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藩鎮糧餉在地化

缺少暴力,朱翊鈞再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缺少暴力。

上一次有如此感覺,還是主少國疑,接連發生刺王殺駕、大火焚宮的惡性事件,朱翊鈞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缺少暴力,所以纔有人對他這個皇帝不屑一顧。

當時的情況,朱翊鈞即便是遇刺身亡,京師還有潞王可以繼位,只要皇帝死了,張居正馮保李太后這個鐵三角立刻就會分崩離析,換皇帝,宮裡的老祖宗要換,當朝首輔也會被換,鐵三角限制皇權的同時,也保護皇帝本人。

朱翊鈞艱難的的度過了主少國疑時間,來到了少壯時刻,朱翊鈞以爲自己已經擁有了足夠直觀的暴力來震懾宵小之輩,但他還是小瞧了新政龐大的阻力,面對張居正提出的還田疏,朱翊鈞發現自己手中的力量完全不夠。

張居正在還田疏這件事上,變成了保守派,從頭到尾都表現出了強烈的反對意願,哪怕是這本奏疏本身就是他提出的,因爲生產資料再分配釀出的動亂,會傷害到大明所有人,從皇帝到窮民苦力,所有人都會在這個分配的過程中,承受這個陣痛。

大明根本承擔不起這樣的風險,而且張居正對於現在振武強兵的力度,也認爲已經完全夠用了,大明足夠強橫,可以鎮壓一切膽敢忤逆的不臣勢力。

壓艙石也要有個度,壓艙石過於沉重,船會沉的。

說到底,張居正已經看到了繼續走下去會是何等的模樣,是君父君師君國的區分,是至高無上的皇權受到最嚴峻的挑戰,是郡縣帝制的崩解,張居正不願意走到那一步,他終究是活在千年以來的君君臣臣之下,他推行新政的目的不是將大明徹底滅亡,而是讓大明再次偉大。

他想成爲大明再次偉大的引領者,而不是大明的掘墓人。

中原王朝自秦始皇一統天下已然近兩千年了,終結帝制實在是太過於驚世駭俗,實在是太過於離經叛道了,即便是去想一想,張居正都覺得這對大明內外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戰。

所以張居正這個萬曆維新的奠基人,成爲了保守派。

不過現在新政的步伐已經不受張居正控制了,因爲現在大明皇帝纔是權力中心。

張居正很清楚,階級論的第三卷第四卷,甚至他想都不敢想的第五卷,可能會在陛下手裡寫出來,然後託名他寫的,他也無所謂,反正那時候他肯定早就死了,人都死了,身後事他一點都管不了。

朱翊鈞拿起了早就擬好的聖旨,再次檢查了一遍,拿起來桌上放着大印,蓋在了聖旨上,說道:“下章內閣、禮部知道,依旨行事。”

馮保接過了那捲聖旨,這是一卷很重要的聖旨,因爲紙在聖旨的緞面上揭不下來,這代表着這封聖旨下章內閣禮部回到內署後,會依照慣例用松脂封存,陛下是帶入陵寢的重要文書。

馮保帶着聖旨去了文淵閣宣旨,張居正帶着輔臣們恭敬行禮,王崇古也罕見的出現在了文淵閣內,他是過來辦事的,河南組建的工兵團營仍在擴張,王崇古到內閣和張居正溝通意見,這還沒溝通,就遇到了馮保宣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敕輔臣、禮部,今科中式進士,擇算學優異者,額員增設五十員,入格物院備選,欽此。”

聖旨非常的簡短,可是其中的內容,相當的炸裂!

增設五十員,就是將三百進士增加到三百五十人,但是額外增設這五十人,前提是算學成績優異,並且要入格物院備選。

這裡面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問題,這根本就是在儒學控制的科舉上,來了箇中心開花,科舉考的就是四書五經,是儒學對官位的壟斷,皇帝加個算學已經是離經叛道,現在還要因爲算學增設額員。

而且,這五十個算學優異者,是否樂意進入格物院做五經博士?這也是一個問題,大明皇帝是否在一廂情願?

輔臣禮部尚書萬士和接旨後,立刻問道:“若是學子不肯呢?”

“不肯就不做眷錄,又不是求着他們進,一個不去,還給德王殿下省心了呢,不肯向下摸排,陛下說了,要是咱大明的舉子們都不肯,都想着當官,也行,那就另外開科便是。”

“本來考完了會試也不是進士,只有經過了殿試纔是,不是嗎?”馮保老神在在的說道:“他們想進,格物院還不見得收呢,到了格物院還要再考一次。”

本來隋唐年間的科舉,就有算學,到了唐末才革罷。

一般情況下,會試放榜後,殿試策問就是走個形式,基本上名單和名次已經完全確認,但殿試這個形式走不完,就還不是進士。

所以,會試放榜後,詢問算學前五十名,不肯去就向下摸排,直到選夠五十個位置,會試一科5000餘人同臺競技,朱翊鈞不信這幫舉人不想上岸,會試是什麼好玩的事兒嗎?三年一次,考不中就是寒窗苦讀又三年,可比黑色高三一年還要可怕,是整整三年的煎熬。

到了格物院備選,也是要經過考試的,而且難度會增大很多,考不進皇家格物院也無礙,可以到皇家理工學院任教,如果有志格物院,可以一邊任教一邊繼續準備考試。

馮保詳細的解釋了下其中的關鍵。

“原來如此。”萬士和欲言又止,最後沒有說出口,這道聖旨的核心問題,其實不是學子們願不願意。

大家都是過來人,能上岸,都想着早日上岸,繼續寒窗苦讀,街坊鄰居的指指點點,會不斷的對自己產生懷疑,對家庭也是巨大的負擔,無論是在國子監就學,還是再參加會試消耗的人力物力精力,都是身心的折磨。

能上岸肯定是千肯萬肯的,而且蒸汽機已經展現了了他的鋒芒,已經有被用的到處都是的趨勢了。

朱載堉從入京的時候,就是被六分儀給吸引來的,他從入京開始就已經在積極準備修歷之事了,而現在他從準備到踐履之實的要去修歷。

修曆法在儒學士看來是動搖江山社稷根本的大事,是妖妄之術的直觀體現,但欽天監根本無法阻止修歷的發生,碰上萬士和這種頂頭上司,只能說這一屆的欽天監倒了大黴。

萬士和不僅不反對,還歌功頌德,而且說的很有道理,誰讓現在曆法不準了呢?

皇家格物院雖然不能平步青雲,一輩子可能就是個五品五經博士,但不代表着不能施展抱負,進而青史留名,年後,大明皇帝在西山煤局舉行了盛大的儀式,第一次頒發了大明技術進步獎。

青史留芳,從皇家格物院也能實現。

這道聖旨最核心的問題是,這麼一來,皇家格物院就和翰林院完全對等地位了。

翰林院,養才儲望之所,無論翰林院的官階高低,歷朝歷代,翰林院學士都始終是社會地位最高的士人羣體,是所有讀書人心目中的聖地,是當代士人中的精英匯聚之地,社會地位優越的同時,德高望重。

萬士和本來想反對下,但他的軟骨病讓他無法反對陛下的決策,這道聖旨出現那一瞬間,萬士和想到了一個可怕的問題,人才的浪費。

大明缺人才嗎?缺的厲害,缺舟師、地師、醫師、堪輿師、測算師,大明繪測需要人才,修路需要人才,就連解刳院都需要人才,但是沒有人才,自萬曆二年起,遍訪山人,甚至連舉薦法這個正統十三年廢止的晉升通道都打開了,設立了專門的海事學堂,但缺口還是極其嚴重,一個人恨不得掰成兩半去用。

大明五個腹地市舶司開設了五個海事學堂,也無法供應大明出海船隻使用。

但大明不缺讀書人,一個會試就5000人蔘加,這五千人都是舉人,就爲了三百個進士名額搶破了頭,五千個舉人意味着數以十萬計的秀才,數以百萬計的童生,這麼多的讀書人,他們心裡的聖地還是翰林院,還是儒家經典。

科舉制度必須要改,否則讀書人都在儒家經典裡蹉跎,大明的人才就浪費了。

邢雲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最喜歡的就是仰望星空,在萬曆八年中式之後,立刻馬上沒有任何猶豫的進入了格物院,做了被儒學士所反對的五經博士,但他不能不讀那些儒家經典,要不然無法通過人才遴選機制,出現在朝堂之上,改變大明的歷法。

這類的人,大明還大有人在。

所以,陛下這道聖旨,讓皇家格物院和翰林院並列成爲讀書人心目中的聖地,可以系統性的緩解類似的人才浪費問題。

讀書人都在儒家經典的海洋裡蹉跎,社會整體重文士而輕視理工,會大大的拖延對萬物無窮之理的探索進程。

大明之前就是實質性的落後了,西班牙葡萄牙都完成了環球航行,後來連彈丸之地的英格蘭都做到了,但之前的大明做不到。

科舉制度再不做出改變,大明的技術仍要落後於泰西,長此以往下去,恐怕東學西漸就會成爲必然。

泰西有一個算一個,都是道德窪地,如果東學西漸,大明會是何等的模樣?

萬士和要開口反對,最終還是沒說出口,而是選擇了擁戴,反正他是個諂臣,舉世皆知,諂臣怎麼了?諂臣也是坐班文華殿的大學士!是輔臣!

王崇古看着奏疏眉頭緊皺的說道:“這聖旨怎麼感覺小了很多?不應該是兩個人拉開的大幅嗎?”

大明正經的聖旨,都是一丈,最少也要兩個人才能拉開,陛下發的這個聖旨,長兩尺寬一尺,怎麼看都不夠莊重,王崇古細看,眉頭擰成了疙瘩,聖旨的軸,看起來像玉,但居然是玻璃軸的!

“額,這是陛下專門交待做的小幅聖旨規制,以後不是刊行全國的聖旨,都用這個小幅,諸位輔臣忙着,咱家就先走了。”馮保撂下一句話,掩面而走,一刻都不肯多待。

一品玉軸用於親王郡王皇后王妃冊封;二品黑犀牛角軸,三品銀心貼金軸,四品五品爲黑牛角軸,緞面上也各有不同,正經的聖旨,少說都是一丈(3米3),但朱翊鈞這個迷你版的聖旨,就只有兩尺(60釐米),着實是讓宣旨的馮保,都有點繃不住了。

全天下沒有任何人可以指責朱翊鈞這個皇帝,奢靡無度。“元輔啊,你這是不是用力過猛了些?”王崇古面色複雜的說道,雖然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但每一次都讓王崇古感慨萬千,張居正獨佔講筵,究竟給皇帝灌輸了些什麼東西!

大明窮的時候,也就罷了,這大明現在富得流油,內帑常年有數百萬的存銀,這麼扣扣索索,實在是有損國朝顏面。

張居正看着小幅聖旨,真的是一言難盡,他已經有點汗流浹背了,他發誓,這絕對不是他教出來的,他就是讓皇帝省着點花,他還在萬曆三年給皇帝加了二十萬兩銀子的零花錢!

該省省,不該花的錢,一分錢也不多花,該花花,該花的錢,一釐錢都不會節省,官廠團造的分紅,僅僅西山煤局,近三十萬兩銀子砸下去,朱翊鈞連眉頭都不眨一下。

“這是個大好事啊,如此一來,工兵團營的三級學堂參加科舉也會有些優勢。”王崇古對陛下蠻橫無禮的干涉科舉的結果,非常贊同,不是以出身論,而是爲了遴選更多的理工人才,這一點上,和工黨的主張不謀而合,作爲工黨黨魁,王崇古當然要鼎力支持。

張居正思索了片刻點頭說道:“我也如此認爲,大司徒以爲呢?”

萬士和、王崇古擁戴,張居正贊同,就剩下一個輔臣王國光的意見了。

“這不是挺好的嗎?戶部缺會計,每年十月、十一月審計天下賬目的時候,若不是格物院的五經博士過來支援,恐怕這賬盤到明年也盤不完,陛下在科舉裡,專門遴選理工人才的這個做法,我當然贊同。”王國光領着戶部,這幾年是痛並快樂着,快樂自然是國帑有錢了,戶部諸官走到哪裡都能挺直腰板。

戶部沒錢的時候,那是孫子都不如,和工部一起位列六部之末,戶部有錢的時候,那走到哪裡都是爺!

痛,就是龐大的賬目審計了,即便是隻盤六冊一賬中的一賬,那也是個海量的工程,每年都要皇家格物院的算學博士們一直來審計,纔算是保證了審計的結果。

現在皇帝要擴大算學人才的眷錄,自然要鼎力支持。

“那就下章禮部辦事吧。”張居正看輔臣們意見達成了一致,就選擇了下章,面對皇帝昏聵的聖旨,內閣、六科廊是可以封駁事的,當然這種封駁其實沒什麼用,皇帝聖意已決,聖旨還是能下達的,但,能不能執行,就兩說了。

而輔臣們和皇帝站在一起的時候,這個事就會被執行,因爲就這四位輔臣,哪個不是在朝堂上隻手遮天?連萬士和都領着一幫筆桿子,誰敢開罪萬士和,萬士和就敢讓筆桿子罵的他出不了家門。

“我這次來文淵閣是這個河南地面工兵團營之事,怎麼又卡着不動彈了?”王崇古眉頭緊皺的說道:“又不是當初京營提舉將才名單,你讓譚綸卡,卡也就卡了,那提舉名單上,全都是晉人。”

“現在卡河南地面工兵團營的編制,又是什麼道理?”

“凌雲翼、殷正茂可都是你張居正的人,你這麼卡着他,凌雲翼心裡能沒意見?現在河南對面正是較勁的時候,你這麼一卡,等同於掐着凌雲翼的脖子,不讓他幹活。”

工兵團營每一個營一萬兩千人,這個營設立是需要兵部給番號的,但現在內閣遲遲不肯給答覆,弄的王崇古都跑到文淵閣來了。

次輔不在文淵閣坐班,已經九年了,除了張居正看病的時候,王崇古代辦了一個月,其餘時間王次輔來都懶得來。

“都是朝廷的人,哪有你的人我的人這種說法。”萬士和立刻表示了反對,雖然結黨是事實,但表面上,有些事,還是得扯一塊遮羞布的。

“凌雲翼在河南招了四個工兵團營,你知道他要幾個營的編制嗎?八個營。”張居正眉頭緊皺的說道:“九萬六千人,這個數字實在是有點龐大了,這就是我一直猶豫的原因。”

王崇古用手比劃了一個八,用力的頓了頓說道:“八個?他就是十八個,他打得過京營嗎?一羣連飯都吃不飽的農戶,伱擔心什麼?”

張居正揉了揉眉心說道:“現在吃不飽,可是工兵團營可以生產,慢慢就吃飽了,吃飽了還守規矩,還聽話,我在擔心什麼?我在擔心藩鎮!河南一地還好說,他就是組建十八個,真的藩鎮割據,也能平定,可是大明又不止河南需要工兵團營。”

王崇古一愣,這不就是張鼎思指桑罵槐的那個邏輯嗎?

但是張居正考慮的可要比張鼎思全面多了,張鼎思是在搬弄是非,而張居正在擔心大明地方藩鎮化,若真的是變成那樣,內閣四輔臣有一個算一個,全都是罪人!

“誒有了!”王崇古左手一拍右手說道:“讓京營銳卒退役,就到工兵團營提領,這既解決了銳卒安置問題,又解決了可能存在的藩鎮化問題,一舉兩得。”

王國光聽聞眼前一亮說道:“這個主意不錯。”

反正之前京師工兵團營、京營的旋轉門就存在,不如把這個旋轉門擴大到地方的工兵團營之上,這樣一來,不就兩難自解了嗎?

王崇古稍加思忖又搖了搖頭說道:“不成,光銳卒提領不夠。”

“不夠嗎?”萬士和眉頭緊蹙的問道,這還不夠?

“不夠。”王崇古嘆了口氣說道:“到地方一兩年就成地方的人了,人是會變的,可別覺得我是在危言聳聽。”

王崇古沒說出來的是:這都是經驗之談!

做宣大總督的時候,他是怎麼化敵爲友,把朝廷派到宣大的各級官員,變成自己人的?王崇古親自幹過,所以知道緊緊依靠銳卒旋轉門到地方履任提舉,是行不通的。

工兵也是兵,這就是張居正擔憂,安史之亂殷鑑在前,張居正卡着不肯給凌雲翼批,是因爲凌雲翼手下有1500客兵,這1500客兵都是凌雲翼從廣州帶到山東又帶到了河南,可以說是轉戰千里,百戰不殆,甚至和京營碰了碰,不大規模動用火器的情況下,也不過是惜敗而已。

即便是可能藩鎮化的概率很小,張居正也要慎重。

“糧餉在地化的困局。”張居正頗爲感慨的說道,當年是防着王崇古、李成樑,現在是防着凌雲翼,其實這個問題的核心,不僅僅是軍政,還有賦稅問題,糧餉在地化。

有的時候走着走着,就會走散,不是凌雲翼個人操守問題,而是時勢的大浪推着他不斷前行。

糧餉在地化本質是財稅問題,是當下生產力背景下的必然,以當下生產力和交通速度,根本不可能對除京營外的任何軍事單位進行職業化的軍事後勤,這就造成了糧餉在地化,地方軍隊一定靠地方供養。

從先秦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開始,歷朝歷代面對這個問題,都是重內輕外,強幹末枝。

“我有個辦法!”王國光看着三位輔臣說道:“修一條從京堂到開封的馳道,元輔擔心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嗯?!”王崇古眼前一亮,看着王國光說道:“對啊!這個辦法好!好得很!”

交通上時間縮短,代表着朝廷對河南地面有着強有力的干涉,而不是輕飄飄的一張紙,意味着更低的平叛成本,如此一來,糧餉在地化的問題,也到了紓解,不必過分擔憂。

張居正立刻反駁說道:“好什麼好,從京堂到開封,1400裡地,馳道一里林林總總加起來要9800銀,這就要1372萬銀,銀子從哪裡來?說得輕巧,就是按三年來算,一年也要近五百萬銀了,說得輕巧。”

王崇古低聲說道:“要不去陛下那兒借點?陛下那兒有,二月初,陛下在文華殿上,告訴大臣,現在內帑存了七百多萬兩銀子,這買賣合適啊,元輔啊,你想想,這凌雲翼就是那個開先河的樣板,他領的客兵,這可是別人沒有的。”

“只要能把河南工兵團營處置好了,那就是打了個樣,只要河南這個硬骨頭老大難拿下了,日後,其他各地,就再無人敢動心起念,異想天開了,用1372萬銀去換工兵團營在大明兩京一十五省全面鋪開,這個買賣值!”

“容我緩思。”張居正顯然被說服了,他非常清楚,從京師到開封這條馳道修通,日後就有無數個馳道排着隊等着朝廷去修,如何收回成本,就是大明朝必須要考慮的事兒,投入實在是太大了。

預期收益是極爲誘人的,就不說馳道上的鈔關抽分局抽水,單單是這個工兵團營可以推行下去,就值得去做了,工兵團營不是還田,但它可以安置百姓。

“貼浮票上奏陛下,戶部實在是週轉不開,就問陛下借點吧。”張居正三思後決定按照王崇古和王國光的意見,京營銳卒旋轉門要輻射到地方,同時也要把馳道修到地方去。

反正京師到開封的馳道,總歸是要修的,早修晚修都要修,不如趁着這個關鍵時間,把這件事辦下來。

“算我一個吧。”王崇古看張居正寫好了浮票,拿出了自己的印,算是聯名,王國光和萬士和都沒什麼意見,都一起下印,算是內閣統一了意見。

朱翊鈞收到浮票的時候,略顯疑惑,他總覺得張居正現在失去了當年的銳氣,當初他要搞考成法,拳打高拱,腳踢楊博,天下捨我其誰的那骨子鋒利看不太到了,反而越發變得保守謹慎了起來,連他的張黨嫡系凌雲翼都信不太過了。

就凌雲翼那個好殺人的惡名,不是朝堂上有他張居正護着,有他朱翊鈞拉偏架,凌雲翼早就被彈劾掉了,哪裡還有他去河南耀武揚威之事?

張居正的慎重,是因爲大明在變好,張居正不用賭上一切,去博取一個可能存在的未來,這就是張居正保守的根本原因,如果現在大明還是隆慶末年,萬曆初年那個風雨飄搖的爛攤子,張居正現在只會比過去更加鋒利。

“他們要借朕七百萬兩銀子,嘖嘖,果然是國帑,討飯都比別人要的多!”朱翊鈞惡狠狠的硃批了這份奏疏說道:“就知道朕借給國帑的銀子沒利息,跑朕這裡募集資金來了!”

朱翊鈞對外借債,利息動輒24%,甚至還會因爲戰爭風險,增加利息,但朱翊鈞借給國帑的銀子,都是無息的,天下終究是他朱翊鈞的天下。

朱翊鈞批了這筆銀子,對着馮保交待道:“讓內帑太監崔敏盯着點,這筆銀子但凡是有一點沒用到正地方,朕就拿戶部是問!”

第三十二章 卿之所願,唯理所在第372章 讀書人最是擅長,殺人不見血第963章 謀天算地終傾覆,機關算盡斷青馬第529章 不想當國王的院長不是好船長第768章 大明反對大明第570章 陛下和元輔,實在是太善良了第687章 算清楚他們欠了朕多少錢!第704章 一個違背祖宗成法的艱難決定第887章 國事從不是兒戲第801章 行者歌,居者寧,椰海城第二十六章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第585章 算了,先殺人吧第一十四章 利益交換第一百六十九章 讀書人的心眼兒真的髒第五十七章 君不君,臣不臣,天下大亂第八十章 貪天之功,異代同憤第305章 因人成事休定論,時運相逆人離羣第二百二十七章 真是一個好主意!第949章 高啓愚真的太想進步了!請假條第848章 海瑞三大過第524章 皇國興廢,在此一舉!尊王攘夷,就第720章 氪金是朱翊鈞對戰爭的最大尊重第一百一十一章 拆門搬牀募軍餉,單刀赴會勸賊降第638章 借爾人頭一用,推行朝廷政令!第一百四十二章 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第865章 皇極門公審第二百二十七章 真是一個好主意!第二百七十九章 朕出一千萬銀,圖謀世界之路第585章 算了,先殺人吧第787章 近似於官而異於官,近似於民又在民之上第472章 世界的參差不齊第537章 藩鎮糧餉在地化第一百五十三章 活在當下,何不貪歡?第578章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第324章 朕有一事,失信於天下第773章 一方水土必然養一方人第四十九章 給戚繼光封個伯爵第888章 遍地哀鴻滿地血,無非一念救蒼生第420章 跟不講理的服軟,跟講理的耍橫第一百四十章 大明,被命運扼住了喉嚨第788章 雷霆雨露皆爲君恩第965章 人無廉恥,王法難治第319章 殺倭寇?酒管夠!第704章 一個違背祖宗成法的艱難決定第492章 不是臣工不努力,是真的無能爲力第532章 禮法不能是新政的絆腳石第717章 三十萬對四萬,優勢不在我第809章 傷害不大,但侮辱性極強第二百四十二章 張先生的軟肋第963章 謀天算地終傾覆,機關算盡斷青馬第908章 豪右尚困於權鬥,黔首何堪於苛政第二百四十八章 覓塞外良地營建營堡堅城第557章 不可能三角第424章 不服就造反,上桌來賭命第370章 兩宋男兒戴簪花,人妖物怪齊卸甲第811章 篳路藍縷以啓山林,撫有蠻夷以屬華夏第455章 私掠許可證第625章 最痛苦的不是死亡,而是等死第588章 陛下不給的銀子,碰都不要碰第一百九十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撤退轉進其疾如風第500章 更多的鋼材,只是爲了製造農具第822章 六策安遼固疆本 皇恩特許懲賤儒第一百三十二章 你的命是不是命,你是不是人?第二百七十一章 我只是收買了仙姑的侍女第879章 陛下硃批:先用一批第546章 壞就壞在,它不適合大明第三十三章 狼、虎、龍第七十四章 嫂溺須援之以手,事急從權宜之計第六十七章 這,只是一個開始第一百四十章 大明,被命運扼住了喉嚨第894章 你說的讓大明再次偉大,包括我們嗎第430章 不爲刀俎,即爲魚肉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萬漕工,衣食所繫第312章 條陳務虛儒生共疾疏第549章 奇觀:正衙鐘鼓樓第二百七十三章 吃幹抹淨不幹事第三十六章 以德服人,以德治國?第一百一十章 張居正還沒用力,張四維就底牌盡出第一百三十三章 申舊章飭學政,以振興人才第434章 十年之期已到,大明軍開拔!第六章 一千個讀書人,一千個孔夫子第730章 攻入順天府,讓皇帝俯首稱臣!第40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742章 送倭寇到西伯利亞種土豆第二十八章 力足以勝天第970章 搶的哪有騙的多!第774章 皇帝沒錢了?第854章 錢這個東西,該花花該省省第二百二十五章 京師講武學堂和皇家格物院第632章 公允即自由第一十六章 殺人需用利刃第一百九十七章 一開口就是九斤火炮的威力第665章 伸張正義朱青天第581章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第二百七十四章 倭寇必須死第645章 海瑞辭官第二百五十二章 賤儒們那張犯賤的嘴第311章 一個考驗人心的小遊戲第一百七十一章 新鄭公來去匆匆,寧遠伯入京面聖
第三十二章 卿之所願,唯理所在第372章 讀書人最是擅長,殺人不見血第963章 謀天算地終傾覆,機關算盡斷青馬第529章 不想當國王的院長不是好船長第768章 大明反對大明第570章 陛下和元輔,實在是太善良了第687章 算清楚他們欠了朕多少錢!第704章 一個違背祖宗成法的艱難決定第887章 國事從不是兒戲第801章 行者歌,居者寧,椰海城第二十六章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第585章 算了,先殺人吧第一十四章 利益交換第一百六十九章 讀書人的心眼兒真的髒第五十七章 君不君,臣不臣,天下大亂第八十章 貪天之功,異代同憤第305章 因人成事休定論,時運相逆人離羣第二百二十七章 真是一個好主意!第949章 高啓愚真的太想進步了!請假條第848章 海瑞三大過第524章 皇國興廢,在此一舉!尊王攘夷,就第720章 氪金是朱翊鈞對戰爭的最大尊重第一百一十一章 拆門搬牀募軍餉,單刀赴會勸賊降第638章 借爾人頭一用,推行朝廷政令!第一百四十二章 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第865章 皇極門公審第二百二十七章 真是一個好主意!第二百七十九章 朕出一千萬銀,圖謀世界之路第585章 算了,先殺人吧第787章 近似於官而異於官,近似於民又在民之上第472章 世界的參差不齊第537章 藩鎮糧餉在地化第一百五十三章 活在當下,何不貪歡?第578章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第324章 朕有一事,失信於天下第773章 一方水土必然養一方人第四十九章 給戚繼光封個伯爵第888章 遍地哀鴻滿地血,無非一念救蒼生第420章 跟不講理的服軟,跟講理的耍橫第一百四十章 大明,被命運扼住了喉嚨第788章 雷霆雨露皆爲君恩第965章 人無廉恥,王法難治第319章 殺倭寇?酒管夠!第704章 一個違背祖宗成法的艱難決定第492章 不是臣工不努力,是真的無能爲力第532章 禮法不能是新政的絆腳石第717章 三十萬對四萬,優勢不在我第809章 傷害不大,但侮辱性極強第二百四十二章 張先生的軟肋第963章 謀天算地終傾覆,機關算盡斷青馬第908章 豪右尚困於權鬥,黔首何堪於苛政第二百四十八章 覓塞外良地營建營堡堅城第557章 不可能三角第424章 不服就造反,上桌來賭命第370章 兩宋男兒戴簪花,人妖物怪齊卸甲第811章 篳路藍縷以啓山林,撫有蠻夷以屬華夏第455章 私掠許可證第625章 最痛苦的不是死亡,而是等死第588章 陛下不給的銀子,碰都不要碰第一百九十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撤退轉進其疾如風第500章 更多的鋼材,只是爲了製造農具第822章 六策安遼固疆本 皇恩特許懲賤儒第一百三十二章 你的命是不是命,你是不是人?第二百七十一章 我只是收買了仙姑的侍女第879章 陛下硃批:先用一批第546章 壞就壞在,它不適合大明第三十三章 狼、虎、龍第七十四章 嫂溺須援之以手,事急從權宜之計第六十七章 這,只是一個開始第一百四十章 大明,被命運扼住了喉嚨第894章 你說的讓大明再次偉大,包括我們嗎第430章 不爲刀俎,即爲魚肉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萬漕工,衣食所繫第312章 條陳務虛儒生共疾疏第549章 奇觀:正衙鐘鼓樓第二百七十三章 吃幹抹淨不幹事第三十六章 以德服人,以德治國?第一百一十章 張居正還沒用力,張四維就底牌盡出第一百三十三章 申舊章飭學政,以振興人才第434章 十年之期已到,大明軍開拔!第六章 一千個讀書人,一千個孔夫子第730章 攻入順天府,讓皇帝俯首稱臣!第40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742章 送倭寇到西伯利亞種土豆第二十八章 力足以勝天第970章 搶的哪有騙的多!第774章 皇帝沒錢了?第854章 錢這個東西,該花花該省省第二百二十五章 京師講武學堂和皇家格物院第632章 公允即自由第一十六章 殺人需用利刃第一百九十七章 一開口就是九斤火炮的威力第665章 伸張正義朱青天第581章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第二百七十四章 倭寇必須死第645章 海瑞辭官第二百五十二章 賤儒們那張犯賤的嘴第311章 一個考驗人心的小遊戲第一百七十一章 新鄭公來去匆匆,寧遠伯入京面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