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6章 失敗是日常,成功纔是偶然

朱翊鈞應對天變,還有最後一招,均田,不是還田,是均田。

還田是朝廷有代價的將田產收歸公有,而後或者授田或者租賃,任百姓自耕,不是白白抄沒;

而均田,則是殺士紳,均田地,性質是完全不同,是抄沒家產,這是最後手段,如果連均田都解決不了,那朱翊鈞只能和大明同生共死了。

朱翊鈞把容城縣襲殺欽差徐成楚,兵發容城之事,講於王國光聽,表明了自己還留了一手。

在朱翊鈞看來,現在的遷民政策,只是爲了縮減可能的民亂規模,他的兜底手段,和王國光的兜底手段不同。

王國光十分耐心的聽完了皇帝的想法,想了許久才說道:“陛下,心裡真的有百姓,臣等誠不如也。”

容城縣青馬橋案,皇帝一說,王國光纔想起來自己看過,對於襲擊欽差,無論什麼原因,都要和陛下一樣,兵發容城!

欽差被刺殺,無論多麼激烈的反應,都不爲過,哪怕容城知縣孫奇逢被倍之了,非主觀故意,都要這麼做。

漢文帝時候,有個國舅叫薄昭,薄昭的親姐姐,是漢文帝的母親,諸呂之亂後,長安城裡殺的血流成河,最終決定擁立漢文帝。

漢文帝對這一結果,心存疑慮,派遣了自己國舅薄昭,前往長安談判,確定了登基的種種事宜。

薄昭有擁立從龍之功,也是定策元勳,漢文帝對其多有放縱。

漢文帝十年,薄昭擅殺漢廷使者,漢文帝派大臣前往,勸薄昭自我了斷,給所有人體面,薄昭不肯體面,漢文帝就下令讓百官去薄昭家中哭喪,逼薄昭自殺。

母親的親弟弟、擁立從龍大功、定策元勳,即便如此,漢文帝依舊做到了這個地步。

最終,臉皮厚如城牆的薄昭,只能自殺了,再不自殺,漢文帝就要親自登門哭喪了。

殺皇帝欽差使節,無論什麼原因,都要視爲刺王殺駕,陛下發兵容城的舉動,理所當然,甚至可以說非常仁慈了。

陛下也就把容城縣的勢要豪右、鄉賢縉紳都處死了,把家眷流放到了金池總督府,把田均了,又沒有誅九族,誰敢說陛下不仁慈?

陛下說容城均田事,就是告訴王國光,他作爲皇帝,有能力、有擔當、有責任、有手段可以對天變進行兜底。

王國光是糊塗了,不是失去了思考能力。

這兩種兜底手段最大的不同,一個壯士斷腕,一個均田,最大的差別就在於,皇帝心裡真的有百姓,即便是爆發大規模民亂,也不肯放棄這些‘刁民’。

在陛下心裡,也從不把這些被迫揭竿而起,不得不反的百姓看作是刁民,歷朝歷代去看,陛下能這麼想,真的真的非常特別。

大臣們所思所慮,他們的立場,思不出位,雖然大家都高喊着民爲邦本,但在決策的時候,還是不由自主的以維護朝廷、國朝的存續爲主要目的。

壯士斷腕,將民亂堵死在潼關之內,任由天變、民亂,殺死百姓,讓人口在戰亂中,降低到土地承載範圍之內,不顧陝甘綏百姓死活,這絕不是顧全大局。

真的顧全不了一點,因爲國失大信,人心啓疑,在陝甘綏地方的百姓被犧牲掉後,百姓們一定會想,我會不會是下一個被拋棄的那個。

把叛軍堵在潼關之內,不讓叛軍出關,只是大明王朝的最後苟延殘喘罷了。

面前的陛下,則完全不同,皇帝的決策完全是遵循民爲邦本,本固邦寧的想法,並且付諸於行動之中。

這裡面有個很大的問題,皇帝真的在陝甘綏搞均田,就必須要在大明全境搞均田。

否則,腹地鄉賢縉紳會因爲擔憂政策擴大,和皇帝離心離德,而陝甘綏也陷於民亂的泥潭,皇帝的統治根基會徹底動搖。

只要均田、均富貴類似的政策,大規模發動,要麼不做,要麼就席捲整個大明,而陛下這麼多年,似乎都在爲這些事兒做準備。

甚至說,在陛下心裡,對大明亡不亡,都不是特別在意,陛下所求,不過是中國不亡、文明不滅。

王國光能夠清楚的感受到皇帝陛下堅定的意志,直面問題的勇氣、一往無前的毅力、打算玉石俱焚的決絕。

“陛下,臣老了,老糊塗了。”王國光收回了自己那本奏疏,戚繼光遷民疏裡遠遷的問題,恐怕不是戚繼光不知道。

戚繼光不懂,幫戚繼光寫奏疏的張居正還能不懂?

張居正、戚繼光和皇帝的目的完全一致,大不了就軍管均田!

朱翊鈞和王國光聊了很久,才離開了王國光的府邸,真的要說,王國光的奏疏,凌雲翼的意見,纔是絕對理性的考慮,既維護國朝存續,又保證民亂不擴大到腹地,是理性選擇。

皇帝和戚繼光所想、所做,更加決絕罷了,連大明朝廷都可以作爲代價。

“上報天子,下救黔首,從來不是一句空話。”王國光坐在自己的躺椅上,看着面前的朴樹,思慮了很久,徹底理解了皇帝陛下這麼做的底氣。

萬夫一力,天下無敵,軍魂不滅,對於大明而言,就沒有什麼坎兒是過不去的。

王國光靠在躺椅上,用一隻腳晃着躺椅,優哉遊哉,他現在心情極好,頗爲輕鬆,如果這個軍魂能一直存續下去,不敢說其他,至少能夠保住大明內部一直安定。

能安居樂業,有太平日子可以過,街頭巷尾、茶攤樹下,對國事指指點點,對百姓而言,就是最美好的時光。

作出抉擇,就是做出選擇,自己還是萬民,陛下又一次選擇了萬民,而不是自己,一如馳道,一如丁亥學制。

朱翊鈞回到了通和宮御書房內,反思了萬曆十九年八月的政策,發現了兩件事。

大明制度的不穩定性;天變帶來的困擾,比想象的更難。

葉向高所問,其實是在說大明制度的不穩定。

文華殿廷議共決的制度,有太多的巧合,才能保持穩定,環環相扣,只要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整個制度,就像多米骨牌崩塌一樣,很容易就全面崩盤了。

就比如現在,張居正致仕,皇帝和首輔之間,不再親密無間,這個制度,看起來就無法有效運行了。

這個問題,朱翊鈞要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增加公議制度的穩定性。

朱翊鈞認爲,文華殿廷議要比張居正、葉向高他們認爲的更加穩固,而非想象中的那麼脆弱,一碰就碎。

因爲文華殿廷議,是大明在長期實踐中誕生的制度,看起來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其實擁有一定的必然,根據朱翊鈞的經驗而言,經過了實踐檢驗的制度,往往擁有更加強大的韌性。

文華殿廷議會隨着關鍵人物的離開產生劇烈的變動,這種變動也是適應,自修正,去適應改變、適應新環境,不會和張居正、葉向高設想的那樣,徹底瓦解。

這第二件事,自然是天變。

天變,水旱不調,朝廷應該更加慎重的對待,朝廷有些低估了天變可能的危害,王國光想到的壯士斷腕,不是危言聳聽。

糧力不足、略有欠缺的陝甘綏,會因爲天變的緣故變成高度欠缺糧力,如何解決,就需要朝廷慎之又慎了。

“陛下,德王殿下求見。”一個小黃門走了進來,俯首說道。

“宣。”

朱載堉俯首說道:“臣拜見陛下,陛下聖躬安。”

“免禮。”朱翊鈞笑着說道:“坐,皇叔向來無事不登三寶殿,不知皇叔這次來朕這紅塵之地,所爲何事?”

朱翊鈞這通和宮也是紅塵之地,格物院超然物外,不在五行之中。

“臣這次來是有三件事,這第一件,自從度數旁通以來,我大明培養了數以萬計算學人才,也有李開芳、李之藻、徐光啓等算學天才,可是時日尚淺,泰西算學仍有獨到之處,臣請聖恩,允方外山人開普勒入格物院,爲算學博士。”朱載堉奏聞了第一件事,開普勒入格物院。

這是特別恩典,因爲開普勒沒有納投名狀,伽利略考入格物院之前,還當了一年的醫生,爲大明萬民接種了牛痘,開普勒沒有納投名狀。

但是,開普勒是和愛人一起來到了大明,追尋真理之路,而且開普勒因爲天花的折磨,眼睛和雙手,都有些問題,朱載堉認爲,可以給一些信任和寬待。

“朕聽聞此人頗有才學,就依皇叔所言。”朱翊鈞同意了朱載堉所請,開普勒和傳教士利瑪竇不同,利瑪竇到大明是傳教的,開普勒是來大明搞科研,研究天文之事。

“臣這第二件事,則是獻祥瑞來了。”朱載堉示意小黃門,將他帶來的昇平十號蒸汽機模型呈送御前。

朱載堉詳細的解釋了昇平十號對昇平九號的提升,中間馬力仍然是四百五十匹,但是重量從一萬斤降低到了四千七百斤,算是改進型。

重量降低小型化,讓這臺蒸汽機有了更多的可能,減少一半重量的同時,可以用更少的煤炭、更少的水。

更大馬力,更小體積是格物院孜孜不倦的追求,按照朱載堉的設計規劃,不久的將來,五十萬斤重,8000匹馬力的鐵馬,足夠將馳道帶入黃金時代。

“很好,很好。”朱翊鈞擺弄着蒸汽機的模型,加上水,點燃酒精燈,蒸汽機爆發出短促的汽笛聲開始轉動,朱翊鈞詳細詢問了一些工藝改良上的問題,大明挖了十九年的氣缸,氣密性越來越好。

“第三件事,則是臣之前弄的滑翔機,有了一點進展,但臣放棄了讓鐵馬上滑翔機的打算。”朱載堉第三件事,則是承認了自己探索失敗,多年研究,證明走進了一個死衚衕裡。

煤炭、水、蒸汽機,加起來,實在是太重了,就是蒸汽機改良的再小,也上不了天,煤炭的熱值,實在是太低了,而且還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想飛上天,根本不可能。

朱翊鈞笑着說道:“能成自然最好,不能成,也是探索萬物無窮之理,這昇平十號減重,不也是研究滑翔機弄出來的嗎?探索之路,失敗也是成功。”

朱翊鈞直接送上了好大一碗雞湯,讓朱載堉不要灰心喪氣,短暫的失敗,是爲了日後更加輝煌的成功。

“謝陛下寬慰。”朱載堉有些面色難堪的說道:“浪費了內帑一百萬銀,還請陛下恕罪。”

拿了皇帝的銀子,卻沒拿出對應的成果來,這就是罪過了。

“多大點事,一百萬銀而已。”朱翊鈞示意朱載堉不必在意,小錢而已,和格物院輝煌成果相比,不值一提。

光是研究天文學,牽星過洋術,讓海船順利回航,就是功在千秋的大功勞了。

“謝陛下。”朱載堉這才鬆了口氣,陛下不怪他浪費了內帑一百萬銀就行。

“皇叔搗鼓的蒸汽輪機如何了?”朱翊鈞還掛念着當初能轉起來,但是不能用的蒸汽輪機,這東西,勁兒大。朱載堉搖頭說道:“沒什麼進展,不穩定、不可靠,材料不抗造,當下很難更進一步了。”

研究項目,不是每一個都能成功,相反,失敗是日常,成功纔是偶然。

蒸汽輪機的進度,和當初皇帝看到的幾乎沒什麼差別,但這個研發過程中,大明對高壓高溫的蒸汽控制,累積了足夠多的經驗。

朱翊鈞問了好幾個項目,得到的答案都是類似,有進展的項目,不是很多,但只要還在鑽研,這些高山一樣的困難,都會一點點被克服。

“格物院缺錢嗎?朕內帑還有二百一十萬銀。”朱翊鈞想了想,還是自己主動提起比較好,朱載堉很少主動索要經費,格物院建立至今,一共從皇帝這兒要了兩百萬銀。

“格物院還有錢,有八十多萬銀,還足夠用。”朱載堉搖頭,他這次入宮來,是彙報成果,不是要錢的。

朱翊鈞和朱載堉又聊了聊關於丁亥學制的事情,格物院會對丁亥學制的人才培養,鼎力支持。

“臣告退。”朱載堉奏聞了格物院近期情況後,離開了通和宮御書房。

萬曆維新的成功,就是這麼一塊又一塊的拼圖,一點一點拼湊出來的,背後並沒有什麼鬼神之力,只有同志同行同樂者的奮鬥罷了。

“山西監察御史劉玉山彈劾松江知府王謙。”馮保找了找,將一本奏疏翻了出來,俯首說道。

“臣愚鈍,看不出問題來。”馮保低聲說道:“按照劉御史的說法,現在都江堰濟民渠每收一千石糧,朝廷都要虧三分銀。”

一本很怪的賬,一種很奇怪的算法。

朱翊鈞看完了奏疏說道:“精算遺毒罷了,讓百姓佔點便宜,就跟要了他的命一樣。”

朱翊鈞見過這種奏疏,而且不止一次,被他稱之精算遺毒,風格十分類似,不看整體,只看片面事實。

王謙去四川辦戥頭案的時候,用自家銀子重新修繕了都江堰,並且修了三百里濟民渠,澆灌關中土地。

水利設施不是修好了,就能用到天長地久,需要年年修繕,這三百里濟民渠的維護費用就落在了地方衙門身上。

劉玉山的算法,就很雞賊,把三百里濟民渠維護成本減掉新墾田畝所增田賦,攤到新墾土地上,得出結論,百姓欠朝廷的!每一千石糧就欠三分銀!

“劉玉山的意思是,讓這三百里濟民渠的百姓交銀子,不多,一畝地十文。”朱翊鈞活動了下肩膀說道:“百姓從來不欠朝廷的,也不欠衙門的。”

地方衙門維護濟民渠,多出來的田稅賦不足填平支出,這個虧損,主要是朝廷爲了應對天變,對田賦進行了大規模的減免。

這裡面矛盾很有意思,朝廷不可能補這個虧空,地方衙門不想認這個虧空,最終,就想到了能不能問百姓要溝渠維護費。

馮保斟酌了一番,纔回答道:“臣覺得不能開這個口子,臣不會墾荒,也不會種地,更不會勾稽,這賬臣算不明白。”

“但,臣知道咱大明朝的官吏士紳是什麼東西,只要這御書房裡一硃批,這三百里濟民渠的墾荒土地就跟百姓沒任何瓜葛了。”

馮保不是不明白問題的關鍵,他就是給文官上眼藥!說文官的壞話!

文官的壞話,每天都要說,不能不說,要時時刻刻對這些人精保持足夠的警醒!

“你說的對。”朱翊鈞對馮保的看法很認同,衙門虧的再多,那都是公家的錢,但,土地兼併,兼併到手,就是私門之利了。

一畝十文,看似不多,但只要皇帝一準奏加賦,那各種巧立名目苛捐雜稅就會撲面而來,這一道硃筆批下去,就是私掠許可證,就是准許兼併的聖旨。

朱翊鈞又把奏疏看了一遍,才說道:“這裡面有個重要的問題,這條三百里通和濟民渠真的虧嗎?衙門是做買賣的嗎?只計較盈虧,不計較安土牧民之重?”

“三分銀能多打一千石糧食,多大一件美事,真鬧出民亂來,就知道改悔了。”

“哪怕只看精算,馮大伴你說,地方衙門真的沒收這筆疏浚溝渠疏浚之費嗎?”

“陛下聖明,這地方衙門,巧立名目,不合理的銀子都要收,這合理的銀子,怕是早就收到一百年後了!”馮保趕忙說道。

皇帝真的不好糊弄,對地方衙門什麼樣子,皇帝心裡有數。

“這奏疏其實是一次試探,咱大明,有些個衙門,有點入不敷出了。”朱翊鈞看着奏疏,面色有些凝重。

這本一看就有問題的奏疏,朱翊鈞之所以願意肯消耗精力去處置,而不是簡單蓋一章處置,不是這本奏疏說的多麼有道理,而是這本奏疏折射出了一個問題。

天變之下,朝廷連年減免田賦的特殊背景下,大明地方以田賦爲財稅主體的衙門,利益分配出現了問題。

簡單而言,狼還是那麼多,肉不夠吃了。

肉食者還是那麼多,肉少了,可不就得想方設法的從百姓身上搜刮?小農經濟下,不把手伸到百姓米缸裡,還有什麼別的辦法?

官吏士紳連罵名都不想揹負,讓皇帝來挨這個罵,擔負這個罵名。

馮保想明白了陛下說的話,眉頭緊蹙,這個問題確實有些棘手,大明地方衙門,可不都是松江府那麼富,松江府銀子多到可以給陛下修行宮。

“陛下,這該如何是好?”馮保想不到好辦法。

“不管。”朱翊鈞想了想,說了他的處置辦法。

“不管?”馮保這下真不明白了,看起來很嚴重的問題,陛下的處置居然是不管。

朱翊鈞解釋道:“馮大伴,官吏在試探朕,之所以要試探,就是他們不敢胡來,所以纔要請朕聖旨。”

“爲何不敢胡來?怕朕威罰,偷偷摸摸的幹,被巡按、巡撫彈劾了,就是丟官帽,這官帽比他們命都重要。”

“其次就是怕民亂,這減田賦是昭告天下萬民知曉的國策,不敢在田賦上做文章,只好想別的辦法,沒聖旨,出了民亂,地方官吏要掉腦袋的。”

朱翊鈞給的辦法是不管,但凡是能沒有聖旨的情況下,就收到銀子,這幫蟲豸不會把奏疏寫到皇帝面前。

大明百姓可是會武裝抗稅的,每年衙役下鄉收田賦,那是‘千人奮梃出,萬人夾道看’,若是胡來,那就是‘斬爾木,揭爾竿,隨我來,殺稅官’,大明百姓,絕對不是不知反抗的羔羊。

瑞金、寧化三縣的田兵之亂,連縣衙都攻破了。

狼多肉少,從百姓手裡又搜刮不到,皇帝又不肯借大義的名分,那就只能狼羣內訌了。

“劉玉山去工部料估所,他不是擅長精算嗎?去工料稽覈之所精算,最是合適。”朱翊鈞硃批了劉玉山的奏疏,把他派去了料估所。

料估所,是工部新成立的衙門,權力丁點沒有,每天忙到天昏地暗,對着賬目窮盡皓首,因爲新成立,正是缺人的時候。

權力沒有多少,忙的昏天暗地,纔是大多數衙門的真實寫照,只有不斷往上爬,才能在忙碌的同時,掌控權力。

權力,最是動人心,高啓愚貴爲禮部堂上官,回到家裡,還願意熬夜寫奏疏,自願加班,是因爲他真的獲得了足夠的權力和回報。

“陛下,徐成楚帶着反腐司查了順天府六房的賬。”馮保將徐成楚反腐的初步結果,呈送了御前。

“結果如何?”朱翊鈞拿起了奏疏,先把浮票看完,詢問馮保情況。

馮保想了想說道:“小吏鉅貪。”

順天府的六房反貪風暴,剛剛開始,徐成楚的奏疏,完全是個初步調查的結果,更大規模的反貪風暴還在醞釀。

小吏鉅貪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有些小吏貪的比大臣還多,初步稽查,六房貪腐規模就超過了150萬銀,更多的情況,需要緹騎進一步偵查。

這個規模和馳道貪腐窩案不相上下了,可馳道是投入巨大的大工鼎建,六房書吏的貪腐,錙銖必較盡取自於民,所以顯得更加可恨。

“不是,這徐成楚的意思是,咱還要謝謝他們貪腐不成?簡直是天下奇聞!”朱翊鈞看着看着,感到了無比驚訝。

因爲這六房書吏貪了銀子,居然要倒反天罡的補貼順天府的虧空!

開天闢地頭一遭,不是六房書吏掏空府庫,而是吏員們貪腐,補貼府庫虧空!

朱翊鈞無論如何都沒想到,查了半天,皇帝還要謝謝這些貪官污吏,維護了衙門的正常運轉。

順天府留存田賦商稅,是完全可以支持順天府衙門運轉,但是因爲京師的權貴實在是太多了,今天侯府到衙門打招呼,明天大臣寫條子,這虧空就越來越多。

大臣寫條子讓人行方便,很常見,比如北宋明相富弼讓人給兒子,行方便,按理說書帖應該燒燬,但幫忙的人喜歡富弼的墨寶,就保留了下來,便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兒子帖》。

這還是富弼要求燒掉卻沒有燒掉,保留下來的書帖,燒掉的書帖,又該有多少?

順天府丞楊俊民,被科道言官攻訐唯重稽稅,並非誣告,也非虛言,楊俊民確實有政以賄成的嫌疑,六房書吏,誰能完稅,誰就能通過吏舉法獲得官身。

所以楊俊民是求了聖眷,才得了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

順天府有順天府的難處,不能屁大點小事,都要問皇帝的爪牙稽稅院幫忙。

所以順天府衙門的賬目,就非常奇怪,明明稅基在萎縮,但年年都能如期完成稅賦徵收。

六房書吏們貪腐規模確實龐大,甚至可以補貼衙門。

“不取於上,必取之於下,皆是民脂民膏。”馮保可不覺得這六房書吏是什麼好東西,因爲他們填順天府衙門的窟窿,肯定要先填滿自己的胃口。

“而且順天府衙門的虧空,本身就是他們造成的,這六房書吏、衙役,大半都是勢要豪右的爪牙。”馮保補充了自己的觀點。

損百姓補勢豪造成的虧空,纔是此次貪腐案的根本邏輯,損公門之利以足私門,就是在損害天下萬民。

公私論定義公私,公是相對於私更大的集體,要滿足私門之利,必然損害更大的集體。

第二百四十章 火燒長崎第525章 那都是過去倭人做的,和現在倭人無第974章 勢要豪右又被陛下做局了第572章 《根本盛枝葉無窮昇平疏》第二百零七章 朕以大明天子的名義,判爾斬立決第463章 天道偏偏負善人,世事翻騰似轉輪請假條第二百七十八章 張居正的自我懷疑第654章 沒有矛盾是鼎建大工不能解決的第827章 織田信長之死第五十五章 清談可以滅虜,北虜安在?第720章 氪金是朱翊鈞對戰爭的最大尊重第318章 跟着陛下有錢賺第一百七十章 大明皇帝的鎮國神器第二百八十一章 既然我淋了雨,沒道理讓你還舉着傘第一百四十四章 朕,唯利是圖!第348章 小善大惡,少殺一人,而多害千萬人第437章 前恭而後倨,思之令人發笑第930章 中盛良薯倉廩實,九邊風雨歲時豐第967章 金山夷變生血仇,藩王主軍定藩疆第632章 公允即自由第561章 詔廢賤奴籍仁極至功德,鄉野田畝間第773章 一方水土必然養一方人第555章 欠陛下的債,還不完,根本還不完第528章 我也可以談,我也可以愛大明第711章 陛下,下令吧!第二百二十一章 資源鎖死科技樹第二百零八章 大明皇家格物院第九十章 懲罰性關稅第四十九章 給戚繼光封個伯爵第一百二十四章 真誠就是最大的必殺技第790章 人不婚宦,情慾失,人不衣食,君臣息第726章 此恨綿綿,血仇一日不報枉爲人第599章 天子,孤家寡人第九十章 懲罰性關稅第707章 遲到的正義從來都不是正義第一百四十六章 毀天下非官式書院,禁聚徒講學第939章 崇高公德:避免戰爭第二百八十章 朕倒是有個辦法第479章 通和宮的那個通和第二百三十章 祥瑞新解第820章 朱常治的不務正業第961章 誰鬧得亂子大,就對誰讓步!第878章 隱形的權力第437章 前恭而後倨,思之令人發笑第一百九十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撤退轉進其疾如風第887章 國事從不是兒戲第722章 世界是一道精緻的灰第二百五十七章 僱傭營團,借雞下蛋第二百四十章 火燒長崎第一百七十一章 新鄭公來去匆匆,寧遠伯入京面聖第二百一十九章 奇觀興國,大建安邦第429章 買得吳船載吳女,都門日日醉醺醪第二百一十九章 奇觀興國,大建安邦第310章 一套反坐的處斬方案第983章 忠誠度測試第一百一十八章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第444章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第506章 代號爲:平波淨海第514章 解刳院雅座一位第361章 你不用,還不讓別人用?第332章 陛下,臣有上中下三策第468章 昇平一號蒸汽機第880章 既要治標,也要治本第568章 大明在倭國的廠衛在倭京都地檢特搜第九十六章 公與私,根本難不倒元輔先生!第784章 陛下,臣做了一個鳥第834章 大明要戰勝的從來都只有自己第810章 氣到動彈不得的狗第906章 我明白了,你是在等黃巢吧?第917章 鐵甲連營壯天威,萬國薈萃聚華筵第二百六十六章 用蘿蔔刻一個倭國國王的印綬第935章 大明的天,並非一直豔陽高照第504章 連棉布都不買,做什麼特使!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萬漕工,衣食所繫第811章 篳路藍縷以啓山林,撫有蠻夷以屬華夏第765章 尸位素餐的四大特徵第五十一章 朕以皇帝的名義許諾第861章 連草原的牲畜都要感恩第735章 未雨綢繆早當先,居安思危謀長遠第848章 海瑞三大過第580章 風雨只打飄零客,佛門只渡有錢人。第557章 不可能三角第一百五十三章 活在當下,何不貪歡?第785章 最後一把米第二十九章 視之如綴疣,安從得展布第484章 人教人,千遍教不會第二百七十九章 朕出一千萬銀,圖謀世界之路第638章 借爾人頭一用,推行朝廷政令!第647章 老虎要打,倀鬼也要抓第499章 知恥,謂有羞惡知榮辱之心第817章 信心不足和有效手段第一百三十八章 壞了,日後當明公得會算學第339章 野山豬不會投降,但是人會第601章 摸着侯於趙過河,循跡而行第809章 傷害不大,但侮辱性極強第746章 市場換技術第774章 皇帝沒錢了?
第二百四十章 火燒長崎第525章 那都是過去倭人做的,和現在倭人無第974章 勢要豪右又被陛下做局了第572章 《根本盛枝葉無窮昇平疏》第二百零七章 朕以大明天子的名義,判爾斬立決第463章 天道偏偏負善人,世事翻騰似轉輪請假條第二百七十八章 張居正的自我懷疑第654章 沒有矛盾是鼎建大工不能解決的第827章 織田信長之死第五十五章 清談可以滅虜,北虜安在?第720章 氪金是朱翊鈞對戰爭的最大尊重第318章 跟着陛下有錢賺第一百七十章 大明皇帝的鎮國神器第二百八十一章 既然我淋了雨,沒道理讓你還舉着傘第一百四十四章 朕,唯利是圖!第348章 小善大惡,少殺一人,而多害千萬人第437章 前恭而後倨,思之令人發笑第930章 中盛良薯倉廩實,九邊風雨歲時豐第967章 金山夷變生血仇,藩王主軍定藩疆第632章 公允即自由第561章 詔廢賤奴籍仁極至功德,鄉野田畝間第773章 一方水土必然養一方人第555章 欠陛下的債,還不完,根本還不完第528章 我也可以談,我也可以愛大明第711章 陛下,下令吧!第二百二十一章 資源鎖死科技樹第二百零八章 大明皇家格物院第九十章 懲罰性關稅第四十九章 給戚繼光封個伯爵第一百二十四章 真誠就是最大的必殺技第790章 人不婚宦,情慾失,人不衣食,君臣息第726章 此恨綿綿,血仇一日不報枉爲人第599章 天子,孤家寡人第九十章 懲罰性關稅第707章 遲到的正義從來都不是正義第一百四十六章 毀天下非官式書院,禁聚徒講學第939章 崇高公德:避免戰爭第二百八十章 朕倒是有個辦法第479章 通和宮的那個通和第二百三十章 祥瑞新解第820章 朱常治的不務正業第961章 誰鬧得亂子大,就對誰讓步!第878章 隱形的權力第437章 前恭而後倨,思之令人發笑第一百九十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撤退轉進其疾如風第887章 國事從不是兒戲第722章 世界是一道精緻的灰第二百五十七章 僱傭營團,借雞下蛋第二百四十章 火燒長崎第一百七十一章 新鄭公來去匆匆,寧遠伯入京面聖第二百一十九章 奇觀興國,大建安邦第429章 買得吳船載吳女,都門日日醉醺醪第二百一十九章 奇觀興國,大建安邦第310章 一套反坐的處斬方案第983章 忠誠度測試第一百一十八章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第444章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第506章 代號爲:平波淨海第514章 解刳院雅座一位第361章 你不用,還不讓別人用?第332章 陛下,臣有上中下三策第468章 昇平一號蒸汽機第880章 既要治標,也要治本第568章 大明在倭國的廠衛在倭京都地檢特搜第九十六章 公與私,根本難不倒元輔先生!第784章 陛下,臣做了一個鳥第834章 大明要戰勝的從來都只有自己第810章 氣到動彈不得的狗第906章 我明白了,你是在等黃巢吧?第917章 鐵甲連營壯天威,萬國薈萃聚華筵第二百六十六章 用蘿蔔刻一個倭國國王的印綬第935章 大明的天,並非一直豔陽高照第504章 連棉布都不買,做什麼特使!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萬漕工,衣食所繫第811章 篳路藍縷以啓山林,撫有蠻夷以屬華夏第765章 尸位素餐的四大特徵第五十一章 朕以皇帝的名義許諾第861章 連草原的牲畜都要感恩第735章 未雨綢繆早當先,居安思危謀長遠第848章 海瑞三大過第580章 風雨只打飄零客,佛門只渡有錢人。第557章 不可能三角第一百五十三章 活在當下,何不貪歡?第785章 最後一把米第二十九章 視之如綴疣,安從得展布第484章 人教人,千遍教不會第二百七十九章 朕出一千萬銀,圖謀世界之路第638章 借爾人頭一用,推行朝廷政令!第647章 老虎要打,倀鬼也要抓第499章 知恥,謂有羞惡知榮辱之心第817章 信心不足和有效手段第一百三十八章 壞了,日後當明公得會算學第339章 野山豬不會投降,但是人會第601章 摸着侯於趙過河,循跡而行第809章 傷害不大,但侮辱性極強第746章 市場換技術第774章 皇帝沒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