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

李承幹又問道:“稚奴與慎弟不來嗎?”

“回陛下,晉王與紀王正在龍首原。”

李承幹打量着一個模具,道:“他們還在陪着父皇呢。”

閻立德道:“晉王與紀王很重孝。”

所謂活字印刷的確沒有雕版印刷方便,可活字印刷勝在生產的前端,其效率不是在印刷時體現的,而是在印刷之前制定模板時的生產前端,才能發揮效益。

兩種印刷各有千秋,或者再將思路靈活一些,一幅完整的字模,可以同時準備印刷好幾份內容,只要錯開同樣的字,反覆利用,排列模具的效率有多快,印刷就有多快。

李承幹放下手中的模具,“將涇陽北面的那片果園賞賜給稚奴與慎弟,將涇陽印刷坊交給他們兄弟去主持。”

言罷,李承幹又着重吩咐道:“共同主持,再讓權萬紀來長安吧,任晉王與紀王的長史。”

閻立德應聲道:“喏。”

李承幹看到有些模具有些乾裂了,還有些缺失了邊角,道:“讓他們用銅來做模具,他們兄弟缺什麼朕一應都給了。”

“陛下,臣還有一事要稟奏。”

“你說。”

“活字印刷的相關工匠,臣都看管起來了,該如何處置。”

李承幹反問道:“你做這些事,稚奴與慎弟知道嗎?”

“回陛下,晉王與紀王都不知道。”

“讓工匠都去涇陽的印書作坊勞作吧,朕給他們與他們的家人,優厚的賞賜。”

“喏。”

又見陛下頷首,閻立德讓人將這些字模都收了起來,便告退離開了。

幹慶七年,到了八月,關中也到了酷暑時節。

活字印刷被帶到涇陽的第三個月,涇陽的印書速度提升了近五倍,比之先前預想的三倍還要誇張。

涇陽的印書作坊正在飛速消耗着這十餘年間積累的紙張庫存。

一車車的書帶到了長安城販賣,書籍的價格一度低廉到了三十錢一冊。

蘇亶買了一冊,打開書卷入眼的是漂亮的楷書,一眼就能看出這是用歐陽詢的字帖臨摹,方方正正的字跡很是整齊,看着十分舒心。

每一個字周邊還有些小框的痕跡,蘇亶問向賣書的販子,道:“這印記是怎麼回事?”

書販子笑道:“我就是一個賣書的,涇陽的作坊都進不去。”

蘇亶蹙眉看着書,正要離開,卻聽到了書販子的話語。

“這書以後會越來越便宜,聽說涇陽作坊是朝中的,算是皇帝的家業,連年虧損不說,現在賣書還越來越便宜了。”

蘇亶聽到話語,回頭瞪了眼這個書販子。

書販子注意到對方的眼神,便低頭不再言語了。

反之,若是增加書籍的價格,以現在涇陽的印書速度,倒是可以將連年的虧損補齊。

可如此一來,擁有書籍的人只會越來越少。

當今陛下是何許人物,自然是看得清其中利害關係,用教化世人以及馳援支教的眼光來看待,涇陽的虧損算不得什麼。

這種教化比之戰爭更省錢,如果只用書籍與支教就能夠穩定社稷,用最廉價的本錢,辦了最大的事。

蘇亶回到了崇文館,他見到了一羣孩子正在高聲背誦着鄭公錄,那都是當年鄭公勸諫皇帝的話語,現在這些話依舊寫在各個鄉縣的路邊的木牌上,只要有人路過就能看到。

盧照鄰拿着書卷問道:“當年太上皇問,西域有一個胡族的商人得到一粒寶珠,用刀割開身上的肉,將寶珠藏在裡面,有大臣回正有此事,太上皇又言,帝王追求奢華而導致家國覆滅,此與胡族商人何異?當初鄭公是如何勸諫的?”

蘇亶思量着,其實這個問題很難,甚至還涉及了典故。

孩子們先是小聲議論了片刻,就有孩子站起來答道:“鄭公言,魯哀公對孔子說有人非常健忘,搬家而忘記自己的妻子,孔子回,其實還有比這嚴重,如當年夏桀、商紂均貪戀身外之物而忘記自己的身體。”

又有孩子站起身,道:“太上皇聞之欣喜,又命鄭公常勸諫,君臣相輔。”

盧照鄰滿意點頭,正巧吃飯的鈴鐺聲響起,他笑道:“用飯去吧。”

一羣孩子站起身,快步跑向了食堂。

盧照鄰又看到來人,行禮道:“蘇主事。”

蘇亶道:“這些天你辛勞了。”

盧照鄰道:“下官說不上辛勞。”

蘇亶雙手揹負,又道:“往後的書籍會越來越多,朝中的意思是往後涇陽的書籍絕大多數先給崇文館,是長安幾處學館中我們的份額,崇文館佔九成。”

盧照鄰疑惑道:“九成?”

蘇亶道:“遠在各地的支教夫子手中的書籍並不多,朝中安排了運送書籍的隊伍,今年入秋之前杜荷會將洛陽的印書作坊也交給朝中。”

看這個年輕人還有很困惑的神情,蘇亶道:“用飯吧,再不去孩子們又要把飯食吃完了。”

一想到孩子們驚人的飯量,盧照鄰忙跟上腳步。

幹慶七年,到了九月,關中的暑意才褪去大半,可到了午時依舊酷熱,尤其是午時的熱風,人們被風吹着,那呼嘯的風都快將人吹成臘肉了。

倭人使者在御史臺狀告新羅王金春秋殘害倭人。

御史臺得到這個消息還未有反應,那位狀告新羅王的倭人第二天就死了。

當上官庭芝帶着大理寺的人手來到了驛館內,就見到了金法敏拿着刀子站在一旁,刀子還在滴着血。

倭人的屍體上有好多個窟窿,顯然是死透了。

上官庭芝道:“你殺的?”

金法敏丟了手中的刀子,朗聲道:“這個倭人膽敢誣陷我父王,我自然要殺他。”

上官庭芝走入這間房子,捂着鼻子道:“你非要在這裡殺人嗎?你聞聞,這間屋子都臭了。”

倭人使者的屍體還橫在面前,金法敏拿起一旁的酒壺灌下一口酒水道:“是在下的過錯,不該這裡殺人。”

“你是覺得殺了他沒錯,錯的是你不該這裡殺他。”

話語聲是從外面傳來的。

屋內衆人回頭看去,是狄仁傑帶着京兆府的人手來了。

上官庭芝又道:“好好的屋子,要擦洗起來很麻煩。”

金法敏行禮道:“我會將這裡收拾乾淨的。”

“慢着!”狄仁傑攔住就要搬屍體的金法敏,又道:“上官少卿,這件事該如何處置?”

“嗯?你們京兆府尹沒說嗎?”

“許府尹一早就與陛下去釣魚了。”

“你爹是刑部尚書,你爹人呢?”

“陛下去釣魚,家父亦相隨。”

“嗷……”

上官庭芝稍稍擡首,看着外面熱鬧的朱雀大街,又道:“你覺得這個殺人的新羅使者該如何處置?”

狄仁傑抱拳行禮道:“小子不過是奉命前來過問,至於如何處置還要當然是以上官少卿的決斷爲宜。”

看狄仁傑這小子居功不自傲,還十分謙遜,上官庭芝也客客氣氣地道:“事涉新羅與大唐的往來,不得不慎重啊。”

狄仁傑又道:“是否派人去告知鴻臚寺,讓鴻臚寺派人前往新羅過問新羅王?”

餘下的兩個倭人還跪拜在地哭泣着。

上官庭芝對正在哭泣的倭人使者並不在意,而是又道:“聽說那金春秋與你們京兆府尹是莫逆之交?”

狄仁傑笑道:“算不上莫逆,只是當初金春秋在長安與府尹有所走動。”

上官庭芝又道:“畢竟新羅對大唐如此忠心,又深得陛下信任,新羅王都是陛下冊封的,莫名問罪也不好,你先上奏鴻臚寺等回覆吧,此事大理寺不好做主,還需朝中各部商議。”

“也好。”

再看站在一旁還面帶笑意的金法敏,狄仁傑又道:“下官這就去。”

驛館內,倭人使者的屍體被擡了出來,之後也不知被帶去了何處,而金法敏在長安城殺了人,被大理寺軟禁並且看管在一處宅院中。

這件事到了鴻臚寺之後,也遲遲沒有得到回覆。

查案的是大理寺與京兆府,辦事的是鴻臚寺,殺人的是新羅人,新羅使者的殺倭人的事,與被殺的倭人無關,與其他人都有關。

事後,倭人的使者被陳屍在外,大理寺的人準備焚燒之前,一羣新羅婢朝着倭人使者的屍體吐了口水。

上官庭芝命人一把火將倭人的屍體燒了,放久了就會臭。

等李承幹得知這件事,正在涇河邊上釣魚。

許敬宗道:“陛下,這金法敏是否要處置?”

李承幹看另一邊的褚遂良,道:“褚尚書覺得呢?”

“回陛下,事有起因,乃是倭人使者先在御史臺告金春秋殘害倭人。”

李承乾道:“朕本以爲,以你們的才智,擺平這件事不在話下。”

許敬宗忙道:“運河漕運與安西大都護府正在建設,陛下不該在這種事上浪費心力。”

褚遂良也道:“臣請命,處置新羅使者。”

許敬宗又道:“陛下,事涉兩國往來,這本就是禮部,鴻臚寺的職責,即便大理寺不查問,京兆府也有權過問,不必讓民部過問。”

李承幹看了看四下,朗聲道:“朕的刑部尚書呢?”

話語聲剛落下,後方正在吃着烤肉的狄知遜抹了抹嘴邊的油,快步而來,行禮道:“陛下。”

李承幹一手擱在膝蓋上,回頭看去問道:“狄尚書覺得這件事該如何處置?”

狄知遜道:“查問事情緣由,命京兆府與大理寺書寫供狀,再交由新羅王。”

許敬宗道:“陛下,若金法敏死了,恐金春秋會生變。”

“他金春秋若真反了,朕倒還高看他幾分。”

言外之意,給金春秋十個膽子他也不敢反,即便反了他就要一輩子留在海外邊陲的苦寒之地,他想要的榮華富貴就再也得不到了。

再者,眼下要論的是如何處置金法敏。

陛下與朝中諸卿在河邊釣魚的景象很美好,陽光下羣臣穿着朝服,整齊坐在一排,每個人手中都拿着魚竿。

偶爾,有人釣起一兩條魚,大魚就帶回去,小魚就放生。

兩個小公主正在晉陽公主身邊學着如何解開魯班鎖,陛下最小的兒子正在玩着拼圖。

皇后與寧妃也與朝臣們的女眷們走在一起,有說有笑的。

涇河的對岸,是一眼看不到頭的田地,田地裡長滿了就要收穫麥子,在司農寺的安排下,今年的麥子要晚收半個月,如此好的天時要讓麥穗更充實一些。

一陣帶着涼意的風氣,吹得衆人的衣衫晃動。

李承幹擡頭看去,天空依舊是晴朗的,關中的風提前涼了許多,恐怕北邊已開始轉寒。

阿史那社爾中唯一一個沒有釣到魚的,這與他的耐心有關,他道:“陛下,不如讓倭人殺一個新羅的使者,一命換一命。”

李承乾笑道:“社爾的辦法不錯,可若真的這麼做了,又有人會說,朕是桀紂。”

聞言,阿史那社爾又坐了下來。

像是釣魚覺得無聊,又有些睏倦的衆人找了一個閒聊的話題,聊了片刻又不聊了。

當太陽西沉,夕陽下,河水都有些泛紅。

皇帝酷愛釣魚,因此朝臣也喜釣魚,釣魚一事已成了長安城的風潮。

李承幹收起了魚竿,提着自己的魚簍道:“諸卿,釣來的魚記得回家用清水養一天再吃。”

羣臣行禮相送。

鴻臚寺派人將大理寺與京兆府收集的供狀送去了新羅,告知新羅王他兒子在長安殺他國使者的惡行,並且斥責金春秋當了新羅王,他兒子就囂張跋扈。

狄仁傑坐在家門口,見到了父親回來了,他迎上前問道:“陛下知道了?”

狄知遜走入家門,將魚竿放在了牆邊,點頭道:“陛下還問詢了老夫。”

“啊?那爹是如何回話的?”

“老夫的話陛下沒有采納。”狄知遜又洗了洗手坐下來,道:“今天吃什麼?”

狄仁傑朝着後院喊道:“娘!爹問今天吃什麼!”

不出所料,狄仁傑看到母親罵罵咧咧地去做飯了,嘴裡還說着就知道吃。

再看爹爹的臉色,狄仁傑小聲道:“爹啊,要不找個僕從做飯食?”

狄知遜雙手放在膝蓋上,坐端正之後開始教導,道:“朝中幾次三番告誡要戒奢以儉……懷英啊,你現在也是京兆府的書令,更應該警醒纔是。”

394.第394章 大唐的貴客385.第385章 登基第139章 解釋不清的誤會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第155章 狄家父子259.第259章 來長安的祿東贊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第176章 唐人的城第158章 講學第179章 效益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406.第406章 少年才子483.第483章 運河運河第154章 陳年舊事191.第191章 查到底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第128章 風波乍起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第172章 精氣神271.第271章 放不下的大相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219.第219章 調令第64章 父皇的權力巔峰伊始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第45章 冒失舉薦348.第348章 洛陽魚不肥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第322章 太子與老師348.第348章 洛陽魚不肥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331.第331章 趙國公的憂愁430.第430章 朝堂的五臟六腑第155章 狄家父子343.第343章 皇帝出征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第155章 狄家父子第317章 朝臣人心浮動429.第429章 讓步371.第371章 虎牢關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331.第331章 趙國公的憂愁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第101章 東宮爭吵第3章 太子講故事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309.第309章 發兵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35章 越活越平庸第554章 無底洞第20章 忠誠不極端337.第337章 “奇觀”385.第385章 登基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553章 只需成功一次第55章 認真的一箭第174章 分寸第558章 上官儀心事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79.第79章 家宴第34章 儲君心事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第139章 解釋不清的誤會365.第365章 宴席第155章 狄家父子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234.第234章 有陛下當年之風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488.第488章 陳子昂第87章 通達?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第15章 你猜我猜?
394.第394章 大唐的貴客385.第385章 登基第139章 解釋不清的誤會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第155章 狄家父子259.第259章 來長安的祿東贊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第176章 唐人的城第158章 講學第179章 效益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406.第406章 少年才子483.第483章 運河運河第154章 陳年舊事191.第191章 查到底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第128章 風波乍起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第172章 精氣神271.第271章 放不下的大相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219.第219章 調令第64章 父皇的權力巔峰伊始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第45章 冒失舉薦348.第348章 洛陽魚不肥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第322章 太子與老師348.第348章 洛陽魚不肥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331.第331章 趙國公的憂愁430.第430章 朝堂的五臟六腑第155章 狄家父子343.第343章 皇帝出征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第155章 狄家父子第317章 朝臣人心浮動429.第429章 讓步371.第371章 虎牢關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331.第331章 趙國公的憂愁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第101章 東宮爭吵第3章 太子講故事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309.第309章 發兵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35章 越活越平庸第554章 無底洞第20章 忠誠不極端337.第337章 “奇觀”385.第385章 登基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553章 只需成功一次第55章 認真的一箭第174章 分寸第558章 上官儀心事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79.第79章 家宴第34章 儲君心事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第139章 解釋不清的誤會365.第365章 宴席第155章 狄家父子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234.第234章 有陛下當年之風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488.第488章 陳子昂第87章 通達?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第15章 你猜我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