽’第一百六十七章 收復臺灣(二)第八十二章 勸降第十五章 議事第一百五十五章 開府建鎮第八十三章 不是壞事第七十九章 內亂(中)修第二十二章 孫和鬥(下)第十五章 議事第十八章 濟州島第六十五章 論功行賞第十四章 代善第五十二章 安東徐振芳第一百九十章 報復(三)第九十章續 海戰(下)第二百單四章 出發(四) 實在多餘第三十四章 孫元化(中)第七十六章 孫元化的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