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茂才

第120章 茂才

不怪劉表心懷不滿,他堂堂“皇伯、鎮南將軍、荊州牧、得置長史、司馬、從事中郎、開府辟召、儀如三公,都督交、揚、益三州,季以東南之事”,居然沒有荊南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的任命權,說出來簡直讓人笑掉大牙。

當然,張羨雖然不服劉表的任命,卻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封官,每次都要請示朝廷,如今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可以算是天下十三州爲數不多朝廷有資格插手人事的地區。

劉表是沒辦法,而張羨則是不在乎,因爲三郡的真正權力都在他以及他的故吏手中,他一句話,上至太守、下至縣長,都要捲鋪蓋滾蛋,沒有人能動搖他荊南之主的統治。

面對劉表的詢問,劉景並沒有慌亂,他來之前可是做足了“功課”,是以不慌不忙道:“將軍乃雍容君子,有長者風範,素以仁義著稱於世,誅孫堅而還其屍首,殺張濟而不受慶賀,蓋如此類。將軍……《易》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將軍履信思順,自有上蒼護佑,萬事大吉,無不利也。……”

張羨是劉景的君主,他當然不能幫助劉表出主意對付張羨,否則等他回到長沙,還不得被長沙士民口水淹死。沒辦法,躲又躲不開,只能說一些不着邊際、大而化之的話。

劉表對劉景言之無物的回答不是很滿意,又說道:“張長沙性格倔強不順,孤欲愛而不行,如之奈何?”

劉景緩緩答道:“《禮記》曰:‘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天下鮮矣。’喜愛而知道其缺點,厭惡而知道其優點,將軍若是能做到以上兩點,自然就不用再爲此憂愁。”

“……”劉表暗暗頭疼,劉景句句不離《五經》,事事以聖人之言規勸,這讓他還怎麼問下去?

劉景英俊的臉上帶着淡淡笑意,他此番北上,坐了二十餘日舟船,平日沒有事情做,就琢磨怎麼應對今日之局,他積攢了一肚子的聖人聖訓,難道還怕搪塞不了劉表嗎?

劉表深深地看了劉景一眼,情知繼續問下去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終於放棄了繼續詢問荊南、張羨等敏感的話題,轉而問起天下大勢。

劉景見此,心裡稍稍有些遺憾,他可是下足了苦功,才施展了一兩成就戛然而止,不免令他生出意猶未盡之感。不過這不是他來此的主要目的,他來此的主要目的是向劉表“顯露才能”,談論天下大勢正合他的心意。

杜襲南適長沙,就是因爲阻攔同郡繁欽向劉表顯露才能,而爲劉表所忌。劉景這麼做,當然不是要改換門庭,而是要藉助劉表倒逼張羨。劉表對他表現得越重視,張羨便會越“擔心”,爲了留住他,張羨只能不斷加重籌碼,與劉表形成“平衡”。

劉景屬意的籌碼是“一縣之長,百里候”,所以他必須要向劉表展現出“超凡絕倫”的才能,最好是能讓劉表舉他爲“茂才”。

茂才古稱秀才,爲避光武帝劉秀名諱,改秀爲茂。

所謂“郡舉孝廉,州舉茂才”,二者是大漢朝最正統的選拔官員的方式。舉孝廉後一般會出任郎官、郡丞、縣令、縣長。而茂才就簡單粗暴多了,直接就是縣長、縣令起步。

如果劉表舉他爲茂才,張羨唯有舉他爲孝廉抗衡,並且還要請示朝廷,拜他爲一縣之長,不這麼做,何以留住劉景?

畢竟,誰會放着一縣之長不做,繼續做個小小的百石吏?

劉景爲了自己的前途着想,大肆縱論天下,雖然他一再剋制,避免“說漏嘴”,然而他一言一行對堂中之人來說,依然稱得上驚世駭俗,劉表幾次從座位上“驚起”。

劉先、鄧羲、宋忠等人也都被震撼得不輕,堂中只有賴恭,勉強還算是鎮定,因爲昨日他已經聽過劉景的縱論,不過現在看來,他當時竟有所保留,最多隻說了四五分。

當劉景話盡而止,堂中陷入一片死寂。

良久,劉表謂左右而嘆道:“世間機鑑先知,竟有至如此者?——仲達今年尚未滿弱冠吧?司馬遷在爲留候(張良)作傳時說:‘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仲達莫非也有鬼神相助嗎?”

劉景聞言嚇了一跳,心道:“這是用力過猛了嗎?”忙說道:“將軍謬讚了,區區一點淺薄之見,怎敢與留候相提並論?”

鄧羲出言讚道:“仲達不必過於謙虛,你有王佐之才,留於長沙實乃明珠暗投。”

甚至,他心裡認爲劉景在襄陽都有些屈才了,或許只有許縣朝廷才最適合他大展身手。

劉先和賴恭雖是荊南零陵郡人,亦贊成鄧羲之言,劉景確實不該繼續留在長沙,那裡根本就無法讓他盡展才能。

宋忠亦忍不住感嘆道:“原來仲達乃國器,我卻以儒生許之,何其之謬!”

劉表漸漸冷靜下來,劉景,這是必須要牢牢抓在手中的人才,就算不能爲自己所用,也絕對不能爲張羨所用。當即下定決心,起身來到劉景面前,拉着他的手,開門見山道:

“國家取士,常言:‘有茂才異行,若顏淵、子奇,不拘年齒。’張長沙長子張懌,年僅十八歲,就被張長沙舉爲孝廉,拜臨湘縣令,而仲達同樣十八歲,卻仍然擔任主簿小吏,張長沙何其不公也!他忽視賢才,孤豈能坐視不理?孤今有意舉仲達爲茂才,仲達以爲如何?”

劉表這番話說得極有水平,將張羨好一番嘲諷奚落。

“多謝將軍看重,然下吏新婚在即,恐倉促難行。”機會來臨,劉景反而“矜持”起來,這倒不是他故意拿架子,實是有不得已之處,面對劉表的招攬,他既不能明確答應,也不能明確拒絕,只好用“拖”字決。

劉表見劉景並沒有嚴詞拒絕,心裡便有了把握,他本人就是士人領袖,沒有人比他更清楚士人的心理了,笑着說道:“這有何難?眼下入冬在即,仲達安心在家過冬,待明年,孤再舉仲達爲茂才。”

《後漢書·順帝紀》:“辛卯,初令郡國舉孝廉……其有茂才異行,若顏淵、子奇,不拘年齒。

(本章完)

第242章 三爵第537章 茂才第294章 輕鬆第23章 赴任第458章 斬羽第226章 死第15章 救命恩人第181章 棄嬰第83章 預言第173章 南下第272章 魏延第389章 戰死第49章 醫聖第28章 暢談第121章 王粲第221章 矢石第203章 魄力第383章 李嚴第34章 志向第14章 市井第413章 潘濬第431章 獻計第232章 負傷第366章 歎服第545章 對策第503章 餓虎第191章 計議第379章 屈服第147章 衡山第226章 死第329章 康伯 (感謝盟主北極熊2018)第74章 變化第138章 徵辟第285章 敗逃第188章 三年第287章 自刎第435章 裴司第136章 婚宴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63章 突襲第41章 吟詩第228章 斬首第476章 冬至第220章 拍擊第319章 還禮第527章 有君第462章 郊迎第65章 後續第347章 鬱林第356章 請婚第324章 膝席第134章 流淚第192章 開戰第109章 難題第298章 歸來第147章 衡山第46章 馬周第9章 躬耕養客第399章 攻城(3)第518章 海昏第418章 預備第340章 部督第5章 虎頭第91章 壁畫第437章 薨第428章 突圍第402章 噩夢第531章 放歸第226章 死第273章 攻城(上)第251章 入主第432章 獻計 (2)第17章 杜襲第304章 北上第306章 遣使第281章 面見第219章 開戰第358章 戰略第464章 上書第394章 夜襲第67章 掌權第530章 仁義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359章 八月第9章 躬耕養客第512章 伏兵第228章 斬首第355章 立春第133章 鄧芝第245章 巡視第431章 獻計第310章 親近第20章 南陽來客第325章 泉陵第480章 買馬第191章 計議第54章 鄧攸第374章 圍攻第193章 耒陽
第242章 三爵第537章 茂才第294章 輕鬆第23章 赴任第458章 斬羽第226章 死第15章 救命恩人第181章 棄嬰第83章 預言第173章 南下第272章 魏延第389章 戰死第49章 醫聖第28章 暢談第121章 王粲第221章 矢石第203章 魄力第383章 李嚴第34章 志向第14章 市井第413章 潘濬第431章 獻計第232章 負傷第366章 歎服第545章 對策第503章 餓虎第191章 計議第379章 屈服第147章 衡山第226章 死第329章 康伯 (感謝盟主北極熊2018)第74章 變化第138章 徵辟第285章 敗逃第188章 三年第287章 自刎第435章 裴司第136章 婚宴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63章 突襲第41章 吟詩第228章 斬首第476章 冬至第220章 拍擊第319章 還禮第527章 有君第462章 郊迎第65章 後續第347章 鬱林第356章 請婚第324章 膝席第134章 流淚第192章 開戰第109章 難題第298章 歸來第147章 衡山第46章 馬周第9章 躬耕養客第399章 攻城(3)第518章 海昏第418章 預備第340章 部督第5章 虎頭第91章 壁畫第437章 薨第428章 突圍第402章 噩夢第531章 放歸第226章 死第273章 攻城(上)第251章 入主第432章 獻計 (2)第17章 杜襲第304章 北上第306章 遣使第281章 面見第219章 開戰第358章 戰略第464章 上書第394章 夜襲第67章 掌權第530章 仁義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359章 八月第9章 躬耕養客第512章 伏兵第228章 斬首第355章 立春第133章 鄧芝第245章 巡視第431章 獻計第310章 親近第20章 南陽來客第325章 泉陵第480章 買馬第191章 計議第54章 鄧攸第374章 圍攻第193章 耒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