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中條山之戰

西安城,自從零式戰鬥機第一次出現在西安上空的後,西安城就沒有安寧過,隔一個禮拜或者十來天,就有一批日軍飛機出現在西安城的上空。

這不十來架零式戰鬥機又來光顧了,天上的空戰,仍然在繼續,不過隨着八路軍研究出了一套還算有點作用的方法對付零式戰鬥機後,雖然一打一打不過,但是傷亡也不像之前那麼懸殊了。

八路軍的飛機一般都是在高空俯衝攻擊,能打中,哪怕是飛機解體也沒事。只要飛行員能保住,哪怕是幾架飛機換一架,八路軍也能承受得起,畢竟零式戰鬥機的產量並不大,硬換的話,其實是日本人吃虧。

當然很多時候,八路軍會利用地面的防空火力對付日軍的飛機,這畢竟要比損失一架戰鬥機要划算很多。

“衛國,這是剛剛傳回來的消息,葉挺軍長已經到了鹽城,皖南事變這個事件也算是暫時告一段落了。不過項英同志和周子昆還是沒找到。”李衛國的家旁邊的那棟辦公樓裡,聶榮真拿着一封電報對他說道。

“新四軍經此磨難,也算是苦盡甘來。皖南那裡日頑勢力太過複雜,根本不適合新四軍的發展,本來照我的意思,譚震林的那個師也撤到江北的,不過主席認爲有必要在江南留着一支部隊,這纔沒有被撤回來。”李衛國接過電報,認真地說道。

“項英那邊呢?現在是死是活也不知道,該不是國民黨那邊給把人弄走了吧!”聶榮真擔憂的說道。

“應該不會,現在國民黨那邊也在搜查項英他們,應該沒找到。就是那邊現在中統、軍統的人也比較多,項英他們也不知道躲哪山裡去了,皖南多山,這麼快找一個人不好找,項英畢竟是老革命了,應該不會這麼輕易讓國民黨找到。”李衛國裝作如無其事的說道。

此時項英估計還躲在那個什麼洞裡,到底是哪,李衛國也記不住了。就是不知道項英還會不會像歷史那樣,被他的副官給槍殺了,要是還是那麼發展的話,他也就夠倒黴的了。

“也是,當年長征過後,他都能帶着部隊在國民黨百萬大軍的圍剿下能活下來,這幾個月的時間應該問題不大。不過他回來了,中央打算怎麼安排的他的職務?不會還調回新四軍吧?”

聶榮真坐在李衛國辦公室的椅子上,從旁邊茶几上拿起一個杯子,從茶壺裡到了一點茶,喝了一口便繼續問道。

“皖南事變之所以發生,他項英有着很大的責任,即便能安然回來,回軍隊是肯定不行了。讓他回新四軍,難道又跟葉挺爭權嗎?去八路軍,我可不會答應。

他這人,作風上的確不錯,生活上十分簡樸,是個合格的黨員幹部。但是作爲領導,特別是軍隊的一把手,他不稱職,性格優柔寡斷,而且太守舊。

即便回來,估計也是安排在後方的根據地,去前線部隊主席估計也不會答應。

對了還有一個事,你待會去傳達一下吧。”李衛國雖然不喜項英,但是評價也算中肯,並沒有惡意詆譭。

“什麼事,你說吧!”

“就是你的老部隊,第七縱隊和第八縱隊的事,這不爲了支援新四軍,把兩個師給調撥給了新四軍嗎。現在新四軍裡面,他們也有了新的番號,你去跟老陳發個電報,讓他自己再組建獨24和獨26兩個師,至於師長誰擔任,他自己在下面的部隊選兩個有能力的報上來吧。第七縱隊的參謀長,讓在抗大學習的鄧萍去。

山東軍區雖然人多,但是裝備差,還得給點甜頭。這可是從老陳的手下調走了差不多兩個主力師,要是不給點甜頭,我覺得下次見面他得跟我幹架。

還有就是第十縱隊,別人家縱隊都是三到四個師,他才兩個師,也有點不合適,把獨36師的編制給他們吧。至於師長,把肖華調過去。”李衛國笑着說道。

“衛國,你這一下子就想要擴編三個師啊,不會是看到新四軍有9師,你也心癢癢了吧!”聶榮真開玩笑說道。

“去,我跟新四軍叫什麼勁,新四軍現在的根據地人口還沒有你之前待過的山東軍區人多,那肯定的扶持一下,不然那兩支軍隊相差太大,也不太合適。”看着聶榮真開自己玩笑,李衛國直接白了對方一眼。

。。。。。。

半夜,黃山別墅,正在熟睡的老蔣,被自己的警衛給叫醒了,說是有緊急軍情。

聽到是緊急軍情,老蔣立馬就起了牀,不過他這也把正在熟睡的宋美齡給驚醒了。

“達令,是發生什麼事了嗎?”穿着睡衣的宋美齡,一副慵懶的問着正在起牀的老蔣。

“剛剛警衛來報,說是有緊急軍情,敬之都已經在書房候着了,我得趕忙去看看怎麼回事。”老蔣輕聲的說道。

跟宋美齡說完後,老蔣便直接穿着睡衣下了牀,踏着拖鞋就這麼來到了書房,只見何應欽穿着軍裝,拿着一封文件,正在那坐着。看見老蔣到來,正準備起身問好,卻被老蔣給制止了。

“敬之,這大晚上的,你不睡覺,是有什麼大事發生了嗎?”老蔣打着呵欠,裹了裹睡衣,坐在沙發上就問道。

“委員長,剛剛得到的消息,日本人發動了中條山之戰,現正從臨汾以及鄭州等方向,分四路進攻。此次日軍出動的軍隊很多,共有三個師團、三個獨立混成旅團,加上一部分僞軍,總人數超過10萬人。”何應欽一臉凝重的說道。

“什麼?三個師團,三個旅團?這小鬼子還真會找時候,現在我們與中共已經交惡,進攻我們無疑不會受到八路軍的干擾。”聽到日軍出動這麼軍隊,老蔣心裡就很氣。

之前日本人還說若是想對付中共,他們願意出動軍隊跟國民黨軍隊協同對付八路軍以及新四軍呢,沒想到對方這立馬就變卦了,轉而對付起他來。

“委員長,現在中條山一帶的軍隊羣龍無首,要不讓衛立煌暫時回去,西安擋住日本人的進攻再說吧。”何應欽建議道。

他雖然現在暫時接管第一戰區的事務,但是他身處重慶,哪有那麼多時間去管,基本都是遙控第一戰區。這主要是中條山那裡已經很久沒發生大的戰鬥了,鬼子之前一直忙着對付八路軍,沒空搭理晉西南的中央軍。

“不行,衛立煌有着很明顯通共嫌疑,還沒調查清楚,暫時不能讓他回去,那畢竟是幾十萬大軍,不能馬虎。這樣吧,你明天立即飛往洛陽,親自指揮着次戰鬥,第一戰區的部隊戰鬥力還是挺強的,之前還從日本人手中搶回了運城。

你去的目的就是,守住中條山一帶,不能讓日軍威脅洛陽。”

聽到何應欽建議讓衛立煌回去,老蔣直接搖頭道,衛立煌這事情還沒查清楚,肯定不能讓他回去。他不能容忍自己一個手握幾十萬精銳部隊的手下跟中共有密切的聯繫,別看他現在跟中共暫時達成了和解,但雙方的關係也降到了抗戰以來的最低點。

“好的委員長,我馬上就回去安排一下。”本來何應欽不想去前線指揮戰鬥,可見老蔣都下了命令了,他沒法拒絕,只能答應。

正如何應欽所彙報的那樣,此次日軍的確出動了三個師團的部隊進攻運城以及中條山一帶的中央軍。有兩個師團是第一軍麾下的,另外岡村寧次還把第九師團調了過來,以它作爲主力,把中央軍趕出山西。

照理說,日本人此時應該進攻八路軍纔對,八路軍的威脅可比中央軍威脅大多了。不過岡村寧次卻不這麼認爲,拿下中條山在他看來很有必要,而且剛好這個時機也很好。

雖然中央軍暫時沒有八路軍的威脅大,但是畢竟也有着十幾萬軍隊在那,還是中國政府得嫡系軍隊,可不能不讓岡村寧次擔心。八路軍一下子是無法消滅的,但是國民黨軍隊卻不一樣,只要集中一部分軍隊,就可以把對方擊潰。

而且現在日軍的情報部門,對中條山一帶滲透的很深,也得知了那裡的中央軍十分鬆懈,戰鬥力遠不如之前,這就堅定了岡村寧次的決心。

當然還有其它的原因,拿下中條山可以威逼西安和洛陽,這兩個地方是國共兩黨的很重要的地方,不過日軍拿下中條山主要是爲了對付八路軍的。

自從上次侯馬的臨時機場被毀之後,日軍每次掩護轟炸機對西安等地執行轟炸任務只能用零式戰鬥機,這讓本就不多的零式戰鬥機,都只能用來給轟炸機護航,也影響了其他地方的戰鬥。

拿下中條山就不同,這裡隔着西安、潼關很近(潼關跟中條山就隔了一條黃河),在運城修建個機場,97式戰鬥機就能發揮很大作用,這也減輕了零式戰鬥機的壓力。

由於跟陝西之間有這一條黃河天險,中共即便想進攻中條山也無法在日軍的防守下渡過黃河,這樣日軍就能用很少的兵力就能守住這裡。

除了這兩個原因,還有着逼閻錫山接受日軍的條件的原因存在,由於之前日軍幾次在八路軍手中吃虧,閻錫山對於日本人又有點愛搭不理的。但若是日軍拿下了中條山,閻錫山的晉綏軍到時候就無路可走了,東面的南同蒲線被日軍所掌握,西面的黃河對面又是八路軍的地盤。

那個時候他跟重慶方面在陸路上也就失去了聯繫,又夾在八路軍與日軍之間,那個時候閻錫山若是不答應他們日本的條件,下場只有一個,就是被日軍所消滅。

也正是基於這些原因,促使了岡村寧次要解決中條山的中央軍,而在皖南事變期間,第51師團在日本本土編成(師團長李垠,韓國皇太子),並調撥給了華北方面軍指揮,這也讓岡村寧次手中又多了一個師團。

。。。。。。

“老蔣這次估計很失望,日本人前面剛誇他,後面就開始進攻他重點防守的中條山地區。”

西安,當李衛國拿着這封電報來到主席這裡的給對方看過了過後,主席笑着說道。

“可不是是嗎!不過日本人這次倒是動作不小,出動了三個師團,外加三個旅團,加上僞軍超過了十萬人啊。現在衛立煌不在洛陽,派了一個何應欽來指揮,我感覺這次中央軍要吃大虧了。”李衛國笑着說道,現在國共方面的關係跌入谷底,看見對方吃癟,李衛國肯定高興。

“主席、總司令,不過若真的讓日軍拿下中條山,對我們也不是個好事啊。中條山對面可就是西安的門戶--潼關,萬一日軍進攻潼關怎麼辦?”一旁的王家祥擔憂道。

“稼祥,你多慮了,日本人現在哪有那麼多兵力進攻我們後方根據地,有着王以哲的67軍在黃河對岸守着,日軍想要過黃河,哪有那麼容易的事。”主席卻不認同王家祥的看法,認爲其擔憂完全是多餘的。

之前的綏寧會戰已經讓日軍得到了教訓,現在若是在發動一次這樣的大戰,日本人也沒有那麼多部隊可以調動。除非關東軍肯大舉入關,但是爲了防備蘇聯,關東軍是不可能大規模的調進關內的,要知道現在日本軍方支持打蘇聯的呼聲很高啊。

“主席說的沒錯,日本人之所以發動這次中條山之戰,無非是把國民黨中央軍給趕出山西,這樣有着黃河天險,我們也沒法進攻他們,他們就能以很少的兵力守衛晉西南地區,這樣日軍就能騰出手來對付我們前線的部隊。”

李衛國點頭道。

第353章 綏寧會戰(十三)第504章 察哈爾反擊戰(二)第318章 第一次反掃蕩(十二)第246章 新的任命(二)第22章 武漢之戰(三)第34章 衝突第292章 洛陽會議第271章 綏西攻防戰(六)第371章 晉西事變(三)第386章 第三大規模掃蕩(二)第508章 察哈爾反擊戰(六)第82章 第一次反圍剿(八)第478章 渡河戰役(一)第312章 第一次反掃蕩(六)第557章 日軍的反擊(八)第95章 入川第536章 親歷駝峰航線(一)第23章 武漢之戰(四)第363章 綏寧會戰之反攻(三)第292章 洛陽會議第534章 觀察團事件(八)第265章 衛立煌來訪(二)第176章 事件後續第319章 第一次反掃蕩(十三)第518章 收復外蒙(五)第226章 太原告急(二)第65章 大撤退(五)第528章 觀察團事件(二)第238章 天津(十三)第445章 除閻計劃(二)第123章 第二次反圍剿(七)第469章 華北大掃蕩(十八)第233章 中日山西空戰(一)第416章 百團大戰(十一)第359章 綏寧會戰(十九)第120章 第二次反圍剿(四)第234章 天津(九)第630章 爾虞我詐的德黑蘭(五)第244章 奇襲太原第118章 第二次反圍剿(二)第112章 夜襲(二)第399章 大同戰役(三)第225章 太原告急第353章 綏寧會戰(十三)第450章 後續(三)第561章 日軍的反擊(十二)第239章 奇襲太原(八)第432章 中條山之戰(三)第481章 渡河戰役(四)第404章 大同戰役(八)第464章 華北大掃蕩(十三)第626章 爾虞我詐的德黑蘭第165章 西征(八)第378章 諾門坎事件(三)第611章 興安嶺雄風(十一)第480章 渡河戰役(三)第100章 漢中攻略(二)第41章 在襄陽(四)第50章 起義前夕第568章 戰平漢線(四)第457章 華北大掃蕩(六)第25章 武漢之戰(六)第320章 長治之戰(一)第106章 漢中攻略(八)第202章 激戰板垣師團(九)第294章 徐州會戰第520章 收復外蒙(七)第351章 綏寧會戰(十一)第382章 僞南京國民政府第206章 西安事變(五)第75章 紅四軍的第一次反圍剿第249章 回蘭州第496章 中國軍人在緬甸(三)第442章 汾陽協定與蘇日中立條約第62章 大撤退(二)第82章 第一次反圍剿(八)第133章 九一八(三)第443章 蘇日中立條約(二)第552章 日軍的反擊(三)第261章 晉綏根據地(二)第489章 南洋風雲(一)第139章 谷城起義第628章 爾虞我詐的得黑蘭(三)第421章 皖南事變(一)第47章 平叛(二)第394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掃蕩(十)第520章 收復外蒙(七)第309章 第一次反掃蕩(三)第127章 第二次反圍剿(十一)第77章 第一次反圍剿(三)第208章 諜影第318章 第一次反掃蕩(十二)第226章 太原告急(二)第259章 白銀的銅礦(二)第326章 天津(一)第118章 第二次反圍剿(二)第480章 渡河戰役(三)第183章 會師第90章 李立民以及東陵盜墓事件第224章 忻口‘大捷’
第353章 綏寧會戰(十三)第504章 察哈爾反擊戰(二)第318章 第一次反掃蕩(十二)第246章 新的任命(二)第22章 武漢之戰(三)第34章 衝突第292章 洛陽會議第271章 綏西攻防戰(六)第371章 晉西事變(三)第386章 第三大規模掃蕩(二)第508章 察哈爾反擊戰(六)第82章 第一次反圍剿(八)第478章 渡河戰役(一)第312章 第一次反掃蕩(六)第557章 日軍的反擊(八)第95章 入川第536章 親歷駝峰航線(一)第23章 武漢之戰(四)第363章 綏寧會戰之反攻(三)第292章 洛陽會議第534章 觀察團事件(八)第265章 衛立煌來訪(二)第176章 事件後續第319章 第一次反掃蕩(十三)第518章 收復外蒙(五)第226章 太原告急(二)第65章 大撤退(五)第528章 觀察團事件(二)第238章 天津(十三)第445章 除閻計劃(二)第123章 第二次反圍剿(七)第469章 華北大掃蕩(十八)第233章 中日山西空戰(一)第416章 百團大戰(十一)第359章 綏寧會戰(十九)第120章 第二次反圍剿(四)第234章 天津(九)第630章 爾虞我詐的德黑蘭(五)第244章 奇襲太原第118章 第二次反圍剿(二)第112章 夜襲(二)第399章 大同戰役(三)第225章 太原告急第353章 綏寧會戰(十三)第450章 後續(三)第561章 日軍的反擊(十二)第239章 奇襲太原(八)第432章 中條山之戰(三)第481章 渡河戰役(四)第404章 大同戰役(八)第464章 華北大掃蕩(十三)第626章 爾虞我詐的德黑蘭第165章 西征(八)第378章 諾門坎事件(三)第611章 興安嶺雄風(十一)第480章 渡河戰役(三)第100章 漢中攻略(二)第41章 在襄陽(四)第50章 起義前夕第568章 戰平漢線(四)第457章 華北大掃蕩(六)第25章 武漢之戰(六)第320章 長治之戰(一)第106章 漢中攻略(八)第202章 激戰板垣師團(九)第294章 徐州會戰第520章 收復外蒙(七)第351章 綏寧會戰(十一)第382章 僞南京國民政府第206章 西安事變(五)第75章 紅四軍的第一次反圍剿第249章 回蘭州第496章 中國軍人在緬甸(三)第442章 汾陽協定與蘇日中立條約第62章 大撤退(二)第82章 第一次反圍剿(八)第133章 九一八(三)第443章 蘇日中立條約(二)第552章 日軍的反擊(三)第261章 晉綏根據地(二)第489章 南洋風雲(一)第139章 谷城起義第628章 爾虞我詐的得黑蘭(三)第421章 皖南事變(一)第47章 平叛(二)第394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掃蕩(十)第520章 收復外蒙(七)第309章 第一次反掃蕩(三)第127章 第二次反圍剿(十一)第77章 第一次反圍剿(三)第208章 諜影第318章 第一次反掃蕩(十二)第226章 太原告急(二)第259章 白銀的銅礦(二)第326章 天津(一)第118章 第二次反圍剿(二)第480章 渡河戰役(三)第183章 會師第90章 李立民以及東陵盜墓事件第224章 忻口‘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