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觀察團事件(一)

八路軍奇兵空降迪化,讓新疆的局勢一下就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本來若是按照正常的進攻,八路軍即便拿下迪化也會費時不少,傷亡也更大,可現在這麼一來直接截斷了盛世才部隊的後路。

雖然盛世才帶着家人以及一部分家產逃走了,但迪化卻被八路軍迅速接管,雖然反抗不斷,不過八路軍控制着城門,城裡的敵軍也翻不出大浪。

盛世纔在前線的部隊得知了迪化被八路軍佔領,軍心大亂,在隨後趕到的伍中豪指揮步兵、騎兵還有機械化部隊的進攻下,很快就被擊敗。不過由於八路軍配合不是很好,所以並沒有能把全部敵人留下,反而讓近萬人的部隊潰散開來,這也給後面的新疆事務帶來了一些麻煩。

擊潰了盛世才的主力部隊後,伍中豪率領三萬軍隊壓着俘虜,進入了迪化城,並把蘇聯人員(除了少數外交人員)盡皆驅趕。

但佔領迪化並不意味着佔領整個新疆,新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八路軍只控制了不到十分之一,大多數地方現在都在盛世才的殘部以及一些不安定分子的控制中。

由於李衛國知道新疆的問題比較複雜,雖然幾個月內他相信八路軍能拿下新疆全境,但是想要清除那些分裂武裝,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所以當伍中豪率軍進入迪化後,中央就給了一道明確的命令:實行軍管、移民拓荒、戍邊待戰。只有12個字,但是明顯人也都知道這意味着什麼,這跟給吳光浩的指示是一樣的。現在中共控制的地方不算敵後根據地,實行軍管的只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外蒙,一個是新疆。

外蒙是因爲這個地方久離祖國太久,若是不用非常手段,估計很難保證在這裡的統治;新疆不同,雖然一直沒有說要獨立過,不過卻跟獨立沒啥區別,一直在盛世才的通知下游離在中國與蘇聯之間。

對於外蒙,李衛國都跟主席談過,至少抓30萬人估計才能把喬巴山的統治基礎給端掉;對於新疆,估計抓的人更多,估計未來幾年,中共不需要擔心沒有免費勞動力了。

人抓了之後,就涉及一個怎麼維護這裡的統治,畢竟這些地方這個時候漢族的比例很低,肯定不利於地區的穩定,所以移民戍邊就很重要。

對於移民戍邊的問題,李衛國有着很好的建議,完全可以把前世的建設兵團給搬過來。就以現在這些進入新疆的部隊爲主,然後把他們的家人都給遷往新疆,而且這些士兵不會因爲遠離家人而出現一些問題,這是第一批。

光靠這個肯定不行的,畢竟就算把他們的家人都給遷過去也不過幾十萬人,放在新疆這麼大的一個地方連水花都翻不出來。李衛國的計劃是二十年內向新疆移民500萬,向外蒙移民150萬,而且軍隊帶頭。

這兩個地方本來就是地廣人稀,加上環境惡劣,光靠宣傳肯定很難把人遷過去,只能軍隊帶頭,然後再開發這裡的資源。

新疆的資源主要是以石油、天然氣和煤礦爲主,除了這些就是金礦、玉石等資源。雖然準格爾盆地、塔里木流域不太適合開採礦產資源,卻可以發展農場等經濟。吐魯番---哈密地區卻是可以大規模而開採,石油、煤炭、鐵的資源都很豐富,而且這裡靠近蘭州、遠離中蘇邊境,不用擔心安全問題。

外蒙的資源,對於中共的吸引力更大,銅礦、金礦、銀礦都是中共急需的資源,之前繳獲的那些黃金、白銀可是讓中央高興慘了。

中共之所以重視這兩個地方,除了資源豐富,更主要是防備蘇聯。蘇聯對土地的野心可是很大,這次吃了大虧是因爲被德國給牽制住了,等候局勢輕鬆點之後,肯定會在這些地方搞幺蛾子。

實行軍管,可以有效地掌控這兩個地方,並肅清一切反對武裝,建立起中共的權威。

所以在迪化被拿下後,除了實行軍管的命令下來,還有着一道人事命令。組建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和新疆軍區,由伍中豪擔任書記兼新疆軍區司令員,陳潭秋爲副書記兼新疆軍區政委,王良、毛哲民等五人皆是軍區以及新疆分局的成員。

。。。。。。

蘭州,八路軍坦克廠的那片廣闊的試探場上,一輛中型坦克正在那充滿黃沙的土地上狂奔,尾部的排氣管冒着濃濃的黑煙。看着這輛坦克在試驗場跑來跑去,周圍的人也不禁很高興,包括前來觀看的李衛國。

這輛坦克跟蘇聯的t-34極爲相像,看着那比t-26還要龐大的身軀,那漆黑的坦克炮管,李衛國心裡特別的高興,終於成功了。

本來蘇聯戰爭以前的那次交易,李衛國本來想過把t-34的生產技術買回來,可是斯大林就沒同意。斯大林看來t-26已經夠用了,畢竟日本的戰車部隊也就97式最大,這跟t-26的性能接近,犯不着t-34,也是爲了防備中共。最後礙於雙方關係,就給了幾輛報廢的坦克,讓中共的研究人員自己琢磨去吧。

作爲一個有野心的人,輕型坦克根本滿足不了李衛國的胃口,他一直想着發展中型坦克,這纔是他未來計劃的機械化部隊的主力坦克。雖然蘇聯只給了幾輛報廢車,技術並沒有轉讓,但是坦克一回來就被坦克廠拉去研究去了。

經過幾個月的琢磨,終於把五輛坦克修好了。當這些設計人員修復那幾輛t-34之後,看着那優異的性能,那都眼饞的要命。加上李衛國的要求,坦克廠後面又把其中兩輛坦克給拆成了零部件,然後拿着直尺在那仔細測量,然後再想辦法把它組裝好。

前後經歷了差不多兩年的時間,並按照李衛國的一些要求,這才設計出圖紙並生產出了樣車。

“總司令,這輛坦克根據你說的要配備無線電,我們給重新改了一下。不過還是有點小問題,我們也想過辦法克服,不過我們的軍工實力趕蘇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生產出來的坦克並不盡人意。”李衛國旁邊,作爲坦克廠廠長的程明磊認真地向在把視線放在十幾米外那輛坦克身上的李衛國。

在年初,原來的蘭州汽車製造廠被拆分了,坦克廠從其中分離了出來,這個原來負責坦克製造的程明磊就成了坦克廠的第一任廠長。分離出來的坦克廠,全職負責生產坦克和裝甲車,汽車這些則是由另外一個廠生產。

聽到還有問題,李衛國這纔回過頭來,“什麼問題?”

就在李衛國回過頭來詢問的時候,不遠處本來震耳的坦克發動機聲音突然停了,他便轉身回去發現。這纔看見,不少技術人員趕忙圍了上去,不知道幹什麼,他也不知道爲什麼坦克突然停了,就疑惑地看着程明磊。

看到李衛國疑惑地看着自己,程明磊臉上也很尷尬,不過還是如實地說道,“總司令,這就是那個問題。蘇聯t-34坦克的發動機功率比t-26坦克要大,而我們目前的技術水平,無法仿製出性能堪比原裝的12缸柴油發動機。

這就造成我們造出來的這款新坦克,可能會因爲發動機性能不行,而出現趴窩的可能。

其他的問題,包括無線電,即便是三人炮塔我們已經在新的設計方案裡開始研究,相信也會很快拿出一套合適的方案。不過就是發動機上面,我們很爲難,我們缺乏相應的技術以及加工設備,很難生產出一款這麼大功率的柴油發動機。

要是把t-26坦克的發動機搬上去,坦克倒是能啓動,但是很多數據達不到蘇聯原裝的一半。”

聽到發動機有問題,李衛國的頓時心情變差了,發動機是坦克的心臟,一款好的發動機可以讓坦克在戰場上所向披靡。

“也就意味着這款坦克現在無法量產了?之前不是海外華人派來的技術工人裡面不是有發動機方面的嗎,他們也不能解決嗎?”李衛國臉色不佳的說道。

“總司令,我也不騙你,要是發動機的問題得不到解決,這款坦克不適合量產。至於那些海外華人的技術人員,他們也想過辦法,不過短時間也無法拿出很好的發動機,除非我們有圖紙以及加工設備,不然他們也無法生產出媲美原產的發動機。”程明磊面露難色道。

雖然現在八路軍的軍工技術比國民黨強不少,很多機器設備也都能生產,但是卻無法生產那種非常的高端設備。生產發動機除了有相應的設計,還有就是加工設備和加工技術尤爲重要。

就像前世美軍所使用的航空發動機,那都是可以使用4000個小時,俄國次之,中國再次之。除了早期的設計理念原因,更主要的還是精加工上面存在一些問題,這個時候的蘇聯就是這種情況。

別看蘇聯利用經濟危機實現了工業化,但是從煉油、鍊銅等技術上就可以看出有很多不足。蘇聯都有這個狀況,中共現在還是學的蘇聯,更有這方面的問題了,而且比蘇聯問題還大。

“既然發動機問題得不到解決,那就暫時別批量生產。不過我希望你們能把坦克的其他地方可能存在的缺點給改進一下,若是後面發動機問題解決了,我希望那個時候三人炮塔也能出現在形式坦克上。”李衛國也知道讓他們現在生產出t-34,實在有點困難,畢竟這是2、30噸的大傢伙,沒有一個好的發動機的確不行。

“是,總司令!我一定帶領相關的設計人員把更好的方案給拿出來。”

雖然坦克因爲發動機無法量產,讓李衛國有點遺憾,不過他還是近距離看了看這輛具備蘇聯血統、但又跟原裝有些區別的坦克。

在裝甲方面,八路軍的設計人員並沒有作出改動,因爲他們發現蘇聯的設計很不錯,短時間他們也沒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改,而且改的話,還不一定有對方好。

至於懸掛,則是採用美國專利的克里斯蒂懸掛,這個技術在之前的bt-7引進來後就已經掌握了,這也是蘇聯t-34一直採用的懸掛。

改動較大的就是無線電以及火炮。原裝的t-34火炮有好幾種口徑,主要是76.2野戰炮和57mm的反坦克炮,早期還有45mm,至於85mm主炮還沒開始運用。

蘇聯對於野戰炮的技術比較成熟,八路軍不同,從當初川陝鄂到現在,八路軍對於75mm的火炮技術較爲成熟,所以李衛國眼前的這輛坦克就是採用的75mm野戰炮作爲主炮。

在輔助武器上面,也沒用原裝的dt機槍而是用的八路軍自己研發生產的通用機槍。

看着眼前這輛20多噸重的大傢伙,要是能真的服役就好了,沒想到在發動機上遇到問題了,這讓李衛國不禁感到美中不足。不過這個問題的出現,讓李衛國對於美國援助更加看中了,蘇聯現在得罪死了,買估計都買不到,不過好在還有個美國。

這可是二戰中最大方的主,幾百億美元的物資說送就送了。李衛國不打算要多了,來個幾億就行,若是對方打算多給,他也不介意。

他現在已經把解決發動機問題的關鍵放在美國人身上。不過他知道美國人是不可能給技術的,二戰他給英蘇中等國的援助都是成品物資,援助生產技術基本很少。

不過李衛國也知道要不來技術,他也沒打算去要技術,來成品就行了。來個成千上萬臺各式發動機,足夠抗戰用了,等個兩三年,八路軍自己的技術肯定會有所突破。

李衛國想什麼,還真就來什麼。

美軍軍事觀察團偷偷去了西安的事被國民黨知道了!

第625章 攻克濟南(八)第325章 玉門石油(二)第34章 衝突第467章 華北大掃蕩(十六)第509章 察哈爾反擊戰(七)第282章 晉東南之戰(六)第193章 東征(三)第246章 新的任命(二)第174章 西征(十七)第34章 衝突第172章 西征(十五)第5章 安仁之戰(二)第419章 百團大戰(十四)第175章 噩耗接踵而來第533章 觀察團事件(七)第62章 大撤退(二)第385章 第三次大規模掃蕩第237章 奇襲太原(六)第362章 綏寧會戰之反攻(二)第543章 太原光復(四)第60章 武漢起義(九)第79章 第一次反圍剿(五)第406章 百團大戰(一)第610章 興安嶺雄風(十)第15章 北伐之戰平江(一)第300章 蘇聯軍事觀察團第6章 安仁之戰(三)第145章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四)第178章 營救第404章 大同戰役(八)第355章 綏寧會戰(十五)第499章 中國軍人在緬甸(六)第169章 西征(十二)第528章 觀察團事件(二)第250章 回蘭州(二)第74章 崛起(五)第389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掃蕩(五)第376章 諾門坎事件第475章 珍珠港事件(三)第92章 東陵盜墓案第617章 興安嶺雄風第564章 日軍的反擊(十五)第600章 津浦線風雲(十六)第556章 日軍的反擊(七)第292章 洛陽會議第317章 第一次反掃蕩(十一)第276章 挺進山東(三)第525章 奪取新疆(三)第597章 津浦線風雲(十三)第211章 第八戰區第232章 天津(七)第179章 白銀法案第402章 大同戰役(六)第115章 紅四軍團(二)第127章 第二次反圍剿(十一)第240章 奇襲太原(九)第323章 挺進冀中(一)第131章 九一八(一)第608章 興安嶺雄風(八)第400章 大同戰役(四)第110章 中東路事件第397章 大同戰役(一)第228章 太原!太原!第352章 綏寧會戰(十二)第76章 第一次反圍剿(二)第365章 綏寧會戰之反擊(五)第440章 大年初一第283章 晉東南之戰(七)第90章 李立民以及東陵盜墓事件第140章 谷城起義(二)第355章 綏寧會戰(十五)第50章 起義前夕第517章 收復外蒙(四)第270章 綏西攻防戰(五)第529章 觀察團事件(三)第190章 伊列夫少將第354章 綏寧會戰(十四)第601章 興安嶺雄風(一)第6章 安仁之戰(三)第525章 奪取新疆(三)第617章 興安嶺雄風第378章 諾門坎事件(三)第303章 蘇聯軍事觀察團(四)第375章 晉西事變(七)第520章 收復外蒙(七)第596章 津浦線風雲(十二)第138章 九一八(八)第415章 百團大戰(十)第357章 綏寧會戰(十七)第119章 第二次反圍剿(三)第469章 華北大掃蕩(十八)第71章 崛起(二)第291章 晉東南之戰第516章 收復外蒙(三)第71章 崛起(二)第62章 大撤退(二)第273章 與傅作義的合作第377章 諾門坎事件(二)第421章 皖南事變(一)第605章 興安嶺雄風(五)
第625章 攻克濟南(八)第325章 玉門石油(二)第34章 衝突第467章 華北大掃蕩(十六)第509章 察哈爾反擊戰(七)第282章 晉東南之戰(六)第193章 東征(三)第246章 新的任命(二)第174章 西征(十七)第34章 衝突第172章 西征(十五)第5章 安仁之戰(二)第419章 百團大戰(十四)第175章 噩耗接踵而來第533章 觀察團事件(七)第62章 大撤退(二)第385章 第三次大規模掃蕩第237章 奇襲太原(六)第362章 綏寧會戰之反攻(二)第543章 太原光復(四)第60章 武漢起義(九)第79章 第一次反圍剿(五)第406章 百團大戰(一)第610章 興安嶺雄風(十)第15章 北伐之戰平江(一)第300章 蘇聯軍事觀察團第6章 安仁之戰(三)第145章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四)第178章 營救第404章 大同戰役(八)第355章 綏寧會戰(十五)第499章 中國軍人在緬甸(六)第169章 西征(十二)第528章 觀察團事件(二)第250章 回蘭州(二)第74章 崛起(五)第389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掃蕩(五)第376章 諾門坎事件第475章 珍珠港事件(三)第92章 東陵盜墓案第617章 興安嶺雄風第564章 日軍的反擊(十五)第600章 津浦線風雲(十六)第556章 日軍的反擊(七)第292章 洛陽會議第317章 第一次反掃蕩(十一)第276章 挺進山東(三)第525章 奪取新疆(三)第597章 津浦線風雲(十三)第211章 第八戰區第232章 天津(七)第179章 白銀法案第402章 大同戰役(六)第115章 紅四軍團(二)第127章 第二次反圍剿(十一)第240章 奇襲太原(九)第323章 挺進冀中(一)第131章 九一八(一)第608章 興安嶺雄風(八)第400章 大同戰役(四)第110章 中東路事件第397章 大同戰役(一)第228章 太原!太原!第352章 綏寧會戰(十二)第76章 第一次反圍剿(二)第365章 綏寧會戰之反擊(五)第440章 大年初一第283章 晉東南之戰(七)第90章 李立民以及東陵盜墓事件第140章 谷城起義(二)第355章 綏寧會戰(十五)第50章 起義前夕第517章 收復外蒙(四)第270章 綏西攻防戰(五)第529章 觀察團事件(三)第190章 伊列夫少將第354章 綏寧會戰(十四)第601章 興安嶺雄風(一)第6章 安仁之戰(三)第525章 奪取新疆(三)第617章 興安嶺雄風第378章 諾門坎事件(三)第303章 蘇聯軍事觀察團(四)第375章 晉西事變(七)第520章 收復外蒙(七)第596章 津浦線風雲(十二)第138章 九一八(八)第415章 百團大戰(十)第357章 綏寧會戰(十七)第119章 第二次反圍剿(三)第469章 華北大掃蕩(十八)第71章 崛起(二)第291章 晉東南之戰第516章 收復外蒙(三)第71章 崛起(二)第62章 大撤退(二)第273章 與傅作義的合作第377章 諾門坎事件(二)第421章 皖南事變(一)第605章 興安嶺雄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