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

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

郭正一錯愕地笑着,道:“無妨,每天早朝,三兩天就有人在太極殿內爭吵或者打架,甚至說是一決生死。”

李義表跟在後頭,剔着牙。

郭正一又道:“陛下都不計較那些,也不會與你計較的,只是我們身爲臣子還是要慎重些。”

李義表點着頭,來到朱雀門前整了整衣裳,許敬宗早就等在這裡了。

“許尚書!”

許敬宗拉住他就要行禮的架勢,道:“在天竺苦了你們了。”

李義表見到禮部尚書親自來迎接,心中還是感動的,他朗聲道:“身負重任,豈能言苦。”

許敬宗領着人走向承天門,王玄策,蔣師仁,李義表的功勞很大,要說真有多大,還在於天竺的位置。

陛下一心想要謀奪吐蕃,得到了天竺之後,就得到了吐蕃的後方,若是將吐蕃與天竺連成一片,那將會是多大的功績?

許敬宗領着自家立了大功的禮部郎中,走在皇城中,昂首快步。

這一幕,看着褚遂良臉都黑了幾分。

馬周道:“一個禮部都能有如此功績,褚尚書執掌的民部也不會弱於許敬宗的。”

褚遂良冷着臉,道:“他撿來的功勞。”

馬周又道:“褚尚書也撿一個?”

褚遂良又是一聲冷哼,快步走向了他的民部。

東宮,雖說現在東宮不住人了,可陛下還是會時常來這裡走動。

李承幹聽着一旁宮女的話語,母后安排人來說父皇總算是恢復了,也從悲傷的情緒中走了出來。

聽着母后讓人送來的話語,是父皇又去驪山打獵了。

李承幹吩咐道:“朕知道了。”

宮女聞言,行禮之後便告退。

“陛下,許尚書,郭寺卿來了。”

李承幹頷首。

內侍會意領着人走入了東宮。

三人到了近前,行禮道:“陛下。”

李承幹揣着手,看着三人道:“出去兩年有餘,辛苦了。”

李義表忙道:“臣不敢言辛勞。”

言罷,他遞上了卷宗。

李承幹拿過卷宗,看着上面的內容,這上面記錄着都是天竺的相關記錄,卷宗厚厚一卷,一時間也看不完。

“陛下,臣離開時蔣將軍還在憂慮大食人。”

“大食人距離天竺很近嗎?”

李義表回道:“不算很近,但有大食人走動,王將軍起初想要攻打東天竺,但東天竺王當即願與王將軍和好,王將軍覺得留着東天竺有必要,如此一來與大食之間有了一道屏障。”

李承幹看着卷宗一路走着點頭。

許敬宗道:“陛下,在西域的伊犁河也有大食人出沒。”

李承乾道:“你是說大食距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嗎?”

“臣以爲距離安西都護府不遠了。”

“許尚書近年來一直在打聽大食人的消息,若你有大食人的消息也可以與許尚書對照一番。”

李義錶行禮道:“喏。”

“王將軍與蔣將軍的事朕都知道了,其實早在你來長安之前,幾天前就有人將消息送來。”

東宮擺好了宴席,李承乾親自宴請這位功臣。

郭正一正要說話。

許敬宗眼神示意下攔住了。

本來郭正一想說,李義表在來的路上就吃了不少,他現在哪裡還能吃得下宴席。

但又有許尚書示意,郭正一也只好閉口不言。

李義表吃着肉串,道:“都說宮裡的飯食乃是天下一絕,如今嘗之,追悔不已。”

“爲何追悔?”

“臣在來時就吃飽了,一時吃了太多,如今……”

李承幹又道:“坦誠是好事,許尚書多吃點吧。”

許敬宗忙起身行禮道:“臣領命。”

卷宗上得來的終究是片面,還要聽他說着天竺的情形。

其實玄奘回到中原也才四年,玄奘離開天竺的這六七年間,天竺發生了叛亂,出現了一個篡位的賊子。

李承幹不反對王玄策與那位天竺公主的婚事,甚至願意下旨給王玄策一個國公的稱號。

大唐已很久沒有封國公了,近來除了要準備給蘇亶一個武功縣的縣公以外,其餘的勳爵都沒有封賞出去。

這也不是吝嗇,將滅國當作鼓勵,說不上是好事,還會讓人覺得朝中將領好戰,但這也不是什麼壞事,本就強大,爲何不好戰。

“可是朕常聽朝中的人說,不必與大食人開戰,也不必去掃平蔥嶺,爲此許尚書沒少與人打架。”

許敬宗還在往嘴裡塞着食物,不住地點頭。

李義表道:“陛下,臣以爲與大食一戰在所難免。”

李承幹吃着核桃示意他繼續說。

“現在的大食人滅了波斯,南下與天竺有來往,往東還與蔥嶺諸胡,大食人知道了天山的富庶,定會進兵,天竺雖說糧食多,但天竺依舊貧瘠。”

李承幹看過裴炎在西域崇文館所寫的奏章,他說過五色鹽這個東西,在西域這是一種很名貴的鹽,難道大食人不想要嗎?唐人都想要。

話語聲停下,許敬宗也吃完了。

“如今朝中休沐,待來年你任職禮部侍郎,主持天竺與吐蕃的事宜。”

“喏。”

“你去過天竺也去過吐蕃,朕希望以後的各部官吏也能奔走各地,實際地瞭解職權所在。”

三人行禮之後,齊齊告退。

幹慶三年,十二月的下旬,關中的氣候更冷了。

隨着李義表回來,這個充滿活力的朝野官吏,對天竺與大食的議論就更多了。

人們甚至很快就忘了,陛下讓晉王與紀王去了西域的事。

甚至當時不知情的人覺得陛下是將晉王與紀王發落西域去種樹。

但宗室中人,上到陛下的叔叔輩,下到陛下的弟弟妹妹,沒有一個人反對陛下。

甚至還有不少人認爲陛下這麼做是明智之舉。

再怎麼說,當年東宮的兄弟姐妹都是陛下養大的,也是陛下教養出來的。

也好在晉王與紀王還年少,否則又會有人進諫,擔憂晉王與紀王去了邊關重鎮會有反心。

其實這根本不在顧慮中,首先太上皇嫡子李治根本掀不起風浪,一個眼神他就老實了,更不要說造反,給他十個膽子,只要一句話說不定他跪在太極殿謝罪了。

還有紀王李慎,當年長孫還是皇后,便將紀王交給了東宮撫養,都是陛下養大的孩子,還能過什麼反心。

從李淵往下數,李唐的第三代兄弟姐妹之間頗爲團結,與歷朝歷代的帝王家相比,這一朝簡直穩得不行。

父皇去冬獵,也不知道在驪山要散心多久。

李承幹閒着的時候還是會出去釣魚的,有時候孤身一人只是讓侍衛陪同,還有的時候會帶着兒子與女兒。

今天李承幹特意路過了渭北,這裡是東陽公主的封地,現在這裡正在興建醫院,已有幾間屋子正在給人看病了。

來到渭水河邊,今天陛下身邊沒有別人,只有一隊護衛保護着。

上官庭芝策馬而來,“陛下,玄奘書信。”

“聽說你成婚了?”

“是。”

李承幹拿過書信,笑着打開。

上官庭芝娶得滎陽鄭氏,當年的世家依舊還在可沒有當年那麼鼎盛了。

但如今的世家依靠以往的名聲,現在嫁女已成了他們僅剩的競爭力,可再過幾年,當下一代人長大,世家剩下的還有什麼?

李承幹看着信中的內容,玄奘也去了揚州,他還打算去一趟江南,他在信中說了中原各地的變化,河北各地尤其令他印象深刻,那是他第一次看到以生產工作爲核心的鄉縣。

當人們聚居所在地換成了以生產爲核心之後,人們對勞動的理解也就不一樣了。

當他們覺得生產價值在自己手中時,便會積極地擁護自己的利益,自然而然地就站在了朝堂這邊。

換言之,當朝堂的利益與人們的生產價值綁在一起,所能夠帶來的生產力與之前相比拔高了好幾個層次,他們拿到手就是自己的,除了賦稅,其餘的都是他們的。

況且李唐帝國,一直都是輕徭薄賦的。

關中的生產建設已好幾次驗證了其可行性。

雖說現在的生產建設依舊還處於古典的狀態,但至少人們看到過不一樣的風景了,這就足夠了。

看罷玄奘的書信,李承干將信紙放在一旁,又道:“你說玄奘還會回來嗎?”

上官庭芝道:“其實玄奘也給臣寫了書信。”

見陛下神色依舊平靜,他又道:“臣以爲玄奘在天竺取到的是經書,而在中原各地所見的是真諦。”

這上官儀的兒子還挺會說話的,也不知道這是玄奘自己的原話,還是他自己想說的。

渭水還在流淌,在河道的兩側還結着一些未化開的冰。

信也已送到了,上官庭芝行禮道:“臣告退。”

李承幹換了一個坐姿,依舊沒有言語。

傳聞陛下平日裡喜靜,上官庭芝感受到莫大的壓力,在這個寒冬臘月,已有了汗意。

“回去吧。”

“喏。”

直到走出了一段路,上官庭芝感覺整個人都是虛脫的,翻身上馬離開了這裡。

“陛下,是否去上官家,將玄奘的書信搜出來。”

“不必了,一個玄奘而已,對朕來說還不用記掛在心。”李承幹釣起一條魚。

這條魚不大,是隻有拇指大小的魚苗,將它重新丟入河中。

陛下提着魚竿,又一路走向了渭南方向。

如今的渭南成了府,是關中的重要生產要地,在這裡修建最多的就是醬油作坊。

平日裡這裡鮮有村民走動,寒冬臘月正值農閒時節,多數村民都在作坊中勞作。

就這麼走了一圈,便轉了回去,一路朝着長安城而去。

幹慶三年就在一片寧靜中過去了,到了幹慶四年的新年,解除宵禁之後的長安城再一次熱鬧非凡。

每到這種時節,許多商販都會來長安販賣貨物,也是京兆府收取市稅最豐厚的時節,夜色下,人們在燈火通明的長安城結伴成羣。

皇宮內,一聲孩子的哭聲從兩儀殿傳出來,是蘇皇后又生了一個孩子。

東陽抱着剛出生的孩子,道:“是個男孩。”

蘇婉看着剛出生的兒子,眉眼帶着笑意。

將孩子交給蘇婉,東陽便快步出了兩儀殿,從石階上走下來,道:“皇兄,是個男孩。”

一旁的宮女聞言,便快步離開了。

李承幹解釋道:“這是母后安排來詢問的。”

東陽接過小福端來的茶水,又道:“皇兄,往後可更要注意了。”

知曉東陽的意思,蘇婉已生了三個孩子,雖說三個孩子都隔了四五年,但也是巨大的身體負擔。

而且這一次她需要調養的時日更久。

李承乾道:“朕知道,其實早在去年本想着安慰父皇與母后一番,以後再慢慢周旋,婉兒卻不這麼想。”

“往後,皇兄可要多勸勸。”

李承乾笑着點頭,道:“你放心。”

東陽還是很信任皇兄的,因皇兄向來就是個極爲自律的人,自律得都有些不像人。

她雙手揹負,邁開腳步說着,“其餘的事,宮裡的婦人會安排,妹妹就先回醫院了。”

寧兒親自送着東陽公主離開了兩儀殿。

殿內一片歡慶的氣氛,小鵲兒與孟極看着剛出生的小弟弟好奇得不行。

夜裡,李承幹陪着蘇婉過了一夜,夜裡她如同昏迷一般地睡眠,神色蒼白,這需要養很久才能恢復元氣。

天剛亮的時候,她才轉醒,道:“陛下。”

李承幹握着她的手,道:“多睡會兒吧。”

她再一次閉上眼,神色上帶着笑意,又一次入睡。

初三剛過,母后就讓人給稚奴與慎弟送去了衣物與用度,讓人送去西域。

身爲長兄,李承干將兩具上好的甲冑以及兩把新鍛造的橫刀讓人送去。

正是新年,所有人的歡慶,兄弟姐妹都送去了不少用品,多到都讓人裝車,也讓朝野少了許多議論。

每年這個時候,蘇亶都會與他的妻子來看望女兒,今年她們也如期而來。

蘇亶遞上兩卷書,道:“陛下,這是崇文館編寫的書卷,是玄奘與王玄策的故事。”

李承幹剛看了一眼,道:“你說玄奘真的在西域沒有弟子嗎?”

“據臣所知,他西行之後只有一個弟子。”

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381.第381章 看望老將軍們295.第295章 那一類人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第50章 天分第544章 要一起完成的事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第562章 人生的意外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第158章 講學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第32章 拜訪舅爺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372.第372章 寢食難安186.第186章 杜正倫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420.第420章 戰象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188.第188章 河東好友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第174章 分寸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第86章 補貼與孝順201.第201章 西域傳說441.第441章 塞人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第322章 太子與老師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367.第367章 看洛陽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462.第462章 北征的突厥大將軍第110章 涇陽的葡萄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第115章 各縣彈劾第159章 父子春遊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第161章 監察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第319章 處罰(感謝飯飯飯糰er的盟主)379.第379章 歸長安第13章 耿耿於懷182.第182章 膽識與氣魄第159章 父子春遊375.第375章 登泰山267.第267章 蘇亶第14章 偏心的父皇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331.第331章 趙國公的憂愁483.第483章 運河運河第314章 臘月第13章 耿耿於懷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第554章 無底洞第102章 科舉揭榜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第101章 東宮爭吵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第168章 一夜247.第247章 意在掃平天山第68章 孤有進步嗎?379.第379章 歸長安423.第423章 江邊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第66章 大將軍教導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336.第336章 老府兵304.第304章 寒冬第324章 勸諫與反問第105章 被監視的太子第91章 及冠賀禮501.第501章 飛雪與麻煩499.第499章 千秋殿367.第367章 看洛陽491.第491章 不過年的文臣武將們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第316章 人的孤獨435.第435章 哪家皇帝遇不到反賊?
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381.第381章 看望老將軍們295.第295章 那一類人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第50章 天分第544章 要一起完成的事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第562章 人生的意外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第158章 講學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第32章 拜訪舅爺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372.第372章 寢食難安186.第186章 杜正倫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420.第420章 戰象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188.第188章 河東好友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第174章 分寸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第86章 補貼與孝順201.第201章 西域傳說441.第441章 塞人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第322章 太子與老師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367.第367章 看洛陽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462.第462章 北征的突厥大將軍第110章 涇陽的葡萄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第115章 各縣彈劾第159章 父子春遊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第161章 監察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第319章 處罰(感謝飯飯飯糰er的盟主)379.第379章 歸長安第13章 耿耿於懷182.第182章 膽識與氣魄第159章 父子春遊375.第375章 登泰山267.第267章 蘇亶第14章 偏心的父皇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331.第331章 趙國公的憂愁483.第483章 運河運河第314章 臘月第13章 耿耿於懷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第554章 無底洞第102章 科舉揭榜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第101章 東宮爭吵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第168章 一夜247.第247章 意在掃平天山第68章 孤有進步嗎?379.第379章 歸長安423.第423章 江邊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第66章 大將軍教導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336.第336章 老府兵304.第304章 寒冬第324章 勸諫與反問第105章 被監視的太子第91章 及冠賀禮501.第501章 飛雪與麻煩499.第499章 千秋殿367.第367章 看洛陽491.第491章 不過年的文臣武將們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第316章 人的孤獨435.第435章 哪家皇帝遇不到反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