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

太液池旁,李承幹無視了捱打的兒子,就連蘇皇后正在與小福準備飯食,對捱打的兒子不聞不問。

太液池的水榭內,李承幹嘴裡嚼着核桃,眼前是正在吃着茶葉蛋的青雀與李恪。

“皇兄,運河沿岸要修建如此多官邸,耗費的人力物力未免太多了。”

李恪勸說着。

李泰吃着茶葉蛋點頭,頗爲贊同。

核桃吃多了,李承幹就喝下一口熱水,將茶碗放下。

李泰與李恪相視一眼,又沒有開口。

直到碗在桌上放好,李承幹收回手,坐得端正又道:“朝中用度還是很富裕的。”

李恪道:“近來在運河兩岸走動,倒是見到了許多士族子弟依舊在抱怨。”

李泰道:“他們只不過是覺得藉着士族的地位,他們認爲朝中應該給予他們與歷朝歷代相等的回報,而無關乎他們的才能與言行。”

“科舉施行已有十餘年,恪覺得這些人依舊冥頑不化。”

在李恪認爲,世家應該被丟進棺材裡,只是丟進去還不行,需要在棺材上打入釘子,避免世家這個團體的復生。

在扼殺一個階層團體的立場上,三兄弟的態度是一致的。

李承幹看了眼還在一旁釣魚的父皇,又見到麗質正在數落稚奴。

稚奴這個孩子就像是腦子裡缺一根弦,需要時不時有人提點他。

李恪拿起桌上的柿餅吃着,道:“皇兄,能否將李義府借給恪。”

“你要做什麼?”

“可能要殺幾個人,都是惡人。”

寒風吹過水榭,讓水面上的薄冰有些許起伏。

見皇兄沒有當即答應,李恪又道:“恪會將罪狀遞交給御史臺。”

李承乾道:“只要罪證確鑿,該抓就抓,該拿就拿,律法沒有情面,你也不要有後顧之憂。”

李恪正色道:“恪領命。”

再看父皇與舅舅正在說着話。

家宴很熱鬧,其實每年的家宴都是如此,如今各自都成家了,恰有一年比一年更熱鬧的樣子。

李泰道:“皇兄,文學館畫好了蔥嶺全境地圖,小勃律國的位置的確很重要。”

李承幹從爐子旁拿起烤好的核桃,剝開外殼。

李泰接着道:“小勃律國地處吐蕃西北,又接壤蔥嶺,當年王玄策馳援蔥嶺就是從小勃律借道,此地萬不可落在吐蕃人手中。”

李恪道:“如今吐蕃與大唐雖說交好,可……”

李承幹嘴裡嚼着核桃,頷首道:“朕不信同盟。”

現在的吐蕃與大唐是同盟,也僅僅是同盟而已,史書上一次次證明了在皇權體制下的弱肉強食,這與同盟無關,只與實力有關。

李恪道:“聽聞小勃律國幾次想要拜皇兄爲君父。”

李承幹只是笑了笑,自顧自吃着核桃,看着太液池的景色不語。

李泰向李恪眼神示意。

李恪也稍稍點頭,就會意了,也不再多言。

說到同盟就要提及現實,現實就是在弱肉強食的野蠻規則下,各國僅有的只是他們擁有的,而皇帝想要的是他們的全部。

從未想過什麼同盟,只有他們都成爲大唐的一部分,才能沒有後顧之憂。

吐蕃也是,小勃律國也是,更不要說南詔,新羅與天竺。

太陽從雲朵的後方出現,陽光灑向太液池。

當小鵲兒跑來傳話,一家人這才離開水榭一同去用飯。

父皇與母后照顧着一羣孫子孫女,用了飯食,李恪與李泰就早早離開了,他們還要去主持運河事宜。

李承幹獨自一人坐在太液池邊,看着手中的卷宗,煤已成了大唐的重要資源,黃泥與煤混合成的蜂窩煤成了一種供給側的必需品。

還要崇文館的夫子教導各縣燒蜂窩煤的爐子,只能在室外使用。

相較於發展,這點資源的開採或許都算不上什麼。

“青雀與恪兒都走了?”

“嗯。”李承幹頷首回道:“現在兒臣與他們聚少離多。”

李世民在邊上坐下來,將暖手的水囊遞上,道:“這是你女兒給你的。”

李承幹接過暖手袋,雙手揣在袋子上,擡首看着藍天道:“父皇,兒臣恐怕要發起一次遠征。”

李世民的黑髮帶着些許白髮,長出一口氣,閉上眼感受着陽光的溫暖。

舅舅與母后交代了話語之後也離開了,李承幹獨自一人坐在太液池邊,依舊看着手中的卷宗。

大唐又要打仗了?

這是長安城坊間的傳言,今年伊始朝中就派了兩位大將軍離開長安,前往西域,如今派往西域的將軍與官吏越來越多,朝中還要建設安西四鎮,這無疑是給了一個信號,大唐又要打仗了。

也有人認爲大唐不斷向西域派出將軍與官吏是防備吐蕃人。

更有人反駁了這個觀點,現在吐蕃的內部都自顧不暇,吐蕃人不會打西域的主意。

王九思走在安邑坊的街巷上,一路聽着周遭人們的議論,在這裡居住的多數都是官吏,住在這裡的官吏也都在說着關於朝中的事。

幹慶一朝已有十年了,貞觀之後,是變化最大的十年,對長安城的人來說是這樣的。

王九思來到自家門前,見到裴炎正在煮着飯食。

正巧自己也還未用飯,王九思道:“在下買了些許羊肉。”

裴炎點頭道:“那就一起用點飯食,多了午時還要去朝中忙碌。”

“嗯。”王九思點頭,將自己的羊肉拿了出來,兩人坐在一起。

爐子上的鍋中煮的是米粥,米粥很濃稠,倒是粥香濃郁。

裴炎道:“這是遼東運來的米。”

王九思喝了一口粥,道:“聽說遼東連年大豐收,洛陽的糧倉都要存放不下了。”

裴炎:“嗯。”

如今的情形是洛陽一邊在存糧,也在一邊使勁地消耗糧食。

還有不少糧食正在運往關中,如此一來關中與洛陽其實消耗着遼東的絕大部分的米糧。

根據司農寺的奏章來看,遼東田地廣袤且肥沃,而人口又不多,因此絕大部分的糧食都隨着運河南下。

而關中與洛陽人口稠密,倒是可以消耗糧食。

裴炎道:“遼東的糧食很便宜,鬥米或許只要二三錢,但運送到洛陽就是鬥米八錢。”

王九思吃着粥,低聲道:“聽聞今年中書省又多了三位中書侍郎?”

裴炎道:“嗯,如今中書省有十一位中書侍郎了。”

將鍋重新端起來,就將爐子放在屋外,爐子的火任由它燒着,若別家要用爐子,也可以直接拿去用。

住在安邑坊的都是官吏,鄰居幾家相處也都和睦,偶爾還會有人因政見不合打起來,這也是正常的,也都習慣了。

幹慶一朝與以往不同,皇帝總覺得官吏不夠用,如今一度將中書侍郎增設到了十一人,連年如此往後中書侍郎恐怕會增設到三十人,五十人?

現在看來,大有這種架勢。

地方官吏不夠用,是一個現狀,朝中官吏不夠用也是一個現狀,皇帝需要的是有能力的臣子,連年科舉篩選下來的,依舊有參差。

裴炎一想到兵部還有一堆事要辦,簡單用了飯食便與王九思一同去了皇城。

太府寺與司農寺的職責大致上是一樣的,不過在皇帝的調整下,籍田,農監,倉儲都是太府寺在主持。

反倒是司農寺只管作物培育,如今的皇帝一直在改制三省六部九寺。

就如現在的中書省,中書省在任的文官一度達到了六十餘人。

再一想,這些事都與自己無關,裴炎來到皇城便徑直走入了官邸,處理今天的公務。

今年的休沐很短暫,只有短短的幾天,朝臣們早早就回來忙碌。

幹慶十年,上元節剛過去,又有一車車的銀錢從皇宮拉了出來,從春明門朝着洛陽而去。

皇帝下旨,命牛進達大將軍領三千兵馬前往西州,命左領軍大將軍薛仁貴帶兩千兵,前往庭州。

皇帝又一次向西域增派了兵馬,這已是今年第二次了。

而就在上元節結束後的半月,小勃律也發生了一件大事,一個叫慕容順的胡商帶着一夥兵馬拿下了小勃律,並且自封小勃律國王。

不僅如此,這個小勃律國派出使者,給天可汗送去了大量的金子,滿滿當當一車的金子在陽光發着光。

對慕容順來說,財富不能成爲一種資產,對他來說就是巨大的損失。

如今用一種不太能見光的手段,買下了小勃律國,他成了一個小國的國王。

不論慕容順賺了多少銀錢,直到現在他得到了小勃律國,纔是他最成功的一筆買賣。

慕容順成了一個國王,他就有了一片立足之地。

李承幹真心爲這個貪婪又忠心的商人感到高興,他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就能夠發展他的勢力,他的財富有了存放的地方,也有了保護財富的實力。

穀雨時節還未到,關中正是四月初的農忙時節。

皇帝下發了旨意,劉仁軌任西州京兆府府尹前往西域,建設西域京兆府,顏勤禮任京兆府尹。

禮部尚書許敬宗,民部尚書褚遂良,刑部尚書狄知遜,三人兼任中書侍郎。

因此,中書省的中書侍郎增至十四人。

如今的皇帝從來不會墨守成規,一道道旨意改變着如今的朝中格局。

曾經只有兩個名額的中書侍郎,中書省已成了一個朝中能臣的聚集地。

但凡在朝中有所建樹的臣子,都可以進入中書省。

因這些行爲,李承幹又收到了不少勸諫的奏章,都是一些勸諫不要隨意改動官制的言語。

說心裡話,李承幹覺得以現在朝中忙碌的樣子,兩個中書侍郎用到天荒地老?

這大唐要不要強盛了?

一個強盛的帝國需要有一羣能幹的臣子,需要有一個十分龐大且強大的中樞。

哪怕以後的中書省會龐大到數百人,有近百個中書侍郎,也在所不惜。

在這條路上,朝中的武將班子還需要再擴大,最低到中郎將,增設到三百人也不爲過。

或許以後會說大唐的朝臣都要不值錢了,誰說朝臣就要高高在上,貴不可攀的,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如果大家都一心爲社稷,沒有私心誰又會在乎多幾個中書侍郎,一沒有削減俸祿,反倒是提高了待遇與福利,二則沒有降低中書侍郎的官階。

因此,除卻在權力上有私心的人會反對,其餘人應該是欣然接受纔是,再看這些勸諫奏章,他們或多或少都有些私心。

既得利益者想要維護自己的地位,會阻止皇帝改制朝堂,也是人之常情嘛。

李承幹走在田埂邊,看着農忙時節的關中,田地裡隨處可見正在忙碌的農戶,這些想法要一步步地實現,總不能大聲對朝臣說,朕要讓朝堂煥然一新,你們這些人還不夠朕使喚的。

朝臣們聽了多半會下拜賠罪的。

松贊干布跟着天可汗的身後沒有言語。

已年過五十的馬周走在陛下身邊,道:“陛下是覺得這些勸諫奏章寫得不對?”

李承乾道:“朕很喜歡看這些奏章,他們勸諫得很有道理。”

馬周撫須點頭。

陛下在位十年,這十年也是一直如此,陛下從來不會阻止朝臣勸諫,只是勸諫的那些事,陛下很少會改正,也很少會採納。

朝臣時常勸諫,皇帝會看每一份勸諫的奏章,看完之後,在絕大多數的時候皇帝一概不理會。

馬周心中不知陛下所想,只是安靜地陪在一旁。

“今年的河水豐沛,多半又是豐收的一年。”褚遂良言語了一句。

“聽說阿史那社爾一路北征,連連大捷真是令人心喜。”許敬宗有話沒話,搭了一句。

李承幹腳步停下,身後的六部尚書也都停下腳步。

松贊干布擡頭看着陛下的背影,常常看這位皇帝治理天下的方式,認知的差距,讓他學到如今,還是覺得只學了皮毛,這個皇帝與史書中的歷代皇帝不一樣。

每年的春季與秋季,皇帝都會帶着六部尚書親自離開長安,在關中各縣走動。

當年陛下還是太子時,就會時常親自來看耕種情況,如今不只是陛下親自察看,而且還是帶着滿朝文武一起在各縣察看。

第27章 長安傳聞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第2章 “人肥”503.第503章 老君山451.第451章 再見了,玄奘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第11章 圖表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第153章 崇文館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第13章 耿耿於懷第514章 驚蟄426.第426章 比二郎更有野心的皇帝第92章 兄弟三人205.第205章 河西重城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第70章 家事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第126章 道長的成就第12章 等暖風來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462.第462章 北征的突厥大將軍第118章 不缺添亂的人359.第359章 天可汗的最後一戰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第572章 長安再見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第67章 熱情的滿朝文武(加更)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第316章 人的孤獨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第553章 只需成功一次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298.第298章 中秋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451.第451章 再見了,玄奘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第16章 德智體美339.第339章 議東征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第32章 拜訪舅爺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358.第358章 軍心第118章 不缺添亂的人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第104章 夕死可矣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第169章 願爲前鋒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370.第370章 啓程封禪第115章 各縣彈劾460.第460章 再無鄭公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406.第406章 少年才子第169章 願爲前鋒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第64章 父皇的權力巔峰伊始第532章 能有幾個玄奘409.第409章 今有唐人種樹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第572章 長安再見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第101章 東宮爭吵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第10章 太子的身心問題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430.第430章 朝堂的五臟六腑409.第409章 今有唐人種樹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350.第350章 無地自容307.第307章 太子的實習期第128章 風波乍起第150章 仗義出手407.第407章 愛抓蟲的皇帝第525章 塞人騎兵第552章 一生的目標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第551章 未來的數十年
第27章 長安傳聞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第2章 “人肥”503.第503章 老君山451.第451章 再見了,玄奘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第11章 圖表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第153章 崇文館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第13章 耿耿於懷第514章 驚蟄426.第426章 比二郎更有野心的皇帝第92章 兄弟三人205.第205章 河西重城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第70章 家事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第126章 道長的成就第12章 等暖風來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462.第462章 北征的突厥大將軍第118章 不缺添亂的人359.第359章 天可汗的最後一戰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第572章 長安再見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第67章 熱情的滿朝文武(加更)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第316章 人的孤獨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第553章 只需成功一次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298.第298章 中秋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451.第451章 再見了,玄奘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第16章 德智體美339.第339章 議東征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第32章 拜訪舅爺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358.第358章 軍心第118章 不缺添亂的人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第104章 夕死可矣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第169章 願爲前鋒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370.第370章 啓程封禪第115章 各縣彈劾460.第460章 再無鄭公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406.第406章 少年才子第169章 願爲前鋒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第64章 父皇的權力巔峰伊始第532章 能有幾個玄奘409.第409章 今有唐人種樹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第572章 長安再見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第101章 東宮爭吵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第10章 太子的身心問題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430.第430章 朝堂的五臟六腑409.第409章 今有唐人種樹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350.第350章 無地自容307.第307章 太子的實習期第128章 風波乍起第150章 仗義出手407.第407章 愛抓蟲的皇帝第525章 塞人騎兵第552章 一生的目標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第551章 未來的數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