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兵出雄關

蕭撻裡的話讓朝堂中的衆位臣公默默不語,此時他們才猛然發現,自己還不如一個女人………

的確,現在還有誰敢提議把皇駕遷至中京大定府?

自從大遼丟失燕雲之地開始,中京道便成爲遼宋之間的緩和之地,遼朝把所有機要衙門都遷至了上京城。

中京大定府和大定府中的皇宮早已成爲一座擺設,在整個遼朝,大定府都是數一數二的城池,皇宮的規模甚至超過了上京城。

整個中京城的佈局仿宋朝原本的都城汴梁城,中京分外城、內城和皇城,規模之大,地域之廣堪比東京!

可現在…………一衆契丹貴族吶吶不言,羞愧難當。

蕭撻里長嘆一聲,望着耶律洪基道:“皇帝,燕雲已失,我大遼失去南方屏障,宋之兵甲可長驅直入,但中京道,尤其是大定府不可再失,此乃抵禦宋人北侵之要害,周圍州縣衆多,亦有無數生民,一旦爲宋人所得,良田牧場盡失,此消彼長之下,如何與之抗衡?”

耶律洪基點頭道:“朕知曉利害,中京道絕不能在朕的手上丟失!大遼在的一天,便死守中京道一日!”

蕭撻裡欣慰的點了點頭,總算是讓皇帝堅定了立場,朝中的退守之言也隨着他的話煙消雲散,如今的大遼朝堂已經分成三派,一派以漢臣爲代表,主張議和,另一派以契丹軟弱貴族爲代表,主張退守上京道,另一派則是主戰,與大宋一較高下。

但在蕭撻裡看來,三方的法子都不好,或是太過萎縮不前,或是太過激進,如今大遼需要的是什麼?是一場大勝!如此方能在大宋的威壓之下獲得喘息之機!

蕭撻裡更是要以一場大勝來提高遼朝的國威,讓大宋感受到威脅,如此才能爭取時間。

通讀史書,才華不輸男兒的蕭撻裡看得出宋遼之間的差距,但也知曉遼朝的本錢,如今雖然國力不濟,但還能支持一場大戰的所需。

若是再被大宋壓制下去,時長日久之下,根本毫無勝算,到時一場大戰便會把看似強大的遼朝打的支離破碎,於是蕭撻裡便把目光瞄向了中京大定府,她要讓大遼在這裡挽回往日的雄風,更要讓大遼在此地中興!

朝臣幾乎以最快的速度達成一致,尊太后的懿旨和皇帝的旨意,調集重兵前往中京大定府馳援,並在中京道堅壁清野,以防宋兵以戰養戰。

雖然被動,但遼朝的速度也不滿,得益於長久以來的騎兵作戰,契丹軍隊的機動性很高,短短三日便可抵達中京道,又是防守作戰,佔據地利人和。

逐漸的遼朝的決戰之心高漲,只待宋軍決戰與野!

但事情並非如遼朝君臣所想一樣,大宋確實北伐,但此次的重點並非是與遼人一決高下,更不是攻伐中京道,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遼東,以及遼朝的東京遼陽府。

大宋此戰並非在趙禎的戰略規劃之中,甚至連大宋也是被挑撥的,可以說這場戰爭來的有些陰差陽錯,但大宋的目標是明確的。

對遼東之地和東京遼陽府也是志在必得!

一場意外觸發的戰爭最終偏離了遼朝的預測,當遼朝集結重兵駐守中京道的時候,大宋的兵馬已經盡出山海關,兵至海陽城。

大宋所進攻的方向很明確,遼朝中京道沿海州縣城池都在目標之中,這是一條通往遼朝東京到的戰略走廊。

雖然地處沿海,可週圍的地形極其有利於防守,三州山,五指山,胡僧山以及六州河,小靈河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只需派遣兵馬駐守便可保障這條通道的安全。

登州沙門島的大宋艦隊沿海一路相隨,他們的目標便是遼朝遼東灣中最大的島嶼覺華島!

艦隊之中不但有戰艦,還裹挾了大量的民用海船,這些海船都是民間商賈提供,船中有一部分士兵,但更多的是匠人和勞役,這些人的任務是在覺華島上修建港口碼頭,以供軍用。

大宋的這次用兵完全採用了多元化的方陣,水路並進之下,完全顛覆了以往的戰爭形態,海船的兵力投送更是兵出奇謀。

大宋的將士乘坐馬車趕往戰場,無數的馬車奔馳着帶着呼嘯的穿過山海關的城門,“天下第一關”的牌匾在陽光下閃爍着金光,如今的大宋基本告別了用退趕路的行軍方式。

馬車早已在軍中普及,這是最爲快速方便的機動方式,即便大宋的上四軍依舊是步卒作戰,但投送能力大大加強。

無數回的馬車在道路上並駕齊驅,最外圍的馬車上架設了棘輪弩和連發弩,由一根旋轉的鐵軸固定,弩箭上弦警衛四周,若是遇敵,可隨意擊發。

這些馬車的車廂也並不是看上去那麼簡單,內裡都是覆蓋鐵皮的雖然不能抵擋穿甲重弩,但一般的弓箭卻是極難穿透。

這樣的廂車雖然有一定戰力,但在遇敵時也有些力不從心,不過踏白軍早已先行一步,他們是哨探斥候,巡視前方,若是有警遇敵便會飛馳稟報。

前有踏白,後有廂車上四軍,這樣的陣容可謂是固若金湯,而以騎兵力量爲主的背嵬軍則和他們分道揚鑣,他們任務只有一個,阻截遼朝援軍。

遼朝防備大宋的進攻,從一開始便覺得這場戰爭是針對遼朝中京道的,即便是大宋的兵甲出自山海關,他們也依舊如此認爲。

可以說宋遼之間的立場和目標根本就不再一起,遼朝主要防備宋人奪取中京道以及大定府,而大宋則是從山海關開始便一路往東北進攻。

遼東的黑水都督府同樣得到了來自樞密院的軍令以及趙禎的旨意,以唐括部爲首的黑水軍快速集結,但卻暫時按兵不動,他們在等待,等待來自上四軍的消息。

此次北伐,以踏白軍爲先鋒,上四軍爲主力,背嵬軍爲側翼,黑水軍爲援,狄青這位樞密使甚至穩坐北京城的樞密院,並未參與其中的指揮,可見心中早已胸有成竹。

而身爲三司使的包拯卻和蔡伯俙兩人忙着收錢,民間商賈“踊躍捐獻”頗讓他大感意外…………

第六百七十章包希仁也別想跑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皇帝與檄文第九百零九章牙璋辭鳳闕第兩千三百八十一章瑪兒敢的民心第九百三十六章勤政殿第一千七百七十四章寒冷的墳墓第一千九百九十章劉渙的心路(下)第八百七十八章旌旗翻覆捷報傳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利益所繫第一千零六十九章堂食棚子中的郝一口第七百四十六章遼朝動向第五百零九章露出的馬腳第八十五章智慧宮第兩千兩百零九章奇蠢無比第六百六十一章各軍動向第一千零六十四章大宋的叛徒第兩千五百二十一章祭天傳位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想走走不了!第五百九十一章冤案?無奈……第一千八百四十四章天竺難民的作用第一百四十九章猶太商人與大馬士革刀第兩千五百九十一章宋軍的遠征第一戰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與君之對第八百二十七章王師來援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蠻夷的“驕傲”第一千一百零二章戰爭開始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信鴿帶來的驚天猛料第兩千三百六十二章火器主導的戰場第七百六十一章日本?天皇?我大宋不認!第兩千一百七十七章祭祀之謀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戰爭來了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十八條街的差距第二百二十一章大宋的青天第一千九百一十四章大秦使者第兩千四百九十七章夜叩宮門第一百三十八章太子坐判開封府第七百一十三章論功與行賞第兩千二百五十章帝王“真心”第一千八百七十五章柳暗花明第二百四十五章御覽試卷第一百六十六章兩老者辯天第八百三十三章荒唐的邏輯第兩千二百七十四章貨殖律第兩千零四十九章紅宮中的鮮血第一千八百八十三章參謀兵事院第九百五十一章駙馬府炸了第一百六十五章皇城流血夜第兩千三百三十八章戰爭即是國力第七百二十四章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第一千零八十五章內朝會第兩千零四章寧可禦敵於戰場,不可怠敵於蕭牆!第八百四十六章取捨之道第三十一章初遇楊家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東進的惡魔第兩千二百三十七章帝國資本的力量第一千八百四十八章讀書人更狠第五百二十四章小人的便宜佔不得第九十三章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五百一十四章帝王氣魄第兩千二百八十六章“主聖臣良”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走了一部分……第一千五百九十九章破局第一千零七十章只有腦子的蘇子瞻第一千五百二十章廣州市舶司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帝王之問第兩千一百四十二章大相國寺第兩千六百三十四章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五十一章糜爛的太子三衛第一千二百零六章遼東之貴第兩千一百七十六章“龍生九子”第兩千零七十五章不尋常的械鬥第一千五百零九章天國王朝第九百四十二章大宋火器營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秋獮之禮第兩千四百三十三章女人位尊的嘉莫人第兩千一百九十五章皇帝的侄子第一百五十五章牽機藥的秘密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東京路拾遺第四百九十六章該死的塔利班第一千七百五十三章冠軍大將軍第一千九百章利益之前無盟友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撲火的飛蛾第七百七十二章毛衣外交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三山夾兩盆”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遼朝漢臣第一千八百九十三章帝國的得意第五百五十七章祭天第八百五十六章京觀武軍,愚蠢的代價第七百零四章宋小乙的部下第七百四十五章後苑傳出的消息第一千八百五十三章以誠相待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文明的碰撞第一千八百八十二章首鼠兩端第一千二百零七章兵出奇謀第二百四十四章流產的《武經總要》第九百零一章意料之中的叛逆第一千五百四十章大宋的四大宗教第六百三十六章迷局第一千九百九十七章攻伐吐蕃的基礎第兩千四百七十八章東方戰旗
第六百七十章包希仁也別想跑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皇帝與檄文第九百零九章牙璋辭鳳闕第兩千三百八十一章瑪兒敢的民心第九百三十六章勤政殿第一千七百七十四章寒冷的墳墓第一千九百九十章劉渙的心路(下)第八百七十八章旌旗翻覆捷報傳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利益所繫第一千零六十九章堂食棚子中的郝一口第七百四十六章遼朝動向第五百零九章露出的馬腳第八十五章智慧宮第兩千兩百零九章奇蠢無比第六百六十一章各軍動向第一千零六十四章大宋的叛徒第兩千五百二十一章祭天傳位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想走走不了!第五百九十一章冤案?無奈……第一千八百四十四章天竺難民的作用第一百四十九章猶太商人與大馬士革刀第兩千五百九十一章宋軍的遠征第一戰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與君之對第八百二十七章王師來援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蠻夷的“驕傲”第一千一百零二章戰爭開始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信鴿帶來的驚天猛料第兩千三百六十二章火器主導的戰場第七百六十一章日本?天皇?我大宋不認!第兩千一百七十七章祭祀之謀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戰爭來了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十八條街的差距第二百二十一章大宋的青天第一千九百一十四章大秦使者第兩千四百九十七章夜叩宮門第一百三十八章太子坐判開封府第七百一十三章論功與行賞第兩千二百五十章帝王“真心”第一千八百七十五章柳暗花明第二百四十五章御覽試卷第一百六十六章兩老者辯天第八百三十三章荒唐的邏輯第兩千二百七十四章貨殖律第兩千零四十九章紅宮中的鮮血第一千八百八十三章參謀兵事院第九百五十一章駙馬府炸了第一百六十五章皇城流血夜第兩千三百三十八章戰爭即是國力第七百二十四章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第一千零八十五章內朝會第兩千零四章寧可禦敵於戰場,不可怠敵於蕭牆!第八百四十六章取捨之道第三十一章初遇楊家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東進的惡魔第兩千二百三十七章帝國資本的力量第一千八百四十八章讀書人更狠第五百二十四章小人的便宜佔不得第九十三章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五百一十四章帝王氣魄第兩千二百八十六章“主聖臣良”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走了一部分……第一千五百九十九章破局第一千零七十章只有腦子的蘇子瞻第一千五百二十章廣州市舶司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帝王之問第兩千一百四十二章大相國寺第兩千六百三十四章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五十一章糜爛的太子三衛第一千二百零六章遼東之貴第兩千一百七十六章“龍生九子”第兩千零七十五章不尋常的械鬥第一千五百零九章天國王朝第九百四十二章大宋火器營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秋獮之禮第兩千四百三十三章女人位尊的嘉莫人第兩千一百九十五章皇帝的侄子第一百五十五章牽機藥的秘密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東京路拾遺第四百九十六章該死的塔利班第一千七百五十三章冠軍大將軍第一千九百章利益之前無盟友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撲火的飛蛾第七百七十二章毛衣外交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三山夾兩盆”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遼朝漢臣第一千八百九十三章帝國的得意第五百五十七章祭天第八百五十六章京觀武軍,愚蠢的代價第七百零四章宋小乙的部下第七百四十五章後苑傳出的消息第一千八百五十三章以誠相待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文明的碰撞第一千八百八十二章首鼠兩端第一千二百零七章兵出奇謀第二百四十四章流產的《武經總要》第九百零一章意料之中的叛逆第一千五百四十章大宋的四大宗教第六百三十六章迷局第一千九百九十七章攻伐吐蕃的基礎第兩千四百七十八章東方戰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