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大軍分三 七斬爲令

第193章 大軍分三 七斬爲令

在糜暘的構想之下,他只准備將他的萬餘大軍,分爲三營。

因爲乃是若將手下萬餘大軍分爲五營,那麼他手下能夠統領一營的將才並不多。

鄧艾、張嶷、孟達、丁奉,滿打滿算糜暘目前手中就這四員將領可單獨統領一營。

而糜暘不可能將一萬大軍,都分散給諸將統領,自身只留五百親衛。

所以在糜暘的構想中,將一萬大軍分爲三營,每營三千人,纔是最有利於他的軍隊架構。

一來,將一萬大軍分爲三營後,一萬大軍還剩一千人,糜暘可編入自己的親軍之中,這樣他親軍的人數就會達到一千五百人。

要想做到這一點,糜暘只需要在原來的軍隊編制上,做出一些調整就好。

具體的調整就是,將原本的兩個曲成一部,變成三個曲爲一部,而後五個部合成一營,便爲三千人。

而三個營的主將,糜暘心中亦有了人選。

人選分別是孟達、張嶷、鄧艾三人。

孟達本來就是一軍主將,只是因爲他犯下罪行,被劉備剝奪所有部曲軍權,貶爲糜暘帳下的一軍司馬。

但孟達的統兵能力並沒有因爲此發生改變,而且從他之前領軍攻打東三郡的情況來看,他的武略並不差。

至於張嶷自不必說,能力,忠心俱是一時之選。

而鄧艾,雖然年紀尚輕且從未單獨領軍過,但鄧艾卻是三人中資質最佳的。

他缺乏的只是鍛鍊且目前威望名聲不足,但這一點如果將鄧艾一直養在身邊,那一輩子都不會改變的。

所以糜暘的打算是,在將大軍拆分爲三營後,孟達與張嶷那兩營不用太過擔心。

在鄧艾這一營,糜暘準備自己擔任主將,鄧艾委任爲副將。

然後鄧艾就可以藉助着自身的威望,來初步執掌這營大軍。

然後糜暘再將丁奉放進這一營中,利用他的經驗來協助鄧艾,鄧艾天資過人,想來會很快的成長起來。

在糜暘將這個安排公佈出去後,孟達自是覺得理所應當,而張嶷與鄧艾二人俱是對糜暘感恩戴德。

張嶷之前本就被糜暘任命爲門下督,執掌着他手中的親軍。

但還未成爲門下督多久,糜暘就再次對他委以重任,任命他爲一營主將。

這讓張嶷心中對糜暘的感恩無以言表,只想着以後要好好糜暘效力,以圖報答一二。

而鄧艾在得知糜暘的這個安排之後,亦是心中感動至極。

但他對糜暘的感情早就已經滿了,所以他只是將糜暘的恩德默默記在心中。

統率一營士卒,本來是需要校尉或者將軍軍職的。

但事急從權,在天下喪亂數十年以來,早有無數前輩,爲糜暘研究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方法很簡單,糜暘目前是一郡太守,而太守是可以直接委任縣尉一職的。

糜暘創建的這三營,名義上可以給孟達三人掛上漢興郡三縣的縣尉官職。

三名縣尉作爲維護一縣治安的武官,麾下統領着數千縣兵,亦可以說的過去。

在初步定好三營的主將之後,糜暘開始進行最重要的一步。

自古以來,身爲主將者,一旦統領大軍數量一多,那麼勢必要將麾下大軍分割,交給麾下的諸將分別統領。

例如如今的糜暘將一萬大軍,主體部分一分爲三,分別由孟達、張嶷、鄧艾三人統領。

這一點是現實的需要,因爲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可以直接統率每一位士卒。

要想將大軍指揮的順暢自如,就要定好嚴密的組織架構,而後再分派諸將統領。

但身爲主將,必須要將兵權牢牢的握在手中。

兵權的作用有多大,諸葛亮在糜暘來之前已經告誡過他:

“夫兵權者,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

說的簡單點,那就是兵權是糜暘這個主將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和平時期,兵權的具體象徵是虎符。

但是虎符發揮作用的時候,是王朝的和平時期。

因爲有着中央的強大威懾力在,所以中央頒發的虎符纔有最大的效用。

但現在是亂世,虎符這種東西,早就失去了最大的效用。

在亂世之中,要想牢牢掌控住麾下大軍的兵權,靠的主將的手段。

糜暘之所以將三營的實際掌握者,分別爲任命孟達、張嶷、鄧艾三人,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這三人之間從無勾連。

而且這三人之間,除了張嶷與鄧艾兩人之間還好之外,孟達對張嶷與鄧艾兩人,是看不上眼的。

這樣就可以防止這三人進行私下串聯,威脅到他。

這是從上層架構中做出的制衡手段。

當然靠這一點還是不夠的。

在一萬大軍當中,若論對糜暘最忠心的,不是鄧艾,亦不是張嶷,而是糜暘從公安城中特地帶來的一千五公安士卒。

這是在公安一戰後,糜暘收穫的最大的成果之一。

那一千五公安士卒,在糜暘恩威並施的手段之下,早已經對糜暘死心塌地。

一千五公安士卒其中有五百人被糜暘收爲親軍,剩下還有一千人。

這一千人,糜暘的打算是讓他們成爲這三營大軍中的各級基層軍官。

統率大軍必須要通過相應的組織架構執行,而軍隊組織架構的根本就在於各個基層軍官。

一旦糜暘將一千公安士卒委任爲,九千大軍中基層的軍官。

那麼憑藉着這一千公安士卒對糜暘的忠心,他們自然會爲糜暘看好這支大軍,從而讓糜暘達到完全掌控這支大軍的目的。

哪怕三營主將中有人想反叛糜暘,他們亦根本指揮不動手下的大軍。

這纔是徹底掌控一支大軍最好的辦法。

而且將一千公安士卒,委任爲大軍中的各層基層軍官,也會有一個好處。

那便是這一千公安士卒,都是經歷過血與火戰爭的老卒,在他們的帶領訓練之下,這九千大軍亦能很快發揮出戰鬥力。

“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萬人,可教三軍。”

在糜暘的安排之下,加上有着一千公安士卒的協助,不出數日,三營大軍的大致框架就已經組建完畢。

數日後,天朗氣清,在河谷之中的校場之上,矗立着一座剛剛建成的高臺。

此刻糜暘正站立在高臺之上,看着下方烏泱泱的一片大軍。

不同於以往在公安城中面對的那數千公安士卒,如今站在他下方的近萬大軍,乃是真正從屬於他的大軍。

亦是將來他在亂世之中,賴以生存的生命保障。

在這種原因之下,糜暘務必要將高臺下的這近萬大軍,鍛鍊成一支強軍。

這時在高臺之上的只有糜暘,他的身邊沒有關平這位好友可以提醒他,他的身邊亦沒有于禁這位名將可以教授他經驗。

接下來大軍的一切訓練事宜,只能靠糜暘自己安排。

正所謂:“夫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

從小受到一衆名將教誨長大的糜暘,知道凡是訓練士卒,主要方面來說有四要:

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誡之以典刑,威之以賞罰。

這四要是保證麾下大軍能夠聽從指令的先決條件,而在這四要之中,糜暘認爲第三點最爲重要。

嚴明的軍紀,是鍛煉出一支強軍的基本。

在糜暘站在高臺上之時,高臺之下的近萬大軍亦在仰頭看着糜暘。

自他們投入糜暘麾下以來,糜暘之前所宣揚的“一日三餐,七日一肉”的優惠政策一直在貫徹,並沒有一次食言過。

這樣的情況之下,糜暘在他們心中建立起了初步信譽。

就在近萬大軍的目光在注視着高臺上的糜暘時候,他們只見高臺上的糜暘開始招手。

而後他們身前的數百糜暘親軍開始上前,雙手叉腰朗誦起糜暘親自定下的軍令來:

“期會不到,聞鼓不行,乘寬自留,避回自止,初近後遠,喚名不應,車甲不具,兵器不備,此爲輕軍,輕軍者斬。

шшш ▪тt kán ▪c○

受令不傳,傳令不審,迷惑吏士,金鼓不聞,旌旗不睹,此謂慢軍,慢軍者斬。

食不稟糧,軍不省兵,賦賜不均,阿私所親,取非其物,借貸不還,奪人頭首,以獲其功,此謂盜軍,盜軍者斬。

在數百名糜暘親軍的朗誦聲之下,一聲聲糜暘親自寫的軍紀斬令開始傳遞在近萬大軍的耳中。

一聲聲斬令飄蕩在幽深的河谷之中,令近萬大軍臉上都浮現了畏懼之色。

糜暘一共定下七條斬令,分別針對七種情況:輕軍,慢軍,盜軍,欺軍,背軍,亂軍,誤軍。

斬令很嚴,但不嚴無法出強軍。

糜暘今日所定下的七條斬令,其實出自諸葛亮所撰寫的兵書之中。

歷史上諸葛亮依靠這強大的軍紀,就算在關中平原中與魏軍正面決戰,亦不曾落過下風。

史書中亦記載了諸葛亮在實施以上七條斬令後,漢軍的軍紀情況。

“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

“是以分兵屯,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亮之行軍,安靜而堅重;安靜而易動,堅重則可以進退。亮法令明,賞罰信,士卒用命,赴險而不顧。”

種種史料表明,在嚴厲的軍法之下,漢軍的軍紀及戰鬥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與猶如強盜一般的魏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糜暘來自後世那個兵民親如家人的年代。

雖然因爲時代的原因,糜暘沒辦法在當世練出一支如後世子弟兵那般的強軍。

但既然嚴明的軍紀既可以提高戰鬥力,又能保證百姓不受麾下兵士的侵擾,那麼糜暘沒有理由不去實施。

在數百糜暘親軍唸完糜暘定下的軍紀之後,高臺下萬餘大軍,瞬間陷入了一陣不小的騷動之中。

爲了保證每位士卒都聽得懂軍紀,糜暘將一些原本複雜的軍紀內容寫的簡單易懂,並且用當世的常用語替代。

但正因爲每位士卒都聽懂了糜暘所頒佈的軍紀,所以面對這嚴厲的軍紀,很多人臉上都浮現了懼怕之色。

那些原本的荊州青壯倒是還好,他們本來就是老實本分的農家漢,他們經過多年欺壓,養成了順從的性格。

只要不是活不下去,他們輕易不會起逆反心理。

而且雖然糜暘定下的軍紀很嚴格,但他的每條斬令都是言簡意賅,言之有物。

這樣反而讓那些荊州民衆覺得有法可依,覺得自己不會被無辜斬首。

在外他們是民衆要嚴守漢法,在內他們是軍士要嚴守軍紀,他們覺得這很理所當然。

只有那部分吳軍降卒,原本他們在江東時軍紀就不算好,一些壞習慣早已養成。

所以他們在聽到糜暘定下的軍紀時,反應最大。

但那數千吳軍降卒,因爲公安一戰早就對糜暘敬畏甚深。

加上因爲糜暘已經初步在他們心中建立了信譽,所以那數千吳軍降卒在各自將校的彈壓下,情緒慢慢趨於穩定。

那數千吳軍降卒只能在心中默默希望,來日他們一定要嚴守軍紀,千萬不要犯了那七條斬令之一。

在見下方近萬大軍的情緒漸漸穩定之後,糜暘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有這七斬令爲綱紀,不久之後,他應該就能鍛煉出一支軍紀嚴明的強軍出來。

在當衆宣讀了七條斬令之後,糜暘令鄧艾三將上高臺來。

在鄧艾三將上高臺來之後,糜暘將親自手抄的三份軍紀分別交到三將手中。

並且他語氣鄭重的囑咐道:“七斬令上轄我,下治卒,爾等三人亦要嚴記這七條斬令,否則來日若一旦犯了軍法,吾定斬不饒。”

“治軍乃統兵將領責任,吾現將這份七斬令分別謄抄一份給予爾等,你們回營之後,務必要熟記在心。”

“在自身熟記於心後,亦要督促麾下將校士卒,將七斬令一一熟記。”

軍紀定的再好,若不實施那也是一紙空文,而實施的前提在於熟知。

方纔數百親軍朗讀一遍七斬令,肯定不能讓在場所有的士卒都記住七斬令的內容,所以接下來就要靠鄧艾這三將去督促了。

而鄧艾等三將在聽到糜暘的話後,神色紛紛一凜。

糜暘的那句“上轄我,下治卒”令鄧艾三人意識到糜暘對七斬令的重視。

於是他們三人在接過糜暘手中的七斬令後,紛紛下跪領命。

最近的情節,部分讀者有些想法,這裡我解釋一下哈。

所謂種田,無非三方面:整軍治武,改革生產,控制地方,這三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目前的章節就是在發展這三方面的內容。

申氏兄弟,想處理他們可以安排很多種方式,但申氏兄弟只是天下豪強的一個縮影,必須要先知道豪強爲何能割據地方,後期提出改革之時,大家纔不會看的莫名其妙。

也許有些讀者不在意這些,但我是作者,衆口難調,我得兼顧整體讀者的觀感。

你們一直都在支持我,這是我最珍惜的地方。

今日的這三章,我寫花了12小時,查資料查了將近4小時。

無論是當初未上架前還是現今取得不錯成績,我一直都在用心想寫好這部作品。

最近疫情慢慢解封,我的工作可能近段時間亦要恢復,我也不知道還能日萬多久。

加上最近不少家人看我寫小說憔悴了不少,亦有在勸我身體重要,所以可能在不久的之後,一天就只能兩章(8000字)。

若各位大佬要養書,那作者菌拜求一下,月末記得讀一次。

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

具體的七斬令爲了不被說水字數,我會發布在書評區,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下。

(本章完)

第70章 如此孫桓(三更求追讀)第七百七十五章 孫權猜疑 密詔殺呂訂婚啦第411章 王平爲輔 二蠻呆滯第634章 宛若游龍 驚爲天人第104章 呂蒙密計 天助孫氏?第526章 各有選擇 長安震恐第506章 敬告太廟 北伐檄文第七百五十章 以祭挫敵 睥睨天下第462章 兵無常勢 曹洪退兵第334章 你方先來 以牙還牙第六百八十五章 西域密謀 再效班超第406章 歷史遺憾 不必重演第520章 當頭棒喝 不按章法第599章 王朗吐血 自今日始第六百八十四章 化域爲州 造勢借勢第75章 孫軍崩了!(三更求追讀)第440章 執意出兵 神威再臨第341章 張溫愕然 初爲州牧第490章 擔憂生亂 密林驚遇第七百章 錦衣夜行 正方不方第465章 以己謀人 上方奇謀第405章 人定勝天 丞相親征第566章 動則滅國 癱軟於坐第607章 陽謀逼軍 魏營告破第143章 雙壁合兵 十萬俱滅(5000字!)第61章 有部衆五千,可乎(求追讀,求月票)第23章 誅心第609章 棄械跪伏 曹真之死第255章 再攻樊城 孫禮獻策第327章 卑微上貢 私下任務第152章 英雄遲暮 曹操邀約第140章 吳軍既撤 吾當可擊第167章 糜暘北歸 子瑜求和第597章 驚人喜訊 世家鐵拳第433章 先定陰平 再阻劍閣第七百五十五章 伯言大笑 糜暘好毒第149章 老驥伏櫪 魏王失冠(6000字!)第255章 再攻樊城 孫禮獻策第366章 何爲冠軍 虎吞敵人第七百三十七章 攻心爲上 爲時未晚第七百七十二章 斥問呂岱 扭曲事實第367章 演武之效 三長制出第七百五十六章 一葉障目 不見泰山第105章 糜暘埋下的種子第7章 懾服徐詳第658章 仲父有負 今日當解第587章 赤龍翻滾 以快打慢第611章 徵集糧草 孤城長安第481章 封之剛猛 洪之自信第67章 糜暘自去 (啊!追讀呀!票票呀!)第30章 糜暘單騎入公安(一)第647章 知我罪我 其惟春秋第448章 烈焰封場 變生肘腋第245章 丞相孔明 大將軍羽第163章 江東柱石 三氣呂蒙第599章 王朗吐血 自今日始第七百二十章 圍三缺一 巋然不動第352章 虛報士卒 躍馬鎮場第83章 雖蠻,亦有意氣(四更求追讀)第267章 北伐戰略 關公病情第632章 遙相配合 虎入末路第133章 陸遜自薦 內亂將起第638章 姜維定計 潼關告破第91章 劉備大怒(四更求追讀!)第61章 有部衆五千,可乎(求追讀,求月票)第333章 隨軍南下 交換日子第204章 血色礁石 提刀破城第492章 懸釜而炊 漢人自強第330章 斷翅而亡 蠢貨孟達第154章 煮酒相會 漢水之約第73章 噫興!噫興!(三更,求追讀)第174章 葛公德政 盛世場景第436章 需守多久 我死之後第382章 諸葛失望 劉禪憤怒第七百四十四章 不敢觀之 且試鋒芒第227章 訓斥諸將 緩兵之計第442章 天下強軍 致命錯誤第58章 一步一殺機(求追讀,求票,求投資)第357章 法邈擔憂 梁州司聞第14章 接班人第七百四十章 盾露崢嶸 歷史重現第634章 宛若游龍 驚爲天人第七百零七章 六策平吳 有怨必報第130章 公安缺糧 司馬入營第580章 福至心靈 排除正確第677章 白鹿出手 冠以中祖第359章 幼常豔羨 諸葛顧慮第151章 劉封生死 曹仁之憂第268章 大軍東下 劉備去向第114章 父子俱入(十更,求首訂!)第282章 忠臣喋血 要戰便戰第417章 各取所需 糧草危機第550章 擒賊擒王 不講武德第465章 以己謀人 上方奇謀各位書友,新春快樂第六百九十九章 衣食共享 全國皆兵第636章 夏侯黯然 朱靈登場第666章 威風海量 視而不見
第70章 如此孫桓(三更求追讀)第七百七十五章 孫權猜疑 密詔殺呂訂婚啦第411章 王平爲輔 二蠻呆滯第634章 宛若游龍 驚爲天人第104章 呂蒙密計 天助孫氏?第526章 各有選擇 長安震恐第506章 敬告太廟 北伐檄文第七百五十章 以祭挫敵 睥睨天下第462章 兵無常勢 曹洪退兵第334章 你方先來 以牙還牙第六百八十五章 西域密謀 再效班超第406章 歷史遺憾 不必重演第520章 當頭棒喝 不按章法第599章 王朗吐血 自今日始第六百八十四章 化域爲州 造勢借勢第75章 孫軍崩了!(三更求追讀)第440章 執意出兵 神威再臨第341章 張溫愕然 初爲州牧第490章 擔憂生亂 密林驚遇第七百章 錦衣夜行 正方不方第465章 以己謀人 上方奇謀第405章 人定勝天 丞相親征第566章 動則滅國 癱軟於坐第607章 陽謀逼軍 魏營告破第143章 雙壁合兵 十萬俱滅(5000字!)第61章 有部衆五千,可乎(求追讀,求月票)第23章 誅心第609章 棄械跪伏 曹真之死第255章 再攻樊城 孫禮獻策第327章 卑微上貢 私下任務第152章 英雄遲暮 曹操邀約第140章 吳軍既撤 吾當可擊第167章 糜暘北歸 子瑜求和第597章 驚人喜訊 世家鐵拳第433章 先定陰平 再阻劍閣第七百五十五章 伯言大笑 糜暘好毒第149章 老驥伏櫪 魏王失冠(6000字!)第255章 再攻樊城 孫禮獻策第366章 何爲冠軍 虎吞敵人第七百三十七章 攻心爲上 爲時未晚第七百七十二章 斥問呂岱 扭曲事實第367章 演武之效 三長制出第七百五十六章 一葉障目 不見泰山第105章 糜暘埋下的種子第7章 懾服徐詳第658章 仲父有負 今日當解第587章 赤龍翻滾 以快打慢第611章 徵集糧草 孤城長安第481章 封之剛猛 洪之自信第67章 糜暘自去 (啊!追讀呀!票票呀!)第30章 糜暘單騎入公安(一)第647章 知我罪我 其惟春秋第448章 烈焰封場 變生肘腋第245章 丞相孔明 大將軍羽第163章 江東柱石 三氣呂蒙第599章 王朗吐血 自今日始第七百二十章 圍三缺一 巋然不動第352章 虛報士卒 躍馬鎮場第83章 雖蠻,亦有意氣(四更求追讀)第267章 北伐戰略 關公病情第632章 遙相配合 虎入末路第133章 陸遜自薦 內亂將起第638章 姜維定計 潼關告破第91章 劉備大怒(四更求追讀!)第61章 有部衆五千,可乎(求追讀,求月票)第333章 隨軍南下 交換日子第204章 血色礁石 提刀破城第492章 懸釜而炊 漢人自強第330章 斷翅而亡 蠢貨孟達第154章 煮酒相會 漢水之約第73章 噫興!噫興!(三更,求追讀)第174章 葛公德政 盛世場景第436章 需守多久 我死之後第382章 諸葛失望 劉禪憤怒第七百四十四章 不敢觀之 且試鋒芒第227章 訓斥諸將 緩兵之計第442章 天下強軍 致命錯誤第58章 一步一殺機(求追讀,求票,求投資)第357章 法邈擔憂 梁州司聞第14章 接班人第七百四十章 盾露崢嶸 歷史重現第634章 宛若游龍 驚爲天人第七百零七章 六策平吳 有怨必報第130章 公安缺糧 司馬入營第580章 福至心靈 排除正確第677章 白鹿出手 冠以中祖第359章 幼常豔羨 諸葛顧慮第151章 劉封生死 曹仁之憂第268章 大軍東下 劉備去向第114章 父子俱入(十更,求首訂!)第282章 忠臣喋血 要戰便戰第417章 各取所需 糧草危機第550章 擒賊擒王 不講武德第465章 以己謀人 上方奇謀各位書友,新春快樂第六百九十九章 衣食共享 全國皆兵第636章 夏侯黯然 朱靈登場第666章 威風海量 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