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農寺

楊嗣昌施禮謝過皇帝的讚揚後坐了下來,心裡自是暗喜不已。

隨着溫體仁舉薦了和州知州荀文禮爲常州知府,江南四府的主官人選終於塵埃落定,其餘空缺的推官、通判等職位自有吏部考察任用,朱由檢並未打算干涉。

監察御史和錦衣衛已經開始分駐大府,監督當地官府主要官員施政履職工作,隨時就其表現呈報皇帝和內閣。

在這樣嚴格監督的舉措下,稱職和瀆職怠政者所作所爲都會被記錄在檔,將會更有利於吏治的高效和清明。

等到這兩個監督機構覆蓋到大明絕大多數州縣的時候,朱由檢相信,世上從未有過的清廉官府將會在自己的執政期間誕生。

這並不是奢望和幻想,因爲相對於後世龐大的人口規模以及同樣龐大的管理機構來講,現在的地方官員太容易被人盯上了。

畢竟朝廷派到下面的經制官員的人數太少了,並且其一舉一動都令人矚目,錦衣衛只要稍微用心便能將他們的日常行爲摸個一清二楚。

其實大明現有的執政體制透明度已經是相當高的,每一個環節基本上都是在公開的情況下進行的,而地方官府的政務透明度更高。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斷案。

地球人都知道,知縣斷案時,大堂中是允許庶民旁聽的。雖然敢去旁聽的除了是與案子有關的人員以外,就是一些閒的無聊的有些身份的人士,一般的百姓還真的不太敢進到衙門裡去。

從理論上講,百姓都可以旁聽,更別提御史和錦衣衛了。只要這兩者在場,知縣斷案時的舉動言辭結論都會被記錄在案,在這種情形下,你讓知縣如何敢徇私枉法?

最重要的是,也許同爲文官,有些御史或許可以採取放任或者睜一眼閉一眼,甚至是與之同流合污的方式來欺上瞞下,但是誰敢去收買錦衣衛呢?就算有人敢,但最後會不會被錦衣衛沾下一層皮來呢?

朱由檢打算將錦衣衛在京師施行的坐班制度推廣到地方官府中去,這種事誰也說不出不字來。

京師部司都有校尉坐班,你一個小小的地方衙門還比得上朝廷中樞?

“昨日朕偶發奇想,於是出宮前往文淵閣巡視一番,此亦爲朕登基以來首次前去內閣署衙。朕雖久聞內閣處置公務之所不甚寬敞,但未想到竟是狹小如斯。朕雖不喜奢華,但亦不能坐視閣臣於此般環境下辦公。昨夜思想過後,朕決意擴修內閣公署,以維護朝廷之體面。範卿可於會後遣營繕司官吏前往勘察,之後制訂修整方案,在不影響內閣公務的同時,擇機予以擴修。擴修時要增設飯堂、值夜歇息處所、以及寬衣沐浴之處,所耗錢糧由戶部覈算支付!”

朱由檢說罷,溫體仁張了張嘴,但最終沒有插言。

因爲他突然之間想明白了,內閣人數很快就會增加到至少六人,那麼兩房的中書舍人、書辦吏員也將會相應的增加,內閣那點鼻屎大的地方一下子多了幾倍的人數,要是再不擴建根本就無法辦公了。

衆臣們對皇帝此舉並無提出異議,尤其是有希望入閣的幾位,都對皇帝這一關愛之舉極爲滿意。

尤其是極愛潔淨的楊嗣昌,每次前往內閣時,都對閣臣值夜時睡在裡間那張小小的牀榻大爲不滿。聽到皇帝特意叮囑的幾項細節,楊嗣昌頓時覺得自己和皇帝其實是同一類人,都是注重生活品質的高雅人士。

接下來就輪到今日的第三項議題了:新設有司。

“啓奏聖上,臣以爲,自太祖開國建制至今,朝廷部司之權責足以應對我朝之狀況,爲何要屢屢新設有司徒耗國帑?此舉將祖制置於何種境地?”

說話的是禮部尚書張國維,這廝自知上次議事惡了朱由檢,入閣已經絕無可能後,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再次站出來找死來了。

“張部堂此言差矣!我朝體制沿襲前蒙元之制,而後太祖自是根據我朝之狀予以相應變革。就拿內閣之前身來講,國初太祖置中樞省,分設左右丞相,以平章事爲次相,中樞省便爲處置朝政最爲重要之有司。而太祖隨後便於洪武十三年將丞相一職予以廢除,改設協辦大學時參與機務。而太宗即位後,以侍講、侍讀、編修、檢討等參預機務,形成內閣,協助君王處理政務,內閣大學士開始公開參預機要事務,協理朝政。而依張部堂之言,太宗之舉非改祖制乎?”

出來打張國維臉的依舊是溫體仁,老溫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則,將張國維再次痛毆一頓。

昨晚他已經從朱由檢的話語中聽出來了,新設的部門將會關係到自家兒子的前程問題,所以當張國維率先站出來反對的時候,老溫毫不客氣的予以了駁斥。

“新設有司一事卿等不必多言,此乃朕深思熟慮之事。朕觀歷朝歷代之興衰更替,起因皆在田地與糧米之上,而前番流賊崛起之速,也是因了一個糧字。連番乾旱洪澇之下,萬千百姓無餬口之食,加之惡匪蠱惑挾持,方致大明北境糜爛。

今幸得諸臣用心、官軍用命,流賊才得以被剿滅殆盡,朕之子民始無流離失所之苦難。”

朱由檢這番言論並不新奇,朝臣們正襟危坐的同時,都在暗自猜測皇帝打算設置什麼品級的部門,不會又是衛生署那樣的雞肋吧?

“有感於民以食爲天、糧爲天下之本,朕決意仿前宋之制,於外廷復設司農寺,專責田地江河湖海出產之相關。司農寺設正卿一人,爲正三品;左右少卿個一人,爲從四品上;其餘丞、主簿等員數、品階由內閣會同吏部負責設定。司農寺負責全國之勸課農桑、農林牧漁之事,各行省之左參政、各府州縣之同知、主簿與其對接並承擔其下發之律令。司農寺於對接之地方官員升遷調動有建議權,以供吏部考功時參考!”

復設司農寺是朱由檢去年便想做的大事之一,其目的就是爲了逐步改變大明目前落後的生產方式,用更加先進的方法和措施提高整個大明的糧食畝產量,讓更多的百姓擺脫飢困之厄。

無農不穩,無商不活,無工不富,這三點貫穿整個農耕社會的發展之中,而第一點則是一切社會活動平穩運行的基石。

在缺乏高效複合肥料的當下,想要提高糧食產量,除卻老天爺幫忙以外,深耕細作、開荒新增田畝、大量推廣先進農具的使用、興修水利、人畜糞便、草木灰漚肥的大面積應用、大型牲畜的利用等等舉措都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但這一切有利條件都離不開朝廷的引導和扶持。

說白了,其實就是需要朝廷大規模的撒銀子,而依照現在太倉的收入來說,雖然已經比崇禎八年前有了較大程度的改觀,但要想負擔起如此鉅額的投入還是力有未逮。

第五百九十一章 錦衣衛也有崇拜的偶像第八百五十六章 議定出兵、太子監軍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敵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贓第六百一十章 關外需要你們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測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一百一十一章 鹽利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宮第七百二十二章 伏擊、斃殺敵酋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響和思考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二百八十四章 設想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九十五章 城內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人懼怕的怪獸第一百六十二章 遊擊第四百九十五章 豐收在望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三百二十七章 陽謀第二百二十六章 請見第七百八十七章 歐亞大陸的怪獸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六百九十五章 豐收了,可是糧食賣不上價了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軍的反擊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七百二十二章 伏擊、斃殺敵酋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四百七十六章 左翼騎兵的狀況第四百五十章 多爾袞的果斷第六十九章 發展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第三十八章 大戰2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興市場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六百六十一章 西苑野趣第一百三十六章 謀劃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後事第八章 皇莊4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權勢保富貴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一百零三章 心機第一百六十三章 圍困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脈的優勢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六百九十五章 豐收了,可是糧食賣不上價了第四百九十二章 內閣人選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敗虧輸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進盛京城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上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門爭奪戰第十三章 誠意伯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讀第七百七十二章 一直憋屈的高起潛第七百六十五章 戰前閒話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六百四十四章 逮人、抄家,還是錦衣衛更內行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三百一十四章 悠閒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來第二百五十章 寧遠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殺事件的真正凶手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財養大明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五百一十六章 熱刀切牛油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進盛京城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東南亞基地第六百三十八章 軟的不吃就來硬的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權下鄉纔是根本第四百九十二章 內閣人選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觸即發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複雜的移民工程第八百八十九章 扮豬吃虎第七十一章 京營1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屬國的造血作用第六百三十九章 這回忍了,下回呢?第二百八十七章 釣魚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機帶帶我第六百八十四章 軍醫制、西北邊鎮現狀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
第五百九十一章 錦衣衛也有崇拜的偶像第八百五十六章 議定出兵、太子監軍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敵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贓第六百一十章 關外需要你們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測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一百一十一章 鹽利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宮第七百二十二章 伏擊、斃殺敵酋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響和思考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二百八十四章 設想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九十五章 城內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人懼怕的怪獸第一百六十二章 遊擊第四百九十五章 豐收在望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三百二十七章 陽謀第二百二十六章 請見第七百八十七章 歐亞大陸的怪獸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六百九十五章 豐收了,可是糧食賣不上價了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軍的反擊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七百二十二章 伏擊、斃殺敵酋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四百七十六章 左翼騎兵的狀況第四百五十章 多爾袞的果斷第六十九章 發展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第三十八章 大戰2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興市場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六百六十一章 西苑野趣第一百三十六章 謀劃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後事第八章 皇莊4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權勢保富貴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一百零三章 心機第一百六十三章 圍困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脈的優勢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六百九十五章 豐收了,可是糧食賣不上價了第四百九十二章 內閣人選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敗虧輸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進盛京城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上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門爭奪戰第十三章 誠意伯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讀第七百七十二章 一直憋屈的高起潛第七百六十五章 戰前閒話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六百四十四章 逮人、抄家,還是錦衣衛更內行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三百一十四章 悠閒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來第二百五十章 寧遠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殺事件的真正凶手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財養大明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五百一十六章 熱刀切牛油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進盛京城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東南亞基地第六百三十八章 軟的不吃就來硬的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權下鄉纔是根本第四百九十二章 內閣人選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觸即發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複雜的移民工程第八百八十九章 扮豬吃虎第七十一章 京營1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屬國的造血作用第六百三十九章 這回忍了,下回呢?第二百八十七章 釣魚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機帶帶我第六百八十四章 軍醫制、西北邊鎮現狀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