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放歸

第531章 放歸

劉祝立於座艦的甲板上,望着江東水軍次第而退,井然有序,不禁感嘆周瑜真天下奇才也!

第一個說出這話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劉景,之前劉景時常當着衆將的面,誇獎周瑜文武籌略,雄冠江東,實乃天下奇才也。

衆將心中多有不服,劉祝亦是如此,說到底,周瑜雖名重江淮,但他過去遇到的對手,以及取得的戰績,只能用平平無奇來形容,實在看不出其人有什麼特別之處,讓劉景如此另眼相看。

然而今日一戰後,劉祝始知劉景所言不虛,周瑜將奔亡之衆,逆擊盛銳之師,士氣、水流、戰艦、器械……皆不佔優勢,竟能維持不敗,簡直不可思議,劉祝自問換做自己,絕對做不到。

劉祝深深嘆了一口氣,留幾艘赤馬舟繼續跟在江東舟師後面,直至對方離開豫章郡界爲止,本人則帶着水軍主力返回柴桑。

劉祝歸來後,不敢有絲毫隱瞞,包括明知江東軍有備,仍執意開戰,全都如實稟報劉景。

劉景聽罷無語,臉色深沉如水,眼中難掩失望之情,他失望的不是劉祝不聽他的勸告,擅自開戰,而是打了,卻沒打贏。

劉景深知水軍在南方的重要性,很早就開始籌建水上勢力,從大小船三兩艘,發展到現在樓船戰艦數百艘,稱霸江漢,舉目無敵,劉景敢說,他麾下的水軍乃是當世最強水軍,沒有之一。

結果就是這樣一支強大的水軍,在劉祝的帶領下,不僅沒能戰勝對手,反而自身損失大小船艦百餘艘,水步士卒兩千人。

劉景此時份外想念族兄劉宗,劉宗帶兵能力、軍中威望、決斷力等都在劉祝之上,如由其統領水軍,即便不能一舉戰勝周瑜,至少自身損失不會如此之大。

劉景此次出征,之所以沒帶劉宗,一則他離開後,需要有人替他鎮守荊州,劉宗是最適合的人選。二則劉宗擔任水軍統帥多年,在水軍中有着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劉景欲以劉祝代之,事實證明,劉祝尚不足以代替劉宗。

“文繡,起來吧。”劉景看着伏拜於地的劉祝,半晌嘆道。

劉祝少爲偷盜,被他識於市井,善加培養,一步一步成長爲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乃是劉景真正的心腹,別說此戰沒敗,就算真打敗了,劉景也只會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不會真的懲罰。

就在這時,劉曄在外叩門求見,他對劉景派兵追擊江東軍感到極爲不滿,明明已經說好罷兵止戈,怎能出爾反爾?劉景則以江東軍挑釁在先爲由搪塞。

劉曄明知劉景是在睜眼說瞎話,卻也拿他毫無辦法,當天便心生歸意,向劉景請辭。

劉景知其心去難留,只得讓盛匡、徐宗等揚州人替他送行。

江東軍、天子使者相繼離去,劉景目光重新轉回豫章,如今豫章、廬陵二郡大體平定,惟有太史慈盤踞艾、西諸縣,未肯降服,是時候着手解決太史慈了。

上個月文聘率兵佔領太史慈大本營海昏,盡俘太史慈老母、妻兒。

劉景聞訊後,特意讓文聘派船將她們送來柴桑,一個多月來,劉景數次拜訪太史母、妻,噓寒問暖,並賜予衣服幃帳,器具雜物,居處堪比在海昏之時。

太史母絕非無知婦人,不然也養育不出太史慈這樣優秀的兒子,她心裡很清楚,劉景之所以對她們這麼好,並非出於好心,不過是想利用她們迫使兒子屈服,所以從來不給劉景好臉色。

今日劉景再度登門,太史母仍然和之前一樣,背身臥於牀上,一動不動,彷彿正在熟睡。

“老夫人還沒醒麼。”劉景也不是第一次碰到這樣的場面了,笑着對候在一旁的太史妻道。

太史妻低眉垂首,恭順的回道:“姑本就年事已高,昨日又睡得極晚,所以才遲遲未起。”

太史妻出身豫章大姓,其家族日後還要在劉景手下討生活,並且她有膝下幼子牽絆,心有顧慮,自然不敢對劉景不敬。

“無妨,”劉景擺了擺手,說道:“今日前來,是有事要和老夫人商議,稍等片刻就是。”

躺在牀上的太史母聽聞有事,不久佯裝醒來,見劉景坐於室中,不由埋怨兒媳道:“劉將軍來了,你爲何沒有叫醒老身?這豈是待客之禮?”

“老夫人錯怪太史夫人了,是我沒讓太史夫人喚您,晚輩拜訪長輩,等一等也是應該的。”

劉景頓了頓,又道:“老夫人或許不知,前天天子使者至豫章,深陳國家恩德,勸荊、揚罷兵安人,雙方皆深然之,周公瑾昨日已率軍返回吳地。”

太史母聽罷大爲震驚,周瑜一撤,兒子豈不是成了棄子?如果孫策尚在,必不棄吾兒!

“之前豫章兵荒馬亂,這纔將老夫人一家接來柴桑居住,今豫章已定,所以我準備派人送老夫人一家前往艾、西,與太史子義團圓。”

劉景這話本無歧義,可太史母卻不信他有這麼好心,以爲劉景要對兒子動手了,準備以她們的性命相脅,逼迫兒子投降。

太史母心中萌生死志,斷然道:“若將軍以爲用老身等人的性命,就可使吾兒束手就擒,那就大錯特錯了!吾兒貴重然諾,篤於信義,一旦意許知己,則死亡不相負。孫氏兄弟待吾兒以國士之禮,吾兒必以國士報之!將軍還是死了這條心吧!”

“老夫人何出此言?”劉景先是一怔,隨即反應過來,苦笑說道:“脅迫老弱婦孺,豈是君子所爲,難道在老夫人眼裡,我劉景就是這樣一個人嗎?”

太史母登時大訝道:“將軍難道真的要放我等回去?”

劉景正色道:“豈敢戲謔長輩。”

“將軍真仁義君子也。”

太史母沉默良久,起身對着劉景深深一禮,這是她這些時日以來,首次向劉景低頭。

“這裡有一封我的親筆書信,請老夫人代爲轉交太史子義。”劉景取出信交給太史母,而後告辭離去。

(本章完)

第48章 取字第326章 相遇第155章 拜訪第235章 軍市第354章 屯田第166章 崩潰第187章 袍鎧第64章 擒獲第112章 擔憂第235章 軍市第135章 歸來第472章 失策第216章 取名第367章 跛馬第5章 虎頭第129章 雙戟第104章 軍法第118章 劉表第506章 桃李第25章 吏舍第418章 預備第121章 王粲第104章 軍法第26章 市樓第494章 戰臨第518章 海昏第19章 桓階第441章 大罵第42章 點評第191章 計議第447章 高義第237章 監九縣第178章 來接第176章 親耕第404章 赴死第378章 策反第112章 擔憂第253章 戰死第359章 八月第223章 習珍第168章 募兵第387章 夏口第316章 禁酒第179章 到來第174章 滅族第479章 蒼梧第31章 蔡升第259章 送禮第35章 馬周第21章 未婚妻第86章 醉鄉居第126章 六禮第283章 洪水第177章 施恩第512章 伏兵第371章 慰問第339章 出戰第232章 負傷第541章 有望第476章 冬至第257章 爭執第23章 赴任第223章 習珍第176章 親耕第194章 羌笛第220章 拍擊第518章 海昏第313章 隆中第183章 吏治第308章 遺願第414章 託孤第527章 有君第491章 徐宗第331章 倚仗第232章 負傷第533章 勸止第63章 突襲第37章 邀請第111章 歸來第271章 火攻第223章 習珍第340章 部督第122章 贈文第155章 拜訪第289章 倒戈第416章 暢談第422章 出陣第470章 策論391.第391章 大敗第349章 璽書第268章 填塹第236章 看清第113章 啓程第468章 射策(下)第307章 談判第232章 負傷第73章 送別第476章 冬至第108章 名望第242章 三爵
第48章 取字第326章 相遇第155章 拜訪第235章 軍市第354章 屯田第166章 崩潰第187章 袍鎧第64章 擒獲第112章 擔憂第235章 軍市第135章 歸來第472章 失策第216章 取名第367章 跛馬第5章 虎頭第129章 雙戟第104章 軍法第118章 劉表第506章 桃李第25章 吏舍第418章 預備第121章 王粲第104章 軍法第26章 市樓第494章 戰臨第518章 海昏第19章 桓階第441章 大罵第42章 點評第191章 計議第447章 高義第237章 監九縣第178章 來接第176章 親耕第404章 赴死第378章 策反第112章 擔憂第253章 戰死第359章 八月第223章 習珍第168章 募兵第387章 夏口第316章 禁酒第179章 到來第174章 滅族第479章 蒼梧第31章 蔡升第259章 送禮第35章 馬周第21章 未婚妻第86章 醉鄉居第126章 六禮第283章 洪水第177章 施恩第512章 伏兵第371章 慰問第339章 出戰第232章 負傷第541章 有望第476章 冬至第257章 爭執第23章 赴任第223章 習珍第176章 親耕第194章 羌笛第220章 拍擊第518章 海昏第313章 隆中第183章 吏治第308章 遺願第414章 託孤第527章 有君第491章 徐宗第331章 倚仗第232章 負傷第533章 勸止第63章 突襲第37章 邀請第111章 歸來第271章 火攻第223章 習珍第340章 部督第122章 贈文第155章 拜訪第289章 倒戈第416章 暢談第422章 出陣第470章 策論391.第391章 大敗第349章 璽書第268章 填塹第236章 看清第113章 啓程第468章 射策(下)第307章 談判第232章 負傷第73章 送別第476章 冬至第108章 名望第242章 三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