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陽謀

張彝憲矯情完之後將一個小太監喊來,吩咐幾句後,小太監持着張彝憲和趙之龍的名刺直奔東籬閣而去,堂內衆人走下座椅,幾人一羣聚在一起小聲議論起來。

而張彝憲則是一臉輕鬆的與趙之龍扯起了一些朝中舊聞。

小半個時辰過後,送信的小太監趕回來後稟告張彝憲,欽差身體不適,不便見外客,待無恙之時自會請張公公、忻城伯前去議事。

堂上衆人自是知道這是李邦華的藉口,但對此確毫無辦法,眼看已至午時,張彝憲可沒打算留他們吃飯,只是隨口說了句讓大家莫耽誤公事,回去等消息之後,便與趙之龍一道起身,繞過屏風往後院小飲去了。呂維祺、餘有爲無奈之下也只得紛紛起身離去。

就在當日下午,一個個壞消息接踵而至,工部、禮部、戶部各有幾名中低級官員被錦衣衛從署衙和家中帶走。而到了下午下值的時候,呂維祺等一衆高官發現,自己的身後有錦衣校尉大搖大擺的跟了上來。等他們一路提心吊膽的回到宅邸時,卻看見大門角門處都有錦衣校尉的身影,這些跡象很明顯的表明,他們都被監視了。一時之間,南京官場但凡品級高一些的官員們個個人心惶惶,都在擔心大門外的錦衣衛會奉命突然闖進來將自己帶走。

而造成目前這種人人自危局面的原因就是那兩個可怕的字眼:株連。

太祖於國初時的幾件大案中開創的株連之罪太過恐怖了。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恆案,這些案子中,每一件都有數萬人被株連後身死族滅。儘管這些案子都已經過去了兩百年,但其對文臣的巨大威懾力卻存留至今,而操辦這些案子的主力便是從此威震大明的錦衣親軍。

雖然從太祖之後的歷代皇帝都沒有再大興株連九族之風氣,但廠衛偵辦的很多案子仍是牽連到了許多無辜。今上在登基之初清算了閹黨,隨即最大程度上限制了廠衛的權利,並且依靠這兩項舉措贏得了東林東上下的一致好評,但從近幾年的種種跡象看出,早已銷聲匿跡的廠衛已經重獲新生,其崛起之勢已是不可阻擋。

現下正處於上升勢頭的廠衛,最需要的便是立功,因爲在立功的同時,他們能給宮中帶來巨大的財富,這肯定會得到皇帝的大力支持,而他們這些久處繁華之地的肥羊們,正好成了錦衣衛這頭惡狼的目標。

越聯想越感到恐懼的官員們,在黑夜中瞪大眼睛度過了一個苦悶的不眠之夜,第二天上值之後,每個衙門都有數個眼圈發黑、臉色黃裡透白之人。

由於重要人物的家宅都被錦衣衛所監控,呂維祺等人就算想湊到一起商議對策都不可得。無論白天還是夜晚,城內所有在南直隸地區有着重大利益的官員都在無形中失去了自由,每個人身後或明或暗都有錦衣校尉跟蹤盯梢,這種如同芒刺在背的感覺讓人既恐慌又緊張。

與此同時,錦衣衛的抓捕行動卻一直沒有停止的跡象,幾個重要部司每天都有官員吏目被錦衣衛帶走,雖然被抓走的這些官員級別都不高,但令人感到恐懼的是,所有人都在擔心,下一個被抓的會不會是自己。

在擔驚受怕中渡過了數日之後,張彝憲和趙之龍又將上次與會的高官們召集到了署衙之內,待衆人落座之後,張彝憲一擺手,一名小太監捧着數本題本分發給上首位的呂維祺、餘有爲等人後退了下去。

這些題本是李邦華差人送到鎮守太監府的,是由幾名在山東巡視的科道監察御史寫就準備上呈皇帝的,但因都察院長官就在不遠處的南京,所以先行呈送過來請李邦華閱示的。

這些題本的內容不盡相同,但最後的指向卻很一致。這些科道御史在列舉了南京各部寺的種種弊端之後,最後都請求皇帝裁撤南京小朝廷,在南直隸根據地域設立新的行省,由朝廷選官任職,從官制上徹底解決兩百年來朝廷的政令在南直隸不通順的問題。

御史們在題本中不約而同地暗示:自太宗將都城北遷之後,兩百年來,南京留守朝廷已經漸漸地脫離了皇帝和朝廷的掌控,在有錢有糧有兵的情況下,實際上已經獨立於整個大明之外,已有了前唐藩鎮的苗頭,朝廷若不及時採取手段加以應對,將來或許有不忍言之禍事生髮。爲了皇明江山社稷能夠千秋萬代存續下去,取消南京留守朝廷已是勢在必行之舉。

當然了,這些題本都是在朱由檢的授意下,李邦華吩咐與自己關係密切的幾名御史寫就的。

題本很快便在南京諸人手中傳看完畢,小太監上前將題本收回後走下堂去。

“好毒的計策啊!呵呵!誅人誅心,好一個恐有不忍言之禍事!兩百年來,首次有人拋出此等荒謬之論!原來此前種種皆是在爲此鋪墊,醉翁之意不在酒啊!呵呵呵呵!好!好得很!”

呂維祺面帶譏諷地冷笑出聲道。

現在已是真相大白了。

從江南罷市案開始,一直到李邦華與李若鏈先後來到南京,再到錦衣衛所謂的欲大興株連之言,直至這幾日的逮人抄家、持續給南京衆人持續施壓,而皇帝的最終目的終於在今日的題本中顯現了出來。

恐有不忍言之禍事,這句話直接斷絕了南京諸人所有不合作的念想。

對於皇帝來說,只要發現有任何威脅到江山社稷的苗頭,肯定會立刻採取最極端的方法將其徹底毀滅。南京衆人可以想到的是,這些題本一旦送達宮中,隨着聖旨南下的絕對會是無數兵甲犀利的官軍了。真要到了那個時候,就不是現在錦衣衛有選擇性的拿人抄家的問題了,在鐵與血的摧殘之下,許多存在了兩百年的官紳豪門將會被連根拔起後徹底消亡。

如果說錦衣衛是狼,那麼那些摧城拔寨、視人命如草芥的軍隊就是簡單的殺人機器,錦衣衛是用繩索拿人,而軍隊則是用刀子說話。

然而就算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南京衆人卻是毫無辦法。這是一個堂堂正正的陽謀,那句不忍言之禍爲這個陽謀冠上了一個最爲恰當地名義。

呂維祺的話語雖然在衆人心裡引起了廣泛的共鳴,但卻沒有人出聲附和,幾乎所有人都在考慮這件事給自己和家族帶來的影響,這其中也包括張彝憲和趙之龍兩人。

如果南京留守朝廷被裁撤後建立新的行省,那守備太監一職就不可能再設立了,守備勳臣也會同時消失。張彝憲肯定會被召回宮裡,而忻城伯府是否還留在南京則尚未可知。

本來自以爲能超脫事外、趁機從中牟利的張彝憲與趙之龍心下也是大沮,沒想到此次皇帝的舉措極爲果決,整個南京上下幾乎無一倖免。

南京衆人在擔心錦衣衛會不會繼續拿人抄家的同時,也在憂慮自己的前程。現在看來,裁撤幾乎已成定局,假如皇帝爲了安撫人心,不讓錦衣衛再行拿人,那他們這夥人該如何安置呢?而一旦北上入京之後,那麼依存於自己的家族生意該如何發展和存續下去呢?

各懷心事的衆人沒有一人出聲,堂上的氣氛既詭異又平靜,擺在南京諸人面前的只有一條路:順從。否則不是立刻被錦衣衛逮入詔獄,就是等待大軍南下後引頸就戮。

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復大唐安西四鎮第一百三十四章 擒賊第六百零八章 又發財了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九十五章 城內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第七百四十九章 學堂的永久免費制度第一百四十二章 閒談第十章 初見文臣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與漢人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五百八十三章 後宮閒話第五章 皇莊1第六章 皇莊2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撐腰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三十二章 匠戶第六十八章 輕鬆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財了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擾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沒錢養老?士紳們有啊!第六十六章 逮獲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蕩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二百零七章 盛怒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產品賣給歐洲人、拋磚引玉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網第九十九章 抵達第六十一章 範家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第一百一十四章 壟斷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七百六十四章 進軍西域、 逆賊成擒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三百四十章 酒後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處之道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測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見皇帝第二百八十六章 販私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十四章 大生產第七百一十五章 西班牙人的算盤第一百零七章 大勝第四百五十章 多爾袞的果斷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衛1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進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興市場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六百三十三章 臨死也要帶着別人陪葬第四百零七章 衝鋒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後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檢的籌謀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二百一十二章 瑣事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敵第三百六十章 臺灣第七十四章 後事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六百三十七章 盧象升抵達南京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遷,只靠着納糧可不夠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興第一百一十章 鹽商第六百三十八章 軟的不吃就來硬的第三百五十八章 鄒家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盤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五百零五章 會商裁兵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第八百三十九章 變通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一百零八章 宮內第九十章 平息第五百八十九章 有人慌了神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四百六十八章 奪門第三百六十一章 雛形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處之道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四百九十二章 內閣人選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親第三百八十六章 準備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
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復大唐安西四鎮第一百三十四章 擒賊第六百零八章 又發財了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九十五章 城內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第七百四十九章 學堂的永久免費制度第一百四十二章 閒談第十章 初見文臣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與漢人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五百八十三章 後宮閒話第五章 皇莊1第六章 皇莊2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撐腰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三十二章 匠戶第六十八章 輕鬆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財了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擾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沒錢養老?士紳們有啊!第六十六章 逮獲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蕩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二百零七章 盛怒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產品賣給歐洲人、拋磚引玉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網第九十九章 抵達第六十一章 範家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第一百一十四章 壟斷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七百六十四章 進軍西域、 逆賊成擒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三百四十章 酒後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處之道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測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見皇帝第二百八十六章 販私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十四章 大生產第七百一十五章 西班牙人的算盤第一百零七章 大勝第四百五十章 多爾袞的果斷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衛1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進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興市場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六百三十三章 臨死也要帶着別人陪葬第四百零七章 衝鋒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後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檢的籌謀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二百一十二章 瑣事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敵第三百六十章 臺灣第七十四章 後事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六百三十七章 盧象升抵達南京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遷,只靠着納糧可不夠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興第一百一十章 鹽商第六百三十八章 軟的不吃就來硬的第三百五十八章 鄒家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盤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五百零五章 會商裁兵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第八百三十九章 變通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一百零八章 宮內第九十章 平息第五百八十九章 有人慌了神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四百六十八章 奪門第三百六十一章 雛形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處之道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四百九十二章 內閣人選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親第三百八十六章 準備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