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屬國的造血作用

不管心裡舒不舒服,朱由檢也不得不承認,在科技理論以及實踐方面,現在的大明是落後於歐洲的,主要原因就是教育的着重點不同導致的,這個最爲重要的環節,在他的引領下正在發生改變,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

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民有着無窮的智慧,但這種智慧被引偏了方向。

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太注重享受了,不管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只要能夠愉悅自己,人們就會花費大量的精力和財力去追逐。

五十六個民族酒喝多了之後,五十五個民族都是能歌善舞,唯獨漢人喝多了去洗浴中心,並且會將這種行爲習慣長期保持下去,長此以往,腦殼裡滿是燈紅酒綠,根本無暇去思考和創造。

歐洲人也喜歡享受,但他們中的部分人懂得剋制自己的慾望,享受過後,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如何在本行業中取得更大的進步,在享受成功帶來的樂趣的同時,還能夠賺取更多的利潤,以便於讓自己獲得更好的物質享受。

千百年來種種束縛人性的觀念深值於人心,使得華夏子民缺少了發散性思維能力,遇事總是按照既有的模式去思考,而發散性思維正是創造性的源泉。

想要徹底改變這種局面,除了要付出很長時間外,還要將教育體制和模式加以改變,以引導更多的人逐漸從傳統思維套路中擺脫出來。

歐洲人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他們注重實踐的行爲習慣,他們的教育制度更加偏重於創造和實用,並且在隨後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改進,使之更加成熟和先進。

儒家文化或者學說,對於完善個人修養是非常合適的,修齊治平的過程中也誕生過無數牛人,這一點也是值得後代子孫驕傲和自豪的。

但是,以儒家文化治國理政,在很多時候卻是凸顯出它諸多明顯的不足。

當然了,任何學說都有自己的弊端,歐洲的實用主義也是缺點多多,在遇到重大事件時,實用主義只顧個人、罔顧他人和集體的弊病暴露無遺。

朱由檢的構想中,儒家文化和實用主義相結合,應該是一種比較不錯的制度,但這一目標最終會不會達成,他心裡一點底也沒有。

走一步說一步吧,世界隨時在發生變化,設想的再完美,一旦中途出現偏差,事情的最終發展方向就會與最初的頂層設計漸行漸遠。

再優秀的制度,也要隨着時間的推移不斷地進行修改和補充,以彌補隨時產生的漏洞和缺陷,與時俱進是很有道理的。

一切都要在實踐中慢慢探索和改進,及時糾偏才是政策制定者應該做的,要對當前形勢的變化有着敏銳的直覺,保證制訂大政方針時不脫離實際,能夠顧及到絕大多數人的切身利益,長此以往,一個民富國強大明將會始終屹立在世界之巔。

對於殖民地這個概念,朱由檢是深惡痛絕的,這種厭惡感來自於後世教科書上描述的、後世中國曾經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情形,所以他專門叮囑方以智,大明絕不能成人呂宋是大明的殖民地,如果硬要冠以某個稱謂的話,藩屬是最爲合適地稱呼。

由於舉國上下仰慕大明煌煌天威,迫切想要投入到華夏文明圈中,所以呂宋朝廷自願無條件永久奉大明爲宗主國,並簽訂了正式的合約文本。

呂宋朝廷在崇禎十五年初已經建立起來,國主科魯茲·洛佩斯,漢語名字叫做林建峰。

由於西班牙統治呂宋近百年的緣故,所以呂宋當地人的名字都是按照西班牙風俗起的,林建峰就是如此。

年過三旬的林建峰是南宋移民後代,世居呂宋已有數百年之久,雖然與當地土著通婚十數代,但全族上下始終心懷故土,對華夏文明有着強烈的認同感。

其家族在上次屠殺事件中,曾經收留了數百名大明移民避難,林氏族人在日常也是與大明移民有着天然的親切感,所以在經過適當的考察後,林建峰被立爲了呂宋國主,隨後便與大明朝廷簽訂了一系列的條約和文本。

這些條約包括駐軍協定、大明移民保留自衛權和自主權、呂宋國不再成立軍隊,以及大明將幫助呂宋建設本國經濟等等。

協議規定,呂宋國將把蘇比克灣的使用權永久劃歸大明,供大明艦隊使用和停駐,蘇比克灣周圍二十里範圍內屬於軍事禁區,嚴禁一切其他人員進入並停留。

蘇比克灣位於馬尼拉灣入口西北約兩百里處,長二十餘里,寬近二十里,面積數萬頃,水深數十米,三面高山環抱,地理位置極其優越,後世吃水最深的航艦都可以在此停泊,是舉世聞名的優良港口,明軍佔據此地後,將會在南海外圍構築第一道海上防線,爲大明南海區域提供極爲有效的保護。

自從呂宋局勢平穩下來之後,大明已經從這個藩屬國獲得了諸多利益。

將作局派遣人員抵達呂宋,對幾處已經開採多年的銅礦進行了整體擴建,僱傭當地人對銅礦進行大規模開採,然後選出黃銅進行冶煉鑄成銅錢,四海商行再用這些銅錢從呂宋當地,或者周邊的真臘、占城、暹羅等小國大量採購玉米、棉花、稻米、大豆等運回國內投放到市場上。

這些糧食爲大明的市場繁榮、有效改善和提高大明民衆的生活水平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尤其是大批量的玉米大豆持續不斷的運到大明,爲大明的家畜家禽養殖業提供了非常充足的飼料。

四海商行分別在馬尼拉和大明本土開辦了飼料加工廠,將玉米大豆加工之後,利用自己分散在各州縣的分銷渠道,以極低的價格出售給農戶和平民,等到這些雞鴨豬等畜禽長大,這些農戶就可以按照市價出售,賺取不低的利潤。

用呂宋的礦產資源,再去換取別國的其他資源反哺大明,這種買賣可是穩賺不賠,也難怪後期的歐洲經濟發展如此迅猛,列強從遍佈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大量抽血來供養母體,這種無本生意可是歐洲崛起的基礎。

除了糧食這些基本生產資料以外,包括四海商行在內的大明豪商們,也尋得了不少賺錢的機會。

在這其中,木材生意成爲了賺取鉅額利潤炙手可熱的行當。

南亞叢林中生長的各種珍稀木材,如黃花梨、紫檀、雞翅木、大紅酸枝、黑酸枝、條紋烏木等等,統統成爲了大明木材商人們的搶購對象。

因爲自身安全有了充分的保障緣故,大明商人的身影出現在南亞各國裡,原先小心翼翼地他們,趾高氣揚地甩出大明新鑄造的銀幣,指使着大批土著進山伐木以運回國內。

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五百五十六章 酒後吐真情第二百一十章 廢除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三百七十章 壯烈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腳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四百零八章 彈雨第二百零二章 禁運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四百七十三章 難以應對的陽謀第四百六十九章 城中清軍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第一百八十六章 攔截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無霸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來閣臣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六百四十四章 逮人、抄家,還是錦衣衛更內行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五十章 殘暴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三百零一章 誘惑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戰第六百九十五章 豐收了,可是糧食賣不上價了第五百二十八章 內閣中的實用型人才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開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撫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十九章 孫傳庭第七百九十六章 去抄英國人的小金庫第八百六十四章 裝備懸殊之戰第八百九十四章 該落幕了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廣和反對第二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帶動市場繁榮第二百八十一章 準備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撫第十二章 李邦華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級第一百三十八章 殺俘第二百五十一章 問計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滿八旗集體改姓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蕩第六百零六章 強硬的福王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學第八十七章 苦難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五百八十九章 有人慌了神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六百八十七章 爲了利益,多爾袞打算把侄子給宰了第八百四十五章 聖源乳業的模式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一百六十九章 懷柔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當年的薩爾滸第五百五十三章 李進忠的春天來了第六十三章 錦衣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測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八百一十四章 誘敵出擊、斷其後路第六十九章 發展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八百三十八章 無奈的加徵、錢姓少年的背景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賞第六百七十一章 減稅與股份變更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三百章 證據第四百四十六章 驚變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三十九章 大戰3第三百三十三章 賞功第二十二章 誅殺第六百三十八章 軟的不吃就來硬的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響和思考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賽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計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錢不一定智商高第三十七章 大戰1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飯食可比富戶、話癆管事第四百六十八章 奪門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掘人才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贓,你能怎樣?第四百二十七章 潰敗
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五百五十六章 酒後吐真情第二百一十章 廢除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三百七十章 壯烈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腳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四百零八章 彈雨第二百零二章 禁運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四百七十三章 難以應對的陽謀第四百六十九章 城中清軍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第一百八十六章 攔截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無霸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來閣臣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六百四十四章 逮人、抄家,還是錦衣衛更內行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五十章 殘暴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三百零一章 誘惑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戰第六百九十五章 豐收了,可是糧食賣不上價了第五百二十八章 內閣中的實用型人才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開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撫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十九章 孫傳庭第七百九十六章 去抄英國人的小金庫第八百六十四章 裝備懸殊之戰第八百九十四章 該落幕了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廣和反對第二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帶動市場繁榮第二百八十一章 準備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撫第十二章 李邦華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級第一百三十八章 殺俘第二百五十一章 問計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滿八旗集體改姓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蕩第六百零六章 強硬的福王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學第八十七章 苦難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五百八十九章 有人慌了神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六百八十七章 爲了利益,多爾袞打算把侄子給宰了第八百四十五章 聖源乳業的模式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一百六十九章 懷柔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當年的薩爾滸第五百五十三章 李進忠的春天來了第六十三章 錦衣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測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八百一十四章 誘敵出擊、斷其後路第六十九章 發展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八百三十八章 無奈的加徵、錢姓少年的背景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賞第六百七十一章 減稅與股份變更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三百章 證據第四百四十六章 驚變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三十九章 大戰3第三百三十三章 賞功第二十二章 誅殺第六百三十八章 軟的不吃就來硬的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響和思考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賽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計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錢不一定智商高第三十七章 大戰1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飯食可比富戶、話癆管事第四百六十八章 奪門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掘人才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贓,你能怎樣?第四百二十七章 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