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人生的意外

王勃向張柬之告別,離開了文林館,這座學館除了給支教的夫子講課,也給蒙學的孩子們講課。

文林館不在長安城內,佔地兩百畝的學館平日裡往來學子也不少,因此藍田縣外的街道很熱鬧,這裡時常有小販在這裡叫賣。

茶葉蛋依舊是昂貴的,只是沒有以前那麼貴了。

王勃走在熱鬧的街道上,用二十錢買了一顆茶葉蛋。

換作以往動輒四五十錢的茶葉蛋,二十錢一顆的確已很便宜了。

如今的茶葉依舊佷貴,而且雞蛋也都是散養的,以前京兆府也不會是沒有想過讓關中的人多養一些雞。

但這件事好幾次都鬧得無疾而終,到了如今京兆府也不再計較了。

說來也是,放眼整個關中有數百萬的人口,需要多少雞蛋才能滿足關中。

王勃又在一處書販的攤子前停下腳步,拿起了其中的一卷書翻看着。

書販子笑道:“這是蔥嶺的故事,是崇文館的學子們編寫的。”

這卷書的名字就叫蔥嶺的故事,是崇文館讓上百個學子,通過衛府老兵們的口述所編寫的故事。

其中還有關於當年的天山戰爭。

見王勃看得入神,書販子又道:“客人可知崇文館編寫這卷書時,那些夫子對學子們說的是什麼嗎?”

書販子自顧自說道:“崇文館的夫子們都說,人們的故事就應該是人們來寫,大唐的子民們寫出來的故事,是給大唐的子民來看的。”

“突厥人,西域人,吐蕃人都是大唐的子民。”

那個書販子越說越激動,他朗聲道:“現在的南詔與吐蕃都是大唐的疆域,當今陛下說了,要幫南詔子民報仇,派出了將軍帶着南詔子民去攻打驃國。”

王勃付了五錢買下了這卷書,茶葉蛋還是一如既往地貴,但書籍的價格越來越便宜了。

從一頁頁紙張上的字跡可以看出,這些字都是印出來的,現在的關中作坊都是用了一種新方法印書,這就讓書籍的價格變得更加廉價。

王勃看着書一路走着,從紙張的質地上來看,應該是回收舊紙做出來的紙張。

宣紙依舊是昂貴的,多數人都選擇廉價的回收紙。

用回收紙做出來的紙張是深褐色的,卻是很好用的。

唐人的事蹟要讓唐人來寫,這句話讓王勃很觸動,多少年了,以前的人們常說進士摧第,娶五姓女,修國史作爲士人們的三大理想。

而現在所謂五姓都已成了過往,而修國史雖說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參與,可這種寫事蹟的行爲,是不是隻要崇文館允許,每個人都能夠書寫?

以前當紙張越來越廉價的時候人們就覺得書籍會越來越多。

現在崇文館的主張下,如果能夠著書的人越來越多,書籍會更多。

而什麼樣的書能夠刊印,也全由崇文館說了算。

王勃孤身一人站在長安城下,皇帝依舊是大權在握的。

以前誰要著書,非名士大儒不可。

而現在,崇文館給了更多人著書的權利,並且這個權利落在崇文館。

朝野皆知,崇文館會如何全由當今皇帝說了算,集權的皇帝將這些權力都握在了手中。

回到長安城,王勃與楊炯一起暫居在駱賓王的家中。

駱賓王的老師是御史李義府,因此幾個少年人也就客居在了李義府的府中。

這是朝中給李義府安排的住處,可李義府常常奔波在外,很少回來住

寒冬結束之後,就要迎來今年的科舉。

今年的科舉再一次迎來了盛況,讓長安城再一次變得擁擠。

不出意外,當入夏揭榜之後,王勃很順利地及第,與王勃同年,卻能考取進士的人,叫作李嶠

當李嶠的文章與策論被張貼在朱雀門供人們查閱,王勃這才覺得人外有人,對方的才學了得。

也正是現在的大唐才俊太多了,王勃原本對自己的才學是頗有自信的,可總會出現幾個不世出的奇才。

今年玄奘又一次來到了長安城。

這一次,玄奘得到了皇帝的召見。

曲江池邊,黃昏映照着曲江池,將西邊的天空照得一片通紅。

玄奘行禮道:“陛下,看起來還是如當年一樣,絲毫看不到歲月的痕跡。”

李承幹站在曲江池邊,頷首道:“我們都是一樣的人,先前孩子也拔了我的三五根白髮。”

換作平時,玄奘應該會在這個時候念一聲佛號的。

可現在他依舊這麼站着。

“每年春天過後,崇文館總會有一批新的書印出來,河西走廊的孩子們需要這些書,可等這些書送到河西走廊要等到秋天。”

玄奘訴說着他回長安城的緣由,又道:“來回一個月,我可以早半年得到這些書,將這些書給孩子們。”

李承幹接着道:“有什麼需要的,隨時與朕說。”

玄奘低聲道:“今年我不教書了。”

“爲何?”

“我要去吐蕃,看看松贊干布與祿東贊。”

李承幹看着曲江池的河面又道:“現在的吐蕃早已物是人非了。”

玄奘躬身行禮,等到陛下點頭之後他才離開。

幹慶十六年安然過去……

年復一年,人們爲李唐的江山社稷留下了許多濃墨重彩。

幹慶十八年,昆明池邊,李承幹帶着父皇,還有蘇亶正在釣着魚。

正值春季,上官儀跑得一頭大汗地來到昆明池。

鬚髮花白的李世民瞧了一眼兒子,覺得兒子是吃定了這個老實巴交又勤勤懇懇的上官儀。

像上官儀這種人,只要給他足夠的重視與信任,他就會成爲忠臣,並且拋卻自身,一切都爲社稷考慮。

雖說自己年邁了,但李世民覺得自己的這雙招子不會看錯人。

將來,上官儀在朝中的地位絕對是數一數二的。

人到了眼前,李承乾道:“賜座。”

一個內侍遞上胡凳,上官儀恭敬地接過胡凳,坐在一旁。

而後上官儀看了看一旁的太上皇與蘇亶,深吸一口氣,正襟危坐。

李承幹揣着手道:“最近朕好幾次聽聞,有人說該給太子尋個太子妃了。”

蘇亶道:“臣以爲太子還年少,是否再等兩年。”

李承乾的身體往父皇這邊斜傾一些,詢問道:“父皇覺得呢?”

李世民道:“你當年也年過二十才成婚,太子還未滿二十,自然不用着急。”

聞言,李承幹頗爲贊同的點頭,轉頭又看向後方的上官儀。

無須等到陛下開口,陛下的目光看過來時,他就已經站起身行禮了。

李承幹又道:“這昆明池的魚最是肥美,手裡沒有魚竿怎麼行?”

有內侍當即遞來了魚竿,上官儀伸手接過端正地坐下來,開始釣魚。

“你孫女近來如何了?”

聽到話語聲,上官儀的神色肉眼可見一抽。

這話不是陛下說的,是太上皇所言。

“臣……”

李世民輕咳了兩聲,又道:“朕也沒別的意思,只不過是朕覺得兩個孩子走得近,就多問一句。”

太上皇的意思是隨口一問,你說也可以,不說也可以。

但上官儀敢不說嗎?就算自己不說,難道陛下就不知道嗎?

上官儀將自己孫女的近況全部說了出來。

李承幹又道:“其實母后對她也很滿意。”

上官儀擦了擦汗水,又道:“臣豈敢……”

與皇帝一家在昆明池釣魚之後,上官儀先送皇帝一家回了宮,他這纔回家。

走到家門口,上官儀還在思索着陛下的話語,不得不說這一場很可怕的談話。

太上皇與陛下雖說沒有明確的旨意想讓自己的孫女嫁入東宮,但陛下與太上皇都這麼問過了,那麼自己的孫女還怎麼敢嫁他人?

上官儀扶着額頭走入家中,難怪近來總是心神不寧。

又見到自家孫女正在舉着一卷書,高聲念着書中的內容。

不過太子的婚事多半不會太快安排,心中忐忑之餘,上官儀也能稍稍緩一口氣。

幹慶二十年,這一年,太上皇得了一場重病,經過東陽公主醫治之後總算是緩解了。

也已經人到中年的李承幹坐在父皇的病榻前。

李世民從牀榻上坐起身道:“東陽說朕的身體沒大礙了。”

李承幹叮囑道:“雖說沒大礙了,但也要注意休息。”

“你登基在位已有二十年了。”

李承幹頷首,“與父皇相比,兒臣登基的這二十年其實沒做什麼事,遠沒有貞觀的二十年來的輝煌與光芒萬丈。”

李世民看着窗外的夜色,又道:“朕當年幾次征戰,讓中原幾度疲憊不堪,有人說朕功高卓著,可他們沒有見到當年的關中民生凋零成什麼樣了。”

“之後在你的治理下,人們過得好了,朕留下了的人你都用得很好,朕造成的民力衰竭,你幫朕又治理好了。”

李世民拍着兒子的手背,又道:“你母后說得很對,你就是你,你與朕不同,朕不能強求你活成朕希望的那樣,你是一個很有主見的孩子,你這樣的人也一定有十分大的野心。”

父皇的話語聲壓低了不少,李承乾道:“父皇,兒臣想讓凌煙閣多添幾個人。”

李世民道:“朕還能左右你的想法嗎?”

直到幹慶二十一年伊始,人們習慣了這一朝的安寧,唐人越發地驕傲,越發地富有。

越來越多想要冒險的唐人走了出去,在皇帝的意志下,更多人的想要去冒險,唐人走出去,將唐人的種子與唐人的書籍散播出去。

今年,皇帝召見了褚遂良與許敬宗。

兩位老臣與陛下一番長談之後,就告老了。

今天,李承幹走向凌煙閣,推開凌煙閣的大門,一列列畫像就掛在這裡。

跟在陛下身後的是一隊太監,他們手中端着一幅幅的畫像。

李承幹拿起一卷畫像,緩緩打開,這是凌煙閣的畫像,畫像中的許敬宗沒有笑容,神色顯得很僵硬。

其實上了凌煙閣,許敬宗應該是高興地大笑,可是得知告老,他卻笑不出來,坐在太極殿前一言不發。

這是當時畫師給許敬宗畫像時的情形。

李承乾道:“不笑也好,你老許笑起來其實不好看。”

言罷,李承乾親手將這卷畫像掛上了上去,又道:“籌謀西域,謀奪吐蕃,取得南詔,你許敬宗這個禮部尚書也足夠位列凌煙閣了。”

這卷畫像掛好,李承幹又拿過另一卷,這卷畫像所畫的是褚遂良。

一直以來褚遂良與許敬宗很不對付,兩人之間就差你死我活了。

“朕覺得不把你們兩人掛在一起,那就太無趣了。”

將褚遂良的畫像掛上,李承幹又拿起了另外一幅,這是馬周的畫像。

最後則是樑建方。

今年馬周也告老了,除卻貞觀年間的二十四位功臣,幹慶一朝又添了幾人,郭駱駝,岑文本,許敬宗,褚遂良,馬周,樑建方。

禮部尚書由郭正一接任,戶部尚書由許圉師接任。

除了這些人,今年還有不少的任命需要安排。

裴行儉的才能英公頗爲看重,英公幾度想讓裴行儉接手朝中兵事。

不過英公也有猶豫,想着讓薛仁貴與裴行儉共同執掌兵事。

李承幹翻看一份份的奏章,杜正倫任職吏部尚書。

上官儀破格提拔了一個叫劉弘業的年輕人,在御史臺任職,在上官儀的評價中劉弘業是一個頗有手段的年輕人,這種人可以成爲一把好刀,協助了李義府。

像他這種人最適合與李義府聯手,一個敢殺,一個敢算計。

大唐依舊保持着腳踏實地的發展階段,大唐也依舊提倡戒奢以儉。

朝政作風依舊沒有變化,不過李承幹聽說了一件事。

這件事要從稚奴的成果說起,稚奴的高壓鍋換了一個模樣,而且在高壓鍋的上方多了一個輪子。

這個輪子看着很怪異,李承幹覺得這與自己所想的蒸汽機輪子相差很遠。

稚奴的科技樹有些不對,像是點錯了發展路線。

這倒不是什麼大事,給他糾正一番就好了,高壓鍋上裝個輪子,還能上天不成?

不過讓李承幹牽掛的是,慎弟從張柬之口中聽說,有一個叫孟浩然的孩子出生了。

李承幹後知後覺地意識到,孟浩然他爹是張柬之的學生。

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489.第489章 想家的吐蕃人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第56章 告老辭官409.第409章 今有唐人種樹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第567章 朕就再多活兩年463.第463章 假的比真的更值錢第70章 家事250.第250章 夜釣493.第493章 李孟嘗第555章 也沒有物是人非第548章 喝酒的朋友第126章 道長的成就207.第207章 演武第26章 孤想在沙漠種水稻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487.第487章 唯纔是用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381.第381章 看望老將軍們第113章 班底構成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第116章 用心險惡第86章 補貼與孝順第159章 父子春遊270.第270章 新家第86章 補貼與孝順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第322章 太子與老師第98章 奉命放假482.第482章 埋入土中的過往447.第447章 唐軍歸程第568章 長安之南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第41章 大勝而歸467.第467章 運糧第20章 忠誠不極端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第88章 活得明白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第27章 長安傳聞第323章 新爺孫358.第358章 軍心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394.第394章 大唐的貴客第571章 這就是盛世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第547章 天可汗的旨意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215.第215章 存糧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357.第357章 安市城下468.第468章 盛世不白來497.第497章 規矩成明文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第57章 善終的老臣第155章 狄家父子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第547章 天可汗的旨意470.第470章 罪不至死的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第559章 不可分割第161章 監察487.第487章 唯纔是用441.第441章 塞人第10章 太子的身心問題第85章 兵馬未動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第34章 儲君心事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481.第481章 山下骨第12章 等暖風來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183.第183章 識大局430.第430章 朝堂的五臟六腑第154章 陳年舊事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420.第420章 戰象488.第488章 陳子昂499.第499章 千秋殿233.第233章 殿下很不滿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283.第283章 吃什麼長大的372.第372章 寢食難安367.第367章 看洛陽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
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489.第489章 想家的吐蕃人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第56章 告老辭官409.第409章 今有唐人種樹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第567章 朕就再多活兩年463.第463章 假的比真的更值錢第70章 家事250.第250章 夜釣493.第493章 李孟嘗第555章 也沒有物是人非第548章 喝酒的朋友第126章 道長的成就207.第207章 演武第26章 孤想在沙漠種水稻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487.第487章 唯纔是用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381.第381章 看望老將軍們第113章 班底構成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第116章 用心險惡第86章 補貼與孝順第159章 父子春遊270.第270章 新家第86章 補貼與孝順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第322章 太子與老師第98章 奉命放假482.第482章 埋入土中的過往447.第447章 唐軍歸程第568章 長安之南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第41章 大勝而歸467.第467章 運糧第20章 忠誠不極端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第88章 活得明白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第27章 長安傳聞第323章 新爺孫358.第358章 軍心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394.第394章 大唐的貴客第571章 這就是盛世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第547章 天可汗的旨意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215.第215章 存糧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357.第357章 安市城下468.第468章 盛世不白來497.第497章 規矩成明文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第57章 善終的老臣第155章 狄家父子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第547章 天可汗的旨意470.第470章 罪不至死的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第559章 不可分割第161章 監察487.第487章 唯纔是用441.第441章 塞人第10章 太子的身心問題第85章 兵馬未動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第34章 儲君心事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481.第481章 山下骨第12章 等暖風來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183.第183章 識大局430.第430章 朝堂的五臟六腑第154章 陳年舊事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420.第420章 戰象488.第488章 陳子昂499.第499章 千秋殿233.第233章 殿下很不滿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283.第283章 吃什麼長大的372.第372章 寢食難安367.第367章 看洛陽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