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

他的嗓子其實很多年前就好了,但他一直將自己裝作一個啞巴,爲的就是能夠遠遠地看自家女主人一眼,而且只要他一直是個啞巴,他的女主人就會同情他。

他愛慕女主人,但不能表露出來,他假裝自己是啞巴,如此能夠得到女主人些許同情與更多的信任。

後來因一些田賦,也正是如今的范陽世家的盧氏,他們的勢力早已不如當年,家族內部很混亂,盧家的家主被逼死了,盧元被害死了,現在盧元的生母也死了。

“他們趕盡殺絕,連一個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懂的婦人都要殺。”

李義府聽完這個漫長又悲涼的故事,拍了拍這個啞巴的肩膀,道:“我還是不信任你。”

啞巴道:“嗯,你是給朝中查案的,不信任我是應該的。”

李義府又道:“你穿得這般單薄,不怕冷嗎?”

“我不冷。”

啞巴只穿着一件薄薄的麻衣,赤着腳,在這個大雪天也不覺得冷,更沒有顫抖。

啞巴道:“信交給你了,有什麼事需要我幫忙,就在河邊掛一個燈籠,我不知道崔仁師是不是還信任我,若我可以回到他身邊,也會給你送來消息。”

李義府接過信點頭。

“我走了。”他往來路走了兩步,道:“我就是崔仁師害死盧元的人證,也是有他要殺了夫人的證據,我可以指證的,若你們不敢殺,我去殺光他全家。”

李義府抱拳道:“多謝。”

若這個啞巴的書信爲真,這倒是一個巨大的突破口。

等對方走遠了,李義府這才帶着自己的左右回了住處。

在這裡還住着一個御史,是朝中的殿中侍御史杜正倫,“李御史,深夜奔走,是去哪兒了?”

李義府笑道:“無妨,只是出去散散心。”

杜正倫會意一笑,“隨口一問,你不用有這麼深的戒心。”

李義府與杜正倫,上官儀三人都在博州辦事。

相較於杜正倫,李義府更信任上官儀。

在李義府的認知中,他自己是東宮太子門下的人,上官儀也是東宮太子門下的。

唯獨這個杜正倫,他是陛下派來的人。

杜正倫飲下一口溫熱的酒水,道:“這案子,查到現在也沒有結果,就怕太子殿下將你我召回去,過問緣由,不知如何交代纔好啊。”

“無妨,晉王殿下與紀王殿下已回去覆命了。”

“你還留在博州,是爲了什麼?”

李義府低聲道:“當初在洛陽,我處置了一個世家子弟,那時候我還太過年輕,吃了不少虧,死了一個世家子弟,還因此差點引火燒身,現在我不會這麼衝動了,應該沉住氣,太子殿下有過交代,一個案子查個三五年也無妨,哪怕是十年,也不能放棄。”

杜正倫會意一笑,“傳聞,太子殿下練習箭術不分春夏秋冬,是一個很有恆心與毅力的儲君,如此儲君自然也希望朝臣如此。”

李義府拿過酒碗也飲下了一口溫酒。

洛陽,李承幹翻看着妹妹送來的圖表,笑到道:“河北原來有如此多煤礦。”

李麗質道:“是呀,妹妹翻看了河北各州府的縣誌。”

小武與小慧站在殿外,眼前是執掌國事的太子殿下,她們低着頭不敢去看殿下。

關中與洛陽的人口聚集,地方上就會出現資源短缺的問題,尤其是這個冬季。

“殿下,趙國公來了。”

李承乾道:“讓舅舅入殿。”

李麗質行禮道:“舅舅。”

長孫無忌走入殿內,也行禮道:“太子殿下,公主殿下。”

李承乾道:“河北的形勢,如何。”

長孫無忌作揖講述着如今河北的情況,這個情況說好也不是太好,說不好也還行。

隨着關中與洛陽的人口聚集,兩地人口接近五百萬,更不要說隴西與河西走廊,麗質的預想不錯,資源短缺的情況半年內就會出現。

言罷,李承幹問道:“如此說來,河北的支教工作很難進行?”

長孫無忌點頭,顯得有些挫敗。

李麗質道:“要支教就需要聚攏人口,各個州府要劃出聚集地,要聚攏人口,要安居就需要勞作,有生產與獲得。”

長孫無忌擡眼稍稍看了看,太子與公主殿下這對兄妹,又低頭不語。

說實話,在這件事上舅舅做得並不好。

當然了兄妹倆不能這般直接地說舅舅的不好,畢竟是晚輩。

小武聽着與徐慧站在殿外,聽着太子殿下與公主殿下,還有趙國公的商談。

在講述中,以往的煤礦是在世家大族手中,而現在朝中掃清了河北之後,要重新開始整理。

太子殿下要將這些煤礦全部歸入朝中管制,並且利用挖煤的勞動力來製造安居的環境。

大抵上,就是將人們聚集在一起,讓壯勞力出賣力氣挖煤獲得報酬,並且在煤礦地外設立民居,建設書舍,開始支教。

如此一來,人口重新聚集了起來,以前隱戶重新恢復戶籍之後,也就不會再次成爲流民。

一個章程大致有了,長孫無忌便去安排文書。

當風雪停歇的時候,李承幹帶着李治與李慎走在洛水河邊,三兄弟準備釣魚。

李治道:“皇兄,姐對舅舅很不滿。”

“嗯,知道。”

李慎勸道:“晉王兄不要說得這麼大聲。”

他勸着又看向護衛在一旁的柴哲威。

柴哲威背過身不再看這邊。

治理河北的事上,舅舅確實辦得不夠出色,誰讓舅舅一直都是維穩一派,他一直在避免出現更大的變動。

麗質對這位舅舅的不滿不是一天兩天了。

舅舅的能力可圈可點。

就算能力再差,河北的事依舊要交給舅舅去辦。

因舅舅年少時是父皇的布衣之交,又是母后的兄長,他是對李唐最忠心的人。

如此人物,在朝中身居要職,也只能多多依仗舅舅。

兄弟三人將魚竿放入河中,安靜了良久。

天空是蔚藍的,見不到什麼雲彩,但也感受不到什麼暖意,天氣依舊寒冷。

李承幹提着魚竿,坐在河堤邊。

“太子殿下,蜂窩煤送來了。”

李承幹扭頭看去。

李慎也側目望去,道:“咦?這不是小福用來燒菜的煤嗎?”

“嗯,往後這就是河北各地要生產的煤。”

李慎又道:“弟弟幫小福嗮過蜂窩煤,要用盤子將煤壓成這樣,很辛苦的,特別累。”

大唐的蜂窩煤是用黃泥與煤,還有炭粉製成,在未來這會是創造許多就業位置與賦稅的重要資源。

其實關中也有煤礦的,現在關中的煤礦不打算動。

並且在以後,是不是要大規模開採,還是說要維穩發展,還兩說。

是現在要節約開採,還是爲了人們更好的生活大規模的開採,這多半會在朝中會成爲一個十分漫長的議題。

“太子殿下,御史李義府奏報。”

李承幹讓人將奏報拿來,看着他在博州的進展。

李治道:“皇兄,治打算再去博州。”

“什麼時候動身?”

“明天就去。”

“不在洛陽過元宵了?”

李治本就沒興致釣魚,他將魚竿放在地上,起身道:“若博州的諸事不平,弟弟在洛陽也難以心安。”

李慎看着遠方不語。

李承乾道:“去吧。”

“謝皇兄。”

“母后給你們準備了新衣裳,至少穿着新衣裳去。”

聞言,李治心頭一熱,重重點頭。

看了李義府的奏報,李承幹也沒興致繼續釣魚了,他在奏報上說得並不多,好在案子有了頭緒。

可李義府顧及對方反撲,除了在奏章上所寫的內容,沒有對任何人再說過這些事,他打算暗中繼續調查,爭取一網打盡。

翌日,李治與李慎穿着一身新衣裳又離開了洛陽。

谷那律又一次送來了書卷,這一次他讓步很多,在書卷中增加很多關於社稷的話語。

這位老先生希望教化世人,希望人們能夠恢復禮法。

同時,李承幹不得不讓老先生在書中增加一些保護國家,爲國爲社稷言語。

倒不指望這卷書能讓多少人爲社稷揮灑熱血,只希望人們心中更加堅定保衛家國的信念。

這卷書與世家的理念是相互衝突的,可以說是針鋒相對的。

以世家爲核心,與宗族與個人利益爲主的理念不同,這卷書更注重國與社稷,以及個人命運與社稷之間的關係。

至此就算是成書了,李承干將這卷書交給了蘇婉,讓她交給武功縣士族抄錄,並且先在關中傳播,讓涇陽的造紙作坊開始印書。

蘇婉問道:“殿下,這卷書加上老先生的名嗎?”

李承幹頷首道:“要加。”

“嗯,妾身這就給家中書信。”

太子的政令送出皇宮,送到了崇文館,封谷那律老先生爲諫議大夫,參議朝政,兼領崇文館,弘文館,四方館,賜萬錢。

而谷那律老先生的這卷書,賜名貞觀書。

遼水以東,安市城內,天寒地凍的遼東地界可謂是滴水成冰。

城內燒着不少的火堆,有一隊士兵吃力地拖着一塊冰而來,他們將冰塊敲碎之後放入鍋中煮,煮化了之後,將水煮沸,喝下一口溫暖腸胃與身體。

安市城內的三萬唐軍,絕大多數都穿着棉衣,圍着火堆坐成一圈。

今天的天氣晴朗了,李世民穿着臃腫的棉衣走出城樓,望着遠處的一片白茫茫。

蘇定方與李道宗站在陛下的身邊。

在冷風中,人不住地打顫。

李道宗道:“陛下,我們將戰馬都養在了馬廄,馬廄很溫暖,戰馬不會凍死的。”

李世民道:“軍中糧草如何?”

蘇定方回道:“糧草充足,幽州又送來了十萬石糧草,軍中不缺糧食。”

李世民見到有站在城牆上的士兵,他們的鬍子上都有些冰渣,勸道:“換防吧。”

“喏。”

一隊士兵換了下去,另一隊士兵換上。

李世民的目光看向遠處,白茫茫的一片平原上見不到高句麗的兵馬,“也不知道高句麗凍死了沒有。”

李道宗稟報道:“回陛下,末將聽聞高句麗的兵馬都在烏骨城。”

烏骨城就在安市城以東,雙方隔着一片山林。

當初陛下聽聞高延壽與高慧真帶了十五萬大軍,那時候陛下甚至還有些興奮。

說來也是,遼水敵軍,確實不夠殺的。

“陛下,皇后書信。”

李世民接過侍衛送來的書信,站在寒風中正看着。

蘇定方與李道宗自覺退下。

看着觀音婢的字跡,李世民的臉上又有了笑容,看着書信上所寫的趣事,孫子與孫女又年長了一歲,他們現在已學會用筷子了。

小於菟還是老樣子做什麼事都不專心。

承幹近來與谷那律老先生辯經,並且還著了一卷書。

看到這裡,李世民笑着在冷風中吐出一口熱氣,與承幹辯經?

這與自找苦吃無異。

且說他老先生就算德高望重,可承乾的學識之淵博,又豈是這位老先生可以小覷的?

別看承幹現在只有二十歲出頭的年紀,他教出來的孩子可都是國子監的夫子,都要瞻仰。

他的弟弟妹妹就已是這般,承乾的學識不知到了何種境界。

信中又說起了河北各地的事,以及近來承幹抱怨宗室諸王不來洛陽朝賀太上皇與太子。

李世民只是輕鬆笑笑沒有多言。

將家書送入懷中,李世民又走回了城樓,讓人準備筆墨,寫了一封回信,讓人送去洛陽。

餘下的時間,皇帝親自巡視城防,與衆將士共同用飯,甚至還能說一些家常。

言語中將士們都在想念家人,當皇帝說起也想念在洛陽的家人,還有在洛陽還年幼的孫子孫女。

將士們聞言,甚至有人落淚。

一直以來高高在上的皇帝,現在竟也如此地親近,也與他們一樣在思念家人。

遼東的天氣晴朗了幾日,冰雪也有了消融的跡象。

李世民道:“如今是什麼時日了?”

李道宗道:“回陛下,現在關中應該是年關了。”

這一戰拖得太久了,李世民望着藍天上的晴朗陽光,道:“天氣暖和了不少,高延壽的大軍有異動嗎?”

435.第435章 哪家皇帝遇不到反賊?423.第423章 江邊415.第415章 他們欺君了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371.第371章 虎牢關第110章 涇陽的葡萄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第566章 太子的團隊第158章 講學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第95章 合力撈魚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283.第283章 吃什麼長大的360.第360章 歸心501.第501章 飛雪與麻煩第566章 太子的團隊第117章 善意的話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第2章 “人肥”第517章 大宛379.第379章 歸長安第109章 指指點點第16章 德智體美1.第1章 太子殿下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376.第376章 封禪第130章 請你道歉第68章 孤有進步嗎?第64章 父皇的權力巔峰伊始409.第409章 今有唐人種樹460.第460章 再無鄭公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第96章 以前的事第172章 精氣神482.第482章 埋入土中的過往78.第78章 解氣?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228.第228章 明達的修行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375.第375章 登泰山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第12章 等暖風來478.第478章 臣慚愧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第67章 熱情的滿朝文武(加更)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第513章 華清宮第572章 長安再見第35章 越活越平庸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第97章 謠言第137章 波斯奇物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379.第379章 歸長安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第85章 兵馬未動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第181章 老師家事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第151章 想要“強權”的太子435.第435章 哪家皇帝遇不到反賊?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第169章 願爲前鋒501.第501章 飛雪與麻煩第6章 小女徐慧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第101章 東宮爭吵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279.第279章 清查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424.第424章 重逢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309.第309章 發兵第176章 唐人的城368.第368章 新設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451.第451章 再見了,玄奘190.第190章 下蛋了233.第233章 殿下很不滿297.第297章 西征歸來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第150章 仗義出手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
435.第435章 哪家皇帝遇不到反賊?423.第423章 江邊415.第415章 他們欺君了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371.第371章 虎牢關第110章 涇陽的葡萄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第566章 太子的團隊第158章 講學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第95章 合力撈魚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283.第283章 吃什麼長大的360.第360章 歸心501.第501章 飛雪與麻煩第566章 太子的團隊第117章 善意的話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第2章 “人肥”第517章 大宛379.第379章 歸長安第109章 指指點點第16章 德智體美1.第1章 太子殿下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376.第376章 封禪第130章 請你道歉第68章 孤有進步嗎?第64章 父皇的權力巔峰伊始409.第409章 今有唐人種樹460.第460章 再無鄭公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第96章 以前的事第172章 精氣神482.第482章 埋入土中的過往78.第78章 解氣?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228.第228章 明達的修行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375.第375章 登泰山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第12章 等暖風來478.第478章 臣慚愧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第67章 熱情的滿朝文武(加更)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第513章 華清宮第572章 長安再見第35章 越活越平庸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第97章 謠言第137章 波斯奇物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379.第379章 歸長安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第85章 兵馬未動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第181章 老師家事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第151章 想要“強權”的太子435.第435章 哪家皇帝遇不到反賊?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第169章 願爲前鋒501.第501章 飛雪與麻煩第6章 小女徐慧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第101章 東宮爭吵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279.第279章 清查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424.第424章 重逢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309.第309章 發兵第176章 唐人的城368.第368章 新設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451.第451章 再見了,玄奘190.第190章 下蛋了233.第233章 殿下很不滿297.第297章 西征歸來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第150章 仗義出手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