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

見到五歲的孫子遞上一卷奏章,李承幹從他的小手中將奏章拿過,自語道:“看在孫子的份上,朕再幫幫他們。”

李適之又嬉笑着去抓琉璃水缸中的小魚。

皇帝退休了,就成了太上皇,職業生涯結束了,也就換了一個職業稱呼。

每到秋季,李承幹就會離開皇宮,尋個僻靜的地方釣魚,身邊總是帶着孫子李適之。

上元四年的時候,英公就過世了,追封太尉,揚州大都督,諡號貞武,葬入昭陵。

李世民望着遠處的靈車痛哭着,整個長安城爲之悲痛,以李唐一朝最高的葬禮下葬,一切以漢時的衛青,霍去病的禮制相當。

上一個有此等待遇下葬的是衛公李靖。

李承幹又一次見到李震,此刻的李震也已是一頭的白髮,是軍中頗有名望的老將軍。

“家父說我的謀略不如裴行儉,勇武不如薛仁貴,智不如王玄策。”李震感慨道:“其實樑建方一點都不老,但家父沒有給他太多的兵權,而後他就告老了,之後將絕大多數的兵權交給了裴行儉,薛仁貴,王玄策三人。”

在英公的晚年,兵權的交接並不是太順利,或許英公真的看不上樑建方這個將軍的才能,在他上了凌煙閣之後,英公就開始分權,有意將樑建方的兵權架空了。

這也導致了樑建方早早告老,英公更看重年輕一派的才能。

李震遞上一卷書,解釋道:“這家父早年前編寫的書卷。”

李承幹接過書卷,詢問道:“醫書?”

李震頷首道:“家父打了大半輩子的仗,見識過很多的傷兵,也與很多大夫有過往來,在我小時候……”

話說到一半,李震的眼眶又是通紅,他接着道:“我記得在小時候,家父總是親自給一些傷兵用藥治傷,那時候軍中好多將士都很擁戴家父。”

“當年家父就想要編寫一本藥經,在很多年前。”李震的話語一轉,又道:“在很多年前……其實家父就想要交給陛下了。”

李承幹看着這卷藥經,道:“英公有心了。”

李震再一次行禮,又翻身上馬之後追上英公的靈車。

歲月流淌而過,有些人會在史書上留下名字,有些人的名字會在史書上留下一句話,還有的人能夠在史書上能夠留下幾句話。

還有人能夠在史書上留下篇章,還有的人能夠在史書上記錄好幾卷。

當今皇帝年幼時,學自當世史學大家來濟,因此這位皇帝最擅長的事是史學。

李承幹覺得這大概是當年來濟真的將太子當作他的史學傳人在教導。

上元五年,長孫皇太后過世了,李承幹跪在母后身邊,親自爲母后梳了最後一次頭,春秋八十年的母后送入了昭陵,諡號文德皇后。

今年的春雨來得很早,葬禮結束之後,李承幹多了一些白髮,不僅僅是兩鬢的白髮,即便是梳理也藏不住這些白髮了。

李承干與父皇走到了立政殿,停下腳步。

跟在後方的李麗質見到了塵封多年的立政殿,再一次掩面哭泣了起來。

李世民伸手按在滿是塵埃的大門上,用力一推,屋門就此打開了,好多年過去了,立政殿保持着原樣,就連當初的傢俱都還在。

跟着父皇走入立政殿內,也看到了放在窗臺上的肥皂,這塊肥皂方方正正,是多年前的樣子,沒想到留到了至今。

雨水淅淅瀝瀝落在了皇宮中,李承幹讓弟弟妹妹們都先回去了,而自己回頭看去,見父皇已開始在收拾立政殿。

李承幹走上前,幫着父皇整理。

也沒讓宮裡的人來收拾,父子兩人一直到了夜裡,才坐在殿外,無聲望着夜空。

殿外依舊燈火通明,一羣宮裡的人都在照看着,生怕太上皇與老太爺會有什麼意外。

可這父子兩人安靜得出奇,只有風聲偶爾吹過。

“那昭陵就剩下朕與輔機沒有進去了吧。”

李承乾道:“父皇,這人世間多好啊,何必急於一時。”

殿外傳來了輕微的抽泣聲,昭陵的意義不只是埋葬了幾個人而已,昭陵埋葬了一個時代的人,它埋葬了一個光芒萬丈的時代,一個豪氣雲天英雄輩出的時代。

昭陵葬了一個時代,那個時代殘留的最後一點微光,也在慢慢熄滅。

往後,留給世人的就是一片新的天地,那片天地會有新的英雄好漢,會有新的義薄雲天。

上元七年,趙國公長孫無忌過世了。

緊接着的次月,抱着李適之的老太爺閉着眼,再也醒不來了。

李適之是個很懂事的孩子,他知道老太爺睡着了,再也不會醒來了,也沒有哭泣,而是呆呆地看着忙碌的人們。

秋雨始終按照四季的節氣準時來到關中,唐昭陵前,李唐的兄弟姐妹們站在這裡。

在昭陵外,兄弟姐妹們只聽到一聲巨響,那是數千斤重的斷龍石落下的聲音。

李承幹拉下了斷龍石,親手將昭陵封閉,也就此葬下了一個時代。

關於昭陵的一切都會被記錄在一個個石碑與史書中,李承幹帶着弟弟妹妹們再一次叩拜。

該葬入昭陵的人也都葬下了,當李承幹帶着李唐宗室們離開這裡時,也就與貞觀那個時代,永別了。

上元九年,七月,李承干與妻子,兩個妃子住在驪山的行宮,很多年沒有再過問國事。

今天有一封書信送到了驪山,這封書信是王玄策親自送來的。

李承幹坐在山腰處的一棵棗樹下,從王玄策手中接過書信,詢問道:“你也是朝中的老將軍,怎麼還親自去吐蕃?”

王玄策回道:“陛下,在吐蕃的雪山上埋着一個故人,末將每年都會去祭奠。”

吐蕃人喜歡將信紙包在牛皮套裡,因此不太好剝開,李承幹費勁地剝着,終於將牛皮套打開了,再打開其中的信紙,信中所言的是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過世了。

王玄策又道:“陛下,吐蕃的使者正在來長安城的路上。”

李承幹又收起信紙,目光望着遠方道:“交給朝中去辦吧,朕就不見吐蕃使者了。”

“喏。”

因爲松贊干布的喪事朝中引起了爭論,中書省侍郎魏玄同朗聲道:“老夫以爲松贊干布即是吐蕃的贊普,當該由吐蕃人下葬。”

“慢着!”一羣文吏中傳來了一聲不和諧的聲音,在衆人的目光中走出來的是一個年輕人,此人穿着一身單薄的衣袍,這人看着消瘦,而且神色上多有疲倦,該是昨晚宿醉的。

這年輕人一走出來,就放言道:“松贊干布乃當今太上皇摯友,該以唐禮葬之。”

“唐禮?”魏玄同又道:“你別忘了松贊干布是吐蕃的贊普,讓吐蕃人如何看待唐人!”

“正是爲了吐蕃與大唐的百年大計,更應以唐禮葬之!”

魏玄同反問道:“你是何人?”

那個年輕人整了整衣襟,不卑不亢,擡手道:“下官鴻臚寺賀知章,任少卿。”

賀知章……這個名字很快就在中書省傳開了。

有人道:“此事該去問太上皇。”

劉仁軌拍了拍桌案,道:“太上皇久居驪山行宮已有數年,不便打擾。”

張柬之離開了吵吵嚷嚷的中書省,這個地方總是新人換了舊人,依舊是吵吵嚷嚷的,幾十年了沒有變過。

一路走過了各個官邸,走出朱雀門,離開皇城一路走在朱雀大街。

按照平日裡的習慣,張柬之來到常年回來的一家食肆,拿出一個醋壺放在桌上,飢腸轆轆的他,先向店家要了一碟羊肉,再來一碗麪。

羊肉先端了上來,接着是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與一碗麪。

只是筷子剛要下去,眼前的這碗麪就被人奪走了,再一看自己的醋壺也被奪走了。

張柬之又擡頭一眼,見到了晉王與狄仁傑,還有裴炎。

裴炎正拿着醋壺往碗中倒着醋。

店家十分明事理地又遞上一碗麪,這幾位可不是一般的客人,又是熟客,而且知曉這幾位身份不一般。

張柬之又接過一碗麪,問道:“晉王殿下,你近來不是在洛陽嗎?”

李治吃着面道:“只有在長安纔有最好的鐵匠,當年在皇兄手中的那些工匠,手藝高超。”

說着話,李治拿出一根彈簧與一根帶着螺紋的榫卯,解釋道:“這兩樣東西,只有當年少府監的老工匠能造,回長安就是來找他們的。”

狄仁傑道:“長安的工匠手藝一直是最好的,擁有的工匠也是最多的,當年京兆府大力開設作坊,那時候給關中培養出了很多手藝高超的工匠。”

裴炎道:“懷英,你最近還在盯着慕容順嗎?”

“失蹤了,找不到他去哪兒了。”

“是死了嗎?”

狄仁傑吃着面道:“大概是還活着吧,不然慕容順的孩子們會告訴我的。”

“爲何?”

“他的孩子與我有聯繫,他們知道我在追查慕容順。”

張柬之剝開一頭蒜,分給了幾人。

圍着坐的四個人都尤其喜歡吃蒜,一口面一口蒜地吃着。

“聽說晉王妃近來……”

張柬之哪壺不開提哪壺,話還沒說完,就被狄仁傑在桌下踹了一腳。

張柬之這纔回神,咳了咳嗓子。

李治面色尷尬一笑。

其實誰人不知,晉王時常被妻子揍,剛聽說是被揍得很慘,也被管得很嚴。

都說這晉王造再多的船有什麼用?

回了家還不是被家中婦人打。

李治也很無奈,誰讓小武是皇姐的弟子,她有這靠山……李治當真是招惹不起。

裴炎詢問道:“近來運河如何了,兵部要過問。”

李治的造船事業對朝中的影響很大,也很重要。

就連當今陛下對這位叔叔也是十分依仗。

李治拿出一張圖,這張圖上所畫的就是運河路線。

現在的運河有一套新的運作方式,這個運作方式……是從新船打造開始的。

新船用蒸汽機的爐子驅動,而煤炭最多的地方就在遼東。

多數船到了涿州,裝滿了煤之後繼續南下,如此往返,將煤運送到了各地。

而且還有許多裝了爐子的船出海,他們去了遙遠的海外,近兩年纔開始陸續有人出海後,平安回來。

只不過他們都說海外沒有煤,不敢出海太遠。

“哈哈哈!今日諸位都在!”

忽聽一聲大笑,原本聽着晉王講述的幾人紛紛回頭看去,就見白方捧着一個酒罈子。

酒罈子被他重重放在桌上,朗聲笑道:“痛飲!”

“好!”裴炎大笑道:“不醉不歸。”

都是當年在西域共同吃過沙子的好兄弟,衆人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度過了這個春天。

松贊干布最終以唐禮葬在了吐蕃,按照規制上來說,這一場葬禮是將松贊干布當作大唐的大臣禮儀下葬的。

傳聞祿東贊在松贊干布的墓地前痛哭着。

有人說松贊干布或許在很多年前就該病逝,是在大唐治病之後才能活到現在。

祿東贊一直覺得他會比贊普先死,可祿東贊活到了九十多歲,依舊活得好好的。

之後的傳聞中,祿東贊離開了吐蕃,最後不知所蹤,不知道去了哪裡。

上元十一年,李承幹在驪山腳下見到了一個很有才的年輕人,這個年輕人叫做張九齡。

大唐依舊堅持着支教與科舉,今年的科舉尤爲熱鬧。

張九齡並不知道眼前這位老者的身份,對方的鬚髮灰白,黑髮與白髮夾雜。

對方的眼神十分有精神,面容與目光看起來該只有五十餘歲的模樣。

聽着張九齡講述着如今的朝政,這位少年人不停地誇讚着大唐對均稅而不均田的治國方略。

十六歲的張九齡笑着道:“若是能見到太上皇,此生也就無憾了。”

李承乾道:“你還沒到能夠科舉的年齡,恐怕還要支教兩年,在軍中歷練還要兩年。”

張九齡道:“無妨,二十歲入仕也可。”

“張九齡……九齡。”李承幹又問道:“爲何這般取名?”

張九齡在溪邊洗了洗手,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他背上了行囊與一衆少年人一起走向了長安城,走了兩步他忽然回頭,這位老者的談吐與見地不凡,與他談話頗有收穫。

張九齡又走回來,恭敬地行禮道:“待我科舉入仕,再來見過老先生。”

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208.第208章 大唐飛虎隊380.第380章 鄭公交代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359.第359章 天可汗的最後一戰210.第210章 長安大雨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371.第371章 虎牢關第326章 蘇亶家事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第121章 負重鍛鍊489.第489章 想家的吐蕃人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第551章 未來的數十年447.第447章 唐軍歸程第520章 戰前304.第304章 寒冬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第109章 指指點點第105章 被監視的太子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第14章 偏心的父皇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226.第226章 令人費解的變化337.第337章 “奇觀”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第126章 道長的成就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292.第292章 貞觀十四年第131章 折衝府第177章 遠大的理想第159章 父子春遊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第165章 難免的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466.第466章 連反賊都算不上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第13章 耿耿於懷201.第201章 西域傳說第81章 喜歡建房子的皇帝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247.第247章 意在掃平天山461.第461章 平生所願,位列凌煙閣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282.第282章 洛陽變故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第169章 願爲前鋒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第63章 小事上犯糊塗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第555章 也沒有物是人非第543章 吐蕃往事第76章 就孤最平庸第115章 各縣彈劾233.第233章 殿下很不滿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第328章 除了人只有人191.第191章 查到底269.第269章 蘇勖第77章 立冬宴席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第514章 驚蟄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第44章 到底是少年太子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第10章 太子的身心問題第84章 戰書487.第487章 唯纔是用第35章 越活越平庸第319章 處罰(感謝飯飯飯糰er的盟主)第74章 太子拜師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第104章 夕死可矣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第524章 同盟第83章 頡利的近況384.第384章 貞觀的從前503.第503章 老君山
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208.第208章 大唐飛虎隊380.第380章 鄭公交代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359.第359章 天可汗的最後一戰210.第210章 長安大雨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371.第371章 虎牢關第326章 蘇亶家事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第121章 負重鍛鍊489.第489章 想家的吐蕃人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第551章 未來的數十年447.第447章 唐軍歸程第520章 戰前304.第304章 寒冬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第109章 指指點點第105章 被監視的太子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第14章 偏心的父皇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226.第226章 令人費解的變化337.第337章 “奇觀”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第126章 道長的成就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292.第292章 貞觀十四年第131章 折衝府第177章 遠大的理想第159章 父子春遊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第165章 難免的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466.第466章 連反賊都算不上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第13章 耿耿於懷201.第201章 西域傳說第81章 喜歡建房子的皇帝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247.第247章 意在掃平天山461.第461章 平生所願,位列凌煙閣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282.第282章 洛陽變故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第169章 願爲前鋒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第63章 小事上犯糊塗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第555章 也沒有物是人非第543章 吐蕃往事第76章 就孤最平庸第115章 各縣彈劾233.第233章 殿下很不滿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第328章 除了人只有人191.第191章 查到底269.第269章 蘇勖第77章 立冬宴席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第514章 驚蟄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第44章 到底是少年太子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第10章 太子的身心問題第84章 戰書487.第487章 唯纔是用第35章 越活越平庸第319章 處罰(感謝飯飯飯糰er的盟主)第74章 太子拜師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第104章 夕死可矣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第524章 同盟第83章 頡利的近況384.第384章 貞觀的從前503.第503章 老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