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六十章 大計劃二

使者未至,歐陽修再次進言,自從做了言臣後,他很忙,比誰都忙……

臣以爲是和是戰,衆口紛紛,一是天下困矣,不和則力不能支,少屈就之,可以減少困難。一說羌人險詐,和而不肯罷兵,則與不和無異,是空包屈就之辱,全無減患之實。

前一種說法是主流,後一種說法是餘靖韓琦等少數人的想法,認爲必須戰下去。宋朝困難,西夏人更困難。國家困難,大不了緩過這一兩年,以後繼續作戰,將西夏活活耗死。

第三種說法是請和不過想退而休息,訓兵選將,以爲後圖。然而以河朔料之,才和之後,因循廢弛,爲患轉深。本來說得好好的,又開始狂熱,持這種說法的人有,鄭朗、范仲淹都有過類似的想法。可歐陽修好好地說到北方,爲什麼因循廢弛,看到沒有,趙禎又開始用資歷任人爲事,讓郭承佑主掌真定路軍隊。

這玩意兒說過一次便行了,趙禎也下旨改郭承佑知相州,只是苦於沒有找到替代的人選,才讓郭承佑繼續留在真定府,再說會讓人很反感的。是趙禎,換作別的皇帝,就是李世民在位,也會將歐陽修拖下去,貶到嶺南閉門思過。

正是趙禎,所以歐陽修才一次次地說,換成宋英宗,他又是另外一種活法,更精彩。

第四種說法是縱使元昊稱臣,西邊減費,猶有大可憂者,北敵必攬通和之事以爲己功,過則有邀求,朝廷不答應,又興兵革,是暫息小患於關西,復生大患於河北。

還別說,本來朝廷對契丹不重視。俺們花了錢,就是買安的,但經歐陽修再三鼓吹,後來發生一系列誤會。雖無傷大雅,但至少浪費了一些錢,僅是調動無數宋軍於蓮花堡,就浪費至少一百萬緡錢。

還有,他越鼓吹契丹入侵,宋朝君臣越想與元昊苟和,於是迅速答應元昊種種過份的要求。但顯然不是歐陽修所想的。他的想法是這一句,見國有大事,旁採衆論,雖有異同,然大抵皆爲就和則難,不和則易,不敢自專。事實主戰派很少很少,倒是主和遍地皆是。大抵是假的。他的想法是真的。

總之,他這篇帶着濃厚主觀想法的進諫,結果卻更遠離他想要得到的。

然而臣又不知道朝廷是什麼意思。急啊,幾個宰相在秘密商議,但沒人對他說,能不急嗎。(我大笑,將他一篇篇美妙的詩文丟在一邊,認真分析他的種種行爲,是讓人感到很搞笑)

朝廷這樣做不對的,漢唐故事,大事必須集議,示廣大。不能自狹,謀臣思公共,不能自專。但自兵興以來,常秘大事,不想人知道,可處置乖違。又怎能掩瞞?臣以爲莫若採大衆之議,收衆善之謀,元昊請和一事,使人未至之前,先集百官廷議,必有長策。

趙禎看後摸了大半天腦門子,你直接說是戰是和,請朝廷集百官商議不就得了,何必要繞來繞去,帶着一些刺兒?

歐陽修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餘靖接着上書配合,臣見朝廷每遇契丹使到闕,元昊差人來朝,大臣商量,惟欲秘密,兩制兩省御史中丞以下,雖名侍從供奉之官,當時皆不能知,及處置既了,就是不便,也無從論列。這樣不對的,羅列一大堆理由,要求北敵、西戎之事,系國家安危,侍從諫諍等言官,必須要知道。

似乎有理。

但他們忘記了本身職權,各有使差,各伺其職,不在其職,不謀其政。無論國事或者外交,管言臣屁事!兩府有處理軍中大政權利,但無彈劾之權,言臣有彈劾之權,但無處理大政權利,包括外交。

是監督官,專門監督官員的品德,或者政事做得好壞,做完了,有了好壞,這才輪到言臣發話。這纔是各伺其職。

這就是爭啊,在言臣替言臣權利爭,在政臣替政臣權利爭,但也不是歐陽修一個人,韓琦在秦鳳路替秦鳳路爭增兵,後來王安石在三使司替三使司爭,差一點使三司使比宰相權利還在大。

對於兩個小弟的胡攪亂纏,范仲淹沒有作聲,他與韓琦在着手另一件事,營田。涇原路營田做得最成功,因爲鄭朗不以斂財爲目標,而定位在增加糧食收成上,第一批營田耕種一年便交給當地百姓,第二批仍在軍中。可其他三路都在大量營田,陸續產生一些很不好的弊端。因此請罷營田,有人耕種的良田任當地百姓耕種,若是貧瘠的耕地,無人耕種,寧肯任其荒廢,也不能繼續營田,也不能交給軍中經營,以免苛剝於民。若原來確實是租田,與營田無關,令依舊額出課稅,如原來是遠年貧瘠逃田,舊稅額重,無人請佃,即與減定稅額,召人請佃。

確實,營田產生許多不好的糾紛,就是涇原路鄭朗從始至終不以謀財爲目標,也產生了少量紛爭。趙禎聽從,罷廢。范仲淹又請辭參知政事,願與韓琦交替行邊,主持西方事務。趙禎嘉之,以任中師爲河東宣撫使,范仲淹爲陝西宣撫使,先移文兩路,但將二人留於京師,沒有放行。

使者漸至,歐陽修終於進了一封讓鄭朗感到滿意的諫。

元昊來人將要來闕,聽說管勾使臣須索排比,次第甚廣,說俗一點,就是將西夏使當成老太爺供奉來着,臣料朝廷想要使其臣服,方許通和,若是如此,必須先挫之,方能抑其驕慢,才能商議。禮數過厚,則認爲我怯,知我可欺,議論之間,何由屈服?若果能得其心,議定之後,稍加禮數,亦未爲遲。

楊守素嘲笑晏殊,的確晏殊真的只能作作詞,做副相可以,做首相會貽誤國家大事的。呂夷簡外交上也軟弱,可他顧着大體,晏殊哪裡來的顧大體能力,在他這個軟骨頭的首相帶動下,與西夏談判出現一系列的失誤。甚至後人還將責任往趙禎身上推。

歐陽修接着又上了一篇讓鄭朗欣賞的奏摺,聽聞朝廷派殿中丞任顓館招待元昊使一行人。臣認爲元昊此事。全無好意,不肯稱臣,索物太多,其志不小。讓他猜中。

但朝廷也不會從。不從,待其來人,凡事不可過分。至於禮數厚薄,賜與多少,雖雲小事,不足較量,然事體之間。所繫者大。兵交之使,來入大國,必窺測將相勇怯,觀念國家強弱。如果看到朝廷威怒未息,事意莫測,必內憂斬戮之懼,次者恐遭拘留,使其偶得生歸。必以爲大幸。則我弱形未露,壯論可持。若自損國威,過加厚禮。先爲自弱,長彼驕心,使其知我可欺,更難搭成議和。想成就其事,必須以鎮重爲先,況其議未成,便自損事體。前次元昊來人至少,朝廷只以一班行持之。今來漸盛,遂差朝士,若其後來更盛。則必須派近侍也。是彼轉自強,我轉自弱。再看看邵良佐到了西夏是什麼待遇?僅免遭屈辱罷了。

兩份奏摺說得頗有道理,但朝廷竟然不從。

考慮良多,國家是禁不起折騰,唯恐議和不成,可西夏又能禁得起折騰?

餘靖也上奏。朝廷待西夏可謂不厚,可來使口出形同割地之詞,輕侮中國,甚於前時。朝廷待之,當減於從勖,始合事體。若恣意令買過於契丹之使,契丹使復來,不知復以何禮待之?

上奏不報。

不但不報,兩府厭兵,包括章得象與晏殊在內,諸多大佬居然想同意元昊種種貪婪的要求。

韓琦忍無可忍,對質於前,晏殊說道:“衆議已同,只有韓琦一個人不同意。”

趙禎目視韓琦,韓琦多說不便,趙禎說:“更審議之。”

及到中書,韓琦持不可益堅,晏殊很不高興的站起來,頗有些想威脅的味道。

鄭朗急匆匆地往回趕,一路與韓琦保持着聯繫,看到此處,恨不能用板磚將晏殊拍死。

你與韓琦瞪眼算什麼本事,有種與西夏使者瞪眼去。

對晏殊失望之極。

韓琦退,覆上書說,西界派人議和,其患有三,朝廷曾達意於契丹,欲令元昊納款,答書雲,樑適口陳夏臺之事,已差右金吾衛上將軍耶律敵烈、彰武軍節度使王惟吉,齎詔諭元昊令息兵。況其先臣德昭,北朝曾封夏國主,仍許自置官屬,至元昊亦容襲爵。自來遣人進奉,每辭見燕會,並升坐於矮殿。今兩朝事同一家,若元昊請罪,其封冊禮待,亦宜一如北朝。

臣觀邵良佐於賊中語錄,乃說賊言朝廷議和,必往問契丹。元昊賊先派人至保安軍,言朝廷派樑諫議往契丹令本國議和,北朝亦派使差本國,故派賀從勖持書而盟。但元昊賊與良佐語,反而又不承認,又所求稱號,與契丹書中事體相違。

這是一筆爛賬,原先與契丹並無干連,先是龐籍勾引李文貴,李文貴回去後,元昊兵敗受困,國內形勢緊張,於是一拍即合,雙方纔正式議和。因爲主掌東府的晏殊一直很軟弱,讓元昊輕視,又產生非份之想,於是憑空增加無數事端。否則這次便能議和早就成功了。

人太軟是不行的,會有很多很多人欺負。

國家太軟更加不行的,會有很多很多國家欺負。

龐籍在這件事上做得也不大光彩。

韓琦繼續說了三患,契丹之意是讓元昊共事二主,若朝廷且務休兵,許其不臣,契丹聞之,必然索名份,最起碼一點,你們宋朝沒本事談好,讓我們替你談。一讓,契丹一怒之下,會因此爲名,再毀誓約,此一患也。即便毀了約,都不能怪人家契丹,這是盟約的條件之一。

可是事到如今,若依西夏與契丹的關係,只許冊爲國主,略增良佐所許歲遺之數,來人帶詔而回,恐賊未副所望,謂朝廷與之絕,一怒興兵,契丹也誤會我們阻止西夏友好之意,緣此生意,於是再有一患。

若使人帶詔,諭以封冊之禮不可異於北朝,但爲使元昊賊滿足,厚增良佐所許之數,賊既從命,則契丹以爲他們的功勞,派使來賀。或過自尊大,或頻有要求,久則難從,又會有患。請朝廷令中書與樞密院再三論難。不要匆匆忙忙的決定,使朝廷得大體,契丹無爭端,才能正式議和。

韓琦看得比較清醒,幸好契丹與西夏交戰,契丹又戰敗了,不然這次在晏殊主持下烏七八糟的議和。會產生許多弊端。

蔡襄言,元昊始以兀卒之號爲請,及邵良佐還,更號爲吾祖,足見羌賊悖慢之意,吾祖猶言我翁也,今縱使元昊稱臣,而上書於朝廷自稱吾祖。朝廷賜之詔書,亦稱吾祖,是何等語?

對這個吾祖鄭朗一直很懷疑。在西夏語中,它的含義是青天子。

爲什麼元昊非要選擇這個青天子,而不是紅天子,朱天子,黃天子或者白天子,須知党項人本身是尚白的。到了這時,元昊正式將兀卒升級爲吾祖,鄭朗才終於明白,之所以改名爲嵬名吾祖,是純粹噁心宋朝的。

我做了你的兒子。可你做了我的孫子,算來算去,元昊還划算了一個輩份。

朝廷也有人明白過來,餘靖上書道,元昊派呂尼如定聿舍等來,已於紫宸殿朝見。竅以爲元昊上書有吾祖之稱,臣朝夕思之,此乃西賊侮玩朝廷之舉。古域外稱單于、可汗之類,皆中外共知,元昊無故創此名目,且彼稱陛下爲父,卻讓陛下呼爲我祖,此非侮玩爲何?賊又言九州十三縣是其故土,況且靈鹽綏宥,其實都是國家舊地,若辨封域,請西夏歸還國家。

這個吾祖也讓歐陽修傷心,賊稱吾祖,聞朝廷不許之,可今聽朝議風聞,議卻未定,不知虛實,深切擔憂。夫吾者,我也,祖者,俗所謂翁也。匹夫臣庶尚不肯呼人爲父,若許此號,今後詔書須呼吾祖,是使朝廷呼蕃賊爺爺,不知何人敢開口?

又說,和若許賊不稱臣,則慮契丹別索中國名分,此誠大患。使賊肯稱臣,則契丹有邀功責報之患,臣與不臣,皆有後害。如不得己,則臣而通好,猶勝不臣。然後患不免也,所以有識之士、憂國之人,不願急和。

在這裡,歐陽修餘靖韓琦蔡襄語氣漸漸相同,也說明他們私下通過氣。繼續說,不羞屈志,急欲求和者有五,一不忠於陛下者急和,二無識之人慾急和,三奸邪之人慾急和,四疲兵懦將欲急和,五陝西之民欲急和。自用兵以來,在邊鄙都勞於戎事,廟堂者勞於斡運,想陛下屈節就和,而自己目下安逸,他時後患,任陛下擔當。

矛頭對準了晏殊,可他官位小,沒有敢直說。

韓琦先上七事。清政本,樞密院本兵之地,臣在樞密院所主多苛碎纖末之務,中書公事雖不預聞,恐怕也彷彿,應當讓微瑣悉歸有司,只專論大事,使得從容謀議。念邊,政府循舊例,才午即出,稍留恐疑衆,退朝食罷,匆籤書而支,何來時間議及疆事。都堂應延一時,以專論邊。擢賢才,承平以來,用人以敘遷之法,故遺才甚多,兩府求一武臣代郭承佑,累日不能得。宜仿祖宗舊制,於文武臣中選不能撥之,先試其能,看看能否能擔當重用,用之正式敘遷,不能用者則退。備河北,與北通好三十幾年,武備悉廢,慢書之至,騷然蜞知所爲。宜選轉運使二人,密授經略,責以歲月,使營守禦之備,則我能待之有素。固河東,昊賊陷豐州,掠河外屬戶殆盡,麟府孤絕,宜責本道帥度險要,建城堡,省轉餉,爲持久之計。

前五條都是不錯的,包括備河北,雖說契丹沒有敵意,但也要防備,有備則無敵意,無備難免會生覬覦之心。但從第六條便出現誤差,收民心,祖宗置內藏庫,乃備水旱兵革之用,非私蓄財充己欲,用兵以來,財用匱竭,宜稍出金帛以佐邊用,民力可寬而衆心安。自此起,韓琦與范仲淹的裂隙已經隱然產生。

國庫空了,雖國庫歸三使司統管,東府也知道一些。他上書時未與范仲淹通氣,所以纔有了第六條。那來的財帛大佐邊用?

第七條失誤更大,營洛邑,這是爲范仲淹聲張的,帝都無城隍之固以備非常,議舉葺則張皇勞民,不如陰葺洛都爲遊幸之所,歲運太倉羨餘之傑,以實其廩,則皇居壯矣。萬一開封被攻破了呢?

可開封失守,還指望洛陽能守得住?

奇怪來哉,呂夷簡就早爲此事做過辨論,不知道爲什麼韓琦又將它翻出來。

接着又陳八事,選將帥,明按察,豐財利,抑僥倖,進能吏,退不才,去冗食,謹官路,又說,然數事之舉,謗必隨之。願委信輔臣,聽其措置,雖有怨謗,斷在不疑。則綱紀漸振而太平可期,二敵豈足爲國之患哉!

已經更接近於慶曆新政的種種變法。

有的想法還是不錯的,但不當說類似的則綱紀漸振而太平可期,或者一年不到,國家大治便會來臨。想要一個國家好,那有那麼快?就是貞觀之治,文景之治,也不是一年兩年,而是十幾年的時間,開元盛世時間更長,直到天寶初年,唐朝政治武功才達到巔峰。全部信口開河地說一年,馬上,可期,趙禎也就相信了。好,給你們治治看,可是半年過去,一年過去,什麼也沒有動,反而朝野上下吵成一鍋粥,趙禎會不會失望?

但韓琦沒有再說與西夏議和的事,一有歐陽修等小弟在彈劾,二鄭朗也回來了。

第224章 鐵板八百九十六章 大會戰八第317章 祗園精舍第131章 解元(下)六百八十八章 行路難七百八十二章 皇子下五百八十七章 跳坑的九百十一章 崩潰五百九十六章 請戰第82章 四君子(下)九百二十章 平與正三百八十六章 阿干城一九百十六章 風雪大斗拔谷六百三十三章 皇佑之治五八百九十八章 大會戰十第79章 擋箭牌九百零七章 抽薪第294章 點將(下)八百零一章 反擊第315章 宣戰四百九十九章 迷信好第11章 小鳥小飛(下)第47章 花之戰·筆筒第229章 大中庸(中)六百十八章 遠方下第144章 衣服四百七十三章 新政九百十九章 輾壓第73章 老太太的不良嗜好(上)第246章 嫁衣神功第293章 點將(中)四百七十章 河上浪下三百七十章 天都天窟中第277章 無敵(上)六百八十六章 風聲第202章 捉女婿(中)五百六十九章 修正五百十三章 衣服五百八十九章 越長越大四百四十四章 良言五百九十九章 科學的力量下第230章 大中庸(下)第191章 橄欖枝第121章 喜訊第107章 天外飛仙(上)第29章 大家一起來洗腳第246章 嫁衣神功五百二十章 相歡下第51章 進京第274章 老貪第212章 大三元(八)四百二十五章 天人合一第206章 大三元(二)三百九十章 阿干城五四百四十四章 良言四百四十五章 地獄之門上第118章 大人物(下)四百三十四章 請使下五百六十一章 追第796章 二更第243章 號角第173章 走鋼絲(下)六百二十三章 撈人第28章 迴腕法、枯藤體七百三十九章 種籽七百三十五章 其實不重要上第304章 殺雞(下)五百三十五章 索字五百五十五章 賭約第209章 大三元(五)八百九十二章 大會戰四第36章 蛇書六百三十七章 亂戰五百五十一章 三顆星星第84章 臨江仙八百零一章 反擊第160章 八大王七百六十三章 辦不到的七百四十章 權利一第261章 慶金枝第323章 返京第289章 狐威(下)第164章 君子第195章 天有情,天無情第187章 第二抓·求八百二十章 治平改制中八百零九章 鱷魚的眼淚中第369章 天都石窟(上)三百八十九章 阿干城四七百二十二章 很冷很暖四第153章 八大王,你無恥(下)第266章 淨三百八十七章 阿干城二四百零九章 鐘山風雨起蒼黃五百九十章 破趙第367章 君子,君王是兒子(四)第206章 大三元(二)第204章 老匹夫五百六十五章 春情第24章 三疊陽春
第224章 鐵板八百九十六章 大會戰八第317章 祗園精舍第131章 解元(下)六百八十八章 行路難七百八十二章 皇子下五百八十七章 跳坑的九百十一章 崩潰五百九十六章 請戰第82章 四君子(下)九百二十章 平與正三百八十六章 阿干城一九百十六章 風雪大斗拔谷六百三十三章 皇佑之治五八百九十八章 大會戰十第79章 擋箭牌九百零七章 抽薪第294章 點將(下)八百零一章 反擊第315章 宣戰四百九十九章 迷信好第11章 小鳥小飛(下)第47章 花之戰·筆筒第229章 大中庸(中)六百十八章 遠方下第144章 衣服四百七十三章 新政九百十九章 輾壓第73章 老太太的不良嗜好(上)第246章 嫁衣神功第293章 點將(中)四百七十章 河上浪下三百七十章 天都天窟中第277章 無敵(上)六百八十六章 風聲第202章 捉女婿(中)五百六十九章 修正五百十三章 衣服五百八十九章 越長越大四百四十四章 良言五百九十九章 科學的力量下第230章 大中庸(下)第191章 橄欖枝第121章 喜訊第107章 天外飛仙(上)第29章 大家一起來洗腳第246章 嫁衣神功五百二十章 相歡下第51章 進京第274章 老貪第212章 大三元(八)四百二十五章 天人合一第206章 大三元(二)三百九十章 阿干城五四百四十四章 良言四百四十五章 地獄之門上第118章 大人物(下)四百三十四章 請使下五百六十一章 追第796章 二更第243章 號角第173章 走鋼絲(下)六百二十三章 撈人第28章 迴腕法、枯藤體七百三十九章 種籽七百三十五章 其實不重要上第304章 殺雞(下)五百三十五章 索字五百五十五章 賭約第209章 大三元(五)八百九十二章 大會戰四第36章 蛇書六百三十七章 亂戰五百五十一章 三顆星星第84章 臨江仙八百零一章 反擊第160章 八大王七百六十三章 辦不到的七百四十章 權利一第261章 慶金枝第323章 返京第289章 狐威(下)第164章 君子第195章 天有情,天無情第187章 第二抓·求八百二十章 治平改制中八百零九章 鱷魚的眼淚中第369章 天都石窟(上)三百八十九章 阿干城四七百二十二章 很冷很暖四第153章 八大王,你無恥(下)第266章 淨三百八十七章 阿干城二四百零九章 鐘山風雨起蒼黃五百九十章 破趙第367章 君子,君王是兒子(四)第206章 大三元(二)第204章 老匹夫五百六十五章 春情第24章 三疊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