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 塵埃落定

長孫無忌見大家都望着他,心中有一股怒火卻無處發泄,有一種艹了狗的感覺,特麼的都看着我幹什麼,你們都這樣看着我,我敢說一個“不”字嗎?

長孫無忌畢竟也是文臣,也是世家子弟,必須得維護世家的利益,知道現在不是他與李恪相爭的時候,長孫無忌只得上前對李恪道:“殿下所言極是,咱們這就進殿,勸陛下止息分封之念。”

說完,長孫無忌擡了擡手,與李恪同進了殿門。

李恪外鎮幷州,問題的癥結本就不在李世民,而在一門心思要李恪遠離關中外放,不得返京的長孫家和太子黨,如今大勢當前,他們都不得不放下與李恪的爭執,轉而還需借李恪之力,一同勸李世民止息分封之念,自也不會再同李恪爲難。

李恪外鎮,雖是個例,但也在分封之列,若是允李恪外鎮,那便無從抗議分封,可若是力抗分封,那李恪外鎮之事便算是不了了之了,兩者相害權其重,長孫家和太子黨只能順了李恪之意。

當李恪和羣臣進了議事的偏殿,片刻之後待衆人到齊,李世民也自內殿走了過來。

“今日門下廷議,封駁了朕的詔書,是爲何意?”李世民本就帶怒,方一進殿,便對門下省檢校侍中李綱質問道。

李綱也早有準備,起身回道:“分封之制不利家國,不利社稷,恐殃大禍,重現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故而封駁,還望陛下恕罪。”

李世民輕哼了一聲,掃視了一圈衆臣,問道:“這也是衆卿之意嗎?”

房玄齡身爲宰輔,自不便迴避,於是當先起身道:“分封之制隱患太甚,稍有不慎或使社稷顛覆,海內不安,臣等也覺分封不妥,還望陛下三思。”

李世民道:“朕分封天下,除了宗室諸王外,亦有分封列位開國元宿之意,以諸位爲分封刺史,各鎮一州,世襲罔替,與往大唐宗室共享富貴,豈不美哉。”

李世民之言絕非敷衍,而是確有此意,甚至就連分封各州的一十三位開國功臣的名錄都列了出來,只可惜滿朝元宿功臣卻並不領李世民的情。

殿中衆人,論輔政開國之功,以長孫無忌爲冠,長孫無忌當先起身道:“臣等披荊棘以事陛下,方有今日之海內寧一,天下太平,自不願違離聖前,遠赴外州。而如今陛下欲行分封,使我等世牧外州,與遷徙何異。”

長孫無忌的話倒是叫李世民一愣,外封刺史雖好,享世代富貴,但也遠離長安了,自也有其弊端,長孫無忌的話也有其道理。

長孫無忌之言防落,于志寧又接着起身道:“我等佐天子立國有功,方得陛下恩遇,以爲重臣,加以官爵,得享富貴,然我等子嗣並無功勳在身,有難免才德淺薄之輩,若行分封之制,恐他等德不配位,則後世必嬰其禍,還望陛下收回成命。”

于志寧的話說的比長孫無忌還要直白上幾分,大有一副李世民若是分封功臣子弟,便是害了他們子孫後輩的意思,倒叫李世民有些爲難了。

李世民看了眼滿殿的臣子,又看了看坐在最前的李恪,又對李恪問道:“我兒也是此意?”

李恪起身回道:“父皇榮寵,待兒臣以恩,竟破本朝之先例,賜兒臣分封幷州之地,兒臣銘感腑內,然正如衆位臣工所言,分封之制不利國之安穩,兒臣爲大局計,自請退封,還望父皇恕罪。”

李恪之言一出,李世民一下子陷入了沉思,顯然分封之制並不得人心,他又非秦始皇這般獨夫之輩,聽不得旁人之言。

李世民斟酌了片刻,終於開口道:“諸位之言甚是,分封之事便暫且擱置吧。”

衆大臣聞言才微微送了一口氣,主強臣就弱,隨着大唐越來越強大繁榮,李世民的威望也逐漸高漲,行事也越來越霸道,平時也就一個頭鐵的魏徵敢和李世民硬頂,其他人還真沒有那個膽量和李世民對着幹,如果李世民硬要分封,他們還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退朝後,李恪剛出太極殿,大理寺卿孫伏伽和大理寺少卿狄知遜便圍了過來,貞觀七年,原來的大理寺卿戴胄逝世後,孫伏伽便由大理寺少卿升爲了大理寺卿,狄知遜便由長安令升爲了大理寺少卿,當然這裡面少不了李恪的暗中運作。

狄知遜身爲漢王府司馬自然是李恪的死忠,孫伏伽是前隋第一位狀元,因爲感懷前隋的恩德,也成爲了李恪的支持者。

“漢王殿下深明大義,微臣佩服…”孫伏伽拱手道。

“孫大人繆贊,身爲皇子,自當維護國家穩定繁榮!”李恪大義凜然道。

長孫無忌正好路過,聽見了李恪的大放厥詞,哼聲道:“希望漢王殿下言行一致,千萬不要妄想去得到一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鋌而走險,做出一些損壞大唐穩定的事來,大唐到如今的國泰民安很不容易!”

長孫無忌話中之意李恪當然明白,“司空放心,孤比任何人都希望大唐繁榮昌盛威震四海!”

李恪此話可分爲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我李恪會安分守己安於現狀,不會搞東搞西,會讓大唐一直穩定繁榮下去。

另外一種解釋:其他皇子都是垃圾,這皇位本王爭定了,只有本王登上皇位,大唐在我李恪的領導下才會更加繁榮昌盛。

長孫無忌好似聽出了李恪的話中之話,很有深意的看了李恪一眼,冷聲道:“希望殿下好自爲之,安心做一位逍遙王爺,如果起了什麼不該有的心思,淪爲了階下之囚就悔之晚矣!”

三人聞言都臉色鐵青,孫伏伽首先呵斥道:“豈有此理,長孫無忌雖然你高居司空之位,但殿下畢竟是親王,請你注意自己的言辭!”

“長孫無忌不要以爲陛下信任你,你就可以恃寵而驕,不分尊卑,爲所欲爲,希望你爲自己的不善言辭,立馬向王爺道歉…”

狄知遜是漢王府的人,自然要誓死維護李恪的威嚴。

556 太子魏王之爭563 早婚早育363 大戰446 插秧510 稱心551 背後之人0156 楚王李佑637 君子六藝623 以不變應萬變0176 賜婚0160 殺雞儆猴476 針鋒相對0210 大功告成291 體育司432 梟雄亡(二)547 報復642 王霸之道0021 釣魚264 借題發揮0034 《俠客行》0077 王珪322 出宮524 信鴿514 李治的心機0003 韜光養晦0161 城南杜家0079 神人235 聲東擊西263 何爲律法304 天子看球0201 陽春三月590 幕後黑手622 桃花朵朵開452 爭執0154 朝會風雲(下)398 房謀杜斷396 勸告578 龜茲570 狄仁傑0009 宜秋宮482 李泰在行動501 高昌亡0039 長孫無垢的憂慮0119 太子黨633 漢王解惑425 薛仁貴416 禍兮福所倚249 突厥王帳320 來去如風235 聲東擊西463 計成508 挑撥430 人禍314 決賽開始532 悲情太子507 暗棋617 上朝0213 十八學士0073 初唐四名相305 演練賽結束338 幷州大都督351 刀兵再起529 三武滅佛352 排兵佈陣531 弱秦之計642 王霸之道353 調兵遣將0200 驪山別院388 慶功宴255 風聞奏事257 剿?撫?522 三國的魅力396 勸告0029 安內必先攘外0194 暗棋274 定計0160 殺雞儆猴0002 決定奪嫡477 塵埃落定430 人禍627 賓主盡歡281 黨爭464 君臣反對0237 噩耗0128 標點符號393 英雄遲暮273 禮部355 會師355 會師319 追蹤0035 傢俱642 王霸之道493 薛仁貴初戰584 王玄策584 王玄策0214 蘇定方0168 玉液瓊漿555 觀音誕0213 十八學士0153 朝會風雲(上)
556 太子魏王之爭563 早婚早育363 大戰446 插秧510 稱心551 背後之人0156 楚王李佑637 君子六藝623 以不變應萬變0176 賜婚0160 殺雞儆猴476 針鋒相對0210 大功告成291 體育司432 梟雄亡(二)547 報復642 王霸之道0021 釣魚264 借題發揮0034 《俠客行》0077 王珪322 出宮524 信鴿514 李治的心機0003 韜光養晦0161 城南杜家0079 神人235 聲東擊西263 何爲律法304 天子看球0201 陽春三月590 幕後黑手622 桃花朵朵開452 爭執0154 朝會風雲(下)398 房謀杜斷396 勸告578 龜茲570 狄仁傑0009 宜秋宮482 李泰在行動501 高昌亡0039 長孫無垢的憂慮0119 太子黨633 漢王解惑425 薛仁貴416 禍兮福所倚249 突厥王帳320 來去如風235 聲東擊西463 計成508 挑撥430 人禍314 決賽開始532 悲情太子507 暗棋617 上朝0213 十八學士0073 初唐四名相305 演練賽結束338 幷州大都督351 刀兵再起529 三武滅佛352 排兵佈陣531 弱秦之計642 王霸之道353 調兵遣將0200 驪山別院388 慶功宴255 風聞奏事257 剿?撫?522 三國的魅力396 勸告0029 安內必先攘外0194 暗棋274 定計0160 殺雞儆猴0002 決定奪嫡477 塵埃落定430 人禍627 賓主盡歡281 黨爭464 君臣反對0237 噩耗0128 標點符號393 英雄遲暮273 禮部355 會師355 會師319 追蹤0035 傢俱642 王霸之道493 薛仁貴初戰584 王玄策584 王玄策0214 蘇定方0168 玉液瓊漿555 觀音誕0213 十八學士0153 朝會風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