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

皇帝並沒有大張旗鼓地宣佈阿史那社爾的死訊,他的後事交給了他的兒子安排,與過世多年的頡利安葬在一起。

皇帝解除了宵禁,在夜裡長安城燈火通明,人們依舊在慶賀太子的大婚。

李承幹回到宮中,坐在安靜的兩儀殿前,這個時候東宮應該還在慶賀。

兩儀殿內,寧兒端着一碗茶水兒遞上,低聲道:“陛下。”

李承幹接過了這碗茶水,淺嘗了一口。

蘇婉牽着小福的手而來,兩人坐在一旁,她低聲道:“家父在東宮喝醉了,已讓人帶回去了。”

“看來今晚丈人也很開懷。”

李承幹喝着茶水,目光看着夜空,這些星星一直都在天空上,在一千多年的尺度上,這些星星也看不到什麼變化。

幹慶二十四年,平靜了許多年的大唐迎來了太子婚事,喜事不是一樁接着一樁的,太子的大婚算是近兩年以來最大的喜事。

阿史那社爾的喪禮低調進行,因撞上了太子婚期,李承幹授意他們可以安靜地下葬。

蘇婉與寧兒都很滿意上官婉兒這個東宮太子妃,太子帶着妻子前來面見父母。

皇后與寧妃拉着太子妃說着話。

太液池邊,李承幹帶着兒子走着。

或許是陛下的緣故,在宮裡的人看來,太子也不願意留鬍子,而且太子也不喜歡喝酒。

看着現在的太子,很像當年年輕時的陛下。

只是相較於陛下當年的鋒芒銳利,這位太子更加陽光與更加和善。

或許,這位太子會是一個很好的皇帝,如此陽光和善的太子,將來成了皇帝,也會讓人覺得如沐春風。

於菟走在一旁,低聲道:“父皇,兒臣還是覺得當初寫的論述不夠好。”

風吹過太液池,掀起了一片漣漪,經歷了數十年的酷暑與寒冬,這裡一樣美麗。

李承幹停下腳步,道:“怎麼?你的文章給鵲兒看了?”

於菟頷首道:“鵲兒說寫得不夠全面。”

“你不用在意,其實寫得很好,很不錯了。”

聞言,於菟腳步稍稍停下,愣神地看着父皇的背影,一時間有些恍惚,總覺得父皇從來沒有變老,但在父皇兩鬢隱約能夠看到一絲白色。

“怎麼?有心事?”

於菟笑着跟上腳步,憨憨地笑着撓着頭。

李承乾道:“當皇帝也沒什麼難的,沒有誰會覺得自己一定能做好一件事,將來朕將位置交給你,你邊當皇帝邊學,有什麼不懂的,也可以問問朕,問問上官儀或者朝臣。”

於菟看着父皇的背影,心中莫名有了力量。

一個女侍衛快步而來,這是東陽身邊的女侍衛,李承幹看着來人。

“陛下,老人家他喝醉之後,幾次乾嘔,公主殿下正在照看。”

李承幹看了看身後的兒子,又道:“你與朕一起去看看。”

於菟重重點頭。

東宮的崇文殿內,父皇喝醉之後睡在這裡了,原本父皇就年過七十了,不該喝得這麼多。

李承幹見到母后也是愁眉苦臉的,便知父皇的病情不是太好。

殿內,東陽拿着銀針正在給父皇扎着,一針剛下去,父皇當即就趴在牀邊吐着。

東陽拍着父皇的後背,低聲道::“總算是吐出一些水了。”

李世民重新坐起來,道:“朕好多了。”

東陽收拾着自己的藥箱一邊抱怨道:“明知道年邁了,也不能這般飲酒,喝了又要臥牀好久才能緩過來。”

李世民道:“朕知道了。”

見東陽盯着自己,李世民有些心虛地道:“朕若再飲酒,任由你們處置。”

東陽還是搖頭,又叮囑了幾句提着藥箱離開了。

等父皇陪着奶奶也離開之後,於菟見爺爺要下牀榻,便忙上去攙扶。

“於菟啊……”

於菟道:“爺爺請講,孫兒聽着。”

“你呀,就是沒有你父皇那樣冷酷,有人說你父皇對待國事是冰冷的,也是不講情面的。”

“孫兒以爲治理社稷就該如此。”

“你父皇是個很有手段的人,他的野心很大。”李世民緩緩站起身看着殿外的景色。

“孫兒聽說過人們對父皇的評價。”

李世民笑着道:“朕只當二十年的皇帝,你父皇在位二十四年了,他可曾教你如何當一個皇帝?”

“父皇時常悉心教導,孫兒愚鈍總是不得要領。”

李世民走到崇文殿外,嘆道:“朕的這麼多孩子,唯獨他……朕從未教過他什麼,也從未操勞過什麼,當年東征之前,朕再回頭看他的時候,他早就將路走好了。”

爺孫倆說着話,走了一段路之後,原本虛弱的太上皇精氣神都好了很多。

太子大婚之後,朝中休沐了三天,臨近開朝上官儀就來覲見了。

李承幹沿着皇城的牆根走着,一邊對上官儀道:“原本呀,這裡有一些青苔,近來都維持得很乾淨。”

上官儀原本是有各地奏報與陛下說,卻聽陛下一直說着。

“朕一直對他們說,宮裡的殿宇要好好維護,今年將許多漏水的屋子修繕好了。”

走到玄武門前,李承幹停下了腳步,詢問道:“聽說你近來與許敬宗他們相處得很不好?”

上官儀作揖行禮道:“臣不在意他們的閒言碎語。”

李承乾笑着道:“我們兩家的婚事是朕與父皇一手安排的,於菟與你孫女是自小相識,一樁好姻緣,你不用在意別人的閒言碎語。”

“喏。”上官儀又從袖子裡拿出一份奏章,低聲道:“陛下,運河兩岸的奏報。”

奏報很厚一迭,寫着都是運河沿岸官邸的情況。

“朕會將諸多國事都交給太子,往後你多多照看太子。”

“臣領命。”

李承幹收起奏章留下這麼一句話就離開。

原本以爲陛下只是這麼說一句,哪怕只是這麼一句話,上官儀每天打着十足的精神,輔佐太子。

陛下的確是將更多的國事交給了太子,而就當河西走廊的嘉峪關正式開工建設的奏章送到長安城,爲了修建嘉峪關,河西走廊招收了不少人手,工部的奏章所稟報的,大致有三千餘人。

當今年關中的第一場秋雨到來的時候,上官儀才明白當初陛下那句多多照看的用意。

今年秋季,陛下離開了長安城,要去中原各地看看。

太子留守長安城監理國事,留下了于志寧與狄知遜輔佐太子,滿朝文武大臣正常早朝,處置國事。

今年,關中秋雨來得很急,皇帝的護送隊伍有五千餘人,冗長的隊伍佔據了整條官道。

隊伍一路向東走去,關中入秋的九月下旬,李承幹來到了潼關。

潼關的太守是崔玄暐,從西域回來之後崔玄暐就一直駐守着潼關。

在潼關有官吏兩百人,還有裨將三人,守軍兩萬人。

起初潼關的駐軍更多,父皇在位時期,還有六萬多駐軍。

近兩年一直削減到了兩萬人,李承幹站在黃河邊,望着河水聽着崔玄暐稟報。

“陛下每年入秋時節,黃河的河水就會上漲。”崔玄暐指着河灘在黃河邊,大聲道:“以前那裡是一片集市,現在水漲了又被淹了。”

因下着雨,雨水加上黃河的急流聲,崔玄暐需要大聲講話,才能讓陛下聽清楚。

李道彥披着蓑衣,給陛下撐着雨傘,道:“陛下,雨勢太大了。”

皇帝這些天一直住在潼關,潼關也有養羊。

李承幹吃着一碗羊頭湯,問向也在吃着羊肉湯的蘇婉,道:“這裡的羊肉與關中的羊肉有區別嗎?”

蘇婉兒搖頭道:“有不一樣嗎?”

李承幹又嚐了一口,道:“羊所吃的水草不同,應該也有區別。”

小福端着一碗魚而來,將熱氣騰騰的魚放下,道:“潼關魚在關中一直頗有名氣。”

寧兒先嚐了一口,一邊吃着道:“的確很鮮嫩。”

皇帝一家一直在潼關留到了十月,這才動身離開這裡。

上一次來洛陽是二十年前,皇帝的隊伍一路沒停,而是先來到了老君山。

李承幹站在山腳下,擡頭也見不到老君山頂上的情況。

洛陽太守高季輔詢問道:“陛下,是否要上山?”

李承乾笑道:“太高了,朕就不去了。”

“喏。”高季輔又對身後的一衆洛陽官吏吩咐道:“陛下有旨,不必告知李道長了。”

一羣官吏紛紛點頭。

在朝中的時候,每天面對的都是一張張熟面孔。

而在這裡,李承幹看着一張張年輕的面孔,現在的官吏都是科舉入仕。

在這裡絕大多數的官吏也都是支教學子出身的,支教發展多年,學子也越來越多了。

而這些年輕的官吏,或許要在一個位置上留任數十年,半輩子,大概他們一輩子都得不到前往長安城的調任,他們唯獨在參加科舉的時候,會去一趟長安城。

李承幹讓高季輔帶着這裡的官吏先回了洛陽,而後在老君山的山腳下駐紮,打算在這裡留幾天。

在秋雨時節,擡頭看向老君山,山頂大部分都隱藏在了雲霧中。

大軍將山下這片地圈了起來,皇帝喜釣魚,而在老君山腳下正巧有一條河。

河水很清澈,水流倒也不湍急,李承幹剛魚線放入河中就見到河對岸有個少年人。

這個少年人長得很黑,一手拿着書,一邊看着書,一邊在河對岸走着。

李承幹看着對岸得少年人,而對方也注意到了這裡的目光。

這個少年人先是盯着魚線的浮標看了許久,而後蹙眉搖頭。

李承幹也不知道這個少年人搖頭做什麼,釣起了一條魚,

又見到對方從地上拿起一塊石頭,石頭的大小似乎不合適,他又將石頭丟了,重新撿起一塊石頭。

用一個姿勢拿着石頭,他用巧勁將石頭丟入河中,石頭落入水中打起了水花,當水面重新平靜之後,就見到了一條魚浮了起來。

那黑臉的少年又接連丟出幾塊石頭,又砸了幾條魚。

手法十分精準,沒有虛發,每一次都能精準地打中。

李承幹對這個少年來了興致,又看了許久,等到對方將魚用草繩掛起來,就這麼扛在肩膀上走上了老君山。

“去問問,那個少年人是什麼來路。”

“陛下,末將可以將人帶來。”

“倒也不必。”

“喏。”

翌日,李道彥就送了消息過來。

李承幹喝着魚粥,道:“說吧。”

“陛下,昨天在河邊打魚的少年人是住在老君山的,前幾年這個少年來洛陽求學,被老君山上的李道長收留,那孩子喜讀書,時常手不釋卷,待年歲一到就去參加支教,以後科舉入仕。”

李承幹遲疑道:“這少年人怎麼求學求到了老君山?”

李道彥解釋道:“此子十二歲時就讀完了支教的課程,之後遊學三年想要拜訪各地名仕或者各處學館,但其人面貌不好看……無人願意收留,便尋到了老君山,李道長見此子天賦不錯,就將他收入門下。”

“此子姓鍾,讓洛陽的官府查驗過戶籍,是終南山人,自拜入老君山之後,就時常下山幫助周邊的鄉民解決一些麻煩事,在各縣的縣官之間也頗有名氣。”

李承幹追問道:“他叫什麼名字?”

“傳聞是因他住在老君山,拜師李淳風道長,周邊村縣稱呼此子鍾馗,至於他原本的姓與名,末將已讓人去終南山查問了。”

李承幹揣着手,“不用了,鍾馗?就叫鍾馗吧,挺好的。”

“喏。”

住在老君山腳下的這段時間,李承幹依舊會在河邊釣魚,偶爾也會見到鍾馗下山,早晨天剛亮的時候下山,每天黃昏時分上山。

過了十月,李承幹就離開了老君山,手中拿着一卷書看着,這卷書是洛陽各縣的縣官記錄的,記錄的都是鍾馗相關事蹟,大體上都是一些仗義出言或者是扶弱,照顧老人的行爲,也擺平了鄰里之間的事。

李承幹頗爲意外,這個小子竟然還能破獲幾個案子,坊間的傳聞十分不錯,這是一個很有正義感且熱心腸的人,不過面容不好看,很容易嚇壞人。

看罷這卷書,李承幹遞給駕着車的李道彥,吩咐道:“讓人送去崇文館。”

408.第408章 一位正直的人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271.第271章 放不下的大相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第533章 冬至大壽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252.第252章 范陽案第67章 熱情的滿朝文武(加更)309.第309章 發兵459.第459章 他去了何方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第570章 志不在此的人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第525章 塞人騎兵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382.第382章 長孫無忌那一生只用一次的勇氣267.第267章 蘇亶第558章 上官儀心事第174章 分寸375.第375章 登泰山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348.第348章 洛陽魚不肥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415.第415章 他們欺君了第535章 有很多人478.第478章 臣慚愧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292.第292章 貞觀十四年第154章 陳年舊事339.第339章 議東征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388.第388章 大赦天下第553章 只需成功一次368.第368章 新設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第323章 新爺孫第47章 伏允的下場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第96章 以前的事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第115章 各縣彈劾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309.第309章 發兵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第323章 新爺孫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第96章 以前的事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第167章 夏收第66章 大將軍教導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第57章 善終的老臣348.第348章 洛陽魚不肥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243.第243章 雪後303.第303章 玄奘的歸心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465.第465章 消化不良的大唐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第70章 家事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第3章 太子講故事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第70章 家事第84章 戰書79.第79章 家宴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第123章 害了自己的祿東贊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485.第485章 大唐的瑰寶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237.第237章 笄禮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
408.第408章 一位正直的人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271.第271章 放不下的大相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第533章 冬至大壽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252.第252章 范陽案第67章 熱情的滿朝文武(加更)309.第309章 發兵459.第459章 他去了何方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第570章 志不在此的人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第525章 塞人騎兵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382.第382章 長孫無忌那一生只用一次的勇氣267.第267章 蘇亶第558章 上官儀心事第174章 分寸375.第375章 登泰山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348.第348章 洛陽魚不肥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415.第415章 他們欺君了第535章 有很多人478.第478章 臣慚愧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292.第292章 貞觀十四年第154章 陳年舊事339.第339章 議東征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388.第388章 大赦天下第553章 只需成功一次368.第368章 新設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第323章 新爺孫第47章 伏允的下場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第96章 以前的事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第115章 各縣彈劾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309.第309章 發兵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第323章 新爺孫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第96章 以前的事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第167章 夏收第66章 大將軍教導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第57章 善終的老臣348.第348章 洛陽魚不肥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243.第243章 雪後303.第303章 玄奘的歸心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465.第465章 消化不良的大唐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第70章 家事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第3章 太子講故事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第70章 家事第84章 戰書79.第79章 家宴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第123章 害了自己的祿東贊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485.第485章 大唐的瑰寶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237.第237章 笄禮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