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9章 崇高公德:避免戰爭

第939章 崇高公德:避免戰爭

山西巡撫衙門在太原,但周良寅從東北大地離開後,就一直在山西大同府。

巡撫衙門不在首府在大同,這也是自嘉靖二十九年虜變後,一個普遍現象。

在嘉靖虜變中,大明得到了一個不證自明的教訓,如果邊方不得安寧,則大明無法安寧。

虜變、倭患,這兩件看似發生在西北和東南的邊患,實實在在的影響到了大明全境,甚至連廣西的狼兵都出廣西前往了浙江抗倭。

正如皇帝陛下提出了重開西域無人反對一樣,安全價值是一種很容易忽略、但對所有人而言,最重要的價值。

山西大同因爲煤炭的集散,快速發展起來,在萬曆十五年的丁口普查中,山西大同的總丁口突破了六十萬人,成爲了名副其實的塞外重鎮。

在大同府圍不過三十里的城牆之外,是綿延不絕的民舍。

如果上海的顏色是紙醉金迷,杭州是山色空濛雨亦奇的煙雨江南,北京因爲政治的集中,色調格外莊重嚴肅,那麼大同的顏色就是灰暗。

天灰濛濛、天光在霾災之下,泛着詭異的紫色。

二月末三月初,春風不度的時候,一眼望去,大同府沒有一點綠色,只有陰影處的灰白,那是雪,連雪都帶着煤灰。

大同府外的民舍,全都是茅草屋,茅草屋不是土坯牆、架房樑、茅草鋪在頂上,那是腹地的茅草屋。

塞外的茅草屋,是五根木頭搭建的三角窩棚,長不過六尺,闊不過三尺,高不過三尺的三角窩棚,窩棚外,鋪上一層層草蓆作爲禦寒之物。

而窩棚內,亦是處處透露着貧窮的味道,三五個窩棚才能湊出一個生火做飯的竈臺和劣質的鐵鍋,十多個窩棚才能湊出一輛排子車。

即便如此貧窮,窩棚裡,還是會有人成婚,每過一段時間,這裡就會喜氣洋洋,支起一口大鍋,熬上一鍋菜,主食是窩窩頭的露天席面,依舊是熱鬧無比。

而窩棚,就是附郭民舍的主要居所,只有到了城牆根兒,纔有土胚房,到了城中,纔有磚瓦房,站在大同府城牆向外望去,各個階級便是如此的分明。

從城牆向內看,城中最宏偉、最氣派的建築,莫屬於代王府了,佔地285畝的代王府,有大小宮殿二十多座,房屋八百餘間。

自從代王遷徙到了京師北城的十王府後,代王府就成了大明的巡撫衙門。

原來的長春宮,也就是代王寢宮,改爲了巡撫的後院,周良寅的家眷就住在這裡,而西花廳的書房,就成了周良寅呆的最久的的地方。

月光皎潔,撒在了巡撫衙門的磚瓦上,抹上了一層銀灰色,月光也透過剛剛突出嫩芽的柳樹,月影和樹影落在了雲中池的倒影之上,風吹散了水中倒影,吹響了西花廳書房房檐下掛着的風鈴。

西花廳的書房內,燈火通明,仿若白晝。

即便是月上柳梢頭,周良寅仍舊沒有休息,他接到了朝廷的調令,十日後,離開大同,前往京師任刑部左侍郎,這是高升,同僚們的恭賀從來沒有斷絕,但他覺得自己走的過於匆忙,沒有給山西大同留下更多的福澤。

周良寅忽然一拍桌子,坐直了身子說道:“大同、雁門關、忻州、太原、平陽、運城到西安的這條馳道,無論如何,都要修建,這是山西的命脈,要把山西的煤運出去,山西才能富起來。”

“無論如何,無論朝廷答應還是不答應,都要修出來。”

“師爺,立刻發牌票給太原府知府,讓他三日內趕到大同來見我,否則就去跟陛下解釋,爲何阻礙馳道修建吧!”

“現在?”一名師爺看向了屋內的時鐘,這已經是亥時,很多人已經睡下一個時辰了。

“現在。”周良寅點頭說道。

大同府雲中站到西安的這條馳道,是周良寅留給山西最後的禮物,如果不趁着馳道修建的風,把這條馳道修出來,山西永遠貧困。

這是山西唯一的一次機會,錯過就沒有了,王崇古已經故去,陛下不會給大同,不會給山西第二次機會。

而山西太原知府阻撓地師對沿途進行繪測,不讓地師帶着學徒勘測太原段,而直接歸屬於格物院的地師,對此沒有表達不滿,而是準備回北衙,前往山東、南衙繪測去了。

全國都缺地師繪測,山西不想修,有的是地方想修。

山東爲了修馳道,關係都疏通到了禮部左侍郎王一鶚那裡,王一鶚只能上奏皇帝,請派地師。

而山西太原知府阻撓馳道修建的理由,是驚擾龍脈。

本來周良寅覺得這知府有什麼難言之隱,但很快,他發現這知府真的是這麼想的,沒別的原因。

“蠢貨!馳道就是大明的龍脈!”周良寅氣的頭暈目眩!

朝廷好不容易做了預算,準備撥二百萬銀,幫山西修馳道,太原知府以一己之力阻撓了山西的發展,就因爲驚擾龍脈這個理由。

安靜了不到一刻鐘的時間,周良寅又下了一個命令:“該拆的拆,該挖的挖,該建的建,大同毛呢廠,無論如何不能停下來。”

“派大同左衛的工兵團營入場,防止士紳生事,挾民自重,誰阻礙毛呢廠營造,就把人抓了,朝廷問責,我去跟陛下解釋。”

綏遠羊毛貿易、鮮卑草原的皮草,臥馬崗的各種礦料、勝州的口鹼和煤炭,這些原材料,第一站就是大同。

圍繞着這些生意,大同附近出現了很多羊毛、皮草、礦料初加工的工坊,但這些星星點點的工坊,無法形成規模優勢。

周良寅在完成了對山西地面吏治整頓後,就打算把這些工坊集中起來,以毛呢廠、皮草廠、煤鋼廠三個官廠爲核心,營造出三座以官廠爲中心的產業羣,這是西山煤局、永定毛呢廠的成功經驗。

這是北方115個官廠,第一期五十個官廠裡的三個,是周良寅死皮賴臉從王崇古的手裡搶來的,本來大同府就只有一個。

所有的營造都已經規劃完成,但士紳們不太樂意,反對的理由也簡單,都跑去工坊做工了,誰來種地?

山西的糧食本就無法自給自足,至少三萬住坐工匠,數萬匠人不事農桑,糧食產量降低的同時,這些匠人也要吃飯,糧食從哪裡來?

對於這個問題,周良寅已經不止一次解釋過了,要進行營莊法,將零散地塊集中起來,煤鋼廠營造完成之後,機械的應用、水肥的普及,會讓糧食產量增加。

但這些話,他說了一萬遍,這些士紳們就是不聽,不聽那就抓人。

“窩棚改建今年必須開始,城外的窩棚再不拆改,就會成爲瘟疫的源頭,到時候,大同府爆發瘟疫,咱們全都自刎謝罪好了。”周良寅翻動着面前的公文,下達了一個又一個的命令。

大同府城周圍聚集了六十萬丁口,這實在是太多了,人口高度集中,帶來的治安、衛生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集中拆改窩棚,就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馳道、官廠營造、窩棚拆改之外,還有種樹、墾荒、營莊、興修水利等等事務,都是千頭萬緒。

如果朝廷再給他六個月,或者哪怕只有三個月的時間,他就能把這些事情徹底安排清楚,但糊塗的李世達蠢病犯了,搞得周良寅不得不用十天時間,把這些事兒安排完,看起來就有些急切了。

繼任者也不會得罪他,畢竟他是高升,山西地面官員,都要仰賴他,這些事兒,只要他安排好了,就會在三到五年內完成營造。

塞外的風很大,忙碌了整整十天的周良寅病了,春天本就是個疫病多發的季節,再加上不注意作息,他覺得自己年輕力壯,偶感風寒,就沒有在意,急匆匆的坐火車入京去了。

路上病情急速加重,到了京師,居然有了病危的趨勢。

陳實功帶着解刳院的大醫官們進行了會診,最終確診周良寅這不是風寒,而是肺炎,用了三瓶‘青黴老滷水’,纔算是把周良寅給救了回來。

如果不是上海制菌廠的蓬勃發展,沒有這青黴老滷水的批量衛生生產,周良寅現在已經與世長辭。

周良寅是晉江人,隆慶五年進士,今年剛剛四十五歲,的確是身強體壯,但急症,可不管你多大年紀,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皇帝給了大病初癒的周良寅十天的假,讓他好生修養身體。

三月十三日,周良寅到了太白樓,今天這裡有一場聚談,吸引了數百名士大夫聚集,而聚談的內容是:崇高道德。

對於崇高道德,周良寅本來不屑一顧,這玩意兒討論了幾千年了,早就討論的十分清楚了。

但他仔細一看,這次的聚談,討論的是國朝的崇高道德,而不是個人道德,這立刻引起了周良寅的興趣。

大明儒學過分注重私德了,對公德幾乎沒有任何的討論,顯然這場聚談,是對公德的討論,這就很有必要了。

他花了四銀入場,相貌平平的他,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他的穿着打扮,還是暴露了他是個貴人。

兩個人,四銀的價格非常昂貴,附贈了瓜果甜點和茶飲。

周良寅和師爺嗑着瓜子,瓜子是葵花籽,也是葡王安東尼奧朝貢,送給大明皇帝的禮物,來自於墨西哥總督府和秘魯總督府,來源方式是種子換種子。

風流倜儻、能言善辯、長相頗爲英俊的安東尼奧,很懂得如何討好人,這一路上,能用的,不能用的種子,他全都帶到了大明,這些不值錢的小玩意兒,換取了幾乎無窮無盡的聖恩。

通過左右的交談,周良寅得知,這次聚談,來得是南方的名儒大家,高攀龍。

高攀龍作爲絕對自由派,雖然幾次都被林輔成給罵的狗血淋頭,但他還是來到了北衙,來北衙的目的很簡單,準備參加下一次的會試,考取功名。

國朝的崇高道德,這個議題很大,如果高攀龍這次聚談,還講不出吸引人的東西,這絕對自由派,怕是徹底沒有了擁躉,連賣壯陽藥都賣不出去。

雜報盈利方式非常古怪,通過各種各樣的觀點,篩選受衆,等到篩選完成,就把壯陽藥賣給這些受衆,這就是雜報最盈利的地方。

聚談的這些名儒,其盈利方式,和雜報大差不差,一旦成名,就會在書裡夾雜這些‘壯陽藥’、‘去溼藥’的名字,賣給自己的受衆,吃不死人,但也沒什麼用就是了。

在高攀龍上臺之前,照例是歌舞樂曲,前三後四,聚談前三個節目,聚談後四個節目,雜耍、評書、短戲、木偶戲等等,都有可能上臺。

三場熱熱鬧鬧的表演之後,高攀龍來到了幕前,對着四方拱手施禮之後,纔開口說道:“不才高攀龍,人稱高老頭,二十八歲,暮氣沉沉,故此得名。”

高攀龍的自我介紹,引發了全場的笑聲。

高老頭,是高攀龍的外號,因爲表達的觀點,充斥着一股子腐朽的味道,以復古法三代爲主,江湖戲稱高老頭,有叫錯的名字,但絕對沒有起錯的外號。

幾次聚談辯論失敗,都讓高攀龍名聲大噪,臭名遠揚,輸不可怕,輸在暮氣沉沉這四個字上,着實有些令人啼笑皆非。 “屢次在聚談中丟人現眼,稍微有點臉面,就不會再登着聚談之臺,徒增笑料,但今天,我還是來了,因爲我要講的東西,並不腐朽。”

“國朝崇高道德,避免國朝捲入戰爭。”

這就是高攀龍今天要講的核心論點,一個國家、一個政體、一個朝廷的最高道德,就是避免戰爭。

“你講的這個觀點,乍一聽,也不過是柔遠人的陳詞濫調罷了。”李贄站了起來,對着四方拱拱手,坐到了高攀龍的對面,今天,李贄和高攀龍唱對臺戲。

高攀龍肉眼可見的緊張了起來,畢竟李贄作爲有限自由派的魁首之一,很難應付,再加上李贄身上還有五品格物博士,高攀龍作爲舉人,胡攪蠻纏,只會更加丟人。

“李博士可否聽我一言?”高攀龍沒有順着李贄的思路去討論,而是要仔細宣講自己想講的內容。

“你說。”

高攀龍看向了所有人說道:“諸位,萬文恭萬宗伯是個投獻的諂臣,這是普遍的誤判,在我沒有讀過萬宗伯的種種著作之前,我也是這麼認爲。”

“但我看完了萬宗伯的著作後,發現他其實是一位禮法上的名儒,他提出過一個觀點,國朝構建,四樑八柱。”

四樑八柱的內容,可謂是人盡皆知,高攀龍沒有過多引述,不關心萬曆大思辨成果的士大夫,也不會來此聚談了。

他繼續開口說道:“諸位,我們處於一個急變之世,是朝廷主動自救變法,同樣也是被動的參與到了全球大航海、大開拓、環球貿易時代。”

對於大明內部而言,萬曆維新是急變;

對於世界而言,大航海、大開拓、環球貿易、大殖民時代,就是急變。

高攀龍面色凝重的說道:“這個時代開啓之後,寰宇之下,各國會慢慢完成了國朝構建,無論主動還是被動,這個時間很久很久,少則百年,多則千年,但總歸,番邦小國都會完成自己的國朝構建。”

“那個時候,再進行征伐,就變得困難無比,大洋的存在,讓遠洋部署,地面進攻成爲了巨大的困難,即便是蒸汽船下海,依舊如此。”

“國朝構建完成,共識形成,再對完成國朝構建的國家攻伐,是一種得不償失之舉,因爲抵抗普遍存在。”

高攀龍的觀點,引發了人們的討論。

對於一個完整國朝構建的國家進行軍事征伐,顯然是個得不償失的舉動,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軍力的投入,就會成爲朝廷巨大的負擔。

一如自洪武年間到正統年間的麓川之戰,大明持續投入數十年,在正統年間,每年超過了六百萬銀的人力物力巨大投入,糧餉輾轉半天下,最後的結果,沒有消滅麓川不臣,到現在,東籲都在和大明發生戰爭。

別說完成國朝構建,就是完成四樑的國家,攻伐,似乎都是得不償失之舉動。

但這番發言,也有些暮氣,因爲高攀龍的觀點,有點精算之風,並不鮮活。

高攀龍深吸一口氣大聲說道:“萬曆維新以來,朝廷已經在極力避免大明國朝陷入戰爭的泥潭。”

“喜峰口之戰、古勒寨之戰、攻伐大寧衛、討伐俺答汗、東籲之戰、呂宋之戰、琉球海戰、入朝抗倭等等,朝廷表現出了十足的剋制,但這些蠻夷,一而再,再而三的蹬鼻子上臉。”

“大明不得不發動戰爭,討伐不臣,來保證邊方安全。”

大明是受害者,這是萬曆維新以來大明朝廷的高度負責。

古勒寨,建州女真奴酋王杲,在旅順馬市誘殺備禦裴承祖,是古勒寨之戰的發端;

東籲之戰,是緬賊莽應裡反覆挑釁,甚至攻破大明邊關,威脅大理;

入朝抗倭更不用說,倭寇從東南進攻不成,就要滅了朝鮮從東北方向威逼大明。

萬曆維新一系列戰爭,沒有一次,是大明主動挑起,大明主動發難,大明朝廷保持了崇高道德,保持了最大的剋制,避免大明捲入戰爭的泥潭。

包括呂宋之戰、馬六甲之戰,都是西班牙、葡萄牙這些紅毛番,要麼進攻大明本土,要麼做海寇劫掠大明商船。

濠境被葡萄牙竊據,呂宋更是紅毛番海寇的最大窩點。

“朝廷爲何保持如此的剋制,在擁有十萬京營銳卒,十六萬水師的情況下,依舊試圖跟安南講道理,而不是直接威罰呢?除了得不償失之外,朝廷還有怎麼樣的考慮呢?”高攀龍又拋出了一個問題,引起所有人討論。

沒過多久,高攀龍才大聲的說道:“因爲分配!”

“戰爭獲得領土、財富、丁口不會分配給參與戰爭的軍兵,而是由朝廷和勢要豪右瓜分,而後再分配給爲戰爭付出代價的窮民苦力和萬民,這其中,不知道轉手了多少次,萬民付出的代價,遠遠高於所得。”

戰爭的代價,通常由萬民承擔。

糧草是窮民苦力的糧食,民夫從窮民苦力抽調的勞役,殺伐的軍兵從萬民中來,只有徹頭徹尾的戰敗,統治階級纔會付出代價。

肉食者通常都是戰爭販子,而窮民苦力才應該是戰爭的反對者。

而承擔代價的萬民,卻無法從戰爭中直接受益,而是需要肉食者們的憐憫,這就是萬曆維新以來,大明朝廷保持最大剋制的原因。

哪怕是軍功爵名田制度的秦朝,也在統一六國之後,沒有履行對老秦人的承諾。

黎牙實聽聞高攀龍如此說,立刻開始鼓掌,帶動了全場的鼓掌,黎牙實始終覺得皇帝真的是太仁慈了,大明聖堂武士這種武裝力量,居然沒有對外發動遠征,實在是罕見至極。

看看費利佩吧!

西班牙大方陣、無敵艦隊,從來不是無敵的,但費利佩依舊悍然發動了多次的遠征。

大明水師從未直接參與到對金池總督府、金山城的征伐,這些地方的開闢,都是王朝偏師在開拓,儘可能的避免戰爭,就是一個國朝最高道德。

這絕不是一句看似正確的廢話。

“但我聽說,你在南衙的時候,總是批評朝廷窮兵黷武,維新十八年,年年都在打仗。”李贄也爲高攀龍的說法鼓掌,但他很快就發現,高攀龍之前可不是這麼說的!

這傢伙在南衙,總是批評朝廷窮兵黷武。

“在南衙,很少有人治學矛盾說,更遑論階級論的分配捲了。”高攀龍解釋了其中的原因,他的意思是,到了北衙之後,才察覺到了朝廷的良苦用心。

李贄眼睛微眯,打量了下高攀龍,纔開口問道:“所以,你支持朝廷的這種剋制?”

這個問題是個陷阱,讓高攀龍自己反對過去的自己。

“不,我反對這種剋制!”高攀龍大聲的說道:

“大航海時代,會啓迪那些沒有完成國朝構建的番邦小國,但這需要數百年之久的時間,那太遙遠了!到了番邦小國完成國朝構建,征伐纔會弊大於利。”

“而現在,瓜分世界的盛宴早在數十年前已經開始,如今我們已經缺席了數十年,不能缺席這日後的數百年!”

高攀龍的確在反對過去的自己,不過這種反對又顯得有些過於激進和矯枉過正了。

至此,高攀龍的觀點已經十分完整了,大明朝廷當下做的沒錯,基於分配的原因,在戰爭上,保持最大的剋制,不讓國朝陷入戰爭泥潭,是對萬民的負責。

但在大航海時代,對外開拓,繼續保持這種剋制,是對後人的極度不負責。

世界就這麼大,泰西搶走一口,大明就少吃一口,萬曆維新積蓄了足夠的國力,應該減少這種剋制,爲後人博取更大的利益。

“該怎麼進行?礦山是第一目標,港口是第二目標,領土反而是其次。”

“在日後數百年的時間裡,誰掌控了礦山,誰掌控了港口,誰掌控了航道,誰就掌控了世界,只有搶的足夠多,才能讓萬曆維新持續下去。”高攀龍講完後,坐在了凳子上。

他在開場的時候,就說了,他這個高老頭,今天要講一點,不是那麼暮氣沉沉的東西。

這次會場上,反而鴉雀無聲了起來,沒人提出反對,也沒有人明確支持,因爲他的觀點看起來有點自相矛盾,左手打右手,一方面強調避免戰爭,一方面又在鼓譟戰爭。

在番邦小國沒有完成國朝構建的時候,用盡全力去戰爭,獲得足夠的收益,來滿足萬曆維新的分配困境。

黎牙實思索了片刻,給高攀龍打了個標籤:奸奇,一個狡詐、詭計多端、變化無常的邪神,最是容易蠱惑人心,如果聽信他的蠱惑,大明將會一步步的走入深淵。

周良寅在這一刻,終於理解了皇帝陛下爲何把這些人叫做意見簍子了,的確僅僅是個意見簍子,他站了起來,打算離開。

“這位學士是不認可我的觀點嗎?”高攀龍有些志得意滿,他終於站直了贏了一次,他看到周良寅離場,立刻開口問道。

周良寅和師爺站定,周良寅看着高攀龍嘆了口氣問道:“你的意思是,他們弱小,就活該被滅亡,被瓜分是嗎?”

“番邦小國的弱小,是他們自己不爭氣,又不是大明造成的。”高攀龍完全沒想到周良寅這麼問,話有點磕磕絆絆了起來,他沒有注意到自己觀點的不足,被周良寅問到了關鍵。

周良寅繼續問道:“那你的意思是,大明若是弱小,被消滅被瓜分,也是理所當然的嗎?”

“額,當然不是!大明是天朝上國!”高攀龍嘴角抽動了下,他本來以爲這個看起來有點面善的中年人,是個軟柿子,沒想到踢到了鐵板!

兩個問題,他一個都沒回答上來。

“有些時候,正義看來有些可笑,但是沒有正義,這個世道又會變得過於糟糕了。”周良寅沒有繼續爲難高攀龍這個後生,而是有些感慨,似乎是對自己說了一番話,才帶着師爺離開了太白樓。

周良寅成長在大明風雨飄搖的年代,就像葉向高出生在旱廁,跟着母親逃亡了四年纔回到了家鄉,那時候大明興文匽武日久,屢戰屢敗,甚至有傾覆之勢,周良寅親眼看到過大明的弱小。

但高攀龍不是,高攀龍打記事起,大明就開始一個勝利走向另外一個勝利,戰爭勝利,總是顯得理所當然。

所以,高攀龍從來沒想過,他這套說辭的問題所在。

(本章完)

第758章 殺花郎,勝利轉進!第一百五十八章 天變了!天變了!天變了!第398章 大明皇帝的留一手第648章 杭州羅木營鬧餉兵變第691章 鉅艦,讓蠻夷彬彬有禮第435章 欺你老邁無力第809章 傷害不大,但侮辱性極強第633章 因爲,元輔他善!第805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第479章 通和宮的那個通和第340章 根深蒂固的軟弱,習以爲常的妥協第二百三十九章 倭國叛徒,獻土以求苟安第481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冤大頭第473章 朕這一生的成就,全靠自己努力第789章 槍桿子裡出政權第301章 這結個婚,比西山拼殺都累!第506章 代號爲:平波淨海第500章 更多的鋼材,只是爲了製造農具第318章 跟着陛下有錢賺第638章 借爾人頭一用,推行朝廷政令!第444章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第755章 朱元璋也幹了,而且更過分第512章 皇家理工學院第一百一十一章 拆門搬牀募軍餉,單刀赴會勸賊降第856章 新士農工商第921章 大明皇帝再次回到了忠誠的順天府第395章 老奴酋的七宗罪第一百三十七章 只要價錢合適,靈魂都能出賣給惡魔第九十九章 朝廷不就是要稅嗎?我們交!第505章 我們要做的就是,殺光海寇第457章 人性本惡的鴻溝第582章 輕徭薄賦害窮民,與民休息多虛耗第772章 泰西的商賈,可能偷朕的錢!第一百八十二章 莫須有和意欲爲(爲盟主“人生那麼多不完美”賀!)第786章 君聖臣賢,運泰時康第八十九章 給元輔先生一點小小的科學震撼第458章 春冰種秋火回,謂之雁行第二百四十三章 陛下總是一如既往的有辦法第328章 陛下好生缺英明!第六十八章 楊博是君子還是小人,這是一個問題第一章 刺王殺駕第360章 陛下這個樣子,都是你張居正教的!第865章 皇極門公審第三十章 德爲心中法,法爲成文德第900章 下地獄跟閻王爺說去吧!第822章 六策安遼固疆本 皇恩特許懲賤儒第1004章 天下豈有四十年之太子乎?第597章 輿論的鐵律:猜測即事實第424章 不服就造反,上桌來賭命第330章 震驚!大明皇帝居然爆金幣了!第661章 陛下聖恩眷天下,賤儒無德信口言!第二百三十九章 倭國叛徒,獻土以求苟安第688章 四旬過後始悟真,萬事由天不由人第一百九十九章 當大明的看門狗,豈不是能吃到骨頭?第679章 諒腐草之螢光,怎及天心之皓月第680章 讓朕看看這些賤儒的新花樣第933章 匠人下山了!第476章 匠人們的分紅第348章 小善大惡,少殺一人,而多害千萬人第608章 走賤儒要走的路,讓賤儒無路可走第498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七十四章 嫂溺須援之以手,事急從權宜之計第949章 高啓愚真的太想進步了!第985章 不吃招安這碗飯,那就吃炮彈第922章 求榮得榮,前赴後繼第1006章 爐火照夜江山鑄,薪火相傳百年成第911章 戚公祠前說舊倭,漕船壓浪潛流涌第九十一章 朕就辦三件事,罵人,罵人,還是罵人!第470章 還田的三個階段第950章 環太平洋商業聯盟第一百五十三章 活在當下,何不貪歡?第993章 是朕淺薄了第926章 冬雷天響,鼓樓瓦落第918章 唯自強,有新生第一十五章 割雞焉用牛刀第487章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墾荒蕪田第二百四十九章 一張嘴,哭的梨花帶雨就是鐵證第595章 陛下,這聽起來很難理解第984章 皇帝的新衣第788章 雷霆雨露皆爲君恩第717章 三十萬對四萬,優勢不在我第一百五十二章 畫舫一二事第534章 倭不能不平,但也不能全平第873章 反賊不徹底,就是對陛下忠誠第369章 大明皇帝的恩情,根本還不完第959章 大將軍來反腐?第621章 至死方休的戰爭第884章 雲鬢輕綰霞光黯,十里夭灼盡失顏第二百三十五章 矯矯虎臣,腹心干城第335章 賺錢,寒磣嗎?不寒磣第558章 可以報復,才能保護第973章 窮民苦力,對朝廷真的還重要嗎?第566章 百姓日用方是道第二百四十三章 陛下總是一如既往的有辦法第522章 非威不畏非惠不懷,德威兼用感心攝第874章 還有沒有天理了!還有沒有王法了!第338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第三十五章 族黨排異,不勝不止(爲盟主“電飯煲菜譜”賀!)第982章 最後的贏家必然是大明第七十五章 天下之事,有常有變 君子處事,有經有權
第758章 殺花郎,勝利轉進!第一百五十八章 天變了!天變了!天變了!第398章 大明皇帝的留一手第648章 杭州羅木營鬧餉兵變第691章 鉅艦,讓蠻夷彬彬有禮第435章 欺你老邁無力第809章 傷害不大,但侮辱性極強第633章 因爲,元輔他善!第805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第479章 通和宮的那個通和第340章 根深蒂固的軟弱,習以爲常的妥協第二百三十九章 倭國叛徒,獻土以求苟安第481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冤大頭第473章 朕這一生的成就,全靠自己努力第789章 槍桿子裡出政權第301章 這結個婚,比西山拼殺都累!第506章 代號爲:平波淨海第500章 更多的鋼材,只是爲了製造農具第318章 跟着陛下有錢賺第638章 借爾人頭一用,推行朝廷政令!第444章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第755章 朱元璋也幹了,而且更過分第512章 皇家理工學院第一百一十一章 拆門搬牀募軍餉,單刀赴會勸賊降第856章 新士農工商第921章 大明皇帝再次回到了忠誠的順天府第395章 老奴酋的七宗罪第一百三十七章 只要價錢合適,靈魂都能出賣給惡魔第九十九章 朝廷不就是要稅嗎?我們交!第505章 我們要做的就是,殺光海寇第457章 人性本惡的鴻溝第582章 輕徭薄賦害窮民,與民休息多虛耗第772章 泰西的商賈,可能偷朕的錢!第一百八十二章 莫須有和意欲爲(爲盟主“人生那麼多不完美”賀!)第786章 君聖臣賢,運泰時康第八十九章 給元輔先生一點小小的科學震撼第458章 春冰種秋火回,謂之雁行第二百四十三章 陛下總是一如既往的有辦法第328章 陛下好生缺英明!第六十八章 楊博是君子還是小人,這是一個問題第一章 刺王殺駕第360章 陛下這個樣子,都是你張居正教的!第865章 皇極門公審第三十章 德爲心中法,法爲成文德第900章 下地獄跟閻王爺說去吧!第822章 六策安遼固疆本 皇恩特許懲賤儒第1004章 天下豈有四十年之太子乎?第597章 輿論的鐵律:猜測即事實第424章 不服就造反,上桌來賭命第330章 震驚!大明皇帝居然爆金幣了!第661章 陛下聖恩眷天下,賤儒無德信口言!第二百三十九章 倭國叛徒,獻土以求苟安第688章 四旬過後始悟真,萬事由天不由人第一百九十九章 當大明的看門狗,豈不是能吃到骨頭?第679章 諒腐草之螢光,怎及天心之皓月第680章 讓朕看看這些賤儒的新花樣第933章 匠人下山了!第476章 匠人們的分紅第348章 小善大惡,少殺一人,而多害千萬人第608章 走賤儒要走的路,讓賤儒無路可走第498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七十四章 嫂溺須援之以手,事急從權宜之計第949章 高啓愚真的太想進步了!第985章 不吃招安這碗飯,那就吃炮彈第922章 求榮得榮,前赴後繼第1006章 爐火照夜江山鑄,薪火相傳百年成第911章 戚公祠前說舊倭,漕船壓浪潛流涌第九十一章 朕就辦三件事,罵人,罵人,還是罵人!第470章 還田的三個階段第950章 環太平洋商業聯盟第一百五十三章 活在當下,何不貪歡?第993章 是朕淺薄了第926章 冬雷天響,鼓樓瓦落第918章 唯自強,有新生第一十五章 割雞焉用牛刀第487章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墾荒蕪田第二百四十九章 一張嘴,哭的梨花帶雨就是鐵證第595章 陛下,這聽起來很難理解第984章 皇帝的新衣第788章 雷霆雨露皆爲君恩第717章 三十萬對四萬,優勢不在我第一百五十二章 畫舫一二事第534章 倭不能不平,但也不能全平第873章 反賊不徹底,就是對陛下忠誠第369章 大明皇帝的恩情,根本還不完第959章 大將軍來反腐?第621章 至死方休的戰爭第884章 雲鬢輕綰霞光黯,十里夭灼盡失顏第二百三十五章 矯矯虎臣,腹心干城第335章 賺錢,寒磣嗎?不寒磣第558章 可以報復,才能保護第973章 窮民苦力,對朝廷真的還重要嗎?第566章 百姓日用方是道第二百四十三章 陛下總是一如既往的有辦法第522章 非威不畏非惠不懷,德威兼用感心攝第874章 還有沒有天理了!還有沒有王法了!第338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第三十五章 族黨排異,不勝不止(爲盟主“電飯煲菜譜”賀!)第982章 最後的贏家必然是大明第七十五章 天下之事,有常有變 君子處事,有經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