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射策(中)

第467章 射策(中)

未免宋忠三人多心,劉景又補充道:“孔明、仲宣雖代表我,但不會干涉考場,萬事仍以先生、綦毋君、司馬君爲主。”

說罷,劉景低頭翻閱考卷,自穿越以來,他基本手不釋卷,卻只是觀書大略,並不專研章句。

射策第一場《貼經》考的是《五經》經文,他自忖過關不難,第二場《試義》考的則是《五經》章句,就有些難以應付了。

也就是說,劉景本人若參加考試,大概率通過不了第二輪。

而參加此次考試的學子們,至少要闖過第二輪考試,方有機會得見劉景,獲得一官半職。

不難想象,日後隨着科考體系的實行,將會有無數有才而無學的人折戟考場,無法入仕。

相比之下,以茂才、孝廉爲代表的察舉制選才就要廣泛多了,察舉制不僅看通經與否,甚至通經都不是首要之選,品性、才能、出身……乃至精通法律、兵法等,皆可作爲進身之階。

當然了,科舉制取士縱然有缺點,可相比於日益僵化的察舉制,仍然有着無可比擬的優勢,歷史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

況且此次射策,不止明經一科,還設有明法科,只不過聲勢不及前者罷了。

且劉景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增設明算、明史、明字等科,儘可能擴大選才的範圍。

劉景匆匆翻看一遍,合上考卷,望向危襟正坐,形貌鄙陋卻風流蘊藉的司馬徽,開口問道:“不知對於先前所請,司馬君考慮的如何了,是否已有決定?”

司馬徽既爲中原名士,又在襄陽教書多年,在南北士人中皆有德望,就算只留在身邊做一個吉祥物,都能起到極大的作用,劉景自然想要將他收入麾下。

之前司馬徽一直忙着籌備考試,劉景不好上門叨擾,便讓諸葛亮、龐統先行試探其口風。

和一心隱居的龐德公不同,司馬徽面對諸葛亮、龐統兩位半徒的試探並未一口回絕,推說眼下忙於籌劃射策諸事,暫時無暇他顧,考慮些時日再作答覆。

司馬徽沒有當場拒絕,就代表其有出仕之心,所以今日見面,劉景便迫不及待地出言相詢。

司馬徽拱手拜道:“在下一介儒生俗士,白首窮經,不識時務,不意竟得將軍如此看重,只恐年老才疏,有負將軍期望。”

劉景笑着搖頭道:“司馬君潁川高士,雅好人倫,誨人不倦,自謂才疏,豈不謙虛過矣?至於年老,司馬君年齡比之趙充國、姜子牙如何?趙充國七十餘安邦定國,姜子牙八十爲天子師,司馬君才五十,何言年老?”

司馬徽連稱不敢當,“將軍之言,實在是折煞在下了,在下何德何能,敢比於先賢?”

諸葛亮看不下去了,一旁出言道:“先生不必過於自謙,先生寬厚長者,爲人仁信篤誠,有當世之具,臺輔之器,足以共襄大事。”

王粲性情狷急,很是看不慣司馬徽的“矯揉造作”,並認爲對方這樣的小書生,只是徒有虛譽,並無濟世之才。

不過既然劉景有意招攬,他便也開口道:“正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劉景升割據荊襄,以觀世事,北士避亂荊州者,乃以千數,皆海內俊傑,而劉景升不能用之,有識之士,莫不吁嘆。司馬君懷才不遇,寄身庠序,教書自娛。將軍心懷天下,思才如渴,自入襄陽以來,四方賢才歸之若流水,司馬君此時不出,更待何時?”

宋忠、綦毋闓與司馬徽相交多年,對後者的才能十分清楚,知道他並非是一個只知專研儒術的書生,因此也都出言相勸。

司馬徽見室中衆人相繼來勸,遂不再推脫,正冠斂容,徐徐言道:“將軍及諸君皆以爲徽才智堪用,在下便勉爲其難,應下辟命。只是做事當有始有終,望將軍允許我繼續監考,待射策結束,再入幕府,效命麾下。”

劉景自然一口答應。

考試定於明日,時間頗爲緊迫,宋忠、綦毋闓、司馬徽哪能坐得住,不出片刻便提出告辭,劉景起身將三人送到門外。

宋忠三人乘車回到學校,當即宣佈考試消息,霎時間學城爲之沸騰,頃刻間諸學子紛紛返回住舍,埋首書海,臨陣磨槍。

當晚,學子橫巷燈火通明,直到後半夜才逐漸暗淡下來,更有通宵達旦者,燈火一夜未熄。

翌日食時,學子們吃過早飯,準備就緒,三三兩兩走出寢舍,如百川歸流般涌向考場。

劉表崇儒立學,但之前甚少開科取士,是以學子們對此次射策報以了極大的熱情,上至五六十的白髮老者,下至十餘歲的束髮成童,皆踊躍報名,經統計參考者超過一千五百人,要知道學校學生總數也才兩千出頭而已。

由於考生人數過多,考場只得設於室外開闊之地,所幸時下正值九月中,秋高氣爽,氣候宜人,倒也不會造成不便。

學子們陸續到達考場,在學校掾史的引導下,排隊領取寫有號碼的竹牌,而後對號入座。

諸葛亮、王粲同宋忠、司馬徽等人共坐於講臺之上。

遙見崔鈞、石韜二人前來參加考試,王粲頗感驚訝,他之前向劉景推薦北方人才時,就曾提到二人,以他們和諸葛亮的關係,怎會來此參加考試?扭頭問諸葛亮道:“孔明與崔州平、石廣元相交多年,對二人才能知之甚詳,爲何不將二人引薦於將軍?”

“非我不引薦,而是廣元不願也。”諸葛亮道出原委,“廣元言:‘靡不有初,自當善終,不然豈不辜負了這些年的努力,此番射策,正可驗證所學。’州平知其心意,亦婉拒引薦……”

王粲目露激賞,評價道:“石廣元固非超世之才,但專務經綸,有節有禮,不失爲良士。”

王粲雅有知人之鑑,他對石韜的評語在諸葛亮看來頗爲中肯,其四友之中,論才能,以崔鈞、徐庶爲最,二人不分伯仲。

諸葛亮最先結識崔鈞,屢聞得失,後來相交徐庶,勤見啓誨,諸葛亮從他二人身上學到了很多,已返回家鄉的孟建孟公威稍遜崔、徐,石韜則排在末尾。

不過四人才能雖有高低,倒也相差不大,俱爲難得的人才。

接下來不到片刻工夫,諸葛亮、王粲又陸續看到了幾個熟悉的面孔,有北人,也有南人,尤其是近年來以風流談論著稱襄漢,與龐統齊名的習禎也來了,王粲不由失笑道:“看來盯上此次射策魁首的人不在少數啊。”

諸葛亮笑道:“這倒也不意外,如今將軍麾下人才濟濟,制度日嚴,不比長沙草創之時,也只有仲宣這般有王佐之略的大才,方能令將軍破格超擢,授以東曹雄職,躋身股肱之列。”

王粲聞言面上難掩得色。

諸葛亮繼續說道:“此次射策,對有心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若能技壓羣英,拔得頭籌,必可獲得將軍看重,青雲直上。”

王粲聽罷撫掌大笑道:“那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楊儀和族弟楊顒分到了不同區域,其手持竹牌,步履從容的來到所屬的座位坐下,對周遭全無興趣,徒自研墨,目無餘子。

隨着千餘考生陸續就位,掾史們開始依次發放考試紙張,撫摸着這種緊緻綿韌,平整光滑的長沙紙,考生們無不讚嘆有加。

事實上考生們對這種紙張並不算陌生,之前劉景來學校,曾贈予學校一些長沙紙,只是數量有限,只有少數人有幸分到。

掾史們分發考試紙張時,數以百計的學城諸曹吏亦隨之進駐考場,以監視考生,防止作弊。

待紙張分發完畢,宋忠起身來到講臺前沿,向考生們宣佈考場規矩,由於是草創,僅寥寥幾條,如不得夾帶文字,不得與人討論,不得窺視他人考卷,不得越坐與他人換寫,想要方便需向監考請示,由其陪伴如廁等。

接着宋忠又宣佈考試內容,儘管學子們早就已經知曉,但在考前還是有必要再詳細說一遍。

第一場《貼經》,即將需要考的經文遮住若干字,考生根據前後經文補充句子,將所缺的字正確填寫,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填空題。《帖經》主要考察的是考生對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

《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孝經》各十貼,總計六十貼,答對三十爲合格,四十以上爲乙,五十以上爲甲。

《五經》《孝經》乃大漢士子從小熟讀之書,又入學校專研多年,考生們不說倒背如流,那也是滾瓜爛熟了。

何況答對一半即可通過,這一關總體來說並不算難,主要是爲篩掉不學無術之徒。

宋忠講完,隨即公佈第一題,宋忠將一塊木板懸掛於講臺之上,木板上書:“世之不顯,厥猶翼翼。”下面空一行。之後書:“王國克生,維周之楨。”再空一行。

臺下掾史們第一時間抄之於竹簡,而後奔走傳告諸考生。

馬良年十六,是此次射策最小的考生之一,原本心裡還頗爲緊張,不過聽到“世之不顯,厥猶翼翼”八字,心下立時大定,揮筆寫下:“思皇多士,生此王國……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此題出自《詩經·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國,願衆多優秀人才,生於此王國,無疑是表達求賢之心,用這首詩作爲射策第一題,再合適不過。

宋忠不久後又掛上第二塊木牌,出自《詩經·小雅·正月》,此詩批評君主親小人,遠賢臣,行暴政,顯然是意有所指。

隨着時間的不斷流逝,《詩經》十貼陸續公佈,接着是《尚書》《禮記》……

與考生們想像的不同,考題堪稱包羅萬象,卻極少涉及生僻字,令不少提前有所準備的考生大失所望,一番努力全做了無用功。

這是劉景特別叮囑宋忠等人的,他不希望射策選出來的人,是一羣只知咬文嚼字的書生。

六十道考題看似不多,然而當公佈《孝經》第十貼,也就是最後一道題目時,已是午後晡時,整場考試,前前後後,共耗時四個時辰有餘,直令考生們身心俱疲。

楊儀將考卷交給監考,轉身離開考場,步履依舊從容。

似《貼經》這種程度的考試,對他來說全無半點難度,閉着眼睛都能輕鬆過關。甚至後天的《試義》,他也全不放在心上。

射策前兩場考試,說白了,不過是一道門檻,只有跨過這道門檻,纔有資格面見劉景。

對於像楊儀這樣的才俊,前面的考試都是走過場,由劉景本人親自出題對策,纔算是真正的考驗。

何謂對策?

顯問以政事、經義,令各對之,而觀其文辭定高下也。

楊儀爲人自視甚高,他認爲自己儘管名聲比不上龐統、習禎,才能卻不輸半分。

龐統以舊交投奔劉景,即拜左司馬,隨侍左右,參謀大計,楊儀自知無法與之相比。

習禎也參加了此次射策,哪怕兩人交情不俗,楊儀亦暗生計較之心,此番定要壓過習禎一頭,使劉景知道荊襄不止有龐統、習禎,還有他楊儀。若能對策奪魁,那就更好了,不過以楊儀之驕傲,也認爲希望不大。

楊儀纔出考場,就看到族弟楊顒正與習禎、馬良等人交談。

楊儀加快腳步來到幾人面前,環視一圈,目光最終落到馬良身上,問道:“季常考得如何?”

馬良靦腆一笑,回道:“考題比我想的要容易不少,過關應該不難,後天的《試義》就不好說了,十有八九通過不了。”

習禎道:“《試義》考五經,卻也不必博通五經,通一經即合格,季常修《左傳》數載,未必沒有機會闖過第二輪。”

“那就借大兄吉言了。”馬良自知希望不大,拱手笑道。

幾人談話之間,疲憊涌上心頭,考試考了一整天,眼下可謂是又飢又乏,都沒什麼心思閒聊,結伴返回寢舍。

幾人皆出身襄陽大族,自不用親自做晚飯,家中奴僕早已備好餐飯迎接。

(本章完)

第261章第278章 射中第296章 捷報第71章 洗手第323章 爲壽第525章 劉曄第206章 逃亡第336章 區景第518章 海昏第316章 禁酒第507章 占卜第81章 必須死第173章 南下第348章 南下第182章 慈幼第1章 重生第32章 求字第127章 襦鎧第174章 滅族第274章 攻城(下)第167章 收穫第200章 兵臨第6章 葛生第227章 火攻第401章 城塌第301章 城破第517章 古樟第534章 歸心第21章 未婚妻第527章 有君第320章 來投第382章 西進第499章 縊殺第453章 攔路第89章 桃板第393章 破城第5章 虎頭第443章 韓暨第400章 大雨第300章 召集第43章 荊蠻第470章 策論第358章 戰略第281章 面見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217章 牀弩第465章 出使第443章 韓暨第298章 歸來第72章 偷長第532章 用意第447章 高義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478章 黃鐘第348章 南下第392章 落幕第293章 奇策第103章 營壘第194章 羌笛第240章 說和第8章 腫足第77章 赤驥第320章 來投第474章 柤中第165章 猛將第143章 縣丞第81章 必須死第295章 召見第129章 雙戟第149章 要求第143章 縣丞第261章第272章 魏延第62章 拔刃第90章 朝會第471章 官爵第16章 決定第43章 荊蠻第392章 落幕第346章 青綬第229章 鳴金第371章 慰問第134章 流淚第84章 魚梁洲第151章 全殲第268章 填塹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348章 南下第278章 射中第317章 祭祖第75章 百石第254章 突圍第319章 還禮第229章 鳴金第356章 請婚第41章 吟詩第154章 縣舍第311章 吐血第333章
第261章第278章 射中第296章 捷報第71章 洗手第323章 爲壽第525章 劉曄第206章 逃亡第336章 區景第518章 海昏第316章 禁酒第507章 占卜第81章 必須死第173章 南下第348章 南下第182章 慈幼第1章 重生第32章 求字第127章 襦鎧第174章 滅族第274章 攻城(下)第167章 收穫第200章 兵臨第6章 葛生第227章 火攻第401章 城塌第301章 城破第517章 古樟第534章 歸心第21章 未婚妻第527章 有君第320章 來投第382章 西進第499章 縊殺第453章 攔路第89章 桃板第393章 破城第5章 虎頭第443章 韓暨第400章 大雨第300章 召集第43章 荊蠻第470章 策論第358章 戰略第281章 面見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217章 牀弩第465章 出使第443章 韓暨第298章 歸來第72章 偷長第532章 用意第447章 高義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478章 黃鐘第348章 南下第392章 落幕第293章 奇策第103章 營壘第194章 羌笛第240章 說和第8章 腫足第77章 赤驥第320章 來投第474章 柤中第165章 猛將第143章 縣丞第81章 必須死第295章 召見第129章 雙戟第149章 要求第143章 縣丞第261章第272章 魏延第62章 拔刃第90章 朝會第471章 官爵第16章 決定第43章 荊蠻第392章 落幕第346章 青綬第229章 鳴金第371章 慰問第134章 流淚第84章 魚梁洲第151章 全殲第268章 填塹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348章 南下第278章 射中第317章 祭祖第75章 百石第254章 突圍第319章 還禮第229章 鳴金第356章 請婚第41章 吟詩第154章 縣舍第311章 吐血第33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