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第406章 少年才子

第406章 少年才子

待這孩子離開之後,上官儀這才收起了笑容,放下了碗筷。

李義府神色凝重道:“賓王是青州縣令的孩子,就算是落魄至此,也不該到處奔波的。”

上官儀端正坐好,又道:“他爹是個好官嗎?”

“嗯。”

“那又何至於此?”

在兩淮走動了半年,李義府說起了關於這孩子從前的事,這些事也都是聽駱賓王自己說的,至於他的母親……卻對以前的事隻字未提。

從這個孩子口中得知,他爹當年是個爲官清廉的人,駱賓王小時候還作了一篇詠鵝的詩作。

這首詩作很不錯,但即便是縣令之家,家境貧寒,這也算是個苦寒出身的孩子。

在他父親過世之後,他的母親只能帶着他到處奔波,而貧寒門第的他家,家中也沒有多少銀錢。

現在的駱母還只能做一些閒散的活謀生。

聽李義府還說,這些天也是他在接濟駱賓王母子兩人,上官儀長嘆一口氣。

李義府道:“用了這頓飯,我們就着手眼前的事。”

上官儀坐在一旁沉默不言,安靜地看着他用飯。

誰讓現在的陛下,最喜歡的事,就是抓出國家的蟲豸。

當初李義府身爲御史,身邊只跟了五個官兵,就這麼來了揚州,來調查崔仁師的案子。

那個啞巴的死讓李義府心中依舊有愧疚,也是他一直放不下的心結。

因當初在洛陽抓了的那幾個世家子弟,李義府學到了教訓,做事應該想周全些。

正是因爲這份謹慎,在博州處理案子時,卻讓啞巴丟了性命。

上官儀低聲道:“啞巴的死並不是你的錯,他報仇了,殺了崔仁師。”

李義府快速地將碗中的飯菜吃完。

上官儀知道現在勸他沒用了,他心中的怒火早就被點燃了。

用罷飯食,李義府重新穿上了御史的官服,官服整潔又安靜,衣裳上還有摺痕,看起來是折起來存放了很久。

推開家門就見到了駱賓王正在呵斥着幾個稍大點的孩子。

見狀,李義府笑道:“這孩子疾惡如仇。”

上官儀道:“你教的?”

李義府搖頭道:“他似乎自小就是這樣的。”

上官儀又道:“跟你說個故事吧。”

“什麼故事?”

“一個有關梁祝的故事。”

故事娓娓道來,兩人走在揚州的大街上,正是黃昏天下,兩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長。

一個有關門第與門閥,還有嫁娶的故事聽在耳中。

李義府問道:“這是現在長安興盛的故事嗎?”

上官儀搖頭道:“長安的大多數人,都是不喜這個故事的。”

“原來如此。”

上官儀又問道:“你說當年兩晉之後,真的有這樣的一對人嗎?這個故事聽起來像是真的。”

李義府道:“自武德,貞觀兩朝以來,皇帝不是一直在阻止門閥與世家之間的聯姻嗎?可一道旨意能夠改變什麼?終究是如今的陛下英明,五百名御史下江南,門閥世家是最講禮義廉恥,可禮義廉恥對他們來說是最沒用的東西,對付他們還是要用刀,要用火。”

這人依舊是這套說辭,上官儀早就習慣了。

入夜之後,兩人來到揚州的一處縣衙,在幾個御史面前放着堆積如山的卷宗。

那縣官姓謝,正氣度不凡地站在這裡。

杜正倫道:“這個縣官自稱是謝靈運的後人。”

聞言,上官儀瞭然點頭,謝靈運是寫在晉書上的名仕,又是一位名仕之後。

李義府道:“又不是當年王與馬共天下的王,現在也不是當年。”

謝縣令笑着道:“老夫家的門第的確不如當年的大族。”

李義府笑容又僵硬了幾分,又道:“可有宗族譜啊?”

“家裡是有的。”那個縣令又道:“其實呀,聽聞朝中御史要來,揚州各地都很緊張,也不知道諸位來這裡做什麼,是爲了什麼?”

上官儀笑呵呵道:“自然是爲了查案,當年崔仁師不明不白死了,江左各地的田賦又模糊不清,自然要查個明白。”

謝縣令又道:“聽聞如今長安與洛陽富裕,這朝中想來也不缺這些賦稅,我們兩淮各地,自然是忠心皇帝的。”

杜正倫翻看着卷宗又道:“可陛下有命我們不得不來呀。”

“諸位下官聽聞如今新帝登基,這位新帝與河間郡王走得很近?”

杜正倫錯愕道:“這你也知道?”

“下官還是能打聽到一些長安的消息,當年李孝恭治理山南道,下官就在巴蜀爲官,當年爲了號令巴蜀各地,李孝恭用了不少金銀收買我等下官也收了不少。”

說着話,這個縣官又面帶笑容。

杜正倫心中大致有了些明悟,不過那都是武德年間的事,那時候天下還大亂,只能說是爲了一時的時局收買人心。

見眼前的御史都不搭理自己了,這位謝縣令走到了縣衙後院,擡頭看着夜空道:“當年楊廣三下揚州,現在的皇帝又派這麼多御史來揚州,這揚州何時才能太平呀。”

這羣御史是辦事很得力的人,他們每天只用睡三兩個時辰,並且吃住都在縣衙內,輪流查閱着歷年的卷宗,數日內不停歇。

杜正倫收到了彙總的賬目,遲疑道:“沒錯嗎?”

“回杜侍郎,這田冊與賦稅進出乍看之下確實不錯,但我們用朝中新用的收付記賬法,一查便能夠查出問題。”

杜正倫朗聲道:“來人,將這個縣令拿下!”

“喏!”

幾個官兵上前就將謝縣令按下了,對方還咋咋呼呼說這些賬目與他無關,他是貞觀五年才調任揚州的。

杜正倫可不管這些,他繼續吩咐道:“揚州王家,拿人!”

“喏!”

李義府領着一羣人快步走出了縣衙,大聲吩咐道:“告知吳王殿下,拿下揚州的城門,任何人不得隨意出入。”

“喏!”

得到消息的李恪,其實早有準備,每天都安排人記錄着出入揚州城的人。

現在的揚州的城防皆在李恪手中,如今正坐在城樓上,與一個王家的將軍對峙着。

地上還有一截砍斷的手臂,正血淋淋的。

李恪問道:“王將軍,我倒是要問問你,你到底是揚州的守備將軍,還是王家的家將?”

對方已被砍斷了一條手臂,只剩下了呼吸的力氣。

站在後方的李治與李慎也被吳王兄突然的砍人舉動嚇了一跳,再一想又不那麼怕了,吳王兄是在戰場上廝殺過的,這點事還真不算什麼。

“報!吳王殿下,揚州各處官兵皆已拿下。”

李恪笑着頷首道:“好。”

揚州城外,李義府帶着一千兵馬已來到了王家的一處莊子外。

王家出自琅邪王氏,是王羲之的一支,世代公卿。

也是當年王與馬共天下的第一望族。

王謝兩家,六朝豪族。

或許一百多年後,當劉禹錫再次來到烏衣巷,也不知道他還會不會寫那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只不過眼前的莊子是王家的一支而已,李義府深知自己還要在江南兩道留許久年月。

夜色下,衆人策馬來到這處莊子前。

但兵馬剛到這裡,就被一羣民壯攔下了。

李義府拉住繮繩,一手拿着皇帝的旨意,腰間還配着長刀,他愣住馬匹喝道:“各位鄉里,我們只拿王家,與你們無關。”

誰知,一衆鄉民跪在了地上,一個年邁的老者上前道:“這位將軍,王家不能冒犯呀,沒了他們,我們該怎麼活啊。”

聽到這番話,李義府眉眼直跳,他翻身下馬道:“這位老人家,他們兼併土地,瞞報賦稅,還涉及人命案子,我們是朝中來的官吏,待我們收拾了王家,田地還會還給你們的。”

可這位老人家依舊跪在地上,不停地磕頭。

後方還跪着上百個鄉里。

李義府大喝道:“別磕了!”

隨即幾個官兵,上前拉起了這個老人家。

李義府一個接着一個踢翻跪在地上的人,道:“誰讓你們跪了!我們是來給你們清查田畝的,你們爲何要爲賊叫屈!”

人羣中,忽有一個壯漢暴起,那人拿着一根魚叉,衝上來,就要刺向這個爲首的官吏。

李義府看着對方的魚叉刺來,眼神中逐漸沒了溫度,一雙眼眸也冷了下來。

箭矢聲從後方傳來,呼嘯而過的箭頭從李義府的身後穿過,帶着尖銳地呼嘯聲,刺入這個壯漢的肩膀。

對方吃痛就倒在了地上。

李義府回頭看向身後那位射箭的士兵。

那士兵抱拳行禮,道:“我等奉軍令,護李御史周全。”

看着眼前的跪在地上衆人,李義府擡頭看去,見到了高處建設的那座宅院,那是一片極奢華的宅院。

深吸一口氣,李義府又踹開一個跪在地上的漢子,揮袖道:“圍了那宅院,但還有阻攔,殺無赦。”

“喏!”

唐軍齊聲響應,衆人策馬而過,無視了這羣還跪在地上的鄉民。

夜色下,唐軍剛要接近這座宅院,就有勁弩放來,大軍險而又險地躲過。

李義府大呼道:“膽敢刺殺朝中,形同謀逆!王家反了。”

大軍呼嘯而起,朝着前方衝去,當年的唐軍橫掃天山,東征遼東,刀上的血還沒幹,慈悲從來不是唐軍該有的品質。

今夜,這處王家的宅院內喊殺聲四起,他們所養的家兵被盡數砍殺,血從人家的高高門檻上溢流而出,流入了門外黑色的泥土中。

待天亮了,李義府重新走入這座宅院內,聽着爲首的一個年輕子弟講述。

李義府冷聲道:“你們的家主去靈隱寺出家了?”

“是……是的。”

眼看一旁的唐軍還要揮刀而下,李義府攔住道:“殺了浪費,陛下需要人手去西域種樹,全數押入揚州城,聽候發落。”

“喏。”

自兩晉以來,皇帝與世家之間的爭鬥持續了數百年,每一次爭鬥都是慘烈的,動輒夷三族,每一次都是屍橫遍野。

揚州城內,這裡比御史們初來時更蕭條了幾分。

上官儀看着眼前的印信,整個揚州城都已在自己手中,御史下江南的第一城拿下了,從此揚州成了一個御史說了算的地方,暫時是的。

其實早就料到,李義府這樣的人出手會是什麼樣子,城外的華貴宅子被拆了,並且以謀反罪論處。

狄仁傑坐在官衙外,疑惑道:“到底是誰這麼大膽子,敢朝着唐軍放勁弩。”

李治道:“肯定是他們自己人。”

十五歲的狄仁傑搖頭,他道:“誰都知道御史下江南了,各地望族應該是自保纔對,不該會在這個時候觸怒御史,若他們真想造反,就不該讓我們進揚州城,這裡面一定還有別的緣由。”

李治道:“要不……就是他們是蠢貨。”

李慎雙手枕在腦後,道:“望族之間也會互相傾軋的。”

狄仁傑頷首道:“紀王所言不錯。”

李治撓頭道:“太複雜了。”

待李義府稟報完事宜,他再一次走出官衙,三個小子齊齊住嘴,這人身上有很重的血腥味。

回到家中門口,李義府又見到了坐在門口的駱賓王。

“你在這裡做什麼?”

“先生,崔家的人又來了。”

李義府推開自己的家門,在青州也有崔家的一脈的人,不過他們與崔仁師無關。

青州的崔家是崔輯的後代,乃是清河一系,崔家的清河青州房。

駱賓王會漂泊至今,與他們一脈多少有點關係。

駱賓王道:“家母與他們爭吵,對方想要用金銀補償我們。”

李義府脫下了帶血的官袍,道:“收下了嗎?”

“家母說他們是壞人,我們家就算是餓死,也不會向壞人乞食。”

“嗯,很好。”李義府輕拍這個孩子的後腦道:“你有一個好母親。”

隱約還能聽到隔壁的抽噎聲,李義府疲憊地坐下來,他就坐在椅上閉上眼,聽着隔壁若有若無地抽噎聲。

崔家的人每來一次,這位婦人就要哭一次。

好在她是一個十分堅定的婦人,寧可帶着兒子漂泊在外,也不願意向崔家低頭。

“賓王啊……”

“學生在。”

李義府緩緩道:“你自小聰慧,七歲能作詩,但你要知道對付壞人,用言語和道德是沒用的。”

485.第485章 大唐的瑰寶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339.第339章 議東征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252.第252章 范陽案第169章 願爲前鋒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第165章 難免的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493.第493章 李孟嘗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489.第489章 想家的吐蕃人第16章 德智體美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第106章 互相“信任”的父子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第73章 “肥羊”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第81章 喜歡建房子的皇帝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第126章 道長的成就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第324章 勸諫與反問511.第511章 戰爭從未離開第321章 臂膀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第132章 豪傑依舊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293.第293章 治的建議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409.第409章 今有唐人種樹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第141章 陳倉縣尉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386.第386章 新年第86章 補貼與孝順第572章 長安再見第61章 迎接陛下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第562章 人生的意外第531章 只有利益第50章 天分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370.第370章 啓程封禪第16章 德智體美451.第451章 再見了,玄奘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447.第447章 唐軍歸程第570章 志不在此的人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441.第441章 塞人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458.第458章 美麗的雨景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233.第233章 殿下很不滿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304.第304章 寒冬267.第267章 蘇亶第150章 仗義出手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371.第371章 虎牢關第85章 兵馬未動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35章 越活越平庸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第327章 第二次發展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331.第331章 趙國公的憂愁420.第420章 戰象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223.第223章 軍中密奏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234.第234章 有陛下當年之風360.第360章 歸心212.第212章 堅韌的意志256.第256章 迂迴繞後
485.第485章 大唐的瑰寶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339.第339章 議東征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252.第252章 范陽案第169章 願爲前鋒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第165章 難免的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493.第493章 李孟嘗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489.第489章 想家的吐蕃人第16章 德智體美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第106章 互相“信任”的父子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第73章 “肥羊”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第81章 喜歡建房子的皇帝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第126章 道長的成就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第324章 勸諫與反問511.第511章 戰爭從未離開第321章 臂膀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第132章 豪傑依舊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293.第293章 治的建議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409.第409章 今有唐人種樹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第141章 陳倉縣尉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386.第386章 新年第86章 補貼與孝順第572章 長安再見第61章 迎接陛下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第562章 人生的意外第531章 只有利益第50章 天分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370.第370章 啓程封禪第16章 德智體美451.第451章 再見了,玄奘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447.第447章 唐軍歸程第570章 志不在此的人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441.第441章 塞人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458.第458章 美麗的雨景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233.第233章 殿下很不滿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304.第304章 寒冬267.第267章 蘇亶第150章 仗義出手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371.第371章 虎牢關第85章 兵馬未動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35章 越活越平庸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第327章 第二次發展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331.第331章 趙國公的憂愁420.第420章 戰象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223.第223章 軍中密奏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234.第234章 有陛下當年之風360.第360章 歸心212.第212章 堅韌的意志256.第256章 迂迴繞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