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1章 王崇古破內閣通天路,申時行怒斥翰

京廣馳道窩案和官廠貪腐案的一應案犯被斬首示衆,這個消息在街頭巷尾被討論了僅僅三天時間,人們就逐漸忘記了這個案子,過了不到七天時間,就很少有人再提及此事了。

京師百姓對於發生在千里之外的貪腐案,確實很難共情,對於王建也多是一句作惡自有天收,倒是對徐成楚這顆冉冉升起的新星,討論更多一些。

因爲徐成楚回京後,就帶着素衣御史開始在京師反貪,只要是素衣御史出現的地方,就有朝中大員落馬。

百姓還就愛看個熱鬧,每次素衣御史一出動,百姓便聞風而動。

討論最多的是永定、永升毛呢廠總辦費慶祥的落馬,街頭巷尾,連茶攤上都有人樂此不疲的說。

整個京師都在討論,之所以被人津津樂道,倒不是費慶祥貪得銀子太多,攏共不到十六萬四千銀,在朝陽門外‘快活碑林’都不算什麼,連立碑都輪不到他高,也就是八千匹精紡毛呢的價格。

讓人們不斷討論他的原因是,這個費慶祥有斷袖之癖,尤愛粉面小生。

費慶祥不折騰官廠的匠人,對匠人們極好,也從不動怒,經常深入工坊內,走入匠人中,四處找官廠的問題,毛呢官廠蒸蒸日上,費慶祥功不可沒。

他弄點銀子都去養這些粉面小生去了!

京師裡唱戲的小生,尤其是風頭正盛的幾個,都是費慶祥的掌上珠,手中寶,一些好事之徒,還專門總根據過往種種跡象,拉了個清單,看看誰是費慶祥的禁臠。

這案子一出,京師的達官顯貴立刻就不樂意了,對費慶祥喊打喊殺!

因爲街頭巷尾的老百姓們,都在傳一句謠讖:說是這京城的貴人們,大多有龍陽之好,你這身板和眉眼,到了京城定能謀個好價錢,好出身。

但凡是誰的身板、樣貌好些,都會被人用這句調侃幾次,而且這句流傳越來越廣,甚至連入京的松江府商人,都聽說此事,四處傳播。

搞得京師達官顯貴們都有這個愛好一樣。

這費慶祥惹出的禍事,卻要整個京師的達官顯貴們一起跟着丟人,達官顯貴們還不能跟百姓爭執,這種事就是越描越黑,你越是爭辯,大家就越當你是心虛,反而讓這謠讖越傳越廣。

這十月一月,京師的貴人們,好多人納妾,仿若誰家納妾晚了,誰就是和那費慶祥一樣的貨色,咄咄怪事。

官廠總辦秩五品,遠沒到這八辟八議的寬宥範圍,都察院言斬,大理寺駁了這斬立決,原因倒也簡單,十六萬銀,也不算多。

這費慶祥在永定毛呢廠做了九年總辦,一年連兩萬銀子都沒撈到,斬立決有點嚴刑重典了。

到了十一月份,費慶祥這案子,終究是有了聖裁,陛下寬仁,念費慶祥的功勞,把他流放去金山,明年隨潞王殿下一同前往。

說是流放,不過是去金山城做官,日子久了,沒人在意也就能回來了。

費慶祥是個能人,把官廠上下內外,打理的井井有條,毛呢廠一年比一年好,十七年時,光是毛呢官廠上交利潤就超過了一百五十萬銀,僅次於西山煤局。

皇帝把他流放到金山城,是讓他去做金山金礦的總辦,至於喜歡玩粉面小生這事,皇帝權且當聽了個八卦,沒放在心上。

可能有愛聽戲的人,對這事兒要死要活,那喜愛的粉面小生,背地裡居然是這樣的人,還鬧着要朝廷主持公道,把那些傳瞎話的人嘴巴撕爛,但朱翊鈞又不愛聽戲。

費慶祥被查出來,還真不是徐成楚跑去官廠查賬,徐成楚接連辦了幾個五品官,正忙着鞏固證據,查補錯漏。

是這戶部年底大計,把這人給查出來,這東交民巷監獄收監的三百多名算盤好手,幫了大忙。

這費慶祥膽子小,後悔椅一坐,素衣御史還沒開始問,他就自己倒豆子一樣交代的一清二楚,費慶祥不敢抗拒調查、轉移證據、捏造事實、推脫替罪羔羊,把事情一五一十的交代,連緹騎都沒掌握的情況,費慶祥也交代了。

費慶祥怕,怕他自己步了王建的後塵,在他看來,王建的死,是凌雲翼這位新東家要換大掌櫃,一朝天子一朝臣,費慶祥就怕自己交待慢了,被這殺性很重的凌雲翼給殺了。

再加上那容城知縣對抗調查的惡劣後果,費慶祥想用老實交代換取一個寬大處理,果不其然,他爭取到了聖上的寬宥,給了他條還算不錯的活路。

“這是新做好的羽絨內膽,請陛下過目。”新任工部尚書曾同亨將新做好的渡渡鳥、大鵝羽絨內膽呈送到了御前,保暖性極好,比棉服要強很多。

羽絨內膽夾襖,算是從皇室專用貢品,向民間普及了,而普及的辦法,就是羽絨官廠。

新內膽,採用了每平方寸經線緯線數超過了180根的高密度織法,再選用小號針封口,有效解決了跑絨問題。

限制羽絨廣泛使用的條件,還是篩選絨毛和絨毛產量,渡渡鳥、大鵝的數量都太少了些,現在這些問題,都在慢慢解決。

朱翊鈞有時候也感慨,這育苗和大型牲畜育種,要是能和渡渡鳥、大鵝、蛋雞、肉雞一樣簡單就好了。

家禽的育種比牲畜要簡單很多很多,因爲家禽產的蛋多,牲畜一年產的崽太少了,蛋雞現在一年能產150多枚蛋,而且還在快速增加。

本來,費慶祥沒被查處,他會入工部以營繕清吏司郎中的身份,督辦羽絨廠,現在工部只能另找人選。

工部有點惱火,太耽誤事了。

朱翊鈞仔細看了這羽絨內膽,和曾同亨聊了很久,前工部尚書汪道昆以病致仕,曾同亨作爲從吏部左侍郎升轉,皇帝詳細詢問了羽絨內膽、夾襖的產量、具體官廠營造進度、官廠招工人數、官舍學堂營造等等問題。

曾同亨這次入通和宮,顯然是做了充足的準備,回答了陛下詢問的所有問題。

朱翊鈞又和曾同亨聊了下毛呢產業,曾同亨對答如流,大明的毛呢主要還是手織毛呢爲主,當然不是純手工,就是以人力爲主的手動機械,比如提花機、平面機等等。

鄉野之間主要以純木質人力機械爲主,有少部分的鐵木合制,而且多爲舊式,費時費力不出工;而城裡的人力機械,多爲新式,主要是鐵木合制,有部分純以鐵製。

只有永定毛呢廠用上了機械工坊,生產效率極高,一臺昇平九號,等於三百個織工,絕非誇張言語。

對於全機械工坊,曾同亨的態度和馮保的一致,有條件上就一定要上,節省出來的工時,用以減輕工坊匠人的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

曾同亨的想法很好,但結果往往和想法南轅北轍。

“朕和文成公詳細討論過這個問題,大司空剛剛履職,多辦一點時間,就清楚爲何文成公對機械工坊如此謹慎了。”朱翊鈞頗有些感慨,曾同亨和當初王崇古一樣的激進,相信機械可以解救世人疾苦。

作爲工黨,認爲技術進步,更多的工作可以由一個人完成,那麼匠人會隨着技術進步而越來越輕鬆。

理論上成立,但現實中,往往並非如此,落後的生產關係,阻礙了這一理論的實現。

生產技術進步、迭代和生產關係的進步,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技術進步和落地、生產關係進步的過程中,匠人總是在反覆的、間接性的遭受苦難。

而且,王崇古發現,機械的出現,似乎讓統治階級,越來越不依靠窮民苦力維持統治。

這個結論,讓王崇古膽戰心驚,甚至有砸了官廠的衝動。

在鐵馬出現之前,大明百姓需要服勞役,但這些年,鐵馬的不斷更新換代,馬力、體積、用鐵、用煤越來越少。

一臺昇平九號等於三百名織工,那昇平百號,等於三千名織工,一年生產一千臺,那朝廷還需要力役嗎?

朝廷不需要力役,那是不是代表着朝廷的統治地位,也不需要大多數百姓的支持就可以維持?

每次想到這個,王崇古都有點痛苦,他甚至覺得自己做錯了。

但朱翊鈞知果爲因,他知道答案,王崇古的擔心並不會發生在幾百年內發生,想要用機械完全取代人,至少在可見的未來,不可能做到。

曾同亨剛當了工部尚書,在一旁觀政和自己上手去主持工作,完全不同,等過一段時間,曾同亨就完全明白王崇古的擔憂了。

西山煤局設立後,消滅了四萬餘人的砍柴夫、擡柴夫、分柴夫的工作,四萬壯勞力就是四萬戶,十數萬人的生計,王崇古也是用了極大的力氣,將這些力役分批吸納進了官廠,纔算是消解了這一隱患。

百萬漕工衣食所繫,是個十分複雜而且難以解決的問題。

“大司徒張學顏最近上奏說要在工部設料估所,掌估工料之數及稽覈、供銷等事,大司空以爲如何?”朱翊鈞問完了羽絨廠之事,就詢問了戶部和工部共管衙門料估所設立問題。

大工鼎建工程造價管理衙門,就是料估所的主要職能。

這也是京廣馳道窩案後的一個教訓,之所以地方衙門敢把手伸到馳道上,都是因爲之前朝廷無法對造價做到心中有數。

“之前,這一應工程,皆委出之承修官自行料估,是以易起浮冒,彼時文成公尚在,文成公賢能,只須一眼便可看穿浮冒寡衆。”

“京廣窩案後專設料估所,凡有工程,皆先期料估覈定,別委能員承辦,俟工竣日,仍令該所,協同承修官據實詳核,按工銷算,此策甚善也。”曾同亨斟酌了下,同意了這個衙門的設立。

大工鼎建,之前都是王崇古在管,王崇古也不是神仙,他也不知道該用多少料,但他知道人想貪多少銀子。

王崇古管大工鼎建,主要是管人的貪慾,這本事也不是平白無故就有的,都是王崇古自己貪出來的經驗。

拿了朝廷的銀子,宣府大同長城一點沒修,文成公擁有非常豐富、且常人所沒有的貪腐經驗,這也是王崇古塑像是武將形象的原因。

作爲武將,南平倭北拒虜,南征北戰;作爲文官,結黨營私、黨同伐異、國之佞臣。

所以王崇古更希望自己的形象是個武官,而非文官,他是個非常複雜,難以用一言去蓋棺定論的人。

王崇古一走,這大工鼎建立刻就變得不那麼順暢起來,也就是這幾年算學成了顯學,學的人多了,若是之前,想組建,也沒那麼多的算學人才。

“這衙門還是工部主管,還是得大司空費心,大司徒也只能在工竣銷算時,纔會審計賬目。”朱翊鈞對着曾同亨講明白了具體歸屬。

料估所歸工部、戶部共管,但主要是工部,戶部不涉及日常管理,只對工竣銷算進行最終審計。

這話的明確意思,就是把賬做漂亮點,別讓戶部整天挑毛病,這大工鼎建油水很大,工部究竟能吃多少,得看能力水平了。

“臣明白。”曾同亨完全聽懂了陛下的意思,趕忙說道。朱翊鈞和曾同亨聊了半個多時辰,曾同亨才告退離開。

大明皇帝在工部尚書離開後,繼續批閱着今天的奏疏,少了緊箍咒後,再拿出偷懶神器‘朱翊鏐的套章’,批閱奏疏這個活兒,變得簡單了起來。

“翰林院的翰林怎麼回事兒?”朱翊鈞拿起了一本奏疏,禮部右侍郎、翰林院學士李長春請求致仕。

李長春不是因爲在文華殿上幾次站錯了立場,膽戰心驚要致仕,而是翰林院出了問題,翰林院沒人了。

現在科舉之後,新科進士都不參加翰林院的館選,轉而走監當官的升轉路線了。

之前新科進士以考入翰林院爲榮,是因爲不成翰林,不得入直文淵閣參與機密,就是不能進步到閣臣。

到了萬曆年間的大明官場,特別講出身。

舉人出身,沒有什麼特別聖眷,最高也就是個縣令,海瑞那是極特殊情況。

第三甲進士出身,大多數都在知府一級兜兜轉轉,十幾年不得升轉入朝爲官,有個別能到布政使、按察使,已經是祖墳冒青煙了。

第二甲進士出身,則分爲兩種,一種是館選入了翰林院做了庶吉士,這是平步青雲之路,另外一種,則是外放做官,這一類大多數都是布政使、按察使,有機會進步,可難如登天,想入閣更是癡心妄想。

而翰林出身則不同,不用去外面做官,只要在京師,慢慢熬一段時間,就能成爲內閣學士,參與機密國策。

張居正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地方履職經驗,很多地方之事,他都要仔細詢問很久。

“還不是申時行給鬧的,當初申時行去了松江做巡撫,就把翰林這通天之路徹底給斷了。”馮保低聲說道。

申時行作爲狀元郎,作爲翰林,按照過去的規矩,他只需要修修書就能直入內閣,但申時行跑去松江府做巡撫,算是和翰林院劃清了界限,這也代表着翰林院直接入閣的規矩,被徹底打破了。

無論是誰,都得到地方歷練,累積足夠的經驗,才能入閣,翰林院的特殊地位,蕩然無存。

萬曆年間第一個非翰林出身的閣臣,正是王崇古。

王崇古是嘉靖二十年二甲86名,倒數第四名,他沒有館選成爲翰林,先做了刑部主事,外派去了安慶知府,在倭患鬧得兇的時候,做了兵備副使,先追隨應天巡撫曹邦輔抗倭,在夏港、靖江殲滅倭寇,後隨俞大猷多次出海,襲擊倭寇巢穴。

萬曆二年,王崇古剛回京做刑部尚書,後來因爲大工鼎建入閣做了次輔,有很長一段時間,王崇古都以避免黨爭爲由,不肯到文淵閣坐班。

非翰林出身的王崇古入了閣,等於被放在了火架上烤,當時張居正贊同讓王崇古入閣,也沒安好心,就是爲了破了閣臣只能從翰林裡面選的規矩,更是爲了破姑息裙帶之弊,拿王崇古當槍使。

王崇古也知道自己這非翰林出身的閣臣很惹眼,也知道張居正的打算,是他自己扛過來的,這裡面的辛苦,他很清楚。

王崇古做次輔後,對他的圍剿從沒有停止過,直到死去的時候,圍剿仍在繼續,大明皇帝甚至被逼到了讓匠人下山的地步,可見這種阻力的巨大。

王崇古在前面開路,申時行是狀元,他連館選都不用參加,殿試考完之後,他就是從六品修撰了。

新科進士館選入了翰林院之後,學習三年時間還要再考試,考過的人,授從七品檢討、正七品編修,考不過的人,就會外放做官。

庶吉士、檢討、編修、修撰都是無定員,修一段時間的國史、實錄、起居注後,就可以成爲六品侍讀、侍講,幹得好,就會成爲侍讀學士、侍講學士。

至於是否幹得好的標準,就在朝中大臣手裡掌控,所以座師的確可以一言決定你的生死。

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再進一步,就可以到六部掛個侍郎入閣了。

申時行已經是侍讀學士,只需要再進一步,就能做侍郎,但申時行偏偏要沒苦硬吃,跑去松江府比驢還累幹了六年的巡撫,纔回京做了吏部侍郎。

等同於說申時行這個狀元郎,都不認可翰林直入內閣參與機密這個規矩。

這規矩算是徹底沒了。

“大家不都把申時行叫端水大師嗎?他這個誰都不得罪的性格,也怪他了?”朱翊鈞有些疑惑的問道,申時行這個人做事不喜歡做絕,怎麼這翰林院的衰敗,要怪申時行?

“申侍郎回京後,一個侍讀學士去了他的府上,申侍郎說…說:翰林有三無:無恥,無骨,無用!你們願意待在糞坑裡是你們的事兒,還要把我拉回糞坑,概不奉陪!”馮保說起了去年十二月的一件舊事。

王崇古破內閣通天路,申時行怒斥翰林三無;

罵恥骨用震朝堂內外,翰林院衰再無人可用。

翰林院今天這個模樣,連都察院都不如,至少人家都察院現在還有陸光祖入了閣,弄了個反腐司,帶着素衣御史四處反腐。

翰林院在無人問津的角落裡,默默被所有人拋棄。

“無恥,無骨,無用。”朱翊鈞琢磨了下,這讀書人罵人是真的髒,申時行這三無,直接把翰林院最‘清貴議政之所’的遮羞布給扯下來,放在地上啐了兩口。

大明京師有四可笑:翰林院文章,武庫司刀槍,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方,都是譏諷名不副實。

翰林院一直是個糞坑,但蓋着遮羞布的時候,大家都當是清貴之處,申時行一句話挑破了這塊遮羞布,把糞坑的本質給暴露了。

狗屁的清貴,全都是糞坑裡面的蛆。

別人罵沒那麼大的威力,申時行這麼罵,那真的是影響深遠。

自申時行罵過之後,翰林院無定員的庶吉士、檢討、編修、修撰紛紛跑路,選擇了監當官走循吏路線繼續謀求晉升。

很明顯,申時行作爲張居正的門生,入了閣也是和張居正一個理念,循吏就是官場最寬的那條路,翰林們繼續在翰林院待着,除了蹉跎歲月,一無所獲,連這都看不清,也不必繼續在宦海沉浮了。

萬曆十年到萬曆十五年,是萬曆維新最危險的五年,是新力未壯、老力橫強的時間段,這段時間挺過去了,後面的路,只要不犯糊塗,都可以走下去。

“李長春其實沒做錯什麼,哎。”朱翊鈞還是覈准了李長春的奏疏,放他致仕依親。

“陛下,李侍郎是個老好人,但老好人在朝中,處處都是坎坷。”馮保補充了自己的意見。

閣臣們意見比較統一,浮票都贊同李長春致仕,連司禮監的態度也是如此。

李長春不是個壞人,他很多的立場,都是站在了仁義禮智信這些道德崇高的方面去談,道德崇高沒錯,只是李長春因爲缺乏一些實踐,讓這些道德崇高,有點站不住腳,有些空洞。

哪怕是略顯空洞的道德崇高,也比翰林院的文章強得多。

“加官一級,賜個宅子,跟陸樹聲做鄰居去吧,也別回鄉了。”朱翊鈞做出了最後的硃批,這也算是激流勇退了,這種老好人繼續在朝中,下場可能會更加悽慘。

“陛下,臣帶着東廠內部稽查了下外派的太監們,這初步覈查,能有個六百多萬銀。”馮保將一本司禮監總結的賬目,呈送到了皇帝御前。

朱翊鈞橫了一眼馮保,又有些無奈的說道:“你這是要作什麼?哪有給宦官反腐的,胡鬧不是?馮大伴,內帑空了,朕可以省着點花,再慢慢攢錢就是。”

“陛下,這裡面有幾個不是貪腐,是不忠。”馮保低聲說道:“這幾年宦官出了不少的事兒,臣就是想趁着這個機會,肅清下宦官裡的逆賊。”

家賊也是賊。

馮保將其中幾個指了出來,宦官連忠君都舍了,那就沒有活着的意義了。

朱翊鈞仔細看了看,才發現賬目中爲首的五個人,最嚴重的罪名,不是貪腐,而是不忠。

比如這爲首的遼東鎮守太監高鐔,剋扣軍兵月糧、凌辱庶弁將、虐匠民激民變,遼東怨聲載道,已經有了誓食鐔肉的傳聞,甚至有少壯強勇之夫,亡入夷人奴酋帳下之事。

“瘋了?連朕給的冬襖銀都給貪了?!”朱翊鈞這才發現,馮保再不這麼做,他這個老祖宗也要死了。

朱翊鈞給遼東七萬四千軍兵每年一銀五錢的冬襖銀,這筆銀子,都是採買棉服棉鞋冬帽暖耳等物,遼東苦寒,就靠這些過冬,這筆銀子朱翊鈞發了17年了,自萬曆二年開始發放。

高鐔和他的義子高淮二人,把這些馳道發過去的冬襖全都發賣了!而且是賣給了軍兵!

把本該屬於軍兵的棉服賣給軍兵。

朱翊鈞看着這賬冊,感覺額頭青筋爆抖着,二人已經貪了四年的冬襖銀,才東窗事發。

“朕的軍兵爲何沒有譁變,把這對蟲豸給殺了?誓食鐔肉,扒了他們皮,抽了他們的筋兒!”朱翊鈞拍桌而起,站起來走了幾步,纔算是把憤怒壓下去一點。

馮保低聲說道:“這不是陛下給了軍兵全餉嗎?遼東軍兵,也以爲是陛下要這筆銀子,就給了。”

“你讓徐爵去,把他給朕抓回京師處置掉!無法無天!”朱翊鈞這才知道,軍兵爲啥還沒譁變。

飛鳥盡良弓藏,朝鮮之戰都打完了,那這些額外的恩賜,就要用各種名義削減掉。

軍兵們的底線其實很清楚,那就是半餉,高鐔和他的義子高淮,也是摸準了這一點,才如此膽大包天。

對於軍兵而言,朝廷不能一點都不給,給個半餉讓人活,就給皇帝守着邊方,不讓夷人坐大,連半餉都不給,還逼着人去死,那就真的沒辦法盡忠了。

朱翊鈞用硃筆圈出了五個太監,犯的案子大同小異,都是九邊鎮守太監。

第618章 人力可勝天,天棄人不棄第五十九章 讀書人的事兒,竊不是偷第304章 打起來了,北虜的使團打起來了!第二百二十四章 上面假裝發餉,我們假裝打仗第一百一十八章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第四章 皇權特許第964章 秋風哭,秋雨啼,人間多苦楚第467章 大明突破困局的唯一契機第六章 一千個讀書人,一千個孔夫子第940章 你跟皇帝玩腦筋,皇帝對你誅九族第一百三十八章 壞了,日後當明公得會算學第344章 誰輸誰贏不重要,打的好看就行第二百七十八章 張居正的自我懷疑第293章 肯遷京畿就活,不遷就死第624章 這聽起來很大膽,但一點都不明智第449章 秣兵厲武以討不義,務以德安近而綏第578章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第849章 利用輿情裹挾刑名第943章 鞠躬盡瘁於有生之年第二百六十三章 該殺殺,該抓抓,該拔舌頭拔舌頭第956章 明年就藩金山,再多留一年第801章 行者歌,居者寧,椰海城第728章 戚繼光,你爲何不篡位!第908章 豪右尚困於權鬥,黔首何堪於苛政第781章 以行仁而王天下,以尚力而霸四海第二百八十一章 既然我淋了雨,沒道理讓你還舉着傘第818章 長檄布威滄海靖,倭廷矚目碧濤驚第765章 尸位素餐的四大特徵第642章 所有人都不看好他,偏偏他自己還不爭氣第744章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第748章 帝王術移花接木第六十八章 楊博是君子還是小人,這是一個問題第507章 陛下雖然好殺人,但的確是仁君!第十章 一波三折第703章 身股經營法和四不投第一百九十五章 思路清奇小皇帝第859章 端水大師的擔當第二百七十四章 倭寇必須死第695章 陛下,等一等大明百姓第三十六章 以德服人,以德治國?第四十五章 發乎己者有不忠第796章 也要小小感謝一下自由貿易第573章 物理意義的到地下去接地氣第602章 賞厚而信,罰嚴而必第十章 一波三折第476章 匠人們的分紅第514章 解刳院雅座一位第581章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第二百六十六章 用蘿蔔刻一個倭國國王的印綬第428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747章 市場換技術?梨樹上長不出桃來第372章 讀書人最是擅長,殺人不見血第793章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斷人仕途呢?第421章 火炮轟完步兵衝,衝不上去火炮轟第674章 俺的,都是俺的!第902章 豪右恃勢拒償之弊第986章 我參與 我監督 我修改第二百三十六章 搗巢滅倭長策疏第356章 精紡毛呢的最後盛宴第912章 要發揮好封建帝王的侷限性第764章 開闢一條新的絲綢之路第562章 《永樂大典簡要本》第538章 每天都有美好的事情在發生(爲盟主第465章 三角貿易的形成第二百二十五章 京師講武學堂和皇家格物院第862章 穿絲綢高雅,穿麻衣卑賤第882章 讀書人真的是太歹毒了第353章 不是思維簡單,而是這樣做效率最高第440章 羊毛來了,韭菜就沒了第834章 大明要戰勝的從來都只有自己第一十三章 有辱斯文第712章 忙着討債,沒工夫罵皇帝第398章 大明皇帝的留一手第961章 誰鬧得亂子大,就對誰讓步!第288章 怎麼可能讓狗皇帝順意!第504章 連棉布都不買,做什麼特使!第643章 無端鑿破乾坤秘,始自羲皇一畫時第一百八十一章 理解譚綸,認可譚綸,成爲譚綸第820章 朱常治的不務正業第860章 陛下,他們在耍你啊!陛下!第301章 這結個婚,比西山拼殺都累!第755章 朱元璋也幹了,而且更過分第636章 人可制天命而用之第291章 來自海瑞的馬屁第二百五十八章 名義上的家人,變成真正的家人第647章 老虎要打,倀鬼也要抓第343章 藥不對症,就換方子第611章 奸佞小人張居正 正人君子新鄭公第601章 摸着侯於趙過河,循跡而行第946章 我是冤枉的,我爲大明立過功,我要第一百九十八章 苦一苦權豪縉紳,罵名張居正來擔第369章 大明皇帝的恩情,根本還不完第855章 金池總督府的巨大雕像第440章 羊毛來了,韭菜就沒了第504章 連棉布都不買,做什麼特使!第515章 自有大明律處置他!第852章 不能爲了贏而贏第五十四章 過河拆橋,上房抽梯第七十章 天恆變,道亦恆變第二百四十五章 言先生之過者斬,勿論
第618章 人力可勝天,天棄人不棄第五十九章 讀書人的事兒,竊不是偷第304章 打起來了,北虜的使團打起來了!第二百二十四章 上面假裝發餉,我們假裝打仗第一百一十八章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第四章 皇權特許第964章 秋風哭,秋雨啼,人間多苦楚第467章 大明突破困局的唯一契機第六章 一千個讀書人,一千個孔夫子第940章 你跟皇帝玩腦筋,皇帝對你誅九族第一百三十八章 壞了,日後當明公得會算學第344章 誰輸誰贏不重要,打的好看就行第二百七十八章 張居正的自我懷疑第293章 肯遷京畿就活,不遷就死第624章 這聽起來很大膽,但一點都不明智第449章 秣兵厲武以討不義,務以德安近而綏第578章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第849章 利用輿情裹挾刑名第943章 鞠躬盡瘁於有生之年第二百六十三章 該殺殺,該抓抓,該拔舌頭拔舌頭第956章 明年就藩金山,再多留一年第801章 行者歌,居者寧,椰海城第728章 戚繼光,你爲何不篡位!第908章 豪右尚困於權鬥,黔首何堪於苛政第781章 以行仁而王天下,以尚力而霸四海第二百八十一章 既然我淋了雨,沒道理讓你還舉着傘第818章 長檄布威滄海靖,倭廷矚目碧濤驚第765章 尸位素餐的四大特徵第642章 所有人都不看好他,偏偏他自己還不爭氣第744章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第748章 帝王術移花接木第六十八章 楊博是君子還是小人,這是一個問題第507章 陛下雖然好殺人,但的確是仁君!第十章 一波三折第703章 身股經營法和四不投第一百九十五章 思路清奇小皇帝第859章 端水大師的擔當第二百七十四章 倭寇必須死第695章 陛下,等一等大明百姓第三十六章 以德服人,以德治國?第四十五章 發乎己者有不忠第796章 也要小小感謝一下自由貿易第573章 物理意義的到地下去接地氣第602章 賞厚而信,罰嚴而必第十章 一波三折第476章 匠人們的分紅第514章 解刳院雅座一位第581章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第二百六十六章 用蘿蔔刻一個倭國國王的印綬第428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747章 市場換技術?梨樹上長不出桃來第372章 讀書人最是擅長,殺人不見血第793章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斷人仕途呢?第421章 火炮轟完步兵衝,衝不上去火炮轟第674章 俺的,都是俺的!第902章 豪右恃勢拒償之弊第986章 我參與 我監督 我修改第二百三十六章 搗巢滅倭長策疏第356章 精紡毛呢的最後盛宴第912章 要發揮好封建帝王的侷限性第764章 開闢一條新的絲綢之路第562章 《永樂大典簡要本》第538章 每天都有美好的事情在發生(爲盟主第465章 三角貿易的形成第二百二十五章 京師講武學堂和皇家格物院第862章 穿絲綢高雅,穿麻衣卑賤第882章 讀書人真的是太歹毒了第353章 不是思維簡單,而是這樣做效率最高第440章 羊毛來了,韭菜就沒了第834章 大明要戰勝的從來都只有自己第一十三章 有辱斯文第712章 忙着討債,沒工夫罵皇帝第398章 大明皇帝的留一手第961章 誰鬧得亂子大,就對誰讓步!第288章 怎麼可能讓狗皇帝順意!第504章 連棉布都不買,做什麼特使!第643章 無端鑿破乾坤秘,始自羲皇一畫時第一百八十一章 理解譚綸,認可譚綸,成爲譚綸第820章 朱常治的不務正業第860章 陛下,他們在耍你啊!陛下!第301章 這結個婚,比西山拼殺都累!第755章 朱元璋也幹了,而且更過分第636章 人可制天命而用之第291章 來自海瑞的馬屁第二百五十八章 名義上的家人,變成真正的家人第647章 老虎要打,倀鬼也要抓第343章 藥不對症,就換方子第611章 奸佞小人張居正 正人君子新鄭公第601章 摸着侯於趙過河,循跡而行第946章 我是冤枉的,我爲大明立過功,我要第一百九十八章 苦一苦權豪縉紳,罵名張居正來擔第369章 大明皇帝的恩情,根本還不完第855章 金池總督府的巨大雕像第440章 羊毛來了,韭菜就沒了第504章 連棉布都不買,做什麼特使!第515章 自有大明律處置他!第852章 不能爲了贏而贏第五十四章 過河拆橋,上房抽梯第七十章 天恆變,道亦恆變第二百四十五章 言先生之過者斬,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