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規

侯恂的題本被轉呈到了朱由檢手中。

這次他舉薦的是戶部河南清吏司郎中趙之用。

和範景文舉薦的王文晦一樣,趙之用也是在安置災民一事中表現突出的幹才,兩年間奔波於河南、山東兩省數府之間,親自計算、分派、調運、督查救災糧米物資的使用,使得朝廷的救命物資基本上沒有被揮霍和浪費掉。

其實範景文與侯恂的舉薦是在朱由檢的授意下進行的。

對於官員流動向來極其緩慢地工部和戶部來講,一旦進入這兩部之後就很難再有拔擢的機會了,除非你有足夠強大的背景。

主要是這兩個部司的專業性太強,並且日常的部務非常的繁重,出錯的概率也是極高,屬於典型的費力不討好的地方,也是衆多新科進士最不願入職的地方。

因爲一旦錯誤累積起來,最後就會在京察中被吏部記檔,想要升遷就相當難了。

從立國直到現在,這兩部主官都少有善終者,部中各司的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命官也很難有出頭之日,這種現象是及其不合理的,也是朱由檢準備逐步解決的問題之一。

隨着局勢的徹底好轉,朱由檢的關注點正在向如何調動官員的積極性方面轉移,讓得用之纔能有施展的空間和平臺就是他最想要的結果。

地方主官最主要的政績體現在向朝廷上繳的錢糧上面,在不能私自加賦的前提條件下,府州縣上繳錢糧的多寡意味着當地經濟的好壞。

而工部和戶部這些專門與數字打交道的職官們,對於錢糧的理解和使用是最爲精通的,這一點比絕大多數只知道苦讀詩書的文臣士子要強出若干倍。

這些官員是真正的實用性人才,就任地方之後也不會被手下的胥吏們所欺瞞,因爲他們比胥吏更精於計算。

朱由檢的目的就是讓這兩部的人才流動起來,外放拔擢就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因爲一旦部中有一個或幾個主官被拔擢外放,那空缺之位便會由下級取代,這樣的連鎖反應會最大限度提高官吏們的工作熱情。只要對自己的前程有了憧憬,覺得有了奔頭,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和熱情纔會被激發出來。

正五品的郎中連升三級後成爲正四品的知府,官服由青變紅,職級一下子邁入到高官的行列,這種升賞對所有中下層官員是一種最好的刺激。

範景文與侯恂的舉薦也是經過錦衣衛和都察院印證過的。這兩人不管是能力還是操守,都屬於上上之選,並且年齡都不到四旬,只要在任上不犯大錯,未來的前程可謂是一片坦途。

朱由檢就是要向大明官員施放一種信號:務實是升遷的根本,空談將會被徹底邊緣化,這一新規將會被長期貫徹下去,並且將成爲吏部考覈地方官員的首要標準。

絕大多數舉子中試外放主政一方之後,以爲就可以過上整日吟風賞月、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了,而新規的實施則是直接告訴他們:沉醉於享受之中也許就意味着仕途的終點。

當然,朱由檢不反對官員們享受生活。追求更有品質的生活方式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這個不能去否定和禁止。

但前提是,你作爲一方主官,只有在做出了相應的貢獻後,纔有資格在空閒時間裡去享受。

對朝廷對民衆貢獻越大,你生活奢華也並不過分,若是反其道而行之,地方監察御史自然不會放過彈劾你的機會。

“兩位愛卿所薦之人俱爲才幹突出、政績卓然之士,此等才具之士方爲我朝急需之臣!朕決意,特擢工部都水司郎中王某爲揚州府知府、戶部河南清吏司郎中趙某爲淮安府知府,着其交代手中事物後即刻上任。其二人於部中空缺之位由吏部會同工部、戶部堂官考察之後,將擬定人選上報內閣後一併裁決,朕意其遞補人選由本部內推舉,諸卿謹記!”

朱由檢當即宣佈了兩項人事任命,範景文與侯恂均是一臉喜色的接旨迴歸原位,吏部尚書周雲同樣鬆了一口氣。

他方纔生怕皇帝將五品以下官員的任命權也掐在手裡,那他這個吏部尚書可就成了擺設。

“啓奏聖上,臣亦要舉薦一人,此人便是河南樊城知縣羅伏龍。此人並非臣之舊識,乃是臣翻閱自崇禎七年流賊勢大後,督臣與理臣上奏之塘報中,對各地立有軍功之文臣褒揚時偶然看到。臣據時任五省總督洪亨九之軍情上報中發現,羅某於崇禎八年處置川軍譁變時立下不小功勞,但至今卻未得升賞。臣雖不知其爲官政績如何,但洪亨九於塘報中卻對其讚賞有加。爲不至朝廷野有遺才之失。臣建議吏部對其詳加考察後予以斟酌使用!”

楊嗣昌起身施禮後奏道。

他並不認識羅伏龍,之所以站出來舉薦此人,純粹是爲了向朱由檢展示自己的一片公心。

羅伏龍的名字是他偶然在軍報中發現的。

洪承疇在這次平息川軍叛亂的奏報中處處暗示自己的忠心才智,表示自己並未動用大兵剿殺,而是以朝廷大義的名分感化了叛亂的六千將士,使衆將士迷途知返、重回其麾下節制。

楊嗣昌自然是對洪承疇這番自我吹噓之舉嗤之以鼻孔了。

因爲通過洪承疇在奏報後面對知縣羅伏龍的誇讚中,楊嗣昌判斷此事絕對沒有這麼簡單。雖然平叛的細節已經很難再去考究,但也絕不是洪承疇表述的那般輕鬆自如,而這個樊城知縣羅伏龍在其中肯定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本着在重大場合要給皇帝留下好印象的原則,楊嗣昌大膽地舉薦了羅伏龍。

他雖然不瞭解這個年輕知縣爲官的政績如何,但是能在數千人的官軍譁變中起到重大作用,那至少證明這個人的能力應該是相當出衆。

至於他爲何到現在沒有得到升遷,那肯定就是朝中無人唄。對於這種既有能力又無靠山的正牌進士,若有重臣伸出援手拉他一把,那將來他肯定會感激一輩子。

只要將來此人能在仕途上有一番成就,那自己既能落下一個慧眼識人、爲國選官的好名聲,又能在朝中多一個奧援。

“哦?既是文臣,又能立下軍功,那想必應是可用之才。待會後吏部調閱其檔案,只要歷年考評合格,那便給與其相應拔擢!楊卿能見微知著,勤勉公事之餘尚能爲國取材,此等用心任事之操守值得衆卿效仿之!”

朱由檢對楊嗣昌這番舉動極爲讚賞。

既然能立下軍功在前,又有洪承疇爲其背書在後,至少證明此人有可取之處。

要知道依據當時洪承疇做掌握的權勢來說,若不是立下了大功,他自是不會爲一個小小的知縣說話的。

至於其爲官是否真有水平,只要派遣錦衣衛前去查訪一番,在於吏部每年的考功對比一下,很快就能得出最終的結論。

職位就更好安排了,揚州、淮安等四府的佐貳官就是最合適的位置,若其真有才能,自會於任上脫穎而出。

第一百八十二章 軍心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脈的優勢第六百九十章 未來的接班人選第五章 皇莊1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第三十六章 朝會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財養大明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極應對之策第一百五十五章 蛇尾第三百六十章第二百八十一章 準備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三百九十七章 接戰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五百零三章 無人可用第三百一十九章 逮人第六百三十六章 蘇州府搶了首功第五百三十五章 戰後軍隊整合第四百八十一章 錯誤的排陣第二百六十九章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擾第七百四十四章 輿論的重要性第四十三章 看望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二百三十二章 複雜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三百六十九章 激戰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五百三十二章 來到大明就得守規矩!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二百一十章 廢除第五百三十五章 戰後軍隊整合第八百五十六章 議定出兵、太子監軍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桿兵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別擔心,銀子馬上就有第五百七十四章 懲處和人事調整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四百零五章 斬將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殺無赦!第二十三章 陛見第六百八十章 銀子多了愁的怎麼花出去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八百三十六章 夜市上的紛爭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七百八十五章 設立新的基層政權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四百九十二章 內閣人選第四百九十五章 豐收在望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軍的反應和對策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間之奇女子第四百八十四章 託孤第三百零一章 誘惑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備無患第一百六十三章 圍困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軍內部的分歧第六百五十二章 歐洲不僅是隻缺白糖第三百五十八章 鄒家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廣和反對第一百六十九章 懷柔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個好身體,帶家裡人去擼串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三百五十七章 辦學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二百九十章 宴會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七十八章 陳家第五百六十六章 欽差人選、補充官吏數額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軍的反應和對策第四百五十九章 誅心之言第八百章 太子聽政、安撫鄭芝龍第八百九十章 獲利豐厚的農戶們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六十八章 輕鬆第六百零六章 強硬的福王第二百五十一章 問計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撐腰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聖公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艦隊的第一次備戰第三百章 證據第七十八章 陳家
第一百八十二章 軍心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脈的優勢第六百九十章 未來的接班人選第五章 皇莊1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第三十六章 朝會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財養大明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極應對之策第一百五十五章 蛇尾第三百六十章第二百八十一章 準備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三百九十七章 接戰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五百零三章 無人可用第三百一十九章 逮人第六百三十六章 蘇州府搶了首功第五百三十五章 戰後軍隊整合第四百八十一章 錯誤的排陣第二百六十九章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擾第七百四十四章 輿論的重要性第四十三章 看望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二百三十二章 複雜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三百六十九章 激戰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五百三十二章 來到大明就得守規矩!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二百一十章 廢除第五百三十五章 戰後軍隊整合第八百五十六章 議定出兵、太子監軍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桿兵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別擔心,銀子馬上就有第五百七十四章 懲處和人事調整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四百零五章 斬將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殺無赦!第二十三章 陛見第六百八十章 銀子多了愁的怎麼花出去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八百三十六章 夜市上的紛爭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七百八十五章 設立新的基層政權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四百九十二章 內閣人選第四百九十五章 豐收在望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軍的反應和對策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間之奇女子第四百八十四章 託孤第三百零一章 誘惑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備無患第一百六十三章 圍困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軍內部的分歧第六百五十二章 歐洲不僅是隻缺白糖第三百五十八章 鄒家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廣和反對第一百六十九章 懷柔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個好身體,帶家裡人去擼串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三百五十七章 辦學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二百九十章 宴會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七十八章 陳家第五百六十六章 欽差人選、補充官吏數額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軍的反應和對策第四百五十九章 誅心之言第八百章 太子聽政、安撫鄭芝龍第八百九十章 獲利豐厚的農戶們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六十八章 輕鬆第六百零六章 強硬的福王第二百五十一章 問計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撐腰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聖公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艦隊的第一次備戰第三百章 證據第七十八章 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