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

第486章 漕運之爭

天竺女王一開口就是要買下所有的茶葉,小勃律國雖說富裕,但的確沒有天竺那般有如此多的黃金。

南詔使者神色凝重,坐在一旁沉默不言。

這也就不用談了。

國與國之間的差距是不能比的,天竺雖說幾經戰亂,可依舊保留着絕大部分的財富。

其餘幾個小國很快就失去了話語權,成了陪襯,很殘酷且沒有餘地。

禮部完成了今年的茶葉買賣,朝中得到了天竺的兩百斤黃金。

朝中如此,今年在坊間或者是鄉野,茶葉的買賣也在如火如荼。

當茶葉不再是權貴門閥才能享用的一種飲品時,許多關於茶的禮儀也被簡化了許多,人們甚至能夠想出各種茶葉的用途,以及保存茶葉的方法。

大唐的新鮮事物並不多,茶葉的普及算一種。

朱雀門旁的城牆上,依舊貼着許多朝中政令,坊間的人們隨時可以走上前,看看現在的朝中都在做一些什麼。

朝中要建設漕運監,在工部管轄下。

顯而易見,皇帝還要繼續爲漕運花錢。

且說,當春天的遊獵結束之後,皇帝回來了,羣臣也回來了。

這位皇帝依舊在長安城,像是在一根釘子,將朝臣與國家中心也都釘在了長安城。

民心再一次踏實了,人們也就不再擔憂了。

今天的中書省內,衆人開始爲建設漕運監爭論,御史臺與吏部的官吏爭執不休,從早晨一直爭執到了下午時分,期間就連兵部也參與了。

早有金吾衛準備在一旁,中書省一旦打起來,他們必定衝進去勸架。

現在的朝堂也沒多少老人家了,如馬周,于志寧,褚遂良都是五十歲出頭的年紀,身子骨還是很硬朗的。

中書省內,于志寧如今任職中書令兼兵部尚書,那是皇帝最信重的臣子,並且還管着朝中用度,這場爭論自然少不了他。

杜正倫任吏部侍郎,同時還是身兼殿中侍御史,也在這場爭執中。

已是日近黃昏,這場爭論沒有任何的結果,衆人悉數散去之後,于志寧整理了眼前的卷宗,走出中書省就遇到了許圉師。

于志寧道:“該回去了,今天的事忙完了。”

眼看着中書省的門關上,許圉師趕上腳步又道:“下官想任職漕運監的監正。”

于志寧遲疑了片刻,稍稍看了他一眼,道:“此事陛下與吏部自有安排。”

許圉師忙上前,又道:“下官看到兵部,工部,吏部都在爭搶這個監正的位置。”

“那你爭得過他們嗎?”

“漕運事關民生之計,正應該由民部參與。”

于志寧觀察這個極具上進心的人,道:“朝中六部都有一個名額,你可以問褚遂良要名額,他是你們民部的尚書。”

“下官聽說於尚書有兩個名額。”

“是啊,老夫任中書令,與侍中馬週一樣有兩個名額。”

許圉師再行禮道:“還請於尚書爲下官留一個名額。”

于志寧停下腳步,回頭看向他。

許圉師將自己的姿態放得更低,又道:“下官斗膽,漕運一事,民部不得不爭。”

于志寧頗覺煩惱,又道:“你可知許敬宗與褚遂良之間的爭鬥愈演愈烈,這究竟是你自己的想法,還是褚遂良讓你來的?”

“全是下官自願,與褚尚書無關,再者……”許圉師低聲道:“褚尚書並沒有將名額給在下。”

漕運監正的人選只有一人,各部推舉人選,由陛下與吏部選擇,這是現在朝中在現成官吏中的選人規矩。

雖說不是成文的規矩,但各部官吏都按照這個規矩行事,保持一定的公平。

于志寧道:“你擬定一份漕運調度的卷宗,給老夫看看,你若真的能夠治理好漕運,老夫自然舉薦你,若不行就當你今天沒有說過這番話。”

“謝……”

“先不要言謝,且老夫看看你準備了多少,那些要謀求漕運監正的人,他們的準備亦不少,可不比你差,如秘書監的趙仁本,京兆府的張大安,工部的李敬玄,太府寺的高智周,據老夫所知他們都爲漕運監正一職準備許久了。”

當然了,許圉師是貞觀年間的進士,不論是學識還是資歷都不差。

于志寧頷首道:“且試試吧。”

“喏。”

半月後,當今陛下正在清掃着宗廟,現在的李唐皇帝過世的只有爺爺一位,宗室內的靈位顯得有些空蕩蕩的。

其餘的都是兩位戰死的宗室將領,李道玄與李神通,能夠入宗廟的都是宗室認可的,也並不是所有人的靈位都能夠入宗廟。

腳步聲由遠而近,今天是各部官吏遞交人選的時日,準備了半個月,也該有個結果了。

李承幹走出宗廟,看着眼前的六個尚書與三個寺卿,一共九個人。

命人準備好了桌椅,衆人坐下來紛紛拿出了自己的舉薦奏章。

看到馬周與于志寧都拿出了兩份,而英公手中一份也沒有,許敬宗心中瞭然,看來軍中不參與這一次漕運事宜。

現在的朝堂上正是以此三人爲主,馬周與于志寧掌管文官,英公掌管軍中。

朝中諸多大事都繞不開此三人。

如今的朝中規矩就是如此,所有人各司其職,各縣或者是朝中六部,但凡有新的位置,新的資源都要公平競爭。

也可以提出意見,以及投票來決定事由。

從陛下還是太子時,到如今,這麼多年以來,這個朝堂正在進化成陛下所想的模樣。

相較於當年的房相,趙國公,鄭公三人主持國事。

陛下則是降低了中樞的決策權而提高六部九寺的話語權,並且願意聽取羣臣的進諫,凡事都是有商有量。

陛下已很少獨斷國事,羣臣也不再如當初那樣只提問題,而不提解決辦法。

朝野,君臣都在改變,經過數年的調整,有了如今的局面,皇帝不是乾綱獨斷的,臣子也不是大權在握的權臣。

許敬宗坐到自己的位置上,見褚遂良也坐在了自己的身側,神色不悅地扭過頭。

不多時,皇帝面前的奏章高高迭起。

內侍給羣臣倒着茶水,宗廟內的香火旺盛,隱約還能聞到香火味。

衆人正襟而坐,等待着陛下將這些舉薦的奏章看完。

半晌,李承幹才將十餘份奏章看完,又道:“這些人,只有許圉師去看了文學館的括地誌。”

許敬宗看向一旁的褚遂良。

其餘人的目光也都看向民部尚書褚遂良。

只有褚遂良自己覺得有些惶恐,他自己沒有舉薦自家的侍郎許圉師。

心中遲疑之餘,褚遂良拿起茶碗飲下一口茶水,目光又看向了馬周與于志寧。

只有這兩人才有資格舉薦兩個名額,因馬周是當朝侍中,于志寧是如今的中書令。

軍中沒有參與,英公沒有遞交任何奏章。

唯有馬周與于志寧遞交了兩份。

李承幹看罷,將奏章遞給一旁的馬周道:“都傳下去看看吧。”

馬周接過陛下遞來的奏章,打開看着字跡,許圉師身爲如今的民部侍郎,一直在主持關中的糧草調度。

當洛陽,鬆州,蜀中的糧草運送到關中,進行調度時都要經過許圉師的批覆。

這位民部侍郎一直勤勤懇懇辦事,若不是這一次推舉漕運監正,衆人都忘了這位當初的科舉進士。

如今回想起來,許圉師的確是個很不錯的人選。

衆人將奏章傳了一遍,紛紛點頭覺得許圉師的漕運規劃很不錯,並且還知曉中原各地的糧食產量。

直到許圉師的奏章放在了桌上,李承乾道:“若諸位沒有其他的想法,今年入夏,就讓許圉師任職漕運監正,主持漕運,試用到今年冬季,若合適繼續留任。”

陛下的話語沒有說滿,也給了衆人一個臺階,先讓許圉師任職漕運監正,但只是試用,如果他做不好將來也可以再換人。

一場短暫的談話之後,漕運的諸多大權都落在了民部的手中。

離開時,衆人心中都有感慨,如今想要在朝中得到權力想要晉升,不僅僅需要努力,而且努力的方向要對。

只因當今陛下是一位十分注重能力的皇帝,但凡在朝中身居要職,都需要在一定方面有所建樹。

離開的衆人中,就連以前不起眼的狄知遜,因他在京兆府任職時的種種表現,也已成了現在的刑部尚書。

有人說狄知遜能夠成爲刑部尚書,是因只有他彈劾了老程家的牛,實則不然,狄知遜在刑律上還有不少建樹,在他的治下,諸多案件都得到了妥善的處置,大唐已很多年沒有冤案了。

許圉師如願成了運河漕運的監正。

于志寧回到了中書省內,見褚遂良就站在自己的桌前,問道:“是有不解?”

褚遂良道:“許圉師既然有意要任職漕運監正,其實大可以與下官說。”

于志寧整理好一迭文書,放在一旁,“因你有了其他人選,許圉師纔來尋老夫,老夫本就有多餘的名額,朝中唯纔是舉,這是應該的。”

“再者說,朝中儘可能不錯過任何一個可用的人才,你覺得呢。”

褚遂良行禮道:“下官受教。”

于志寧瞧着他道:“好了,去忙你的事吧。”

漕運之事有了着落之後,于志寧批覆着各部的文書,這才聽到了一個消息,陛下召見了金春秋。

新殿內,李承幹看着老淚縱橫的金春秋,看着他的呈報,又道:“如此說來,現在的新羅人以能寫中原文字爲榮?”

英公李績坐在邊上沉默不言。

金春秋擦去眼淚,跪拜在地,道:“陛下,新羅文字本就欠缺,是崇文館的支教夫子教會了新羅人寫字,新羅有了文字,臣涕零之。”

言罷,他再一次跪拜,又哭了起來。

李承幹撫着額頭,看一個鬚髮白了一半的人這般痛哭,頗覺頭疼。

一別數年,當初金春秋隨着東征大軍離開時,太子還是太子,回來時當年的太子已是如今的陛下。

這如何不讓他涕零,跪拜在地抽泣聲不斷。

李承乾道:“別哭了。”

金春秋還在哽咽,又道:“臣爲陛下賀,臣忍不住哭。”

李承幹一手放在桌上,手掌正好蓋在這卷呈報的奏章上,沉聲道:“這些年,苦了你了。”

金春秋大聲道:“臣爲陛下死亦不足惜,這些事又算不得什麼。”

“死不足惜不是這麼用的,你往後多看看書。”

“臣失言,臣看書不多,讓陛下見笑,臣慚愧。”

他很喜自稱臣,至少他現在不是外臣了,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唐人,大唐皇帝的臣子。

往後會有更多這樣的人,立志成爲一個唐人。

諸國子民形成這樣的向心力,這對大唐來說沒什麼不好的,不論是新羅人,突厥人都是天可汗的子民。

李承幹詢問道:“如此說來在那裡還有很多銀礦?”

金春秋道:“每當地動山搖,每當那些火山噴發,總會有一些銀礦從山體裡出來。”

“如今,火山爆發很頻繁嗎?”

“數年間,臣見過五次,並不是同一座山,各地的火山偶有噴發,最大的一次火焰吞沒了千里大地,所過之處皆是一片焦土。”

金春秋回憶着當初的場景,從他口中講出來,那像是山在朝着天穹咆哮,濃煙直插天際,遮天蔽日,漫天下着飛灰,絕望的人們跪在地上,祈求庇佑。

岩漿吞噬了一切,將他們的房屋,農田,樹林吞沒,當一切平靜下來,都化作了一片焦土,成了不毛之地。

還有那滔天的海水,倒灌而來,同樣是地動山搖,海水所過之處人畜皆亡。

很多時候,金春秋趁着火山就要噴發時,將倭人都困在山下,讓他們被岩漿吞噬,以求得到更多的銀礦。

就這樣進行了數年。

“現在那裡還有多少倭人?”

金春秋也不再哭泣了,依舊跪拜在地道:“回陛下,在回來前臣將一應人等處死,山林中恐還有藏匿,臣以爲將來可再派兵馬滅之。”

他的回話與劉伯英的奏疏倒是沒什麼差別。

只不過金春秋的言語還是有所保守的,在劉伯英的奏疏上記錄的則是金春秋將能夠看到的倭人都殺了。

藏匿的也是極少數,因搜尋困難,加之旨意來了他不得不離開倭人地界。

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第128章 風波乍起第73章 “肥羊”第49章 上架感言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286.第286章 轉變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382.第382章 長孫無忌那一生只用一次的勇氣292.第292章 貞觀十四年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204.第204章 太子的產業第101章 東宮爭吵第17章 他要卷死孤381.第381章 看望老將軍們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第322章 太子與老師第97章 謠言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五 嘴上不饒人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第153章 崇文館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471.第471章 河東裴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第316章 人的孤獨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第130章 請你道歉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第88章 活得明白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351.第351章 少了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340.第340章 爲過去,也爲將來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第154章 陳年舊事第146章 早朝缺席第97章 謠言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第169章 願爲前鋒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407.第407章 愛抓蟲的皇帝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218.第218章 太子休沐第104章 夕死可矣第34章 儲君心事第30章 天賦異稟的弟弟妹妹343.第343章 皇帝出征191.第191章 查到底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207.第207章 演武478.第478章 臣慚愧第123章 害了自己的祿東贊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259.第259章 來長安的祿東贊379.第379章 歸長安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第44章 到底是少年太子第68章 孤有進步嗎?第573章 終章第77章 立冬宴席第66章 大將軍教導376.第376章 封禪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第113章 班底構成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第323章 新爺孫第70章 家事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第118章 不缺添亂的人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第568章 長安之南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460.第460章 再無鄭公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第100章 終究成了父皇的功績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252.第252章 范陽案
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第128章 風波乍起第73章 “肥羊”第49章 上架感言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286.第286章 轉變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382.第382章 長孫無忌那一生只用一次的勇氣292.第292章 貞觀十四年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204.第204章 太子的產業第101章 東宮爭吵第17章 他要卷死孤381.第381章 看望老將軍們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第322章 太子與老師第97章 謠言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五 嘴上不饒人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第153章 崇文館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471.第471章 河東裴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第316章 人的孤獨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第130章 請你道歉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第88章 活得明白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351.第351章 少了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340.第340章 爲過去,也爲將來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第154章 陳年舊事第146章 早朝缺席第97章 謠言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第169章 願爲前鋒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407.第407章 愛抓蟲的皇帝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218.第218章 太子休沐第104章 夕死可矣第34章 儲君心事第30章 天賦異稟的弟弟妹妹343.第343章 皇帝出征191.第191章 查到底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207.第207章 演武478.第478章 臣慚愧第123章 害了自己的祿東贊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259.第259章 來長安的祿東贊379.第379章 歸長安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第44章 到底是少年太子第68章 孤有進步嗎?第573章 終章第77章 立冬宴席第66章 大將軍教導376.第376章 封禪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第113章 班底構成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第323章 新爺孫第70章 家事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第118章 不缺添亂的人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第568章 長安之南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460.第460章 再無鄭公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第100章 終究成了父皇的功績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252.第252章 范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