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

那條魚還在竹簍中不斷撲騰着,玄奘目光從魚簍離開,擡眼看去,那裡是渭河對岸。

“這裡的景色如何?”

聞言,玄奘回道:“貧僧離開長安時,這裡不是這樣的。”

李承乾重新放下魚竿,揣着手坐在椅子上,又道:“你知道爲了建設關中,我們付出了多少心血嗎?付出了多少時間,纔有瞭如今的局面。”

玄奘雙手合掌唸了一聲佛號。

李承幹擡眼看向對面的河灘,又道:“以前那裡是一片荒地,現在已恢復了綠色。”

“朕又聽聞如今長安的僧人想要追隨你。”

玄奘道:“他們是爲了編寫經書,對佛門來說這是莫大的功績。”

“玄奘,你相信天意嗎?”

玄奘低下頭道:“陛下以爲天意是什麼樣的。”

“比如說天要亡你,你不得不死?”

“就如陛下釣魚,若一日都沒有收穫,又何必去懷疑這條河中是否還有魚。”

與他說話是一件很頭疼的事,頭疼的是一句句都充滿了玄機?

李承幹依舊揣着手,看着平靜的河面,道:“玄奘啊,你錯了。”

“敢問陛下,是錯在了何處?”

李承幹又道:“這世間的苦難太多了,可史書上的教訓一次次告訴人們,哪怕大禹還在人世間,他應該也會說,人不應該信命。”

“你能夠意志堅定地一路前往天竺,並且能夠拒絕天竺王與松贊干布的榮華富貴,足以見得在你心裡一直有抗爭,其實你也不信命。”

玄奘又唸了一聲佛號。

“朕是一個活在人間的人,現在這個活在人世間的皇帝,想與你說幾點要求。”

玄奘道:“陛下請講。”

李承乾道:“當年朕還是太子,那時候的波頗請求朕,讓朕只當你是一個普通的僧人,那麼現在朕就不讓你還俗了,以你現在的完成的壯舉,讓你還俗的確是浪費。”

“你說朕眼中只有利益也罷,朕不讓你還俗,是因當年與波頗的約定,雖說朕也不知你是否將波頗當作老師,但朕向來信守諾言,說到做到。”

“其次,自魏以後的兩朝以來,僧人的擴張一度產生了大量的隱戶,甚至隨着寺院經濟的發展不斷地兼併土地,這與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治國理念相悖。”

“在家國社稷面前,對朕來說無非就是少死一些人,或是多死一些人的區別,你也別將朕想得太過聖明,有些人若必須死,他就一定會死……”

渭水河邊的談話進行了很久,陛下與玄奘在河邊說了很多話。

直到當今陛下在黃昏下離開了這裡。

玄奘還一直坐在河邊枯坐着釣魚,但這一天了,還沒有魚去咬玄奘的魚鉤。

直到深夜,這個和尚還坐在這裡。

馬蹄聲從遠處傳來,騎在馬背上的上官庭芝看着還靜坐在河邊的和尚,將一張餅遞去,“別餓死了。”

玄奘點頭接過對方遞來的餅。

上官庭芝頷首道:“釣魚要不捨晝夜,陛下就是這樣的。”

夜風吹着玄奘的僧袍,他出神地看着天上的那一輪明月。

“你與陛下都說了什麼?”

“若將陛下的話語告知你,上官少卿是否要將貧僧捉拿入獄。”

“哈哈哈!”上官庭芝笑着道:“你這僧人倒是靈醒,同樣的手段,在你身上沒用。”

玄奘手中拿着餅,道:“還是謝過上官少卿的餅。”

上官庭芝問道:“那之後呢,你要去做什麼?”

玄奘低聲道:“去人世間看看。”

“這是你與陛下的約定嗎?”

玄奘面朝東方,邁步走入了夜色中。

還坐在馬背上的上官庭芝喚道:“你不編寫經書了?你還回來嗎?”

喊話聲在夜色中迴盪,穿着白色僧衣的玄奘也沒有回話,只是看着他越走越遠。

上官庭芝來到河岸邊,他見到了魚骨頭,魚竿還放在河邊,魚線也一直落在河中。

注目看着地上的魚骨頭良久,上官庭芝蹙眉道:“莫非玄奘愛吃魚?”

隨後,他拿出卷宗,十分武斷地在卷宗上寫下了一行字,玄奘愛吃魚。

翌日,早朝之後,李承幹就來看望爺爺。

李淵近來醒來得晚,直到天光大亮,臨近午時也就是早朝就要結束的時候,纔會睡醒。

李承幹坐在太液池邊,吃着西域送來的瓜果。

李淵拿着小木錘,錘着後背走出來,道:“你怎麼將玄奘趕走了?”

“孫兒沒有將他趕走,是他自己想要去看看天下各地的。”

“你還將他的經書全部收繳了?”

“孫兒只是幫他保管。”

“你還遣散了勝光寺的所有和尚?”

“那是他自己要求的。”

李淵嘆道:“郭駱駝也好,孫思邈也罷,本還以爲玄奘也是如他們那樣的人,怎麼就被你……”

李承幹遞給爺爺一塊甜瓜,道:“今年的瓜極爲爽口。”

李淵將一塊瓜放入口中嚼着。

“孫兒是要造福蒼生的皇帝,他是個要普度衆生的僧人,道不同不相爲謀,孫兒與他立下了三年之約,三年後若是世人不再需要他的信念了,他就從此歸隱。”

李淵搖頭道:“治理社稷是你的事。”

“自然是孫兒的事。”

李淵低聲道:“你父皇若還在皇位上,必定會善待玄奘的。”

“爺爺所言不錯。”

“你不一樣。”

“爺爺是說孫兒是一個吃幹抹淨的人?”

“你這孩子就是太不慈悲了。”

李承幹自在地吃着瓜果,看着太液池的景色笑着不言語。

李淵不自在道:“怎麼自你登基之後,朕覺得你越來越清閒了?”

“其實做一個好皇帝並不難,用對人做對選擇就夠了。”

李淵坐在一旁,也覺得此刻歲月靜好,又不自覺地抖腿。

正巧路過的臨川神色不悅道:“爺爺,都這般年紀,不要再抖腿了。”

李淵正抖着的腿忽然停下。

或許多年後,李承幹希望玄奘能夠穿着一身僧袍立於天地間,手執三尺長劍,大喊一句佛拯救不了世人。

拯救世人需要信念,可救世主從來不是慈悲的呀。

哪怕是放在人類史觀上來看,也是如此。

長安城的西面,正有一羣勞動力正在趕往涇陽,領着這羣壯勞力的正是現在的殿中侍御史杜正倫。

杜正倫怎麼都沒有想到,怎麼都想不明白,爲什麼當年的太子登基了,卻讓自己來涇陽,監督修建印書作坊。

騎在馬背上的杜正倫撓了撓頭,想不明白,真的是想不明白。

督造一事本就是工部的職責,這與自己有什麼關係,難道說現在的閻立本要告老了,想要讓我一個御史任職工部尚書?

其實做一個工部尚書也沒什麼不好的,杜正倫覺得以自己的功勞,做一個工部尚書也不是不可以。

有個京兆杜氏子弟策馬而來,他趕到杜正倫身邊道:“叔叔,朝中又有任命了。”

人到中年已年過四十的杜正倫,身體跟隨着馬匹的走動而搖晃,他正色道:“什麼任命?”

“閻大匠真的告老了。”

杜正倫問道:“那現在的工部尚書由誰任職?”

“是徐孝德暫代。”

“他?他懂工匠之事?”

“朝中說了,工部尚書不一定需要懂工匠之事,只需一時能夠調度人手即可,畢竟是朝中官職,總需要由官吏來安排。”

不知不覺已走到了涇陽,杜正倫這才從恍惚中回神。

這裡有一座十分龐大的作坊,這作坊原本是杜荷的。

可現在這裡是已收歸朝中所有,杜荷用一種極其低廉的價格,將作坊賣給了朝中。

你情我願的事也沒什麼好計較的,現在的杜荷整日修房子爲樂。

好在京兆杜氏沒有將杜荷逐出家門,本來杜荷就是伯父的孩子,杜正倫本就看不慣杜構的爲人。

杜荷翻身下馬,聽着這裡的縣令講述着此地的情況。

朝中要在這裡建設一座佔地近千畝的大工坊,這是一個不小的工程,若皇帝要享樂,也該修個宮殿的。

杜正倫見到了應國公武士彠,如今老邁的應國公已不再理涇陽作坊的事務了,而是整日養龜爲樂。

這也是一位長壽的老人,杜正倫對他畢恭畢敬。

幹慶元年六月,勝光寺的門匾被拆了,並且將寺內的鐘也拆了下來,當所有的僧人離開之後,蘇亶領着數百個崇文館的學子走入了這處寺廟,並且將崇文館的門匾掛上。

至於那些離開僧人,他們或許只有還俗一條路了,就算是去別的寺廟,但也不見得有人會收留他們。

誰也不知道當今陛下與玄奘都說了什麼。

玄奘離開西域時就拋棄了西域的一切,現在玄奘離開了關中,他又拋棄了關中的僧人們。

衆多僧人還很困惑,他們不解。

玄奘爲何會這麼做?

蘇亶如今任職崇文館的主事,他對一位老僧道:“我們已封存了這裡的錢財,往後還請老人家還俗吧。”

老僧沒有多言,他堅信玄奘的選擇一定有他的道理,帶着其餘的僧人離開了。

其實勝光寺是很富有的,他們的庫房中有不少錢財,甚至還有如今鮮有人會使用的隋錢。

之後會有京兆府的人給這些僧人安排工作與住處。

餘下的事與崇文館無關了。

蘇亶看一箱箱裝滿了書卷的箱子擡進來,他正翻看着書卷。

有一個學子快步走來,稟報道:“蘇主事,外面有幾個人想要問能否給他們印書。”

蘇亶繼續看着書,道:“他們要印什麼書?”

“他們想要印谷那律老先生的那捲書。”

“印書需要考慮關中的紙張份額,告訴他們一切聽從朝中安排。”

“喏。”

“蘇主事,寺內的經書要如何處置?”

蘇亶吩咐道:“封存起來。”

“喏。”

現在崇文館的學子越來越多了,尤其是今年科舉之後,又派出去支教夫子兩千餘人,現在各縣各自擁有支教夫子至少十餘人,建設書舍有數百間。

還要將這些書舍規整統籌,還要安排各縣的支教夫子教書,甚至還要分出課程。

自史書有記載以來,還未有過如此盛況。

盛況歸盛況,蘇亶還很憂心,要做的事太多了,他低聲道:“老夫現在知道陛下爲何要將崇文館的主事交給臣了。”

一旁的學子問道:“爲何?”

蘇亶低聲道:“老夫需要更多的人手,去告知關中各地的士族,讓他們多安排一些子弟去支教。”

學子又問,道:“其實還有些士族子弟是不願意去支教的。”

“那就將他們帶來崇文館,老夫親自訓斥他們,老夫倒要看看,關中那幾家士族,誰敢忤逆老夫的意思。”

此時此刻,蘇亶終於拿出了關中士族之首的氣魄。

這是當今陛下給予蘇亶的權勢,當關中各地士族想要將蘇亶推舉爲士族之首,他們可曾想過,這位蘇亶是當今太子的丈人,他與太子是一條船上的。

而當今太子是什麼樣的人,人們想到了當年,那洛陽城前的血,洗都洗不乾淨。

楊,杜兩方士族最先響應,之後就是關中各地士族紛紛派出了人手前去崇文館。

任何參加支教的夫子都要經過崇文館的評選,蘇亶以關中士族之首的身份,任職崇文館主事很快就解決了崇文館人手不足的問題。

並且蘇亶還制定了崇文館的種種規章,讓一個當初與京兆府幾乎一體的崇文館,有了相對獨立的規制。

而解決這些事,蘇亶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將當今陛下要求的效率,貫徹到了極致。

李承幹看着崇文館送來的奏章,仔細翻看着。

夜裡的皇宮中,靜謐地只能聽到風聲,李承幹坐在新殿內,開始書寫着,將關中已成規模的書舍合併,並且分級,以及與各縣官吏協調共同管理,並且制定教書的基本內容。

以學齡七歲的孩子開始分級,制定孩子從七歲到十五歲的教書內容,並且命各縣對十五歲以上的孩子進行以將來勞作方面的專業引導。

各地增設校令,增設書籍轉運地。

……

李承幹洋洋灑灑寫了很多,這都是對將來的崇文館,改制的方方面面。

寫完之後,李承幹讓人連夜送去,這些策論可能說不上太好,也可能放在很多地方也有不適用的。

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第43章 一朝一夕間第108章 酷暑的關中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第85章 兵馬未動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294.第294章 山君傳說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381.第381章 看望老將軍們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第161章 監察第514章 驚蟄369.第369章 捨我其誰271.第271章 放不下的大相第150章 仗義出手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295.第295章 那一類人第566章 太子的團隊第101章 東宮爭吵第87章 通達?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404.第404章 唐蕃之軍197.第197章 叔叔們第319章 處罰(感謝飯飯飯糰er的盟主)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386.第386章 新年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第41章 大勝而歸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426.第426章 比二郎更有野心的皇帝第20章 忠誠不極端426.第426章 比二郎更有野心的皇帝250.第250章 夜釣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第524章 同盟第323章 新爺孫396.第396章 朕的老叔叔們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456.第456章 最堅定的護國將軍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280.第280章 史書難寫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485.第485章 大唐的瑰寶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第84章 戰書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第115章 各縣彈劾499.第499章 千秋殿210.第210章 長安大雨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第56章 告老辭官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第553章 只需成功一次481.第481章 山下骨第552章 一生的目標251.第251章 戰爭陰雲第168章 一夜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第320章 歸來的皇帝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第521章 五色鹽與阿里第323章 新爺孫365.第365章 宴席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第165章 難免的503.第503章 老君山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第152章 東宮舊人第72章 能從天黑講到亮第548章 喝酒的朋友第165章 難免的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
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第43章 一朝一夕間第108章 酷暑的關中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第85章 兵馬未動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294.第294章 山君傳說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381.第381章 看望老將軍們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第161章 監察第514章 驚蟄369.第369章 捨我其誰271.第271章 放不下的大相第150章 仗義出手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295.第295章 那一類人第566章 太子的團隊第101章 東宮爭吵第87章 通達?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404.第404章 唐蕃之軍197.第197章 叔叔們第319章 處罰(感謝飯飯飯糰er的盟主)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386.第386章 新年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第41章 大勝而歸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426.第426章 比二郎更有野心的皇帝第20章 忠誠不極端426.第426章 比二郎更有野心的皇帝250.第250章 夜釣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第524章 同盟第323章 新爺孫396.第396章 朕的老叔叔們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456.第456章 最堅定的護國將軍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280.第280章 史書難寫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485.第485章 大唐的瑰寶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第84章 戰書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第115章 各縣彈劾499.第499章 千秋殿210.第210章 長安大雨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第56章 告老辭官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第553章 只需成功一次481.第481章 山下骨第552章 一生的目標251.第251章 戰爭陰雲第168章 一夜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第320章 歸來的皇帝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第521章 五色鹽與阿里第323章 新爺孫365.第365章 宴席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第165章 難免的503.第503章 老君山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第152章 東宮舊人第72章 能從天黑講到亮第548章 喝酒的朋友第165章 難免的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