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

朱由檢看罷莊元洲密遞題本後,不禁對這名官場新人敏銳的洞察力、果決的勇氣和決心大爲激賞。

莊元洲能通過夏糧徵收遇阻這一單純的事件,從而進一步判斷出自己最終想要達成的戰略,這種非常超前的意識,在思維整體固化的大明是絕無僅有的。

因爲自己現在的所作所爲,並沒有表露出想要推進士紳一體納糧的意思,就連善於揣摩聖意的溫體仁對此也沒有絲毫察覺,而遠在千里之外的莊元洲卻猜到了。

除了準確的研判出自己的主要戰略意圖之外,莊元洲還在題本中提出了自己對此問題的解決之道,明確表達了堅定不移執行皇帝意志的決心,表示就算因此而身敗名裂也在所不惜。

朱由檢當然看得出來,莊元洲最後這句話與其說是表明決心和態度,不如說是想要自己給他一個確切的答覆,企盼自己在這件事涉無數人利益的大事上能夠始終如一,不會因壓力巨大而中途易幟,那樣他可真的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對於這名勇於改革和任事、能力上潛力巨大的臣子,朱由檢此後當然會重點加以關注。

當初他之所以直接點名莊元洲赴任曲阜,其實最看重的是他與孫傳庭之間密切的關係。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羣分,看一個人的品行和能力,只要從他平時交往的朋友身上就能看出大概。正是因着對孫傳庭的喜愛,朱由檢纔對莊元洲高看一眼,讓其擔任曲阜知縣一職,也是想觀察一下這位新科進士的才能與德行,從而根據實際情況再決定是否拔擢重用。

沒想到的是,自己這一無心之舉,反而無意中發掘到了一位大才,莊元洲這種開放的思想和敢於擔當的勇氣,正是他最爲欣賞,也是目前的大明最稀缺的。

不可否認,莊元洲如此旗幟鮮明地表忠心,也是在強烈的功利心驅使下做出的決定,但這一點並沒有引起朱由檢的反感。

只要能對整個社會做出貢獻,功成名就不是順理成章嗎?

人活一世,名利二字。誰也不能免俗,世上沒有真正無私之人。紅塵中,每個人都有許多牽絆,每個人也並不是只爲自己而活,沒有豐厚的物質條件,你如何讓那些你所牽掛的得以安康?

朱由檢對莊元洲的態度和想法持積極的肯定態度,但他並沒打算現在就着手行動。因爲士紳一體納糧一旦實施,勢必會引發整個大明的震動,一個處理不當,就會讓剛剛平穩的局勢再度動盪起來。

現在的大明,免賦稅的田地都掌握在包括官員在內的讀書人手裡,在沒有足夠的利益作爲交換和補償的情況下,強行改革並非最佳時機。

在朱由檢的計劃裡,改革要循序漸進、有的放矢,宗藩們纔是首選目標。對宗藩下手,不但不會引發政局不穩,反而會讓天下人都拍手稱快。

二十多位大明世襲藩王名下擁有的田地、每年消耗的祿米,絲毫不亞於士紳們所佔有的土地,被圈養了兩百年的宗藩們對來自於外界的強力沒有絲毫的抵抗力,只要將宗藩們擺平,下一步才輪到士紳。

大明是朱家的,連朱家人都要納糧,其他人還有何資本拒絕繳稅?

當然了,到時候不論是宗藩還是官員、士紳、讀書人,還是會享有一定的特權的,這樣會減輕對此項舉措的阻力。

進士功名者,會有四百畝免稅田地,舉人兩百畝,生員五十畝。

四品以上、二品以下官員在進士功名上再加一百畝,一品官員免稅田地八百畝,武將依此例。

親王免稅田地就按照國初太祖之規再增加一些,每府五萬畝,這些應該不少了。

孔家這種獨特身份的存在,可享兩萬畝免賦稅優待。

這種改革並不徹底,藩王士紳仍舊享有優待,可實施後卻能給朝廷的財政帶來根本性的好處。

就拿與孔家同在兗州府的魯王府來說吧,孔家在曲阜及兗州府其他州縣所擁有的田地,加起來可達三十餘萬母,而魯王府的田地幾近孔家的一倍,並且這兩家所佔都是上好的水澆田,荒年豐年相加,平均畝產夏秋糧也有兩石左右。

也就是說,魯王府的糧食產量,一年達百餘萬石,而朝廷卻沒有從這百萬石中拿到一粒米的稅賦。

若是按照親王府五萬畝免稅賦,剩餘五十多萬畝按三成上繳,那朝廷一年最少也要徵得三十萬石糧食,二十幾名藩王就按平均每家三十萬畝、每年每畝兩石計徵,每年可徵得至少四百萬石。

這是個什麼數字?

每年從江南運往京師的漕糧總數就是四百萬石左右,只要宗藩改革成功,等於又多了一個漕運的量,憑空多瞭如此巨量的糧食,何愁天下不穩?

已經子嗣斷絕的楚王府名下原有四十餘萬畝田地,在被除爵後全都歸到公田名下,現在主要由原楚王系的諸多朱姓旁系子弟耕種,同樣按照三層賦稅繳納租賦,每年可爲當地官府帶來二十餘萬石的額外收入,這些糧食大部分被收入當地常平倉中,少部分被用作當地養濟院的日常開支。

與之作用相同的還有周王朱恭枵主動捐出的三十萬畝田地所出,這些額外的收入對於官府救濟孤苦無依者起到了巨大作用。

隨着各地官府組織的開荒拓田、興修水利等種種增產增收措施的大規模展開,現在的糧價已經比數年前戰亂饑荒時有了較大幅度的低落,指望糧食來賺取暴利的時代可以說一去不復返了。

就拿百萬人口的京師來說,及有穩定的漕運輸入,又有京畿各州縣陸陸續續地糧食增產,所以糧價已經從崇禎七年最高時的每石四兩銀子的天價,掉落到了年初的每石七錢左右。

而隨着各地水利設施修建到位後,今年京畿一帶的夏糧普遍豐收,現在每石糧食已經跌落到了五錢左右,並且還都是更加可口的新糧。

等到湖廣大面積開發成功,全國的糧食價格將會更加低廉,到那個時候,也就是朱由檢士推出紳納糧這一計劃的最佳時機。

因爲糧食價格的大幅下降,就意味着靠糧食獲取的利益急劇減少,甚至可以說無利可圖。因爲當市場上的糧食已經供大於求,你再想着囤積居奇,那就等着糧米爛在庫房中好了。

當糧食不再是稀缺商品後,想通過手中大量田地來賺取鉅額利潤的士紳們,自然會選擇通過經商等其他手段來獲取財富,也會讓他們對田地的重視和依賴度大大降低。

計劃歸計劃,各種改革還是要慢慢佈局並在適當的時機展開的。

在朱由檢的規劃中,開發湖廣是首要任務,完成與荷蘭人達成的協議被列爲第二位,這其中包括對鄭氏集團的改造。

只要上述兩項大事進展順利,那宗藩改革就會順勢展開,隨後便是士紳一體納糧。

按照時間計算,南下的錦衣緹騎應該已經到位,等到他們與泉州、福州的衛所接洽完畢,將海商兼海盜集團各主要頭目的情況探查完畢,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後,就等着鄒維璉與鄭芝龍談判的結果了。

鄭芝龍以及鄭家的生死存亡,全在他的一念之間。

第一百六十一章 受降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烏拉、極有可能的大清內訌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財了第二百零二章 禁運第二百零二章 禁運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四百八十四章 託孤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三百六十一章 雛形第三百一十九章 逮人第二十七章 初戰第三十九章 大戰3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三百六十一章 雛形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綢繆,亡羊補牢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計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權下鄉纔是根本第五百零九章 束手無策第六百五十八章 摧毀江南利益集團核心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三百六十八章 爭議第三百九十一章 戰術第二百六十四章 廢籍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來嗎?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至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財養大明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賞、後事安排第五百五十六章 酒後吐真情第八百三十七章 伶牙俐齒、毆打官差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賊首血肉祭奠甲申之變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三百八十六章 準備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六百六十三章 熱烈歡迎大明帝國使團到訪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駁第二百八十七章 釣魚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六十一章 範家第七百五十九章 財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傾斜第七百九十六章 去抄英國人的小金庫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七十九章 鳳陽第三百零八章 權衡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買你的人才第四十九章 城破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四百零八章 彈雨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進盛京城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檢的籌謀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隊第三百二十七章 陽謀第五百四十章 驅虎吞狼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緒第一百六十二章 遊擊第二百四十三章 薊鎮第六十五章 上門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六百七十八章 財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鮮人打算送禮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衛1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至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機帶帶我第四百三十一章 白杆悍卒 白甲兇猛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屬國條例第四章 洪承疇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懲治妾身吧!第四百零三章 慘敗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無懸念第六百八十三章 劃時代的醫療器械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桿兵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爾的新生活第五十六章 接應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五百五十三章 李進忠的春天來了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戰略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後第一百八十六章 攔截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五百二十九章 紅夷特使聯合到訪大明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一百六十四章 遣將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一百六十章 請降
第一百六十一章 受降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烏拉、極有可能的大清內訌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財了第二百零二章 禁運第二百零二章 禁運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四百八十四章 託孤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三百六十一章 雛形第三百一十九章 逮人第二十七章 初戰第三十九章 大戰3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三百六十一章 雛形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綢繆,亡羊補牢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計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權下鄉纔是根本第五百零九章 束手無策第六百五十八章 摧毀江南利益集團核心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三百六十八章 爭議第三百九十一章 戰術第二百六十四章 廢籍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來嗎?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至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財養大明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賞、後事安排第五百五十六章 酒後吐真情第八百三十七章 伶牙俐齒、毆打官差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賊首血肉祭奠甲申之變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三百八十六章 準備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六百六十三章 熱烈歡迎大明帝國使團到訪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駁第二百八十七章 釣魚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六十一章 範家第七百五十九章 財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傾斜第七百九十六章 去抄英國人的小金庫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七十九章 鳳陽第三百零八章 權衡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買你的人才第四十九章 城破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四百零八章 彈雨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進盛京城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檢的籌謀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隊第三百二十七章 陽謀第五百四十章 驅虎吞狼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緒第一百六十二章 遊擊第二百四十三章 薊鎮第六十五章 上門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六百七十八章 財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鮮人打算送禮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衛1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至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機帶帶我第四百三十一章 白杆悍卒 白甲兇猛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屬國條例第四章 洪承疇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懲治妾身吧!第四百零三章 慘敗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無懸念第六百八十三章 劃時代的醫療器械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桿兵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爾的新生活第五十六章 接應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五百五十三章 李進忠的春天來了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戰略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後第一百八十六章 攔截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五百二十九章 紅夷特使聯合到訪大明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一百六十四章 遣將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一百六十章 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