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

以前離開長安時,人們都還在議論着新政,如今回來之後議論新政的話語聲更多了。

“把那個使者給老夫帶上來。”

聽到高侃大將軍一聲大喝,狄仁傑回頭看了一眼,又問向一旁的裨將,道:“什麼使者?還帶了使者來?”

一旁的龐將軍回道:“是大食抓來了戰俘,他聲稱可以做大食阿里的使者,他去見過阿里,說是帶來了阿里的話語,要說給天可汗。”

龐將軍龐同善,平日裡言語不多,可一開口就是洪亮的大嗓子。

狄仁傑作揖解釋道:“小子先前並不知道此事。”

龐同善回道:“狄書令,這是當初從蔥嶺撤回來時,大將軍安排的事。”

又有兵部的官吏腳步匆匆而來,道:“諸位,可先回家安頓家人,待朝中有了安排會再告知的。”

言罷,這個官吏又離開了。

張柬之道:“以現在朝中的能力,要在長安城找一個人很容易,不會漏下諸位的,儘管回家就好。”

狄仁傑看着衆人紛紛離開,又道:“我也先回家了。”

張柬之驚疑道:“不去見晉王嗎?”

“不去了,先去看看爹孃。”

張柬之又是一笑,道::“好。”

從西域回來了幾位將領在朱雀大街分別,狄仁傑走入朱雀大街的一處小巷,一路在回家的路上,觀察着四下。

這關中的變化是很大,從河西走廊一路來到關中就可以見到,關中各縣的許多村子都修整過,屋子顯得更錯落有致,而且道路也更平直,通往長安的路也少了許多彎彎繞繞。

狄仁傑心中浮現着自己一路從河西走廊而來的路線,整個關中以長安爲核心,長安各縣圍繞長安,分別形成一圈又一圈的環狀路線,而四面八方都有新修的馳道,連通長安。

走在回家的路上,狄仁傑也發現道路比以往平整了許多,乾淨了許多,這天依舊很冷,尤其是冷風灌入巷子裡的時候。

凍得讓狄仁傑收緊了衣衫,正走着鄰里間已見到了正在走來的狄仁傑,紛紛低聲交談着。

距離家越近,狄仁傑反倒是放慢了腳步,一直走到了家門口,就聽到了家裡的話語聲。

“你們幾個,把地洗乾淨了。”

“懷英喜吃菠菜,你拿蓮菜做什麼?”

“魚呢,魚可殺好了?”

……

還未走入家中,狄仁傑就聽到家母在院內指揮若定的話語聲,這個家總是家母說了算,現在也一樣。

狄仁傑推門而入,原本還有些熱鬧的院內忽然安靜了片刻。

之後就傳來了狄母十分尖銳的話語聲,她高聲道:“還睡!兒都回來了,你還在睡!”

看到家母大聲訓斥着,又看到家父睡眼惺忪地出來,狄仁傑笑着道:“爹,娘。”

狄母看着自己的孩子,蹙眉道:“出去兩年又長高了,都有鬍子了。”

狄仁傑也是撓頭。

狄家如今也不再是當年住在京兆府的那個狄家了,如今的狄知遜是朝中的刑部尚書,狄仁傑又是軍中小有名氣的小將軍,家裡有大院有僕從。

坐在家中,狄仁傑大口吃着飯菜,詢問着如今的朝中變化。

狄知遜慢條斯理喝着酒水,向兒子說着情況,如今的朝堂變化頗多,中書省的侍郎調換過幾次,現在有十六人,以後會有多少人還不知。

狄仁傑耐心聽着這些話語,以前的中書省能夠定事的也就三人?

貞觀時期主持朝政的也都是趙國公,房相與鄭公。

本以爲朝中決議以英公爲首,馬周,于志寧,許敬宗,褚遂良五人爲主。

而現在十六位中書侍郎若想要繞過這五位中流砥柱,只要十六位侍郎足夠團結,就能夠與這五位抗衡,甚至能夠繞過英公他們,直接向陛下進諫,並且將政令執行下去。

狄知遜又道:“有人說如今的皇帝越來越集權,而朝臣的權力就越來越小了,現在更是有中書省十六位侍郎抗衡六部尚書的架勢,幹慶這一朝君強臣弱。”

見到妻子又瞪了自己一眼,狄知遜咳了咳嗓子,又道:“這些話老夫也就與你說,你不要對外說。”

狄仁傑啃着一根羊骨頭,問道:“這算是好事還是壞事?”

狄知遜搖頭道:“也不知是好是壞,也有人說這就是陛下的新政,只是先前聽陛下說起過一些話,大概是褚遂良傳出來的,說是社稷治理到了如今這一步,集體智慧與集體意見顯得更重要,而個人的遠見反倒有些薄弱。”

“所謂集體智慧,是一種很模糊的東西。”狄知遜飲下一口酒水,緩緩道:“看不見,也碰不到,到底是好是壞,只能讓以後的人評說了,其實老夫很欣賞陛下的一句話。”

狄仁傑問道:“什麼話?”

狄知遜思量了片刻,嘆道:“陛下說將朝堂的行爲當作社稷的行爲,這天下的每個人都是社稷的一部分,人們過得怎麼樣,社稷就該是什麼樣的。”

狄仁傑安靜地聽着。

如今看兒子回來了,狄知遜心中高興,又多喝了一些,喝多了酒興正盛話也多了起來。

甚至還說到了軍中的安排,這一次裴炎鐵定是兵部侍郎,二十多歲的兵部侍郎,這也太年輕了。

狄知遜又道:“也不知朝中當初爲何要將你放在大理寺,如今想來似乎吏部覺得你更適合在京兆府,你多半是下一個少尹了。”

言至此處,狄知遜又是爽朗一笑,又道:“我兒二十有餘,就已官至京兆府少尹。”

父子兩人喝到很晚,來年會有很多人得到升遷,甚至包括很多崇文館的學子,包括駱賓王,姚崇等人。

狄仁傑又說起了中書侍郎的人選。

狄知遜解釋道:“懷英,你切莫小看如今朝中選人的眼光,現在的朝堂用人更看重一個人的能力,而不是出身,那十六位中書侍郎,站在中書省內,不論是市稅,田賦,盤賬,經營,查民情,論地理,河道糧食乃至人口多寡,這十六位侍郎都是個中翹楚。”

“就說他許圉師,當年任職洛陽河道監監正……”

狄知遜的話語越來越多,狄母坐在一旁還在給兒子挑選着新衣裳。

今晚的夜色很好,月朗星稀,直到父親醉倒了,狄仁傑這才走到屋外,呼吸一口冷空氣,院子裡的角落還有沒有融化的積雪,放在屋外水盆中的水也都結成了冰。

狄仁傑很喜歡這種日夜循環規律的關中。

在蔥嶺的時候有時閉眼片刻,天就亮了。

有時明明過了很久了,那天一直都是漆黑的,有陽光卻也很短暫。

今晚狄仁傑沒有睡下,而是安靜地坐在家中,看着陽光從東面升起,直至照入長安城,不管夜晚有多冷,這種陽光按照預想地出現,這種感覺讓狄仁傑感覺尤爲踏實。

本來朝中都已休沐了,聽聞軍中還帶了一個大食使者來,這讓原本休息的鴻臚寺與禮部衆人都很苦惱。

人們常說秋收冬藏,秋收冬藏。

冬天就應該過冬的,偏偏又來了這種事,許敬宗早早出門,神色帶着不滿,還有些許怒意。

寒風凌冽的長安城內,清晨時分也沒什麼人出來走動,街上的行人稀少。

剛走兩步,許敬宗就見到了同樣正在往朱雀門走去的郭正一。

在冷風中縮着脖子的郭正一,笑道:“許尚書。”

許敬宗口中吐着熱氣,道:“你說這個使者怎麼不死在半道上。”

郭正一又道:“可惜沒死。”

許敬宗搖頭道:“真可惜。”

兩人一起走向朱雀門,又見到了早就等在這裡的盧照鄰以及一羣禮部官吏。

衆人見到許敬宗來了,紛紛行禮。

許敬宗頷首,領着禮部與鴻臚寺一衆十餘人走入朱雀門,門後就是皇城,如今的皇城也尤其冷清,過了冬至就是關中一年之中最冷的時節。

除了戶部與兵部,禮部還在忙碌。

刑部,吏部,工部正常休沐。

禮部門前站着幾個將士,他們將使者請到了禮部就看管着,說是請也更像是押送。

許敬宗大步走入禮部,一羣官吏也走入有些昏暗的官衙。

衆人依次坐下,還有輕聲細語地交談,有人整理卷宗,有人磨墨,還有人將凍結的毛筆捏鬆,甚至有人點了爐子,燒了一壺水。

這些人都是十分文氣,而且禮數有加,交談也是十分謙讓又和睦。

大食使者跪在地上,看着四下的唐人,正要開口說話,卻見上座的那位先開口了。

開口的正是許敬宗,他問向高侃,道:“高將軍,朝中有必要見這個使者嗎?”

高侃道:“這是樑建方大將軍吩咐的。”

四下又有人低聲交談了,還有人將話語記錄了下來。

許敬宗又看了看胡人翻譯,語氣有些慵懶地道:“使者,想說什麼?”

那大食使者又講了幾句話,胡人翻譯道:“他說阿里願意與大唐稱兄弟,與天可汗稱兄弟。”

許敬宗又是溫和一笑。

使者也跟着溫和一笑。

許敬宗拿起茶碗飲下一口水。

見狀,使者笑得更燦爛了。

許敬宗手中的茶碗正緩緩放下,又道:“那麼,稱兄道弟的條件是什麼?”

使者聽了胡人翻譯的話,又言語了幾句。

“他說阿里可以將木鹿城交給大唐,並且以木鹿城爲界,大食統治木鹿城以西,大唐佔據木鹿城以北。”

一旁有文吏記錄了這段話。

這裡很安靜,衆人的神色都很平靜。

許敬宗又追問道:“天竺怎麼辦?”

大食使者道:“那自然是大唐的,阿里可以承諾不與大唐爭搶。”

聞言,許敬宗看向高侃,“高將軍,他真是使者?”

高侃道:“他自稱是大食的使者。”

許敬宗又道:“使者可還有話要說?”

使者笑着露出發黃的牙齒,“阿里願意獻給天可汗數不清的金子。”

話音落下,只見郭正一拍案而起,他怒斥道:“放你孃的屁!”

忽然一聲咋呼,嚇得使者一個哆嗦。

也有文吏怒斥道:“你娘怎麼生了你這麼一個東西。”

“誰給你的膽子,與當今陛下稱兄道弟!”

“把這雜碎剁了!”

“給下官一把刀,下官這就去大食,殺了阿里,某家一人足矣!”

還有官吏指着使者大聲罵着,“彼其娘之……”

此刻,這個禮部內,十餘人指着使者正在大聲罵着,言語間唾沫橫飛。

高侃也不得不退到屋外,聽着那些罵人的言語,當真是罵得一個比一個惡毒。

當罵聲停下之後,許敬宗帶着郭正一走了出來。

剛剛罵得不論多麼粗野,走到外面來到人前,許敬宗與郭正一恢復了先前的謙讓有禮的態度。

“有勞高將軍將人帶下去,老夫這就去稟報陛下。”

半刻時辰前,許敬宗還在對使者破口大罵,轉眼間又是這般氣定神閒,真是匪夷所思。

許敬宗罵使者的氣勢,恐怕是軍中那些人都不遑多讓。

禮部就是禮部,這傳說中的禮部高侃算是領教了。

正是寒冬臘月時節,李承幹看着新殿前剛種下的一株梅花,內侍來稟報道:“陛下,許尚書來了。”

李承乾的目光還看着寒風中盛開的梅花,稍稍頷首。

內侍會意就將人領來,許敬宗行禮道:“陛下,臣剛見了大食使者。”

“說說吧。”

“喏。”許敬宗整了整一番語言,道:“阿里說要與大唐以木鹿城爲界,劃地而治。”

李承幹收回了目光,擡頭看了看蔚藍的天空,“這麼多年了,朕從未聽人說過,要與大唐劃地而治的。”

“陛下,是否派人去問問大食阿里,不瞞陛下禮部有不少人願爲社稷走一趟大食,還願意殺了阿里。”

李承幹搖頭道:“倒也不必,有關大食與蔥嶺的事朕會與英公商議,至於那個使者……”

將手揣在袖子裡,李承幹蹙眉道:“將使者殺了吧。”

許敬宗再一次行禮,得到陛下的話語就去安排,他快步走出承天門對鴻臚寺卿郭正一叮囑道:“往後大食的使者就不用送來了,老夫看到就煩,再告訴高將軍,將那個使者殺了。”

第559章 不可分割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第159章 父子春遊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五 嘴上不饒人第128章 風波乍起第161章 監察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第77章 立冬宴席501.第501章 飛雪與麻煩第179章 效益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第105章 被監視的太子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478.第478章 臣慚愧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234.第234章 有陛下當年之風360.第360章 歸心493.第493章 李孟嘗第164章 這世上的事難不住太子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第91章 及冠賀禮第113章 班底構成第132章 豪傑依舊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257.第257章 活捉213.第213章 旱情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第536章 成了傳說第566章 太子的團隊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390.第390章 上官庭芝第551章 未來的數十年第176章 唐人的城第50章 天分251.第251章 戰爭陰雲第146章 早朝缺席226.第226章 令人費解的變化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第322章 太子與老師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第34章 儲君心事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第567章 朕就再多活兩年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292.第292章 貞觀十四年337.第337章 “奇觀”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第145章 貞觀八年的尾巴279.第279章 清查第92章 兄弟三人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第39章 他的成就是大唐的237.第237章 笄禮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第543章 吐蕃往事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207.第207章 演武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第84章 戰書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第570章 志不在此的人第176章 唐人的城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478.第478章 臣慚愧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第145章 貞觀八年的尾巴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第16章 德智體美191.第191章 查到底219.第219章 調令第12章 等暖風來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276.第276章 老謀深算的樣子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第570章 志不在此的人197.第197章 叔叔們245.第245章 皮紙老子祭典第110章 涇陽的葡萄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351.第351章 少了247.第247章 意在掃平天山第567章 朕就再多活兩年第152章 東宮舊人
第559章 不可分割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第159章 父子春遊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五 嘴上不饒人第128章 風波乍起第161章 監察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第77章 立冬宴席501.第501章 飛雪與麻煩第179章 效益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第105章 被監視的太子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478.第478章 臣慚愧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234.第234章 有陛下當年之風360.第360章 歸心493.第493章 李孟嘗第164章 這世上的事難不住太子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第91章 及冠賀禮第113章 班底構成第132章 豪傑依舊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257.第257章 活捉213.第213章 旱情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第536章 成了傳說第566章 太子的團隊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390.第390章 上官庭芝第551章 未來的數十年第176章 唐人的城第50章 天分251.第251章 戰爭陰雲第146章 早朝缺席226.第226章 令人費解的變化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第322章 太子與老師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第34章 儲君心事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第567章 朕就再多活兩年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292.第292章 貞觀十四年337.第337章 “奇觀”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第145章 貞觀八年的尾巴279.第279章 清查第92章 兄弟三人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第39章 他的成就是大唐的237.第237章 笄禮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第543章 吐蕃往事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207.第207章 演武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第84章 戰書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第570章 志不在此的人第176章 唐人的城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478.第478章 臣慚愧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第145章 貞觀八年的尾巴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第16章 德智體美191.第191章 查到底219.第219章 調令第12章 等暖風來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276.第276章 老謀深算的樣子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第570章 志不在此的人197.第197章 叔叔們245.第245章 皮紙老子祭典第110章 涇陽的葡萄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351.第351章 少了247.第247章 意在掃平天山第567章 朕就再多活兩年第152章 東宮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