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

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

李麗質整了整自己的衣袖,又一邊將自己的長髮在後腦束起來,走來低聲道:“皇兄?”

正在看着作業的李承幹稍稍點頭。

“今天想帶着弟弟妹妹去看看母后。”

“東宮與立政殿也就幾步路,她們平時不走動嗎?”

“偶爾也會去,去多了母后與父皇又覺得煩,一家人好久沒有一起用飯了。”

李承幹放下手中的作業,揣着手思量。

李麗質道:“皇兄也一起去嗎?”

李承乾點頭道:“下了早朝,孤與你們一起去吧。”

李麗質欣喜一笑,她高興地去與弟弟妹妹說這個消息。

天邊剛剛亮堂,朝中各部的官吏都等着承天門打開,褚遂良剛剛走到門前,承天門也正好大開。

滿朝文武沉默地走向太極殿。

褚遂良又看到一旁的岑文本,便低聲道:“聽說了嗎?”

岑文本蹙眉道:“聽說什麼?”

“自從今年夏天,許敬宗任職京兆府少尹,他如今對各縣的縣丞極爲嚴苛,各縣忙得苦不堪言。”

岑文本回頭看了看御史臺的隊伍,“御史臺知道這件事嗎?”

褚遂良道:“御史臺知道,可監察御史馬周卻說,京兆府並無強徵民力,而且各縣縣丞也應該聽從京兆府安排。”

岑文本一手拿着笏板,一手提着袖子,“既然如此,你我有何可議論的?”

“可許敬宗是太子門下的人,現在太子對各縣如此嚴苛,有人說將來太子殿下也會對待朝中各部。”

李恪與李泰也走在早朝的隊伍中,聽着前方兩人低聲交談,聲音不大,勉強能夠聽到。

岑文本道:“褚侍郎未免太過杞人憂天了,只要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太子殿下從未爲難過人。”

褚遂良嘆息一聲,“但朝中難免有人議論太子。”

“若太子在意這些議論,早就一改作風了。”

衆人紛紛走入大殿,李恪與李泰的腳步很慢,一直走到自己的位置上,還是沉默不語。

在零星幾個臣子眼裡,以往向來開朗的魏王殿下也變得沉默寡言。

大概過了半個時辰,羣臣差不多都到了。

太子殿下這才邁着不徐不疾的腳步而來,而後站在了朝班最靠前的位置。

隨後,太監的一聲高喝,陛下也就到了。

今天的早朝內容很簡單,中書省稟報了各地的賦稅情況,對此朝中對各地賦稅徵收不全的情況,還是很頭疼。

等早朝結束之後,李承幹就見到了妹妹李麗質與東陽已經等在了殿外。

“皇兄。”她與東陽欠身一禮。

李承乾道:“弟弟妹妹都已過去了嗎?”

李麗質回道:“都送去立政殿了,就等着皇兄與父皇了。”

其實中秋早就過去了,而現在的唐人更重視上元節,冬至或者是除夕這些節日。

李承幹看向一旁有些拘謹的李泰與李恪道:“一起去吧。”

“喏。”兩個弟弟齊齊點頭,跟在了皇兄身後。

李泰的腳步並不快,一路上都是低頭不語的,好似心事很重。

李承乾的腳步忽然停下,低聲道:“你近來總是心緒不寧。”

李泰回道:“近來編撰括地誌,頭緒很亂。”

“有空出去走走,散散心也好。”

看着皇兄和善的笑容,李泰道:“會安排的。”

李麗質與東陽走在最前頭,距離立政殿更近了,腳步也快了許多。

就快要走到立政殿,也遇到了剛剛下朝正在走來這裡的父皇。

“父皇!”

兄弟姐妹幾人紛紛行禮。

父子倆相視一眼,彷彿一切盡在不言中。

李承幹提了提領口,示意道:“伱們先去母后那兒。”

李麗質領着妹妹應聲,先一步走入立政殿。

李世民看着還站在一旁的李泰與李恪,目光最後落在站在最前方的這個兒子身上。

李泰與李恪低着頭,侷促得有些雙手不知往哪裡放。

平時面對父皇也沒有這麼侷促,而是因皇兄與父皇站在一起的時候,也不知道爲什麼,心裡就是提不上氣。

李世民道:“聽說近來關中各縣對京兆府的言語很多。”

“嗯,京兆府的工作任務挺繁重的,各縣需要發展,就需要更多的人才。”李承幹又道:“說實話,兒臣對父皇乃至爺爺安排的那些縣丞不是很滿意。”

李世民道:“你對哪些人不滿意。”

李承幹稍稍擡首道:“絕大多數都不滿意。”

李泰神情失落,不知道爲什麼,這兩年皇兄走得越來越遠,當弟弟的也只能望其項背了。

李世民繼續走向立政殿,又道:“難道你要將他們都換了?”

李承幹跟上腳步道:“如果可以的話。”

錯愕地停下腳步,李世民回頭看了一眼這個兒子,沒想到他還真想換,一邊繼續走着道:“這些縣丞都不容易。”

“父皇,誰都不容易,在治理一方鄉民的事上哪有容易二字。”

又被這個兒子嗆了一句,只好再問道:“青雀,恪兒,你們也是這麼想的嗎?”

李恪先是行禮,“父皇,兒臣以爲皇兄所言不錯。”

李泰作揖行禮,“兒臣也以爲這種事情不能遷就。”

想着今天兒女都來立政殿用飯,李世民抱着不和他計較的心思,繼續朝着立政殿走着。

走入立政殿內,便見到這裡的一片歡聲笑語。

李麗質牽着小兕子的手走來。

瞧着這個小妹妹跑到面前,她看了看父皇,又看了看皇兄,猶豫了好久。

李世民面帶笑容看着女兒。

小兕子又朝着這個皇兄伸手。

李承乾笑着抱起這個妹妹,笑着問她,道:“兕子你又重了不少。”

小兕子的胖手抓着皇兄的衣領,也沒有言語,而是咧嘴傻呵呵笑着。

李世民在一旁坐下,心中不免有些失落,目光看着殿內,不論是麗質還是東陽,小兕子。

這些孩子都圍着承幹轉。

長孫皇后道:“其實小兕子還是很靈醒的,她知道了那些好吃的飯菜都是東宮送來的,還會帶一些玩具來,因此與兄長姐姐很親近。”

說着話,小兕子拿着撥浪鼓,不停地搖晃着。

李世民喝着茶水,道:“近來與各家女眷走動得如何?” “都沒有合適的。”

“那就再等等,他才十六歲,他的事不用着急。”

長孫皇后笑看着一羣孩子,神色平靜地道:“陛下,承幹身邊有這麼多的弟弟妹妹,他的妻子多半不容易。”

李世民頷首拿起一旁的糕點,一口一口吃着。

正與丈夫說着話,皇后回神看去的時候,也不知道有沒有聽進去這些話。

李治問道:“皇兄郭駱駝很厲害嗎?”

李承乾道:“他當然是個很厲害的人。”

“可是聽說他長得不好看。”

話音剛落,李麗質拿起一旁的小錘子敲在他後腦上。

李治痛得一縮脖子,道:“皇姐!”

“還記得皇兄與我們說過的故事嗎?不許這麼評價他人。”

“嗯。”李治委屈地點頭。

其實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以前有一隊行腳的商人,他們從遙遠的嶺南來到北方做買賣,買賣成功之後去了一家酒肆。

其中有個長相醜陋又不善言辭的人,時常被同行的人取笑。

領頭人要他表演歌舞,那位不善言辭的人不會歌舞,但他說能說出一路走來每個地方的地名。

大家又開始嘲笑他。

於是,他從走出家門開始,說着一路上路過的每個地方。

衆人觥籌交錯地依舊嘲笑他,可過了半個時辰,他依舊在講着地名,有人拿出地圖發現他所背的每個地名都沒錯。

再之後,沒人嘲笑他了,甚至嘲笑他的人爲自己的輕浮,感到羞愧。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也是一個經過改動過的故事。

經常給弟弟妹妹講故事,如果有空,東宮可以將這些故事裝訂成冊,販賣到關中各地。

如此一來,大唐就有了許多深刻的小故事。

飯桌上,有紅燒肉,還有醬牛肉,蘆筍與鹹鴨蛋,一條蒸魚……

李承幹又問道:“爺爺沒來嗎?”

李麗質回道:“爺爺說來了立政殿就喝不了葡萄釀,而且今天應公他們會去看望爺爺,就不來了。”

李慎伸了伸手,指着一碗烤鴨,道:“皇兄,我想吃這個。”

李承幹又站起身,夾起一個鴨腿放入他的碗中。

“皇兄,妹妹想吃甑糕。”高陽委屈地道。

“吃飯就吃飯,現在不許你吃甑糕。”李麗質叮囑了一句。

高陽只好委屈地吃着包子。

知道最近東陽與汝南吃不了生冷的,李麗質又給她們兩人舀了熱湯。

長孫皇后微笑地看着兒子與女兒們,如果這頓飯能夠讓孩子多吃片刻,那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李世民坐在上座喝着酒水,看着承幹給一羣孩子佈菜,這個家都在圍着他轉。

太子殿下與長樂公主是最清楚這羣弟弟妹妹的生活習慣,所以照顧起來也是很順手的事,弟弟妹妹的小習慣小毛病都很清楚,都已經養成習慣了。

就連身體狀況,李麗質也一清二楚,最近稚奴睡覺總算是不磨牙了,李慎的睡相也改善了許多。

這都是長久照顧出來的。

這頓飯吃得忙碌且溫馨,飯後孩子們又在玩着擊鼓傳花的遊戲。

長孫皇后與幾個宮女收拾着碗筷。

李承干與李恪,李泰站在一起,兄弟三人低聲說着話,也不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麼。

最近皇帝迷上了一個拼圖,皇帝的拼圖是巨大的且高端的。

這幅巨大的拼圖所畫的便是整座長安城,南北十街,東西十一街,共九十九坊,皆在圖上。

長安城還有很多沒有修好的坊市,因此有些街道也還沒出現在圖上。

就連拼圖也都是玉片製成。

長樂公主是最先開始玩拼圖的。

現在陛下也喜歡玩,便讓工匠做了這麼一幅巨大的拼圖,而且陛下這麼一坐,有時候就是安靜的一整天。

李治與李慎人手一隻柿子,目光看着父皇將一個個細碎的拼圖放在一塊木板上,坐在一旁好奇看着。

眼看父皇要放錯了,李慎道:“父皇應該放這裡。”

看兒子所指的板上的一個位置,李世民訝異片刻,而後將碎片一放,端詳後暗想還真是。

李慎話語聲很輕,嘴裡還嚼着柿子,道:“父皇這邊也錯了,這塊應該放在最上面的。”

聞言,李世民又改了改,發現真是放錯了。

這張巨大的拼圖多數都是線條,沒有顏色,所以很容易出錯。

陛下喜歡經過幾天時間,將這張巨大的拼圖完成後的成就感,現在已經命人在做八百里秦川,整個關中的地圖拼圖了。

那會是一張更龐大的拼圖。

李世民驚訝於兒子的指點,沉聲道:“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李慎回道:“父皇的拼圖東宮也有呀,父皇讓工部做的時候,皇兄吩咐給東宮也做了一份。”

想到現在的工部侍郎是徐孝德,他身兼東宮長史,是李承乾的東宮屬官,吩咐這些事倒是說句話的事。

李治道:“父皇有所不知,皇兄說慎弟的記憶力很好,尤其是對圖形與圖畫的記憶,東宮的拼圖比賽他一直都是第一名。”

聞言,李慎驕傲地笑了笑,很有義氣地用手臂撞了撞身邊的皇兄。

李治會意暗暗點頭。

“稚奴?”

聽到父皇喚自己,李治從嬉笑中回過神,道:“兒臣在。”

“慎兒有他自己的擅長,你有嗎?”

“兒臣……”李治苦惱地撓了撓頭。

“皇兄很會吃。”李慎很不仗義地說了一句話,而後又跑開了。

李治氣得突然站起身,怒道:“休走!”

因爲這兩個孩子跑動起來,小兕子也跟着跑,一時間立政殿內亂糟糟的。

殿外,李承干與李泰,還有李恪說着話。

“皇兄覺得括地誌還需要加入各地的水土與氣候嗎?”

李承幹又叮囑道:“青雀啊……”

李泰恭敬道:“皇兄請講。”

“孤近來發現李淳風道長黃道渾天儀,設計一種叫經緯的說法。”

“經緯?”

李承乾點頭道:“孤近來看了李道長關於經緯的書籍,在他看來經緯是圍繞着大地的,測算從地平到星宿的距離,從而確定經緯,既能判斷南北,也能夠測算地點。”

366.第366章 請英公相助第167章 夏收339.第339章 議東征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446.第446章 寒風367.第367章 看洛陽第19章 他們越反對,它就越光芒萬丈346.第346章 眼光要長遠436.第436章 老將292.第292章 貞觀十四年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第323章 新爺孫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第33章 孫神醫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436.第436章 老將434.第434章 再遇金幣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503.第503章 老君山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458.第458章 美麗的雨景第121章 負重鍛鍊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第80章 漠北恩怨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473.第473章 富貴與家275.第275章 朝臣榜樣褚侍郎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第64章 父皇的權力巔峰伊始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267.第267章 蘇亶259.第259章 來長安的祿東贊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第150章 仗義出手426.第426章 比二郎更有野心的皇帝462.第462章 北征的突厥大將軍367.第367章 看洛陽183.第183章 識大局第93章 苦惱的舅舅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第168章 一夜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第105章 被監視的太子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491.第491章 不過年的文臣武將們458.第458章 美麗的雨景第325章 佳節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340.第340章 爲過去,也爲將來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458.第458章 美麗的雨景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164章 這世上的事難不住太子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第80章 漠北恩怨279.第279章 清查第556章 乾慶十五年459.第459章 他去了何方第553章 只需成功一次310.第310章 高效的朝政行爲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207.第207章 演武第519章 待價而沽第27章 長安傳聞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第62章 對錯411.第411章 又來賠罪的老丈人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493.第493章 李孟嘗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第56章 告老辭官第162章 小公主與李道長337.第337章 “奇觀”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第536章 成了傳說
366.第366章 請英公相助第167章 夏收339.第339章 議東征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446.第446章 寒風367.第367章 看洛陽第19章 他們越反對,它就越光芒萬丈346.第346章 眼光要長遠436.第436章 老將292.第292章 貞觀十四年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第323章 新爺孫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第33章 孫神醫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436.第436章 老將434.第434章 再遇金幣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503.第503章 老君山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458.第458章 美麗的雨景第121章 負重鍛鍊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第80章 漠北恩怨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473.第473章 富貴與家275.第275章 朝臣榜樣褚侍郎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第64章 父皇的權力巔峰伊始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267.第267章 蘇亶259.第259章 來長安的祿東贊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第150章 仗義出手426.第426章 比二郎更有野心的皇帝462.第462章 北征的突厥大將軍367.第367章 看洛陽183.第183章 識大局第93章 苦惱的舅舅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第168章 一夜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第105章 被監視的太子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491.第491章 不過年的文臣武將們458.第458章 美麗的雨景第325章 佳節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340.第340章 爲過去,也爲將來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458.第458章 美麗的雨景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164章 這世上的事難不住太子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第80章 漠北恩怨279.第279章 清查第556章 乾慶十五年459.第459章 他去了何方第553章 只需成功一次310.第310章 高效的朝政行爲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207.第207章 演武第519章 待價而沽第27章 長安傳聞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第62章 對錯411.第411章 又來賠罪的老丈人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493.第493章 李孟嘗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第56章 告老辭官第162章 小公主與李道長337.第337章 “奇觀”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第536章 成了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