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

桑布扎望着太子的背影,側目看去就見到了面無表情的李百藥。

“使者,松贊干布可還有話送來?”

桑布扎道:“該說的都在大殿上了。”

李百藥一手還拿着笏板,一手撫須,而後也不再理會這個使者,快步走下了太極殿的臺階。

獨自站在大殿之前,桑布扎眼前是三三兩兩正在離開的唐人官吏,目光尋找而去,已找不到太子殿下的身影。

他只好獨自一人離開皇城,等待着唐人的決定。

中書省內,在大殿內衆人吵成了一團,現在下了早朝,衆人聚集在這裡,還在爭論。

李承幹坐在中書省內,拿起一旁的卷宗,眼前是吵鬧的官吏。

褚遂良大聲道:“吐蕃哪有二十萬大軍?”

張行成道:“最多十萬,可戰之兵最多四萬。”

向來較爲穩重的岑文本此刻也是怒拍桌案,道:“欺人太甚,一定要讓吐蕃人知道教訓,此戰必定要贏。”

“打!”段瓚朗聲道:“將安西都護府的兵馬撤回來,與鬆州共擊吐蕃。”

……

從他們的話語聲中可以聽到大多數人的立場,這一仗一定要打,松贊干布在邊境陳兵二十萬,再來求娶公主。

所以這一仗一定要打。

向來彪悍的朝臣早已被點燃了心中的怒火。

李承幹想要找個人將文書遞出去,卻見幾個人還在唾沫橫飛。

原本是想在中書省解決今天的政事,可接下來一兩個時辰怕是什麼事都辦不了。

放下手中的文書之後,李承幹走出中書省,在門前的臺階坐下,這個時候還有些涼快。

特別是坐在臺階屋檐的陰影處,這裡的冷風吹在身上更舒服一些。

關中過了穀雨時節,正是農耕農忙的時候,李承幹從袖子裡拿出一個包子,安靜地吃着。

有侍衛路過,看到太子獨自一人而坐吃着包子,他們紛紛行禮。

又見太子朝着他們笑了笑,這些侍衛將姿態放得更低了,一禮行了接着巡邏。

肉包子吃完,李承幹又從腰間取下陶壺,喝下一口還溫熱的茶水。

“太子殿下。”

身後突兀傳來了話語聲,回頭看去見到是杜正倫,李承乾道:“怎麼了?”

杜正倫的臉上掛着笑容,道:“見殿下一人獨坐,是有心事?”

李承幹擡首看向還在爭吵的中書省。

杜正倫會意又是一笑。

“你能不能不要總笑得這麼虛僞,京兆府杜氏的青年才俊該周正一些纔好。”

杜正倫站在一旁,揉了揉自己的臉,收起笑容又道:“習慣了。”

李承幹繼續往嘴裡灌着茶水。

杜正倫道:“現在的京兆杜氏早已不是當年,伯父過世之後,陛下給了京兆杜氏頗多的優待,若後繼有人,以後多半會更好吧。”

他說的杜如晦,似乎還在抱怨現在的杜荷不爭氣。

要從個人成就上來說,杜荷是一個很爭氣的年輕人,他的經商模式最前衛。

其實自己這個太子對杜荷的點撥並不多,真要說有指點,也只是給了他幾個秘方而已。

其餘的經營,都是他自己摸索出來的。

如果杜荷真的不爭氣,他也守不住秘方與家業。

杜正倫從袖子裡拿出一張紙條,遞上。

李承幹狐疑道:“這是什麼?”

“從渤海士族送來的信。”

拿過字條,李承幹打開看着,上面寫着一句話。

杜正倫道:“他們說皇帝就是一根竹子,雖說長久地立在那兒,可始終只有皇帝是最高的。”

李承幹看着字條上的話語默不作聲。

杜正倫在一旁坐下,與太子保持了一些距離,捲起袖子伸出手臂,道:“最高的竹子是什麼樣的?”

他用手臂左右晃,道:“風就是朝堂上的官吏與地方士族的喉舌,風往哪邊吹竹子就往哪邊倒,哪一邊的風更大,竹子就偏向哪一邊。”

這張紙上簡短的一句話,道盡了那些門閥世家對皇帝的認知。

這些陳舊腐朽的世家,一直在用同樣的思維方式來判斷一個皇帝。

所以呀,孫猴子能大鬧天宮一定是有原因的。

李承干將紙張交給他,問道:“你幫着父皇查他們?”

“有一個知交好友在渤海士族中,相比於朝中得到的消息,下官知道得更多一些。”

杜正倫是給父皇辦事的,一個殿中侍御史已算個不小的官吏。

東宮門下的官吏在朝中已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團體力量,卻少了像杜正倫這種人物。

人才呀,在每個時代都稀缺的。

李承幹站起身也不想和這個油鹽不進的人繼續說下去了。

杜正倫上前一步道:“太子殿下,今日不理政事嗎?”

李承幹低聲道:“無妨,孤一個人加班。”

杜正倫追上兩步,道:“太子殿下,盧元很有可能是被人害死的。”

任由杜正倫說着,李承幹依舊走着,離開中書省,先去少府監看了看,見太子殿下來了,徐孝德親自迎接。

這裡的工匠已熟悉了遊標卡尺的用法,這倒是個大進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往後的工部可以繼續往更精細的物件上發展製造工藝。

之後又讓徐孝德與一羣工部的官吏,去朱雀大街看看溝渠的修繕事宜。

在閻立本的親自監工下,溝渠的建設已到了收尾的階段。

長安城的幾處坊市還在修建,看來可以趕在今年雨季之前完工,這些溝渠就能夠發揮用處了。

午後,李承幹便在東宮看着關中各縣的呈報,以及今年的糧草運輸。

現在的鬆州駐防的兵馬有五萬,糧草還有二十萬石。

張士貴前往西域建設安西都護府又拿走了十萬石糧草。

李承幹看着地圖,低聲道:“總算是有點壓力了。”

李麗質走到皇兄身側道:“清河與汝南喜書法,就是高陽昨天說要學畫畫,今天又要學數術。”

“她們正是學習知識最好的年紀,最擅長的事需要慢慢嘗試,多試幾次也無礙。”

注意到皇兄正在看着鬆州地界的地圖,李麗質道:“妹妹聽說松贊干布讓使者來向父皇求娶公主?”

寧兒端來了飯食,李承干將地圖放在一旁,接過碗筷。

其實寧兒是個很厲害的女子,她的知識水平與見地不比麗質差,只是她不說國事相關。

寧兒又是一個將她自己的位置擺得很明白的東宮掌事女官。

李承幹吃着梅乾菜燉的五花肉,杜荷的養豬場還是不夠大,東宮現在也鮮有能夠吃上一頓豬肉的時候。

大唐的養殖業發展遠沒有想象的這麼順利,如今的關中依舊是以羊羣雞鴨爲主的散養模式。

豬肉頂多只能說是用來換胃口的一種吃食,況且吃豬肉的人還是少數,生活習慣決定了生產規律。

李承幹也不想打破這種現狀,現在的大唐依舊是孱弱的小農經濟,或者是正在往作坊爲主的小作坊模式轉變。

李治與李慎慌張而來,他們道:“皇兄,姐!出事了。”

李麗質正坐在邊上用着飯菜,道:“出什麼事了?”

“父皇命牛進達任闊水道行軍總管,右領軍的劉蘭將軍任職洮河道行軍總管,領三萬兵馬征討吐蕃。”

貞觀十二年,五月,皇帝的兩道旨意算是接受了松贊干布的挑戰。

正在上升期的吐蕃遇到了正在蓬勃發展的大唐帝國。

雙方勢必要掰手腕,看看是現在的吐蕃人更強悍,還是唐人更驍勇。

李麗質聽到弟弟的話語,放下手中的碗筷,道:“那妹妹們大概是不用出嫁了。”

李承乾笑着道:“不用擔心,有皇兄在。”

寧兒笑道:“現在天下人心已歸附,陛下正是最鼎盛之時,兵馬驍勇,去年就攻下了高昌,兵鋒正盛。”

知道這話語有安慰的意思,要是弟弟妹妹被安慰好了也就算了,李麗質作爲嫡長姐,要認清現實,在父皇還沒有下旨意之前,是否和親一切都還不好說。

李承幹看向兩個弟弟,道:“你們想東宮的姐妹嫁去和親嗎?”

李治與李慎想都沒有多想,不住搖頭。

“那就好了,我們自家人團結起來,就不會被外人左右。”

李治重重點頭,道:“誰敢再言與吐蕃和親,弟弟就去揍他。”

皇帝下旨意的第三天,衛府便開始調集兵馬了,一篇文章從京兆府送了出來。

“關中從凋零旱災中走出來,但有建設離不開各縣鄉民,我等期盼着百里河開,萬木反春,役馬成羣,如今我們正在往人人都能吃得起一口葡萄的美好未來走去。”

“這是我們的家園,京兆府立足關中已有四年,這四年京兆府向來秉持着造福關中,與各縣共同富裕的理念貫徹着每一道政令,我們開闢崇文館,我們修建河堤,開支教,下鄉縣。”

“現在有人要攻打我們的家園,唐人的疆域我們分寸不讓,唐人的將領戍守邊關,正爲此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與吐蕃大相祿東贊領二十萬大軍,陳兵鬆州邊境,鬆州十一縣危在旦夕,我等豈能坐視之,京兆府與關中各縣出糧三萬石,馳援邊關,大唐萬勝。”

一篇文章傳閱在長安城的坊間,又是三天之後。

像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長安城坊民憤怒了,對此時吐蕃人的叫罵聲不絕於耳。

左領軍大將軍劉蘭已爲這一次出征募兵三萬,準備奔赴鬆州。

可現在長安城一里外的轅門下,這裡站滿了前來報名上戰場的男子。

這篇文章不出來還好,一出來……別說長安城了,關中各縣都快炸開鍋了。

劉蘭站在桌上,朝着轅門外大羣擁擠的鄉民大聲道:“夠了!人手夠了,不用諸位了。”

士卒們在轅門外立起人牆,擋着就要涌進來的鄉民。

劉蘭大聲道:“孃的!給爺爺擋住了,這麼多人要淹了老夫不成?”

大營的不遠處,魏昶笑着正看着這一幕,在他身邊還有一個二十歲出頭的男子,是新認的不良人手下。

“魏大哥爲何不去?”這個個子不高,還有些消瘦的小子問道。

“這麼多人要去,差不了某家一個。”魏昶轉頭看向他又問道:“伱以前是做什麼呢?”

他道:“小子以前是個飛賊。”

“好。”魏昶點頭道:“好一個飛賊。”

聽到被誇,他還撓着頭憨憨笑道:“被大理寺的人抓了之後,小子受了三年的徭役,如今不做飛賊了。”

魏昶一手搭着他的肩膀道:“有件事要你去辦。”

“魏大哥有話直說,京兆府許少尹讓小子跟着魏大哥做事,往後願聽調遣。”

魏昶囑咐道:“你現在去一趟河西走廊,交河道折衝府都尉李震會給你一卷書信,之後的事李將軍會安排的。”

“喏。”這個飛賊吹響一聲唿哨,一匹瘦馬應聲而來,他翻身上馬之後便離開了。

如今的魏昶是京兆府的親信,有三百不良人都在他手下,想着自己也今非昔比了,雖說沒機會立軍功,活得不如長安城那些人體面,也能自在一些。

孩子剛出生不久,魏昶還要回去照顧娘倆。

近來,桑布扎住在驛館中,正在用一塊用冷水浸溼的布巾蓋在側臉的瘀青上。

他又道:“野蠻的唐人。”

低聲嘀咕了一句,是因這兩天他出門總是被揍,揍人兇徒很狡猾,打完就跑。

眼看着天可汗命一個叫劉蘭的大將軍領着兵馬已奔赴鬆州了,桑布扎連信都送不出去。

正鬱悶地想着,見房間的門被推開。

來人不是別人,正是禮部尚書李百藥,他也沒走入房間,而是站在門外冷冷道:“聽說使者遇襲,京兆府命老夫來看看。”

桑布扎還用布巾捂着臉,帶着瘀青的眼角高高鼓起道:“還請你們捉拿行兇之人。”

李百藥語氣平靜,道:“已在找了。”

桑布扎一有表情,臉上便疼得一抽。

李百藥接着叮囑道:“近來長安城坊民對吐蕃人很不友好,最近少出門。”

桑布扎稍稍低頭行禮道:“謝照拂。”

李百藥準備要走,聽着驛館內的喧譁聲,他道:“有些事老夫沒有與你說,少出門別被人打死了,留着命等到鬆州一戰結束,你與我等再行談判。”

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第86章 補貼與孝順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201.第201章 西域傳說第91章 及冠賀禮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第545章 關起來的權力第163章 杖責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第517章 大宛367.第367章 看洛陽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第531章 只有利益第165章 難免的第12章 等暖風來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第573章 終章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369.第369章 捨我其誰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446.第446章 寒風297.第297章 西征歸來第88章 活得明白488.第488章 陳子昂第49章 上架感言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279.第279章 清查第66章 大將軍教導267.第267章 蘇亶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267.第267章 蘇亶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434.第434章 再遇金幣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479.第479章 高人指點471.第471章 河東裴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第15章 你猜我猜?第37章 舅爺與舅舅第104章 夕死可矣第161章 監察第174章 分寸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420.第420章 戰象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358.第358章 軍心第146章 早朝缺席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第7章 皇家僅有的溫情336.第336章 老府兵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471.第471章 河東裴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第109章 指指點點第181章 老師家事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第533章 冬至大壽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第67章 熱情的滿朝文武(加更)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436.第436章 老將350.第350章 無地自容247.第247章 意在掃平天山303.第303章 玄奘的歸心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第121章 負重鍛鍊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第102章 科舉揭榜第128章 風波乍起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第73章 “肥羊”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282.第282章 洛陽變故304.第304章 寒冬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第153章 崇文館488.第488章 陳子昂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376.第376章 封禪511.第511章 戰爭從未離開
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第86章 補貼與孝順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201.第201章 西域傳說第91章 及冠賀禮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第545章 關起來的權力第163章 杖責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第517章 大宛367.第367章 看洛陽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第531章 只有利益第165章 難免的第12章 等暖風來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第573章 終章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369.第369章 捨我其誰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446.第446章 寒風297.第297章 西征歸來第88章 活得明白488.第488章 陳子昂第49章 上架感言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279.第279章 清查第66章 大將軍教導267.第267章 蘇亶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267.第267章 蘇亶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434.第434章 再遇金幣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479.第479章 高人指點471.第471章 河東裴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第15章 你猜我猜?第37章 舅爺與舅舅第104章 夕死可矣第161章 監察第174章 分寸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420.第420章 戰象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358.第358章 軍心第146章 早朝缺席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第7章 皇家僅有的溫情336.第336章 老府兵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471.第471章 河東裴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第109章 指指點點第181章 老師家事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第533章 冬至大壽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第67章 熱情的滿朝文武(加更)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436.第436章 老將350.第350章 無地自容247.第247章 意在掃平天山303.第303章 玄奘的歸心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第121章 負重鍛鍊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第102章 科舉揭榜第128章 風波乍起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第73章 “肥羊”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282.第282章 洛陽變故304.第304章 寒冬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第153章 崇文館488.第488章 陳子昂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376.第376章 封禪511.第511章 戰爭從未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