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4 出謀劃策

魏徵見李世民神色似有不絕,於是上前拜道:“啓稟陛下,臣以爲突厥之人世爲盜寇,乃我大唐百姓之敵,今陛下威服突厥,然突厥人人面獸心,不可深信,現我大唐俘虜十萬,若遷至河北、河南,十數年後便可達數倍,實乃我大唐之患,望陛下千萬謹慎,勿效西晉武帝故事。”

西晉初年,胡、漢百姓混居,晉武帝司馬炎不聽羣臣勸阻,執意如此,以致二十年後伊、洛之地半爲胡人所據,爲後來的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埋下禍根。

李世民問道:“那依你之意,該當如何?”

魏徵回道:“依臣之見,當盡逐突厥胡人回陰山以北,廢其兵甲,盡收良馬,以我大唐精銳鎮壓,有亂者便以屠刀相加,不使胡人有反叛之機,以此穩固漠南。”

魏徵雖是文臣,但說話獻策均有狠辣之風,倒是與他當年諫言李建成暗殺李世民之事如出一轍。

當然,魏徵的想法還遠非個例,大唐君臣以天朝上國自居,視突厥爲胡人豬狗之輩,在他們眼中縱然殺了胡人也無不可。

但李恪聽了魏徵的話,臉色卻一下子難看了起來。

李世民若當真採納了魏徵的意見,將突厥人盡數趕往陰山之北,那無疑是與突厥結爲死敵,轉而把這些人送給更北面的薛延陀,逼着這些突厥人帶着對大唐的仇恨北投夷男,給薛延陀增補兵員,平白爲大唐再樹強敵。

此時的薛延陀新據漠北之地,尚且無力與大唐爲敵,在大唐的面前他們還是一副溫順模樣,故而朝中也少有人意識到薛延陀人即將帶來的威脅。

但李恪卻很清楚,薛延陀夷男可汗絕非善輩,他當初敢反突厥,將來便敢反大唐,若是任由薛延陀盡收突厥之人,慢慢坐大,那到時漠北的薛延陀將會成爲一個比突厥更加可怕的敵人,那大唐多年來的籌謀便將化作烏有,北地再現紛爭。

唐史之上,李世民曾任用許多突厥出身的名將,顯然他並未採納魏徵的意見,但這些東西誰又能一定說的準。

李恪看着大殿之中的衆人,卻遲遲無人出來反對魏徵之言,李恪有些坐不住了。

若是李世民當真用了魏徵之言,屆時對整個突厥都是滅頂之災,對未來的大唐北線也埋下了禍根,這個禍根又不知要用多少大唐兒郎的性命去填。

李恪本想低調,不想做這出頭鳥,更不想過早地在這朝堂之上發聲,叫旁人注意到自己,但現在已經由不得他了。

李恪突然站了出來,對着李世民俯身拜道:“啓稟父皇,兒臣以爲魏少監之言矯枉過正,恐怕不妥。”

李恪之言一出,大殿之上瞬間安靜了下來,殿中的衆臣齊刷刷地看向了李恪。

李世民見李恪出列,於是問道:“哦?不知漢王以爲魏徵之言有何不妥?”

李恪回道:“啓稟父皇,兒臣以爲魏少監之言重鎮不重撫,似乎有失主次,我大唐新得突厥之地,當以撫民爲先,其次威鎮,若是一味強壓,恐怕易生民變,不利於我大唐北境安穩。”

李恪之言一出,魏徵的臉上掛上了一絲淺笑,在他看來,李恪雖然才華橫溢,但還是太年輕,考慮事情不夠周全,還有些書生之見。

國政不同,人心不同,凡事豈可一概而論?

李恪的話怕不是近日剛自那本書上看來,便在這大殿之中當衆講出,哪裡知道處理實政與埋頭讀書的區別。

魏徵問道:“殿下之言卻不知從何而來?”

李恪擡頭看了眼魏徵的神色,知道他想必是有些輕視自己,於是故意義正言辭地回道:“孔子論語有云:‘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如今我大唐便是這天下北辰,我大唐若行德政,自當萬民臣服,天下歸心,縱是突厥百姓也是一般。”

李恪之言一出,大殿之上的百官臉上頓時滿是怪異之色,似乎都是在憋着笑一般。

大唐立國未久,如今能居朝中高位的無一不是功績加身,少單純有走文路爲官上來的,他們聽了李恪的話,不免覺得幼稚。

孔子之言,修身養性尚可,若是拿來治國平天下,怕是還差了些火候。

幸得此時是在大殿之中,否則羣臣中便該有笑出聲來的了。

就連一旁冷眼旁觀的長孫無忌等人,也在心中暗自好笑,只覺得這李恪想必是年幼,喜好出些風頭,沒想到這次卻弄錯了場合,這話若是在弘文館說說,興許還會得聲讚賞,但在這大殿之中說出了這番話,正是班門弄斧,豈不可笑。

李恪看着大殿之中神色怪異的衆人,他臉上的神情卻如止水一般平靜,只是擡頭看着李世民,彷彿不知道自己方纔鬧了什麼笑話一般。

李世民看着愛子的模樣,心中自然不忍苛責,更不願打擊李恪的自信,反倒是生怕愛子因此事而心生陰翳。

於是李世民咳了咳,示意羣臣肅穆,而後對李恪問道:“如此說來,我兒同李百藥所想一樣了?”

李恪主張在突厥行仁政,在李世民看來自然就是贊同李百藥的觀點了。

不過李恪卻搖了搖頭道:“李侍郎之言雖好,但也太過懷柔了些,若是全依李侍郎之言,恐怕突厥百姓心無所懼,行事多有觸我大唐律條者,也是不妥。”

李恪之言再出,大殿之上的羣臣除了覺得李恪之言幼稚可笑的,已經有人有些不耐煩了。

李恪既不贊同魏徵之言,又不贊同李百藥之言,對大唐朝臣之言隨意指摘,不見有絲毫謙虛之心,甚至有些嬌縱,自非君子所爲。

此事若非是在大殿之中,有些性子耿直之人說不得已經出言質詢了。

此時,李世民見李恪在大殿之中接連否決大臣之言,也覺得李恪做的有些失當,但李恪行事一向知節懂禮,少有逾矩之行,今日突然這麼說着實有些怪異,莫非他也有什麼良策不成?

635 數學400 藥王244 機關算盡343 各方角逐442 李恪發飆0188 微服私訪381 《六軍鏡》545 李元昌533 迷局0180 世家的興衰0211 陌刀230 突厥異動0137 火爐220 王珪謀劃0194 暗棋330 除夕宴530 祿東贊0093 齊聚政事堂0098 塵埃落定634 徇私舞弊225 肥皂0111 文臣武將288 比賽608 井水澆灌0037 獻禮438 後續0020 《如夢令》436 晉陽公主636 算學的重要性0093 齊聚政事堂541 撥亂反正397 杜如晦病重482 李泰在行動475 白熱化531 弱秦之計0190 李世民的震驚353 調兵遣將0114 得償所願275 夕陽斜照511 亂起440 早朝0177 蘇府0079 神人0219 裴行儉350 鋒芒234 突厥犯闕630 孔穎達的埋怨0184 衛王府謀劃454 和親之議0088 再臨天香樓587 漢王遇刺(三)501 高昌亡534 迷局(二)479 王謝袁蕭457 危機515 迎親592 交鋒409 三位公主314 決賽開始0143 震驚的李世民0017 李世民暴怒456 西征高昌486 魏王發怒0160 殺雞儆猴582 龜茲國形勢557 宣紙0087 神仙居0203 入夢328 古人好馬465 塵埃落定471 美人詩321 入宮0096 三喜臨門571 初雪594 長孫教子222 豬肉0010 茶477 塵埃落定0095 儲君之位407 晉陽公主267 長孫衝低頭0218 大唐軍神364 契苾何力0088 再臨天香樓320 來去如風333 漢王大婚(二)269 凌煙閣第二428 破局512 逆反心理474 寸步不讓0016 東宮家宴473 太子發怒232 突利二汗0138 棉衣301 賽後影響(二)229 母子情深634 徇私舞弊0156 楚王李佑331 元宵0217 桃之夭夭
635 數學400 藥王244 機關算盡343 各方角逐442 李恪發飆0188 微服私訪381 《六軍鏡》545 李元昌533 迷局0180 世家的興衰0211 陌刀230 突厥異動0137 火爐220 王珪謀劃0194 暗棋330 除夕宴530 祿東贊0093 齊聚政事堂0098 塵埃落定634 徇私舞弊225 肥皂0111 文臣武將288 比賽608 井水澆灌0037 獻禮438 後續0020 《如夢令》436 晉陽公主636 算學的重要性0093 齊聚政事堂541 撥亂反正397 杜如晦病重482 李泰在行動475 白熱化531 弱秦之計0190 李世民的震驚353 調兵遣將0114 得償所願275 夕陽斜照511 亂起440 早朝0177 蘇府0079 神人0219 裴行儉350 鋒芒234 突厥犯闕630 孔穎達的埋怨0184 衛王府謀劃454 和親之議0088 再臨天香樓587 漢王遇刺(三)501 高昌亡534 迷局(二)479 王謝袁蕭457 危機515 迎親592 交鋒409 三位公主314 決賽開始0143 震驚的李世民0017 李世民暴怒456 西征高昌486 魏王發怒0160 殺雞儆猴582 龜茲國形勢557 宣紙0087 神仙居0203 入夢328 古人好馬465 塵埃落定471 美人詩321 入宮0096 三喜臨門571 初雪594 長孫教子222 豬肉0010 茶477 塵埃落定0095 儲君之位407 晉陽公主267 長孫衝低頭0218 大唐軍神364 契苾何力0088 再臨天香樓320 來去如風333 漢王大婚(二)269 凌煙閣第二428 破局512 逆反心理474 寸步不讓0016 東宮家宴473 太子發怒232 突利二汗0138 棉衣301 賽後影響(二)229 母子情深634 徇私舞弊0156 楚王李佑331 元宵0217 桃之夭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