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第351章 少了

貞觀十八年的九月,有史官記錄道:奉太子令,大理寺,刑部,御史臺各路官吏進入河北,查問各州府,捉拿河北士族八百餘人,捉拿地方惡徒五千餘人,悉數押送洛陽。

歸還鄉民田畝五萬頃,歸還房屋,釋放家僕還以戶籍不計其數。

河北各州府有歸還戶籍者,增十五萬六千戶,分得田畝者三十餘萬口。

當年太宗皇帝有旨:敕天下括浮游無籍者,限來年末附華。

當年旨意下達,各地響應寥寥,今太子踐行之,河北道增人口四十餘萬。

各地州府兵馬未動,各地守備將軍寧自縛,不敢輕動兵馬。

太子言:有爲惡一方者必查,必究。

洛陽城前,一個個的人被押送到了城前,李承幹看着馬周的奏報。

“太子殿下,罪狀皆已坐實,若要追查隨時翻閱卷宗,可查到每一人證,物證。”

“忙碌了大半年,辛苦你了。”

這半年,馬周也好,御史臺其他人也罷,他們翻閱了海量的卷宗與契約,賬目,查問了數不清的人。

所以呀,爲惡不過是一時的事,但要行正義之事,卻要付出更多的心血,還需要更強的意志。

張行成道:“太子殿下韋挺此人是否要斬了。”

李承乾道:“送去西域種樹,至於京兆韋氏,有賬慢慢算。”

“喏。”

“其餘……你們依律執行。”

“喏!”

狄知遜大聲唸誦着要犯名字,這些人的名字都是要被斬首的。

百餘人的名字唸完,大刀揮下一顆顆人頭落地。

就這麼一撥撥地砍頭,足足砍到了夜裡,洛陽城內一片寂靜沒人敢大聲說話。

有人說:“洛陽城前的血水洗都洗不乾淨。”

翌日,有四千多罪犯被押送去西域種樹。

河北還是有士族的,但餘下的士族皆老實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敢有人爲惡。

或許在多年後,李義府再一次巡查中原各地,他來到河北會想起當年說過的話,對付他們不能用禮義廉恥,要用刀,要用火。

半月後,有傳言出了洛陽,東宮太子主持國事,開展清查,歷時之久,律法之森嚴,殺人之多,史書難寫。

“這當然也是謠言了。”谷那律坐在崇文館內對張大安道。

“是嗎?”張大安有些恍惚。

谷那律撫須道:“太子既沒有屠滅世家,亦沒有殺光天下士族,所殺的都是作惡之人,作惡之首,況且只是在洛陽城前砍了一千餘人。”

張大安點頭道:“一千餘人。”

“是啊,只有一千餘人,這難道很多嗎?要知道歷朝歷代的帝王哪怕是滅族死者何止上萬人,太子還是很賢明的,殺的都是該殺的,流放的也都是該流放的。”

張大安再一次改變他對這個大儒的認知,這位大儒該不會是個假的吧。

張大安道:“是啊,朝堂從未說過要屠滅世家,只是在行正義之舉,在彰顯律法。”

谷那律滿意點頭道:“自魏武以來,世人的禮制教化幾度崩壞,世人需重新教化,所謂教化可用烈火來烹油,亦可用典籍徐徐教化,這就是吾等此生需踐行事。”

殺人是需要理由的,需要罪證,並且這個罪證是需要坐實的,好讓後來人追查,即便是要翻案,也翻不得。

不論爲惡的是李唐宗室,還是世家,士族哪怕對方有着百年名望,也一視同仁。

這個晚上很多人沒有睡好。

當天光再一次大亮之時,洛陽城前有人在用鏟子挖土,地已洗不乾淨了,血水滲透土壤,滲土有一尺深。

只能將這些黑紅色的土全部挖走,換上新的土填上。

有內侍吩咐道:“都要填平壓實了,不要留下一星半點,若是被太子看出來,指不定要有多少人被餵魚。”

一羣工匠聞言,更賣力地用鏟子掘土。

當這裡的土換填之後,城前終於乾淨了,洛陽城也恢復了正常的秩序,人們開始了正常的生產與生活。

得知太子殺了這麼多人之後,蘇亶從關中來到了洛陽,前來看望太子。

只是進了洛陽城,被侍衛領到了一處宅院前。

侍衛道:“末將這就去告知太子。”

蘇亶連忙攔道:“在這裡等着就好,不用通稟太子。”

這個侍衛點頭又離開了。

蘇亶又擦了擦汗水,往這處看守森嚴的宅院中望了望,不安地站在原地。

宅院內,李承幹坐在舅爺與爺爺面前,道:“孫兒好殺人的名聲,恐怕會流傳很久。”

李淵道:“你殺的都是該殺的人。”

高士廉道:“殺得還是少了,歷朝歷代的皇帝哪有像你這樣,就殺這些人?”

李承幹給他老人家倒上茶水道:“舅爺說的是,孫兒慚愧。”

高士廉拿過茶碗,一臉嚴肅地道:“你看看隋文帝登基之後殺了多少人,楊廣登基之後又殺多少人,你爺爺,你父皇呢?”

李淵咳了咳嗓子,示意自己的存在感。

高士廉吹拂着茶水,悠哉地道:“要當皇帝就要多殺人,歷朝皇帝但凡建設,動輒增發百萬徭役,你就讓這些人去西北種樹?真是毫無大志。”

李承幹又是慚愧一笑。

高士廉接着道:“當皇帝呀,太過仁慈了就會被仁慈束縛,太過暴虐了就會被人指責,你既要有雷霆之舉,也有懷柔之策,其實你父皇還是很好的。”

“還有啊,你又讓朝臣在大殿舉手了?這不好,以後不要這麼做了,就讓幾個朝臣代你說話,讓朝臣代你去做。”

“孫兒銘記教誨。”

“再者,爲君爲帝要有城府,不要總是笑,要有威嚴,嗯……”高士廉道:“你看,你又笑了,你一笑羣臣就會害怕,他們往後還如何盡心爲社稷辦事?一個個戰戰兢兢地生怕犯錯。”

李淵神色不悅地搖着手中的蒲扇,身邊這個老傢伙教導孫兒怎麼絮絮叨叨,沒完沒了。

平日裡也不見這個老傢伙說這麼多話,從來到洛陽到現在,今天說的話,比這半年都要多。

內侍來稟報道:“太子殿下,蘇監丞來了。”

李承幹又給舅爺的茶碗倒上茶水,道:“孫兒去見見岳丈。”

高士廉點頭道:“去忙國事吧,別來了,老朽看到你就煩。”

李淵很是不樂意,老東西說話要趕孫兒走,高士廉臉上還一臉驕傲,笑都藏不住了。

蘇亶見到太子當即行禮道:“殿下。”

近一年不見,蘇亶再看太子,覺得太子殿下又高大了不少。

李承幹還禮道:“岳丈。”

蘇亶將姿勢放得更低了,忙道:“太子殿下近來可好?”

李承幹一路往皇宮走去,回道:“挺好的。”

“是嗎?”

“岳丈近來不好嗎?”

“嗷……”蘇亶連忙又道:“臣很好,吃得好,睡得好。”

“剛去見了舅爺,舅爺又在教導孤。”

“高士廉如此教導太子,實乃社稷之福。”

就快要走到宮門,蘇亶停不下腳步,他拿出一張紙遞上,“太子殿下,這是關中各地望族聯名寫的書信,武功蘇氏,京兆杜氏,華陰楊氏,京兆……”

“行了,孤自己看。”李承幹打斷他的話。

щщщ ●Tтkan ●c○

“是……”蘇亶又擦了擦額頭的汗水。

這是關中士族們的聯名書信,信中之意皆是往後如何善待鄉民,絕不爲惡的承諾。

李承幹看完了書信,道:“岳丈有勞了。”

蘇亶忙行禮道:“此事本不是武功蘇氏主張,乃關中各地士族,他們知曉小女嫁入東宮,便推舉武功蘇氏爲首,讓臣將此信交給殿下。”

李承乾道:“如此說來武功蘇氏如今乃是關中士族之首。”

“臣……臣……臣……”蘇亶有些結巴地道:“臣萬不敢當。”

李承幹接着道:“這信孤收下了,若將來各地士族子弟有言行不妥,孤還是會將此信拿出來。”

“這是應該的。”

“其實武功蘇氏若能與鄉民交好,不去禍害鄉民,你們成了關中士族之首也無妨。”

“臣不敢當。”

聽着岳丈還是這句話,索然一嘆。

李承乾道:“岳丈隨孤去看看孩子與婉兒吧。”

“臣不用了,其實來之前小女已有書信送來。”

“當真不用?”

蘇亶道:“臣還有急事,就不久留了。”

李承幹作揖送別。

蘇亶又是行了一個大禮,邁步就要離開。

“要不一起用個飯。”

蘇亶聞言停下腳步,這纔回過聲道:“臣領命。”

李承幹領着岳丈一路走入皇宮中,蘇婉與寧兒正在給兩個孩子試着衣裳。

蘇婉見到是父親來了,忙上前道:“怎麼來洛陽了?”

蘇亶看到女兒,就有了笑容,他道:“殿下說吃個飯再走。”

他見到了正吃力爬下桌子上的孩子,這個孩子一腳踩着桌子,一腳試探地放在椅子上,就這麼吃力地爬了下來。

“這孩子都這麼大了。”

蘇婉道:“於菟!”

聞聲,這孩子快步跑來,道:“娘!”

“這是你的外公。”

小於菟眨着大眼睛,淡眉毛緊蹙,瞧着眼前這個面帶笑容地中年人,低聲道:“外公?”

蘇亶點頭道:“哎!”

小於菟又道:“外公!”

“哎!”

這孩子覺得頗爲好玩,便一聲聲地叫。

蘇亶面帶笑容,看到這孩子便覺得往後爲太子舍了這個條命都是值得的。

李承幹端來了飯菜道:“岳丈,飯菜簡單了一些,還望……”

“無妨。”蘇亶忙道,他從女兒的懷中接過這個外孫,又道:“這孩子真沉呀。”

小於菟努着嘴道:“於菟不沉,爺爺都抱得動。”

蘇亶臉上盡是笑容,道:“嗯,不沉。”

當飯菜準備好,東宮一家坐下來用飯,李承幹又聽蘇亶說了許多關於關中士族的事。

雖說名義上還不是關中士族之首,但各地士族這般推舉,蘇亶就算是不想要這麼名頭,也由不得他了。

河北之事後,關中各地士族是最先響應的。

本來這幾年,關中士族很聽話,京兆府讓他們怎麼做,他們就怎麼做。

現在他們希望藉着武功蘇氏與東宮的聯繫,想方設法存續下去

當被逼到牆角之後,他們的要求就只剩下了存續。

也只有這樣,士族纔不敢伸手。

送走蘇亶之後,李承幹看着山東送來的書信,河北出事之後,河南與山東的世家都在打聽消息,紛紛擔憂會落得河北那樣的下場。

其實李義府已在山東博州奔走,並且還很順利。

查要查得仔細,最好一網打盡。

如今山東各地都有了防備,反倒是給博州添了麻煩。

李承幹又打開上官儀的書信,他在博州查問時,確實發現了幾個案子,只是就在河北出事之後,李義府本想要找的幾個證人,莫名被殺害。

對方作出了防備的舉動,想要剪除線索,並且毀滅證據。

河北的事,就是他們最好的前車之鑑。

但只要出了人命案,李義府就有了查案的由頭,能夠留在山東,並且也有了更好的藉口盤問各縣的縣令。

再看稚奴的來信,看他在信中的陳述,李承幹隱約覺得山東的事,比河北更棘手。

另外是李景恆與程處默送來的消息,崔仁師如今人在渤海,正在給崔氏戴孝,其人十分悲傷。

當初盧氏的案子就是這個崔仁師在幫忙周旋,至今沒有結果。

“太子殿下,天色不早了。”

聞言,李承幹這才擡頭看到寧兒,看向窗外,明月就高掛在夜空中,不知不覺也已是深夜了。

夜風吹入,讓桌上的信紙掀起了一角,時不時地起伏着。

寢殿內很安靜,兩個孩子安靜地睡在小牀上,李承幹給他們收緊被褥。

入秋之後,洛陽的夜裡很涼。

寧兒道:“殿下是有心事?”

“舅爺說孤也可以做個桀紂之君。”

“殿下不是桀紂,殿下是天下最良善的人。”

“記錄史書的人恐怕不會這麼說。”

蘇婉道:“以往有人說漢武帝征戰匈奴,是個建立功業的皇帝,後來也有人說漢武帝幾次征討匈奴,導致民生凋敝,各地民戶十不存一,對此還頗有指責。”

499.第499章 千秋殿274.第274章 新年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219.第219章 調令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第17章 他要卷死孤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第328章 除了人只有人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第557章 不是懷疑是拯救第128章 風波乍起304.第304章 寒冬第31章 無建樹的太子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五 嘴上不饒人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186.第186章 杜正倫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460.第460章 再無鄭公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265.第265章 母后與妹妹的安排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第51章 守備長安的太子481.第481章 山下骨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424.第424章 重逢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第15章 你猜我猜?375.第375章 登泰山第72章 能從天黑講到亮第567章 朕就再多活兩年第90章 天大的誤會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第121章 負重鍛鍊第311章 不那麼輕鬆的早朝367.第367章 看洛陽370.第370章 啓程封禪第98章 奉命放假第35章 越活越平庸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346.第346章 眼光要長遠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第47章 伏允的下場第61章 迎接陛下第90章 天大的誤會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260.第260章 談人生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第544章 要一起完成的事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226.第226章 令人費解的變化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第70章 家事274.第274章 新年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第314章 臘月338.第338章 文景與現在第327章 第二次發展482.第482章 埋入土中的過往429.第429章 讓步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第82章 搶還是買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493.第493章 李孟嘗第555章 也沒有物是人非第137章 波斯奇物第542章 再遇玄奘第572章 長安再見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第84章 戰書第57章 善終的老臣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第557章 不是懷疑是拯救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213.第213章 旱情第533章 冬至大壽497.第497章 規矩成明文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386.第386章 新年357.第357章 安市城下第96章 以前的事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
499.第499章 千秋殿274.第274章 新年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219.第219章 調令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第17章 他要卷死孤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第328章 除了人只有人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第557章 不是懷疑是拯救第128章 風波乍起304.第304章 寒冬第31章 無建樹的太子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五 嘴上不饒人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186.第186章 杜正倫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460.第460章 再無鄭公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265.第265章 母后與妹妹的安排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第51章 守備長安的太子481.第481章 山下骨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424.第424章 重逢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第15章 你猜我猜?375.第375章 登泰山第72章 能從天黑講到亮第567章 朕就再多活兩年第90章 天大的誤會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第121章 負重鍛鍊第311章 不那麼輕鬆的早朝367.第367章 看洛陽370.第370章 啓程封禪第98章 奉命放假第35章 越活越平庸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346.第346章 眼光要長遠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第47章 伏允的下場第61章 迎接陛下第90章 天大的誤會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260.第260章 談人生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第544章 要一起完成的事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226.第226章 令人費解的變化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第70章 家事274.第274章 新年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第314章 臘月338.第338章 文景與現在第327章 第二次發展482.第482章 埋入土中的過往429.第429章 讓步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第82章 搶還是買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493.第493章 李孟嘗第555章 也沒有物是人非第137章 波斯奇物第542章 再遇玄奘第572章 長安再見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第84章 戰書第57章 善終的老臣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第557章 不是懷疑是拯救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213.第213章 旱情第533章 冬至大壽497.第497章 規矩成明文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386.第386章 新年357.第357章 安市城下第96章 以前的事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