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成了傳說

第536章 成了傳說

這些天,裴炎在於志寧的指導下書寫兵部未來改制的方略,兵部要變得不一樣的,將來的兵部要成爲將來天下各地折衝府的紐帶。

換言之,若要打仗兵部就要先行一步,給折衝府引路,並且糾正各地折衝府的作風與做派,摒棄舊習。

這也是于志寧爲何看重劉仁軌的原因之一,貞觀年間劉仁軌打死了一個折衝都尉,還安然無事,並且還有軍功在身,這等人才不放在兵部確實可惜了。

再者說,裴炎與劉仁軌都去過戰場。

從冬至那天回來至今,裴炎書寫了幾天的章程,自在朝中任職以來,裴炎記得很清楚,這是他三次站在陛下面前,而站得這麼近,僅此一次。

裴炎雙手遞上寫了數日的章程,道:“陛下,對兵部將來的所想,臣都寫在奏章之上了。”

有道是話不能說太滿,真的都寫盡了?

倒也不好說。

裴炎是個年輕人,至少他很耿直,看起來沒有這麼多的小心思。

李承幹從內侍手中拿過奏章,打開看着。

蘇亶坐在一旁不知道該如何言語,乾脆擺出一副閉目養神的模樣。

殿內很安靜,出入這裡的內侍自覺地放輕了腳步,又見陛下正在專注地看着奏章,內侍們也連呼吸都是小心翼翼的。

尤其,這裡還是武德殿,也不知陛下新年初一來武德殿是不是還有別的安排。

李承幹看了幾頁,詢問道:“往後的兵部官吏要多去戰場與折衝府走走?”

裴炎道:“正是。”

李承幹又看了看一旁的于志寧,他面帶笑意,看來對裴炎的方略很滿意。

這篇奏章很長,洋洋灑灑千餘字,李承幹看完將其放在桌上,詢問道:“兵部糾正折衝府作風,那麼誰來監督折衝府呢?”

裴炎被問得一時間不知該如何作答。

問話比作答容易得多,皇帝一句話就讓裴炎陷入了思量。

于志寧道:“臣以爲兵部糾正自然是兵部監督。”

李承幹搖頭道:“監察之權還是交給御史臺,糾正之權交給兵部。”

于志寧行禮道:“喏。”

再看眼前的裴炎,李承乾道:“回去吧,好好過個新年,來年你與劉仁軌升任兵部侍郎,朕還要倚重你們。”

裴炎行禮道:“臣領命。”

“回去吧。”

又聽陛下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裴炎躬着身退出了武德殿,在內侍的帶路下離開皇宮。

武德殿內,李承幹給蘇亶與于志寧倒上茶水,思量道:“這人如何?”

于志寧道:“回陛下,好用。”

裴炎的確是個很好用的年輕人,六部中的兵部要開始改制了,必須要用到劉仁軌與他。

于志寧的能力出衆,可這麼大的事他一個人不見得能應付,他需要幫手。

李承幹又道:“你放心,英公會幫你的。”

于志寧頷首。

蘇亶終於睜開眼,喝着陛下所賜的茶。

李承幹剝着核桃,神色輕鬆地道:“朕想讓更多的學子能夠入軍中歷練。”

見終於說到了崇文館,蘇亶鬆了一口氣,心中石頭總算是落地了,又道:“陛下旨意,臣莫敢不從。”

“朕還是想要與丈人商議,也讓於尚書也談談。”

武德殿內,茶水的香氣繚繞,君臣之間話語不斷。

談了好一會兒,李承乾道:“那麼丈人的意思是十五歲孩子入軍最適宜?”

蘇亶頷首。

李承幹想到自己兒子的年紀,又道:“朕以爲,丈人您會這麼說,是因十五歲的孩子是最會闖禍的年紀。”

蘇亶又道:“陛下,不論是體格還是精力,這個年紀的孩子都是最好鍛鍊的。”

明明是大年初一,想大外孫了就直說,李承幹揣着手又問道:“兵部覺得如何?”

于志寧思忖片刻,回道:“十五歲正好。”

李承幹看着兩人道:“那麼此事就在上元節安排,兵部執行崇文館配合。”

蘇亶與于志寧齊齊行禮道:“喏。”

裴炎多半是回兵部了,于志寧還要接着去忙。

于志寧一直都是個勤懇的人,李承幹讓內侍給兵部準備好飯食,再給他們家多送一些年禮。

武德殿內就剩下翁婿兩人,李承幹忽然問道:“丈人近來身體如何?”

蘇亶點頭道:“挺好的。”

李承乾麪帶笑意,又道:“武功縣的學舍關了吧,以後武功縣會有崇文館的人主持教學。”

蘇亶道:“喏。”

“朕也知道,以前有人說朕拿着教書大權,讓天下人都學崇文館的學識,也有人說朕想要成李唐一家之言,可朕從未這麼想過,朕又豈敢。”

“陛下,坊間議論不必放在心上。”

“父皇!”聽到話語聲,擡眼看去是於菟快步而來,他道:“母后準備好午膳了。”

看到大外孫時,蘇亶眼神明顯一亮。

李承乾道:“你要不去你外公家住一些時日?”

於菟不悅道:“武功縣的人都不靈醒,兒臣不願與他們走動,近來兒臣與舅爺學用人識人。”

太子的舅爺就是當今長孫無忌了。

李承幹揣着手道:“這孩子跟朕一樣,與舅爺親。”

蘇亶還是面帶笑意,神色上頗有些看到大外孫就心滿意足的神情。

李承幹又道:“你也要去崇文館走動,多去看看崇文館的學識。”

“兒臣懂得,上官老師會帶兒臣去的。”

蘇亶忽然覺得陛下讓上官任太子的舍人,實在是太英明瞭。

宮裡的午宴依舊很豐盛,難得的是今天舅舅也在。

宴席上,父皇與母后坐在上座,李承干與一衆兄弟姐妹坐在一起,衆人說笑話今年的事。

東陽一直沒想着嫁出去,她到了這個年紀,父皇與母后倒也不着急了,大有一種隨着她的意思。

飯後,李承幹坐在太液池邊釣魚,瞧着這裡的景色十分愜意打了一個哈欠。

“皇兄?”

聽到身後的話語,李承乾道:“東陽啊。”

東陽雙手揹負,笑着道:“孫神醫又回來過了。”

“他老人傢什麼時候回來的?”

“夜空異象的那晚,孫神醫就在妹妹的醫院,他老人家說如此異象必是有人作祟。”

李承幹心虛的一笑,果然還是被老神仙看穿了。

有些事啊,出現一次在人云亦云時就會成爲傳言,傳言的年月久了就會成爲傳說,但是某一樣東西它三番五次的出現,不僅會讓它變得不再稀奇,甚至會被人看穿。

永遠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李承幹也不知道自己的把戲可以持續多久,大不了以後不用了,乾脆就此失傳,等以後人們再發現其中奧秘,總會被證實的。

東陽的心思都放在了事業上,她主持着關中最大的醫院,這座醫院有數百名大夫,而且還能時常支應軍中。

李承幹問道:“今年你們醫院發往南詔的人手有多少?”

“不多,十餘人吧,算上各地召集的醫者,在南詔的醫者該有百餘人了。”

 

“派去的醫者也不少了。”臨川恰巧出現。

“你們北苑如何?”

聽皇兄一問,臨川又道:“北苑沒多少人,還是老樣子,我們的學識尋常人不一定學得會。”

東陽道:“正常孩子的基礎,是學不會的。”

都是從東宮出來的,東陽與臨川,乃至李麗質的學識都是東宮學來的。

只能說有些基礎或者思維能力,東宮的兄弟姐妹與尋常人之間是有區別的。

那這個區別究竟有多大,李承幹也不知道。

今年的正月很平靜,直到正月初八剛過的這天,裴行儉與薛仁貴,劉仁軌回到了長安城。

一起而來的還有一個塞人王,這個塞人王給天可汗帶來了十車金子。

正月初十的這天,樑建方大將軍也回到了長安城。

關中又下起了雪,王玄策就住在朱雀大街東市邊上的一處宅邸,天竺女王正在與一個婦人討教着唐人的妝容。

王玄策懶散地出了家門,就去找了蔣師仁。

蔣師仁在左領軍任職,見到王玄策平安回來,他笑得合不攏嘴。

當年蔣師仁身爲副使與王玄策一同前往天竺,被天竺人拿下,又從牢獄中逃出來,拉起一支兵馬活捉了阿羅那順,那是他在長安城能吹一輩子的大事。

蔣師仁早就聽說蔥嶺的大勝,又聽到王孝傑遠征大食,遲疑道:“那小子還年輕,怎麼就要去遠征了?”

“他說好不容易走這麼遠,不殺個夠本沒臉回長安,要再去奪下幾座城纔回來。”

王玄策給彼此的碗中倒上酒水道:“他若想回來,什麼時候都可以回來。”

正說着,見到一雙大手奪過了酒碗,王玄策神色不悅地擡頭看去,見到了薛仁貴,當即換上了笑臉,“薛將軍。”

薛仁貴將碗中的酒水一飲而盡,問道:“那個吐蕃老者,死了?”

王玄策頷首道:“我親自給他下葬的。”

薛仁貴坐在一條板凳上,手掌在膝蓋上一拍,“某家在途經沙州時遇到了祿東贊,聽他說了這個消息,沒想到……”

裴行儉快步走來道:“薛大哥,聽說了嗎?兵部要做一件大事。”

“嗯?他們要做什麼大事?”

裴行儉壓低嗓音道:“我也是聽狄仁傑說的,他說兵部要管着我們軍中,還要募一羣年輕的學子進入軍中,這一次該有三千餘人。”

蔣師仁道:“往年崇文館去軍中的學子也不少。”

裴行儉搖頭道;“這一次不同。”

不良人的消息是最多的,狄仁傑與不良人走得近,他的消息肯定不會錯。

這個新年兵部與崇文館的官吏根本就沒有休沐,而是過了初一之後,一直在忙碌走動。

還有很多的學子被召集了起來。

起初沒人在意這件事,因往年不休沐的官邸也很多,一忙就是一個新年。

可如今,動用的人未免太多了。

幹慶十二年,上元節剛過,于志寧與裴炎,劉仁軌三人這纔將一切事宜安排好。

兵部先是將各路大將軍都請到了春明門前。

在長安城門的春明門前,這裡建設了一個高臺。

一羣少年站在高臺上,冷風吹着他們衣衫,讓他們的衣衫獵獵作響。

今天是這羣少年人入軍的第一天,他們要先入軍兩年,只要入軍滿兩年就可以在朝中爲官,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文吏,朝中直接給他們分配。

李世民已是一頭的白髮,他站在城牆上又看向一旁的兒子,問道:“你的朝堂能容下這麼多人嗎?”

李承乾道:“地方建制不全,人手依舊短缺,在去年秋季的時候,各地遞交了文書,各道州縣的建制官吏缺口還差三萬人。”

李世民竟然一點都不爲這個兒子擔心,根本不擔心這個兒子能不能養活這麼多人。

“你治理社稷十餘年了,還缺這麼多人嗎?”

“兒臣慚愧。”

“有什麼要朕幫你的,你直說。”

“兒臣還能應付的。”

學子入軍的事自然少不了禮部,在褚遂良看來禮部能摻和這件事,多半是許敬宗找了關係,甚至是討好了上官儀與太子。

於菟跟着盧照鄰走上了高臺。

李世民道:“朕的孫子去做什麼?”

李承乾道:“他執意要上臺,朕也攔不住他,隨他去了。”

李世民嘆道:“朕就知道,你會治國,卻養不好孩子……好在!有朕在,朕可以好好看着這個孫子,以後這麼多人面前,就不要讓他出面了。”

“兒臣謹記。”

盧照鄰看了看身後的百餘人學子,手拿着一卷書,朗聲念道:“你們都是萬千鄉民的孩子,不論將來你們身居朝堂軍中如何地位,都不要忘了你們來自何處,繼承遺志,肩負重任,不要忘了父輩的艱苦,爲保家衛國,爲邊疆安寧,爲萬千黎民,宣誓!”

於菟率先朗聲道:“我宣誓!”

身後的百餘人高聲道:“我宣誓!爲保家衛國,爲邊疆安寧……”

看孩子們面朝陽光,這一刻李承乾笑了,由衷的笑意掛在臉上,眼角處有熱淚流下。

緊接着是一批又一批的學子登上高臺,他們每個人在冷風中帶着堅毅的聲音,在長安城坊民的注視與見證下,孩子們高聲宣誓。

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第27章 長安傳聞第548章 喝酒的朋友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465.第465章 消化不良的大唐425.第425章 越老越留戀第39章 他的成就是大唐的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379.第379章 歸長安第91章 及冠賀禮第138章 從不退讓第170章 多錢善賈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459.第459章 他去了何方297.第297章 西征歸來第127章 遊園第150章 仗義出手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第6章 小女徐慧第24章 還是舅爺疼太子352.第352章 洛陽大雨470.第470章 罪不至死的462.第462章 北征的突厥大將軍第66章 大將軍教導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第175章 莫要內耗第117章 善意的話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337.第337章 “奇觀”第87章 通達?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408.第408章 一位正直的人第517章 大宛352.第352章 洛陽大雨415.第415章 他們欺君了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497.第497章 規矩成明文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283.第283章 吃什麼長大的365.第365章 宴席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348.第348章 洛陽魚不肥第108章 酷暑的關中第127章 遊園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第177章 遠大的理想第11章 圖表第87章 通達?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243.第243章 雪後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303.第303章 玄奘的歸心380.第380章 鄭公交代270.第270章 新家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481.第481章 山下骨第50章 天分第121章 負重鍛鍊388.第388章 大赦天下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186.第186章 杜正倫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293.第293章 治的建議第10章 太子的身心問題第102章 科舉揭榜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第566章 太子的團隊339.第339章 議東征第3章 太子講故事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第117章 善意的話第69章 活該一輩子太子?第326章 蘇亶家事297.第297章 西征歸來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
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第27章 長安傳聞第548章 喝酒的朋友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465.第465章 消化不良的大唐425.第425章 越老越留戀第39章 他的成就是大唐的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379.第379章 歸長安第91章 及冠賀禮第138章 從不退讓第170章 多錢善賈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459.第459章 他去了何方297.第297章 西征歸來第127章 遊園第150章 仗義出手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第6章 小女徐慧第24章 還是舅爺疼太子352.第352章 洛陽大雨470.第470章 罪不至死的462.第462章 北征的突厥大將軍第66章 大將軍教導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第175章 莫要內耗第117章 善意的話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337.第337章 “奇觀”第87章 通達?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408.第408章 一位正直的人第517章 大宛352.第352章 洛陽大雨415.第415章 他們欺君了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497.第497章 規矩成明文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283.第283章 吃什麼長大的365.第365章 宴席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348.第348章 洛陽魚不肥第108章 酷暑的關中第127章 遊園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第177章 遠大的理想第11章 圖表第87章 通達?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243.第243章 雪後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303.第303章 玄奘的歸心380.第380章 鄭公交代270.第270章 新家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481.第481章 山下骨第50章 天分第121章 負重鍛鍊388.第388章 大赦天下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186.第186章 杜正倫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293.第293章 治的建議第10章 太子的身心問題第102章 科舉揭榜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第566章 太子的團隊339.第339章 議東征第3章 太子講故事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第117章 善意的話第69章 活該一輩子太子?第326章 蘇亶家事297.第297章 西征歸來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