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韓暨

第443章 韓暨

古代行軍,以三、四十里爲程,以戒不虞,劉景心念襄陽,在宜城稍作休整,便即揮軍北上,一日急行七十餘里,至黎丘。

黎丘位於宜城與襄陽之間,其西倚漢江、北臨襄水,乃沔南控扼之重地,襄陽襟帶之要衝。

西漢末年,南郡人秦豐曾聚衆數萬,定都於此,自號“楚黎王”,與新興的東漢帝國血戰三年方滅。

乘車直抵黎丘城下,劉景忍不住感嘆道:“黎丘名爲鄉邑,實則城高池深,猶甚於縣城,難怪名將如岑彭、傅俊、臧宮,皆頓挫城下,束手無策,縱然世祖御駕親至,亦只能望城興嘆。”

“秦豐智小而謀大,德不配位,不識天命,雖桀驁一時,終免不了身死族滅的結局。”與劉景共乘一車的韓暨開口說道。

韓暨字公至,南陽郡堵陽縣人,其今年四十四歲,容貌清癯,峨冠多髯,風儀甚佳。其乃漢初諸侯韓王信之後,家族世吏兩千石,祖父韓術,官至河東太守。父親韓純,官至南郡太守。

韓暨少時,其父兄遭到同縣豪右陳茂陷害,險被處死,韓暨表面不動聲色,暗地裡庸賃積資,陰結死士,最終將陳茂斬殺,以其人頭祭奠亡父,由是知名。

韓暨知天下將亂,舉孝廉,司空闢,皆不就,乃變更姓名,隱居南陽山谷中。

後爲避袁術、劉表辟命,輾轉多地,始終不爲所屈,直到惹得劉表“深恨之”,韓暨恐遭到劉表迫害,才懼而應命,被劉表除爲宜城(縣)長。

張允、劉備棄城而逃時,曾邀韓暨一同北返,韓暨卻以身爲縣長,守土有責爲由回絕了。

韓暨當然不是要爲劉表盡忠,相反,他是要藉機脫離劉表,張允、劉備走後,韓暨當即便派人攜牛酒,前往劉景軍營請降。

韓暨主動來歸,着實令劉景大喜過望,韓暨乃南陽名士,聲聞著於州里,是迄今爲止,歸順劉景的荊北士人中名聲最大者,遠非李嚴、向朗等輩所能比。

爲此,連日來劉景與韓暨坐則同席,出則同輿,禮遇甚厚,榮寵至極。這麼做,也有借其名望,以收北人之心的意圖。

劉景頷首道:“韓君所言甚是,世祖繼高祖之休烈,興於匹庶,十餘年間,蕩平天下,興繼漢室,實乃天命所歸,秦豐妄圖逆天而行,豈有不敗之理?”

二人說話間,正準備入城,龐統、劉先卻恰在此時到來。

“什麼?!”

“劉表已病死?!”

“劉琮舉州而降?!”

面對這等天降之喜,以劉景城府之深,也險些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

不過當他得知是龐統冒險入襄陽,說服劉琮投降,不由臉色大變,拉着龐統的手責道:“士元才智兼人,略不世出,當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豈可做說客,逞口舌之利?在我心中,士元之重,過於荊州,日後切不可再以身犯險。”

龐統聽得心中暖意洋洋,沒有多做辯解,拱手應諾。

劉景這才點點頭,接着目光轉向一旁的劉先,道:“昔日入襄陽,劉君視我若子侄,多有教誨,恍如昨日一般。劉君尚安好?”

劉先雖是劉表的心腹,居“半刺史”別駕之位,但由於其出身荊南,對劉景十分欣賞,並且其族中子弟,多已投入劉景麾下,因此近些年劉表對他多有猜忌,不再如以往一般信任有加。

看着龍章鳳姿,甚有威儀的劉景,劉先不禁感嘆道:“荊南本是荒蕪之地,歷來蠻多士少,竟能誕生出將軍這等當世人傑。古往今來,荊南之地,豪傑英雄,未有過於將軍者。”

劉景搖頭道:“劉君誇獎過矣。自董卓亂國,天下崩裂,生民幾亡,鬼神泯絕,秦項之際、王莽之時,不過如此。”

劉景頓了頓,又道:“招命英俊,延攬豪傑,與天下爭衡,非我之志也。惟願建伊、呂之業,追桓、文之功,攘除禍亂,誅滅無道,安定海內,使萬民不再受戰亂之苦,飽食暖衣,耕田鑿井,熙熙皞皞。”

劉景言辭慷慨,意氣昂揚,聞者莫不動容,劉先亦不例外,他終於知道爲何劉景能夠在短短數年間白手起家,雄霸荊、交。

值此天下大亂,諸侯並爭,試問如劉景這般既有救濟天下之心,亦有救濟天下之才的英主,有識之士誰不想追隨左右呢?

劉先肅然而拜道:“先不才,願效犬馬之勞。”

“劉別駕之言,亦粲之心也。”

南下來迎劉景的不止龐統、劉先二人,事實上襄陽士族豪家幾乎都派出了子弟,加上州中吏士,整個使團人數多達百餘人。

王粲也跟着一起來了,其性格素來躁競,如今劉景入主荊州在即,他自然不願在襄陽枯等,他已經等得太久了。

當初被他視爲後輩的潘濬、諸葛亮,一個被劉景提拔爲交州刺史,據萬里之土,如古之諸侯;一個被劉景任命爲軍師,委以大事,地位僅在劉景之下。

反觀王粲自己,這些年來在襄陽可謂是碌碌無爲,至今仍是一刀筆小吏。

王粲從不懷疑自己的才能,當初他若隨潘濬、諸葛亮一道南投劉景,如今身份地位,不說在二人之上,也絕不會相差半分。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王粲輾轉反側,常常悔恨當初的選擇。不過話說回來,他從小體弱多病,而荊南乃卑溼之地,瘴氣橫行,丈夫多夭,以他的身板,未必能夠經受得住荊南的風雨。

王粲正是考慮到自己身體的狀況,才最終選擇留在襄陽。

劉景握住王粲的手,笑道:“六載不見,仲宣雅度恢廓,亮拔不羣,風采更勝往昔啊。”

兩人數月前曾有機會見面,當時王粲奉劉表之命,南下當陽傳達指令,適逢蔡升率衆襲取當陽,王粲被堵個正着。他雖有投靠劉景之心,奈何家眷皆在襄陽,爲此,他特意給劉景寫了一封信,說明情況。劉景沒有爲難他,連面都沒見,就將他放了。

(本章完)

第87章 請醫第70章 攤牌第422章 出陣第492章 名士第168章 募兵第132章 同席第328章 許都第341章 衝鋒第153章 龔氏第1章 重生第186章 八月第192章 開戰第357章 鄧芝第103章 營壘第524章 馬尾第290章 可惜第456章 房陵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102章 劉修第485章 誓師第148章 警鼓第511章 開戰第301章 城破第20章 南陽來客第328章 許都第315章 甘寧第412章 刺史第454章 委蛇第46章 馬周第143章 縣丞第305章 內附第417章 柤中第495章 鐵樓第435章 裴司第496章 鐵壁第193章 耒陽第491章 徐宗第396章 怒吼第422章 出陣第242章 三爵第418章 預備第14章 市井第376章 出征第534章 歸心第175章 授田第119章 內憂第299章 兵臨第344章 中箭第24章 郡府第363章 攬才第465章 出使第317章 祭祖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491章 徐宗第404章 赴死第424章 入陣第222章第517章 古樟第126章 六禮第531章 放歸第215章 南下第438章 勸降第182章 慈幼第137章 洞房第318章 放歸第394章 夜襲第255章 後續第351章 班底第284章 澤國第255章 後續第64章 擒獲第55章 鄧瑗第50章 寶珠第319章 還禮第528章 惡氣第74章 變化第165章 猛將第25章 吏舍第375章 返回第343章 斬將第513章 斬當第517章 古樟第459章 焚橋第269章 地突第489章 太史慈第403章 破城第309章 終抵第356章 請婚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22章 交談第187章 袍鎧第15章 救命恩人第361章 巨樓第446章 入城第429章 逆轉第365章 劉備第440章 匕見第119章 內憂第186章 八月第98章 高利貸
第87章 請醫第70章 攤牌第422章 出陣第492章 名士第168章 募兵第132章 同席第328章 許都第341章 衝鋒第153章 龔氏第1章 重生第186章 八月第192章 開戰第357章 鄧芝第103章 營壘第524章 馬尾第290章 可惜第456章 房陵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102章 劉修第485章 誓師第148章 警鼓第511章 開戰第301章 城破第20章 南陽來客第328章 許都第315章 甘寧第412章 刺史第454章 委蛇第46章 馬周第143章 縣丞第305章 內附第417章 柤中第495章 鐵樓第435章 裴司第496章 鐵壁第193章 耒陽第491章 徐宗第396章 怒吼第422章 出陣第242章 三爵第418章 預備第14章 市井第376章 出征第534章 歸心第175章 授田第119章 內憂第299章 兵臨第344章 中箭第24章 郡府第363章 攬才第465章 出使第317章 祭祖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491章 徐宗第404章 赴死第424章 入陣第222章第517章 古樟第126章 六禮第531章 放歸第215章 南下第438章 勸降第182章 慈幼第137章 洞房第318章 放歸第394章 夜襲第255章 後續第351章 班底第284章 澤國第255章 後續第64章 擒獲第55章 鄧瑗第50章 寶珠第319章 還禮第528章 惡氣第74章 變化第165章 猛將第25章 吏舍第375章 返回第343章 斬將第513章 斬當第517章 古樟第459章 焚橋第269章 地突第489章 太史慈第403章 破城第309章 終抵第356章 請婚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22章 交談第187章 袍鎧第15章 救命恩人第361章 巨樓第446章 入城第429章 逆轉第365章 劉備第440章 匕見第119章 內憂第186章 八月第98章 高利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