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

“兒臣與麗質商量要不要換一種銅錢,或者是用紙張製成的票卷。”

注意到父皇有些憂心的目光,李承幹又道:“不過兒臣與麗質又否決了這個方略,紙張終究是紙張,銅錢的價值是因爲錢真的是銅鑄造的,雖說其中有很多的雜質,錢之所以值錢是因爲它真的是銅。”

“既然銅錢的現狀至今無法改變,兒臣只能盤算黃金與白銀的儲備了,兒臣需要一個能夠處理貨幣的能臣,解決因關中銅錢過多,而有些通脹的情況。”

李世民蹙眉不語。

“當然了,這種情況如果放任不管也無妨,頂多只是羊肉更貴一些,糧食更貴一些,等到貨物輸出西域之後,再將大量的銅錢花出去,換成金銀儲備,但目前來看,兒臣還沒找到這方面的人才。”

再注意到父皇的目光,李承幹擱下手中的筆,拿起邊上的麪條道:“父皇別看了,貨幣貿易是兒臣的短板。”

李世民嘆息道:“前些天朕去看望過你舅爺。”

李承幹頷首,依舊吃着麪條。

“你舅爺說與承幹談得多了,便覺得煩。”

李承乾道:“竟覺得兒臣煩人,看來是舅爺是真的老了。”

李世民道:“你舅爺說他老人家聽你說話,覺得他老了。”

說話間,一個太監腳步匆匆而來,雙手呈上一份急報,行禮道:“陛下,青海急報。”

李世民打算先將碗中的麪湯喝完,看着清冽的湯水有些捨不得,但還是先將碗筷擱在桌上,拿過急報看了起來。

殿內安靜了片刻,後殿傳來了李麗質的話語,在抱怨李治與李慎貪睡。

正值凜冬時節,也是他們最貪睡的年紀,離開東宮大半年,好不容易回來一次,是要睡個痛快的。

李世民道:“玄奘離開天竺了,看來天竺王放了他,現在又被困在了泥婆羅。”

泥婆羅是一個位於吐蕃與天竺交界處的部落小國,玄奘從天竺向東回唐,必定會途經。

“是松贊干布帶着人去泥婆羅營救玄奘,牛進達才得知了消息。”

李承幹揣手道:“玄奘不過是個僧人,他松贊干布何必親自派人去接。”

“正如你與朕所料,這個玄奘想要回到大唐豈是這麼容易的。”

“松贊干布不是天竺人,他喜關中書籍,如果他能夠接到玄奘,想必會千方百計拉攏玄奘,他若誠心相待,該會比天竺王更有優勢。”

李世民笑道:“你以爲他會留在吐蕃?”

李承幹嘆道:“兒臣可否向父皇討要一道旨意。”

“什麼旨意?”

李承幹想了片刻,道:“五年前,泥婆羅將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兩國是有聯姻的,雖說先前吐蕃大敗,可松贊干布的根基依舊在,大抵上松贊干布去泥婆羅接玄奘入吐蕃會很順利。”

“失去了祿東讚的吐蕃更需要賢能的人來治理,松贊干布需要賢臣輔佐,他有足夠的理由留下玄奘,兒臣請父皇下旨,玄奘私自出關西行,此舉犯了律法,命各路兵馬但凡有發現玄奘蹤跡,務必將其捉拿帶回長安。”

有宮女前來拿走了碗筷,李世民反問道:“爲何給他一個罪名。”

李承幹依舊揣着手,打開卷宗看着,道:“就怕松贊干布一直扣押着玄奘,就當是兒臣多想了。”

“朕看來,你這是多此一舉。”

“怕玄奘不回來嘛。”

李世民冷哼一聲,讓人準備筆墨,就下達了旨意。

玄奘的問題不是迫在眉睫的,就像是當下,只要皇帝下一道旨意,給了玄奘一個私逃出關的罪名,那麼遠在高原的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就會很緊張,他會擔憂留下玄奘是福是禍,或者說他心甘情願地將玄奘交還給大唐。

看着敵人搖擺不定又陷入焦慮之中,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並且身爲掌權者可以慢慢觀看敵人慌亂無措的樣子。

對別人來說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可對掌權者來說只不過是輕描淡寫的一句話。

將煩惱丟給松贊干布,除了讓他能夠自亂陣腳之外,大唐就可以專心處理自己的事。

貞觀十五年的二月,阿史那思摩送來了急報,他帶領突厥騎兵擊退了漠北人,將陰山以北兩千裡的草場搶了回來,並且讓突厥與漠北再一次恢復了南北對立的狀態。

阿史那思摩派來的使者來信說:“蒙陛下恩賜立爲部落可汗,願意世世爲國家的狗,守衛大唐的北門,若漠北人來犯逼迫,希望能入關保長城。”

甘露殿,李承幹聽着舅舅唸完這份奏報。

李泰也在殿內,他坐在一旁沉默不言。

很多年了,這個弟弟已不再過問政事了,要說這個變化從什麼開始的,應該是在房相成了東宮太子的老師之後。

今天李泰是來向父皇稟報括地誌的編撰事宜,只不過要等父皇與鄭公,舅舅,英公商議了草原局勢之後。

聽着阿史那思摩送來的捷報,魏徵表現出了憂慮的神色。

英公李績行禮道:“陛下,此戰雖說大捷,可阿史那思摩的草原騎兵折損衆多,算不上大捷。”

桌上的茶水還在冒着熱氣,李世民的雙腳擱在暖爐邊上,沉着臉道:“阿史那思摩其人,好大喜功,誇大了此次捷報。”

李績行禮道:“正是。”

在當初阿史那思摩前往陰山時,父皇的一席話讓對方感激涕零,可在自己人面前,父皇對阿史那思摩的態度又有幾分失望。

敵人是可以利用的,阿史那思摩正是父皇正在利用的工具,這一次多少有點驅虎吞狼的架勢。

這個突厥人不比契苾何力,更比不上鐵血的阿史那社爾。

李世民言道:“阿史那思摩終究是在關中久了,被消磨了心氣。”

沉默不言的魏徵朗聲道:“陛下,臣翻閱近來軍報,阿史那思摩的部衆並不團結。”

李世民冷着臉還在思量。

魏徵繼續道:“其部下在進攻漠北之時多有猶豫,各部各自爲戰,纔有瞭如此死傷,況且他既然要爲大唐守着北門不該退守長城,而是應該戍守陰山,即便是阿史那思摩忠心不二。”

“可此人部下的突厥人不見得會聽從他的號令,甚至會猜疑陛下,是陛下故意讓他們消耗人口,將衆多壯年牧民拉去與漠北人作戰,阿史那思摩實乃不堪治軍大任,如此人物早晚會生變。”

原本是一份捷報,阿史那思摩也向大唐表達了他的忠心。

事實也正如眼前幾人分析,這一仗算不上捷報,阿史那思摩的確是個忠心的人。

但只有他一個人忠心沒用,他的部下不一定靠得住。

皇帝都是喜歡忠心的人的,阿史那思摩有用,就算是他能力不行。

李世民吩咐道:“懋功若讓你平定漠北,你需要多少兵馬?”

李績回道:“給末將三千騎兵,便能爲陛下蕩平漠北。”

“好!”李世民坐起身,面帶笑容,吩咐道:“朕有如此豪傑,何愁漠北不平。”

說着,只見父皇起身握住了李績的手腕。

李績當即行禮。

李世民扶起他,又道:“好,且讓朕再看看陰山。”

說着話,李世民指着北面道:“倘若他們真守不住北疆,朕便讓大唐的騎兵將漠北犁平!”

“喏!”李績朗聲迴應。

李世民撫着須,收起了笑容又道:“阿史那思摩還是有用的,朕不能薄了這個忠臣的心,賜他李姓,命他繼續守衛陰山,若漠北人再敢來襲,朕就去蕩平了他真珠可汗的漠北汗廷。”

李承幹旁觀着父皇的手腕,阿史那思摩願意做大唐北門的護院甚至是看家的狗,他極力向皇帝表示着忠誠,但父皇也不能真的將他當狗使喚,忠心的臣子是要維護的。

賜他李姓,從此阿史那思摩就是李思摩,並且告訴漠北人,現在的突厥以及現在的陰山,是天可汗罩着的。

只等契苾何力與阿史那社爾回來,舊賬新賬一起算。

殿內,太子始終沉默不言。

其實李承幹是一直在消化着父皇的手腕,汲取着一個皇帝該有的經驗與氣魄。

見到鄭公看向自己,李承幹回神,咳了咳嗓子道:“最快入秋時節,可以準備好糧草。”

李世民微微頷首,對這個兒子很放心。

長孫無忌遞上奏章道:“張玄弼,歐陽詢,褚亮請陛下泰山封禪。”

李世民重新坐下來,飲下一口茶水道:“邊關初定,前隋將士的屍骨依舊在遼東還未歸鄉,往後這種奏章不用再給朕看了。”

“喏。”長孫無忌又拿出另一卷奏章道:“常州刺史李玄道上奏,他已年邁請致仕。”

說起李玄道當年也是秦王府的舊人,是當初的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

李世民悵然若失道:“他也老了。”

長孫無忌道:“確實年事已高,已有六十五高齡。”

李世民又是點頭,示意長孫無忌去辦。

朝中官吏任免的事一直都是舅舅在安排。

等鄭公與舅舅,還有英公都離開了,兄弟兩人還坐在甘露殿內。

李世民憂心道:“邊關內外,諸多事務繁重,承幹,青雀你們可看明白了?”

李承幹回道:“父皇雄才大略,定能安定北方。”

李泰回道:“兒臣願爲父皇左右。”

李世民輕笑着,看着兩個兒子,目光最後落在了承幹身上,又道:“給玄奘的旨意送出去了,怎麼到了如今吐蕃還沒有任何動靜?”

李承幹也困惑道:“兒臣也不清楚,是不是松贊干布一氣之下將玄奘殺了?莫不是松贊干布要提着玄奘的人頭來使?提頭來見?”

如果這個兒子平時能夠認真一些,就好了。

李承幹端坐在一旁,心說你問我,我問誰?

難不成寫信去吐蕃,問問松贊干布當他接到旨意之後是何感想,讓人家堂堂一個吐蕃贊普寫一封幾百字的觀後感?

這明顯不現實,李承幹更想說他松贊干布作何感想,與我何干。

殿內的氣氛又怪了起來。

做皇帝就不要後悔,一個常常後悔的皇帝就容易常常自怨自艾,李世民顯然不是一個會自怨自艾的皇帝。

他雙手放在膝蓋上,再道:“承幹,往後兩國來往少用這些手段。”

“兒臣領教了,但兒臣不是父皇,沒有像李思摩這樣的人甘願當狗。”

爲人手腕可以學,但個人魅力太看天分了,實在是沒法學。

李承幹又道:“就連遠在新羅的女王對父皇都是日思夜想,兒臣實在佩服。”

一口茶水剛喝下的李世民輕咳了兩聲。

李泰小聲道:“當真有此事?”

李承乾道:“咦?青雀你不知道嗎?新羅女王送來的國書其實是一封情書,就連母后看了都十分惱怒。”

李泰頷首道:“這新羅女王用心險惡,當殺!”

“嗯,青雀所言極是,母后正有此意。”

一旁的太監低頭不語,站立如同木雕,聽着太子殿下與魏王殿下話語,不得不說陛下的孩子說話真是不避諱,懂事些的太監想得明白,因如今的陛下還是要仰仗太子的。

接下來李泰與父皇說起了括地誌的編撰事宜。

李承幹便離開了甘露殿,走到殿外呼吸着還有些寒意的空氣。

之後的幾天,英公似乎去練兵了,也沒在城門前見到他,倒是薛萬備回來了。

李承幹坐在車駕上,聽着薛萬備講述着這一次天山戰事如何的驚險,又如何的大勝。

薛萬備是個很實誠的人,他也不會誇大事實,他說入冬的天山特別冷,大塊大塊的冰從天而降,甚至還砸死了許多羊羣與戰馬。

他還說他去了一座湖邊駐兵與郭駱駝一起安排西域人種棉花,他講述的位置應該是在天山腹地的伊塞克湖。

打下了龜茲之後,薛萬備多數時間都在護衛郭駱駝,因此圍剿欲谷設的一戰他並沒有參與。

如今的欲谷設就被囚禁在北庭,等候陛下的處置。

還有麴智盛,他也去了西域,他與西域的舊貴族在絲路上的貿易,高昌王不在了,麴智盛成了一個商人,一個給大唐賣茶葉的商人。

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79.第79章 家宴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323章 新爺孫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第175章 莫要內耗267.第267章 蘇亶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第91章 及冠賀禮228.第228章 明達的修行409.第409章 今有唐人種樹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第314章 臘月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第34章 儲君心事第6章 小女徐慧79.第79章 家宴479.第479章 高人指點第49章 上架感言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191.第191章 查到底第90章 天大的誤會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348.第348章 洛陽魚不肥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394.第394章 大唐的貴客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第527章 了不起的大唐安西軍382.第382章 長孫無忌那一生只用一次的勇氣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424.第424章 重逢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280.第280章 史書難寫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208.第208章 大唐飛虎隊第91章 及冠賀禮385.第385章 登基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362.第362章 祭拜第181章 老師家事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131章 折衝府488.第488章 陳子昂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第88章 活得明白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466.第466章 連反賊都算不上429.第429章 讓步371.第371章 虎牢關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491.第491章 不過年的文臣武將們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第34章 儲君心事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第118章 不缺添亂的人407.第407章 愛抓蟲的皇帝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84章 戰書第86章 補貼與孝順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467.第467章 運糧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第51章 守備長安的太子第81章 喜歡建房子的皇帝338.第338章 文景與現在336.第336章 老府兵第321章 臂膀第18章 彪悍的早朝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385.第385章 登基第169章 願爲前鋒第113章 班底構成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252.第252章 范陽案
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79.第79章 家宴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323章 新爺孫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第175章 莫要內耗267.第267章 蘇亶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第91章 及冠賀禮228.第228章 明達的修行409.第409章 今有唐人種樹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第314章 臘月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第34章 儲君心事第6章 小女徐慧79.第79章 家宴479.第479章 高人指點第49章 上架感言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191.第191章 查到底第90章 天大的誤會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348.第348章 洛陽魚不肥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394.第394章 大唐的貴客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第527章 了不起的大唐安西軍382.第382章 長孫無忌那一生只用一次的勇氣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424.第424章 重逢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280.第280章 史書難寫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208.第208章 大唐飛虎隊第91章 及冠賀禮385.第385章 登基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362.第362章 祭拜第181章 老師家事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131章 折衝府488.第488章 陳子昂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第88章 活得明白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466.第466章 連反賊都算不上429.第429章 讓步371.第371章 虎牢關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491.第491章 不過年的文臣武將們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第34章 儲君心事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第118章 不缺添亂的人407.第407章 愛抓蟲的皇帝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84章 戰書第86章 補貼與孝順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467.第467章 運糧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第51章 守備長安的太子第81章 喜歡建房子的皇帝338.第338章 文景與現在336.第336章 老府兵第321章 臂膀第18章 彪悍的早朝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385.第385章 登基第169章 願爲前鋒第113章 班底構成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252.第252章 范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