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祭祖

第317章 祭祖

劉景聽到桓階建議“禁酒節糧”,臉上不由露出古怪之色,他今日入主長沙大宴長沙官吏、士民,雖說“有禮之會,無酒不行”,可置辦這樣一場上千人的酒會,不知要浪費多少糧食。

繼而心中不覺感慨良多,他之前已經決定禁賭,現在連酒也要禁了嗎。

劉景前期靠着長樂居和醉鄉居,短短兩三年間,攝取了數以千萬計的錢財,這讓他得以安心發展,收買人心,培植勢力,而不必擔心財用不足。

現在,劉景由創業者變成了守業者,長樂居和醉鄉居也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尤其是敗壞民間風氣的長樂居,自然免不了要被他如敝履般拋棄。

劉景開口道:“昔唐堯遭九年之水,而人有十載之蓄,因此不以爲害,這是聖王治國有方。眼下長沙天災人禍不斷,百姓家中無一年之儲,確實應如桓君建議,禁酒節糧,以渡難關。”

說到這裡,劉景頓了一下,又道:“長沙、零陵、桂陽地界相通,素來一體,若只在長沙禁酒,恐零、桂之人貪圖酒酤之利,取米釀酒,販賣長沙,如此就失去了禁酒的初衷。不如三郡皆頒佈禁酒令,徹底杜絕隱患。”

桓階點頭,長沙、零陵、桂陽如今全都聽從劉景的號令,三郡肯定要保持步調一致。

隨後兩人討論起禁酒的尺度,漢代歷來有禁酒的傳統,大抵是遇到天災人禍,糧食緊張時,朝廷就會發布禁酒令。而當糧食豐收時,禁酒令也會隨之解除。

兩人根據前人的經驗,制定了極爲嚴格的懲罰措施:家有藏酒,及三人以上無故羣飲者,將遭到“罰萬錢”的處罰;敢私自釀酒者,定罪,嚴重者處以極刑。

商議好禁酒令的條陳,桓階見天色已經不早,向劉景說出了心中的最後一件事:“年初時,府君表舉零陵和公長執掌零、桂,不過由於府君去世倉促,加上當時臨湘遭到北軍圍困,是以未能派人前往許都請示。”

劉景不由嘿然,張羨這也太敷衍了,甭管許都朝廷同不同意,好歹也該派個人去知會一聲。

說實話,也就是他,本人有名望、有實力,才能以一個空頭名義據有零陵,乃至荊南三郡,換成別人,根本不可能。

就如桓彝,若非劉景,他哪有機會入主桂陽。

桓階又道:“當下曹公與袁本初相持官渡,自古舉事而不本於義,未有不敗者也。故齊桓公率諸侯以尊周天子,晉文公逐叔帶以納周襄王。

而今袁本初卻反其道而行之,劉景升身爲宗室,反與其結盟,對抗國家,此二人皆自取其禍,敗亡之日,爲時不遠矣。

零陵高祖之苗裔,心存國家,順應民心,仗義而起,覆滅表軍,兼有荊南,《詩經》有云:‘大啓爾宇,爲周室輔。’零陵對國家的功績,雖竇融保河西,何以過之?此時宜遣使詣許都,表忠貞之心,獲大義之名……”

劉景對桓階的建議並沒有意外,之前他就曾勸張羨派使者前往許都。不過從歷史上來看,桓階並不是一個漢臣,他深得曹操、曹丕的信任,曹丕甚至還說過要將兒子託付給他。因此聽到他這番說辭,不免覺得反差。

劉景按下心思道:“桓君與我的主記劉文朗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昨夜劉文朗便建議我當儘快供職許都,並自請爲使者。我已答應其請,只待長沙局勢稍緩,就讓他動身前往許都。”

“原來如此。”桓階笑道,“劉文朗乃是中原奇士,我雖然與他接觸不多,亦知其有異才,只是因爲本人不慕名利,所以纔不爲人所知。也只有零陵憑藉多年私交,才能將他請出山。”

劉景點頭道:“文朗爲人疏通而有章法,弘於大體,深達政宜,出仕以來,對我助益極大。”

兩人又聊了片刻,桓階起身告辭,劉景亦返回太守舍中。

劉景以前擔任過張羨的主簿,身爲門下吏,他時常出入太守院舍,倒也稱得上輕車熟路。

長沙郡吏對劉景的到來早有準備,原來韓玄所用器具皆已更換,不至於讓人忌諱。唯一留下來的,是韓玄的個人藏書。

韓玄出身南陽大族,其收藏的書籍極爲豐富,不過大多都是經書,劉景對此興趣寥寥,隨便找了本雜書看了一會便睡下了。

正所謂:“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翌日清早,劉景率劉修、劉亮等同族二十餘人,攜三牲返回龍丘劉氏祖塋祭拜。

龍丘劉氏族人大部分都已經南下投奔劉景,但仍然有不少人選擇留在家鄉,尤其是年長者,是以祖塋始終有人打理。

劉邕、劉蟠父子死後,劉景雖然尚未出任族長,但包括留守長者在內,都視其爲族長。

劉景也不推讓,率一衆族人入祠堂舉行繁瑣的墓祭儀式。劉景穿越來的前兩年,皆參與了族中祭祖活動,因此對流程無比熟悉,加上有族中長輩在旁幫襯,總算是有驚無險的順利完成。

劉景從祠堂出來,又來到山腰劉氏祖塋,爲自己的曾祖、祖父、父親、兄長等人掃墓。最後,他來到了劉蟠的墳前。

當初劉蟠病死後,只能暫時安葬於臨湘城內,後來臨湘被北軍佔領,等到局勢穩定後,桓階便秘密使人取出劉蟠屍骨,移入劉氏祖墳,令好友得以安息。

桓階請人爲劉蟠立了墓碑,上面刻有劉蟠的生平事蹟,字體乃是堂堂隸書,大氣磅礴:

“君諱蟠,字元龍,長沙臨湘人也。君瑰偉大度,黃中通理,博物多識。爲郡五官,賦政造次,德化宣行,千里稱平。闢司徒公府……”

劉景輕撫着手感粗糲的墓碑,眼中溫熱,卻終是沒有落下淚來。他前世乃是孤兒,在孤獨中長大,嚐盡人間冷暖,小時候就已經將一輩子的眼淚,全都哭完了。

“從兄,你若地下有知,當看我蕩平天下,再造神州……”

(本章完)

第401章 城塌第542章 出兵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350章 歸來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458章 斬羽第255章 後續第495章 鐵樓第65章 後續第397章 攻城(1)第268章 填塹第493章 猝遇第88章 臘月第396章 怒吼第203章 魄力第424章 入陣第107章 轟動第351章 班底第75章 百石第145章 離開第373章 盟約第408章 試探第263章 水戰(下)第163章 解土第352章 尊卑第322章 馬鞍第170章 斬首第457章 飛矢第248章 心絞第480章 買馬第164章 動手第264章 突襲第236章 看清第335章 十哲第363章 攬才第48章 取字第457章 飛矢第5章 虎頭第97章 目的第87章 請醫第225章 勇悍第488章 柴桑第287章 自刎第277章 急報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486章 主力第528章 惡氣第74章 變化第416章 暢談第111章 歸來第533章 勸止第180章 回鄉第517章 古樟第277章 急報第340章 部督第263章 水戰(下)第277章 急報第186章 八月第506章 桃李第275章 交趾第66章 徙邊第471章 官爵第194章 羌笛第74章 變化第24章 郡府第496章 鐵壁第22章 交談第319章 還禮第66章 徙邊第177章 施恩第471章 官爵第237章 監九縣第337章 同符第320章 來投第357章 鄧芝第172章 出兵第250章 說服第117章 清茶第330章 封拜第198章 招降第165章 猛將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451章 水鏡第376章 出征第306章 遣使第51章 區雄第189章 噩耗第457章 飛矢第149章 要求第43章 荊蠻第389章 戰死第159章 退讓第453章 攔路第20章 南陽來客第54章 鄧攸第242章 三爵第15章 救命恩人第187章 袍鎧第343章 斬將第70章 攤牌
第401章 城塌第542章 出兵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350章 歸來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458章 斬羽第255章 後續第495章 鐵樓第65章 後續第397章 攻城(1)第268章 填塹第493章 猝遇第88章 臘月第396章 怒吼第203章 魄力第424章 入陣第107章 轟動第351章 班底第75章 百石第145章 離開第373章 盟約第408章 試探第263章 水戰(下)第163章 解土第352章 尊卑第322章 馬鞍第170章 斬首第457章 飛矢第248章 心絞第480章 買馬第164章 動手第264章 突襲第236章 看清第335章 十哲第363章 攬才第48章 取字第457章 飛矢第5章 虎頭第97章 目的第87章 請醫第225章 勇悍第488章 柴桑第287章 自刎第277章 急報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486章 主力第528章 惡氣第74章 變化第416章 暢談第111章 歸來第533章 勸止第180章 回鄉第517章 古樟第277章 急報第340章 部督第263章 水戰(下)第277章 急報第186章 八月第506章 桃李第275章 交趾第66章 徙邊第471章 官爵第194章 羌笛第74章 變化第24章 郡府第496章 鐵壁第22章 交談第319章 還禮第66章 徙邊第177章 施恩第471章 官爵第237章 監九縣第337章 同符第320章 來投第357章 鄧芝第172章 出兵第250章 說服第117章 清茶第330章 封拜第198章 招降第165章 猛將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451章 水鏡第376章 出征第306章 遣使第51章 區雄第189章 噩耗第457章 飛矢第149章 要求第43章 荊蠻第389章 戰死第159章 退讓第453章 攔路第20章 南陽來客第54章 鄧攸第242章 三爵第15章 救命恩人第187章 袍鎧第343章 斬將第70章 攤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