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5.第385章 登基

今夜,聽了母后說了很多很多,尤其是貞觀最初兩年,父皇要面對的種種困難,甚至是天下人的責罵,好幾次在煎熬中萌生退意。

天災,人禍,戰爭幾乎佔據了貞觀初年。

正與母后說着,老內侍快步走來,道:“太子殿下,都準備好了。”

李承乾道:“到子時了嗎?”

“還有半刻。”

這是父皇身邊最信重的內侍,也是最忠誠的,因辦這些事的人都是啞巴,這是宮中最隱秘的事,只有父子兩人知曉。

小兕子雙手揹負,望着夜空上明月,沉默半刻道:“到子時了。”

小鵲兒領着一羣孩子,大聲道:“恭賀爺爺。”

這當然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對這個家來說沒有比這更好的事了。

一聲鐘聲響起,忽然聽到遠方一聲炸響,一團火焰直竄天際,在夜空中綻放出一朵美麗的花。

緊接着又是幾聲炸響,接連的煙花在天空中炸響。

李世民一手攬着一個孩子,恨不得肩膀上再坐一個孩子,擡頭看着煙花綻放在天空,衆人皆在震撼中。

這一閃而過的煙火,好似夜空中出現了真正的祥瑞,世間沒有比這更美麗的祥瑞了,它在爲大唐慶賀。

長孫皇后悄悄抹去淚水,擡頭望着夜空,帶着笑容。

今夜,守在玄武門城前的將士們也看到了這壯麗的一幕,紛紛動容擡眼望着,就連原本正在打瞌睡的守衛也忽然提起了精神。

六頭鹿紛紛擡頭,看着夜空中的美景。

在長安城內,臘月本沒有宵禁,人們發現在長安城周邊的夜空,炸開了煙花,行人駐足,仰望這夜空中的美景。

白方擡頭看着夜空,他大聲道:“長安,果然是人間最美麗的。”

煙花只是出現了一剎那,當太液池邊重新安靜下來,李承幹聽了內侍的講述才知道有不少啞火的,煙花也不是太高,勉強比城牆高一些。

但這也足夠了。

今夜以後很多人徹夜未眠,當長孫皇后領着一羣孩子去休息。

李承干與父皇相對而坐,談了很多。

都是一些對於將來治理社稷的設想,以及一些該做和不該做的事。

這是一場父親對兒子的訓話,教導這個大唐帝國的繼承者該如何行使權力,如何與朝臣相處,以及如何號令天下兵馬。

直到天快亮了,父子倆共同站起身。

今天是正月初一,也是新年的第一天,是大唐的嶄新一天。

一個新的皇帝要在這天登基,成爲這個帝國的主宰。

李承幹在弟弟妹妹的眼神中,與父皇走入玄武門,一路朝着宮門而去。

天還未完全亮,長安城內已是人聲鼎沸,一羣接着一羣的官吏與將軍接連走入朱雀門。

長孫無忌在門前駐足。

李績道:“怎還不入門?”

長孫無忌閉着眼沉默不言。

看着接連不斷地官吏走入,李績道:“陛下與太子是英明的。”

長孫無忌低聲道:“只是心中對陛下有愧疚之意。”

李績道:“快點吧,還與陛下相約要去冬獵。”

聞言,長孫無忌這才邁步走入朱雀門。

百官已在太極殿內外站定,今天盛況空前,太極殿前的開闊地上站滿了官吏與將領。

一排接着一排,皆是穿着整齊的官服。

從城牆上看去,官吏們前後左右保持着相同的距離,如同一排整齊的棋子,滿滿當當地站在太極殿前。

裴行儉也在人羣中,他看着左右都是不認識的官吏,自己亦是這茫茫官吏中的其中一個。

太極殿後,長孫皇后親自給兒子畫着妝容。

而後李世民給這個兒子披上天子衣袍。

長孫皇后爲兒子戴上了天子冕旒。

李承幹穿着厚重的衣袍深吸一口氣,整了整表情。

“嗯,很合身。”長孫皇后看着兒子走了一圈,笑道:“承乾的天子威儀比之你父皇還要更威嚴幾分。”

李世民看着天色道:“往後這江山就交到你手裡了。”

“兒臣謹記教誨。”

“其實朕也不用教你什麼了。”

皇后又給蘇婉整理了妝容,今天的蘇婉穿戴皇后的鳳冠霞帔。

李承幹還在確認着一道道的旨意,這些旨意都是要當殿唸誦的,多是封賜的旨意。

當衆人都準備好了,李承幹放下了手中的旨意,大步朝着太極殿的方向走去。

當這位新帝站在衆人面前,羣臣下拜行禮。

這位新帝的身邊站着天可汗與皇后。

新帝的腳步不急不慢,腳步穩穩地走到太極殿前,面朝百官。

內侍官吏拿着旨意,朗聲道:“朕年邁重病,今太子賢明,羣臣請命,朕傳位太子,今太子登皇帝位,突厥,西域,吐蕃,漠北,新羅諸國諸部請封天可汗。”

“論道經邦,任惟勳德,分陝作伯,實寄親賢,與天下同賀。”

念罷,李世民親自將玉璽送到了兒子的手中。

李承幹手捧玉璽,謝過天恩。

隨後太監又拿起一道旨意,朗聲念道:“朕今登基,以主黔黎,勉循輿情,時年少,望請衆卿相助,今天下疲弊,願與民休息,謝天恩,恭詣太廟,年號:幹慶。”

這位年有二十八的太子登基稱帝,這是一位年輕且強大的皇帝。

李承幹在父皇與母后的目光下,一步步走入太極殿內,腳步走過文武大臣,一步步地來到皇位前。

身着天子冠服,腳步沉穩地走到皇位,雙目看着滿朝文武,緩緩在皇位坐下。

這個過程其實從未嘗試過,也從未練過,只不過這位太子完成很好。

內侍又朗聲唸誦起了旨意,道:“封趙國公太尉掌國事輔政,封英國公開府儀同三司掌天下州道府兵馬調度。”

“中書令岑文本加封加銀青光祿大夫兼吏部尚書。”

“……治書侍御史馬周加賜左光祿大夫兼掌御史臺,封中書侍郎褚遂良任民部尚書,加封光祿大夫。”

“封中書侍郎許敬宗任禮部尚書兼京兆府尹,加賜銀青光祿大夫,命太子詹事于志寧執掌門下省……”

一道接着一道的旨意頒佈,一個接着一個朝臣出來接旨,幾乎中書省的每個官吏的官職都提了一大截,不出意外的是這些追隨過太子的人,都得到了提拔。

自此,朝中格局煥然一新,形成了以趙國公與英國公爲首的班底,並且下分岑文本,馬周,于志寧等人。

李承幹靜坐在皇位上,聽着一道道旨意念誦,這場朝會是漫長的。

太極殿後,高士廉坐在這裡,隱約能夠聽到大殿內的一聲聲高喝。

李淵笑道:“你現在高興了?”

高士廉低聲道:“難道你就不高興嗎?”

兩位老人家相識回到了當年相識的時候,如朋友一般談話。

高士廉道:“老朽年邁了,現在死也瞑目了。”

李淵道:“朕還沒死呢,還欠着孫子這麼多銀錢,用你的家產還吧。”

“說笑了,老朽的家產就剩長安的那處宅子,該給的也都給了。”

李淵撫須道:“那宅子也值錢呀。”

高士廉道:“你們李家人的手段都厲害,讓輔機不得不站出來,站在太子的那邊,二郎也罷,太子也罷,他們父子合謀,誰又攔得住。”

李淵道:“你在抱怨什麼,承幹也是你的外孫。”

“老朽只是在想,往後這天下恐怕要死不少人了,嗯……要死不少人。”

“是呀。”李淵看着地面,道:“二郎是個重情重義的人,可承幹是個很理智的孩子,他從來沒有婦人之仁,也不是一個心慈手軟的人。”

高士廉道:“執掌社稷的人,就不該婦人之仁。”

長安城內,白方又被拴在了朱雀大街上,他擡眼想要去看朱雀門,但現在的朱雀門早就被圍地水泄不通,人們都想看看現在的皇帝是什麼樣,那位傳聞中的太子登基了,長安城的坊民都很好奇。

白方覺得自己是個很幸運的人,他第一次來長安就遇到了新帝登基。

長安不良帥魏昶快步跑回了家裡,他一把抱起妻子薛五娘,大聲道:“哈哈!太子登基了。”

薛五娘被丈夫扛在肩上,她拍打着丈夫的後背,道:“知道了,整個關中都在慶賀。”

魏昶道:“我看了,長安城的幾處城門都圍滿了人,此番太子登基衆望所歸,所有人都在慶賀太子。”

薛五娘道:“那是因這位太子是最得民心的,我聽長樂公主說過,只要太子登基了,關中的鄉民便能夠心安,因現在的關中就是太子建設起來的,我也不懂這些……”

直到薛五娘受不了孩子的笑聲,她受不了丈夫當着孩子面的舉動,又揍了丈夫一頓。

屋門被重重地關上,魏昶鼻青臉腫地坐在家門口,臉上沒有委屈盡是高興。

換言之,這也是心安。

武功縣,蘇亶因染了風寒,不能去長安慶賀,他咳嗽着走出家門,朝着太極殿方向跪拜在地。

蘇勖道:“往後我等也可安寧了。”

蘇亶低聲道:“婉兒說過,太子是心有大志的,太子登基之後,纔是要改變大唐的時候。”

蘇勖撫着灰白的鬍鬚道:“這天下還要如何呀?”

蘇亶搖頭,癡癡地道:“不知道呀。”

杜荷站在一處高樓前,望着長安城方向,也是拜倒行禮。

而後,他又回身看向這座高樓,這座樓宇是用來教導人們鑽研生產技術的,是提振關中生產力的關鍵所在。

現在的杜荷對經商已沒有太多的興趣,不過現在手中的人手不少,有些事已不用他親手去辦。

шшш¸Tтkд n¸¢O

長安城,坊民的歡呼還在繼續。

祿東贊坐在四方館內,編譯好了今天的卷宗,他低聲道:“這是第幾年了。”

桑布扎道:“大相?”

“我們來長安幾年了?”

桑布扎回道:“離開吐蕃有四年了。”

祿東贊低聲問道:“如今太子登基,會赦免我們嗎?”

桑布扎也低了下頭,道:“贊普將如今的大唐新帝當作對手,將來的吐蕃與大唐也只會是對手,可贊普送了道賀的書信,恭賀新帝登基,恐怕新帝會可憐我們?”

兩位吐蕃使者的失落與周遭的歡呼,有着鮮明的對比。

如喪考妣的還有倭人使者,他們得知新羅要去渡海攻打,幾次想要請命放過倭人,可朝中一直熟視無睹。

新年正月,登基大典一直到了傍晚時分才結束。

興慶殿內,李承幹身上的天子冠服還未換下,這位年輕的皇帝眼神中時不時顯露出比以往更銳利的鋒芒。

桌前擺放整齊的一迭迭奏疏,這些奏疏多是慶賀的。

眼前站着英公與趙國公。

兩人正在講述着今年到長安來的官吏,以及一些該來又沒來的人。

李承乾的手中拿着一份名冊,又將其放下。

內侍匆匆來報,稟報道:“陛下,監察御史李義府遞來奏章。”

李承幹示意奏章放在一旁,並且讓英公與趙國公接着講述。

良久,外面的天色已入夜了,李承幹忽又看向窗外的夜色。

殿外傳來了父皇與孩子的說笑聲。

還有忙碌的內侍太監在走動,他們要將許多東西搬到太上皇的住處,將東宮的用具搬過來。

長孫無忌道:“洛陽臣民紛紛請命,請陛下修繕洛陽皇宮。”

李績道:“如今洛陽民生還在休養中,各縣作坊生產早已透支了民力,萬不可在這個時候再徵召徭役。”

從舊的制度上來看,皇帝徵召徭役是理所當然的,但在作坊業興起的當下,農業生產的剩餘價值早就被作坊佔據了大半部分,換來了國庫充盈,但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徵召不到可以名正言順免費使用的徭役了。

其實也不是沒有徭役的,那些被送去西域種樹的犯人就是很好的徭役。

難道要重新改刑律嗎?

此刻,李承乾的腦海中閃過很多想法,低聲道:“現在還不能修建洛陽皇宮。”

其實這位新帝,大概也不需要太多的建議。

言罷,他的手放在桌上的那堆奏章上,道:“增派支教人手,派往山東,長江兩淮各地。”

長孫無忌道:“喏。”

李承幹繼續道:“朕聽聞阿史那車鼻不願意來長安?”

第17章 他要卷死孤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第321章 臂膀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第31章 無建樹的太子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362.第362章 祭拜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第7章 皇家僅有的溫情250.第250章 夜釣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186.第186章 杜正倫第327章 第二次發展第15章 你猜我猜?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316章 人的孤獨491.第491章 不過年的文臣武將們第328章 除了人只有人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190.第190章 下蛋了256.第256章 迂迴繞後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第117章 善意的話第110章 涇陽的葡萄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351.第351章 少了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468.第468章 盛世不白來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第27章 長安傳聞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487.第487章 唯纔是用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第90章 天大的誤會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第322章 太子與老師第96章 以前的事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471.第471章 河東裴423.第423章 江邊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第3章 太子講故事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第552章 一生的目標303.第303章 玄奘的歸心478.第478章 臣慚愧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310.第310章 高效的朝政行爲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第97章 謠言245.第245章 皮紙老子祭典第519章 待價而沽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第128章 風波乍起370.第370章 啓程封禪28.第28章 孤將來一定會羨慕你的成就第48章 恢復寧靜的東宮(今晚凌晨零點上架)第533章 冬至大壽第311章 不那麼輕鬆的早朝第13章 耿耿於懷394.第394章 大唐的貴客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213.第213章 旱情第517章 大宛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79.第79章 家宴第34章 儲君心事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第116章 用心險惡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499.第499章 千秋殿第47章 伏允的下場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第542章 再遇玄奘
第17章 他要卷死孤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第321章 臂膀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第31章 無建樹的太子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362.第362章 祭拜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第7章 皇家僅有的溫情250.第250章 夜釣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186.第186章 杜正倫第327章 第二次發展第15章 你猜我猜?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316章 人的孤獨491.第491章 不過年的文臣武將們第328章 除了人只有人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190.第190章 下蛋了256.第256章 迂迴繞後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第117章 善意的話第110章 涇陽的葡萄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351.第351章 少了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468.第468章 盛世不白來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第27章 長安傳聞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487.第487章 唯纔是用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第90章 天大的誤會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第322章 太子與老師第96章 以前的事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471.第471章 河東裴423.第423章 江邊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第3章 太子講故事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第552章 一生的目標303.第303章 玄奘的歸心478.第478章 臣慚愧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310.第310章 高效的朝政行爲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第97章 謠言245.第245章 皮紙老子祭典第519章 待價而沽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第128章 風波乍起370.第370章 啓程封禪28.第28章 孤將來一定會羨慕你的成就第48章 恢復寧靜的東宮(今晚凌晨零點上架)第533章 冬至大壽第311章 不那麼輕鬆的早朝第13章 耿耿於懷394.第394章 大唐的貴客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213.第213章 旱情第517章 大宛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79.第79章 家宴第34章 儲君心事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第116章 用心險惡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499.第499章 千秋殿第47章 伏允的下場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第542章 再遇玄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