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中京道的意義

未雨綢繆也好,防範未然也罷,趙禎覺得應當讓蔡伯俙早早準備,現在的朝堂之中已經變動過一回了,龐籍被罷相回家“養病”去了,夏竦依舊沒有上位,反倒是能力出衆有謙謙君子之風的范仲淹被趙禎任命爲中書門下平章事。

當然對於夏竦趙禎也是優待的,畢竟他的年歲也在那裡,於是給了他一個平章軍國重事的特殊官職,這官職也是差遣,沿襲唐制,其位在宰相之上,專以處高德老臣,以示寵幸,五日或兩日一朝,非朝日不至都堂。

但誰都知道,這平章軍國重事乃是虛銜,也是官家的賞賜,只是一種最高榮譽的官職,顯示希望恩寵而基本不參與決策朝廷的軍國重事。

所以等於是便向的把夏竦頭上的參知政事也拿掉了,畢竟他的年歲已高,不適合再在朝堂上站班,而且在政事處理上也耗不了太多的神。

這樣的安排對於夏竦來說是足夠的,並在大慶殿上臨表涕零的謝恩,可見他的一生也能在史書中留下一筆,最少這個平章軍國重事便說明他夏竦的功績不比龐籍,丁謂等人要來的差。

在名垂史書上古人有着一種趙禎無法領會的執着,這大抵就是讓後人記住自己的辦法,也是在世上走一遭的證據。

身爲中書門下平章事的范仲淹自然不可能再做一方大員,而朝中的臣子也是各司其職,連晏殊都是參知政事了,實在找不出合適的人選,而且這人必須有才幹,聽自己的指揮。

所以趙禎就把注意打到了蔡伯俙的身上,他是帝婿,也是外戚,身份較爲特殊,但就是因爲他特殊的身份導致他並不能獲得多高的文資,使用起來極爲方便,趙禎即便是給了他一個三司副使但相比包拯這位正使卻天差地別。

把他調遣到中京道再好不過,若是朝臣提出異議,趙禎也有理由,他蔡伯俙的才幹難道世人看不出來?還不是他外戚的身份阻擋了他前進?

否則以他和皇帝的關係,以爲大宋賺的錢,怎麼說也早已是個三司使了,官價也不會是個正五品的朝奉大夫了。

對於朝臣們來說,蔡伯俙是誰都可以教訓一下的人,畢竟他是外戚,並不會有權利不可控制的一面,大宋對外戚的看管可謂是極爲嚴苛的,這一點誰都知道。

拍了拍蔡伯俙的肩膀,這貨抖了一下,趙禎笑眯眯的說道:“朕可是對你寄予厚望的,中京道地大物博,人口雜居,其中問題頗多,稍有不慎便會引發矛盾,也會落得外人口舌。”

蔡伯俙乾嚥了一下口水:“陛下的意思是讓微臣披荊斬棘?”

蔡胖子把披荊斬棘四字說的很重,整個胖臉都在抖動,顯然他是知道趙禎又要讓他去趟雷了,不過他也沒辦法,越是這種事情越是需要他去做,除了他還能有誰能完成?

趙禎無奈的說道:“朝中的臣子朕數了一下,就屬你最合適,你也知道中京道對朕的意義,萬萬不能有失,朕除了你之外再無信得過又有才幹之人,最重要的是你能領會朕的聖意。”

既然官家把話說成了這樣,蔡伯俙也實在沒有理由拒絕,何況他也知道,這是自己爲朝廷效命的機會,從心底裡他就不打算拒絕的。

成爲一道之長官,這還是外戚從來沒有過的待遇,但是對於自己身上的官價,他也是不會去想,朝臣能接受他這個外戚作爲中京道的轉運使,但絕不能接受他的官價再次提升。

以低價官的身份得高價官纔有的差遣,這在大宋已經成爲一種牽制權臣的好辦法。而以高價官的身份身居閒職乃是牽制重臣的手段,趙禎同樣玩的遛。

蔡伯俙很快便得到了趙禎的聖旨,只不過現在中京道戰事未平,他只不過在北京城中準備罷了,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趙禎自然不會給蔡伯俙太大的掣肘,對於中京道的地方官也需要好好考量一番。

大宋的一路之地有多少官員?大大小小加起來不下數百人!

就這樣還不一定夠,中京道的州府共有二十有五之多,每個州府城池便要數十個官吏,地方上的縣城就更多了,爲了加強建設在初期定是要派遣更多官員的,數百人都算是少得了,這還沒算上大定府所需的官員!

趙禎想想都覺得美滋滋,一箇中京道解決了大宋多少的官員安置?要知道隨着大宋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升,參加科舉的人數也越來越,再加上恩科,特奏之類的,大宋的待選官已經開始再次變得冗長起來。

還有便是糧食問題,雖然有着南海諸國的產出,可他們運輸糧食需要時間,中京道的地理條件非常好,大量的牧場還是其次,最主要的便是良田,水源豐富的中京道南部良田千傾!

這一下便解決了趙禎對冗官和對糧食的需求,而他也打算效仿千古一帝的那位君王,開設木蘭圍場以滿足大宋對尚武的需要。

一個國家的脾氣往往隨着君王而改變,趙禎的脾氣便決定了大宋的脾氣,這個巨人要有脊樑,有韜略,有肌肉,有拳頭,還有一顆勇敢的心。

一路走來,大宋已經從原先的怯戰,畏戰,到現在的敢戰,能戰!

這是一個莫大的轉變,趙禎也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有一顆勇敢的心,同時也要有一顆爲國爲民的心,只有如此大宋方能不倒。

雖然他沒打算讓大宋延續千年萬載,但最少不要讓後人提起大宋便想到那個積貧積弱的王朝,大宋是弱,但從不貧窮。

趙禎打算把中京道打造成一道屏障,同時也是牽制草原民族的前沿陣地,這裡距離蒙古草原非常近,大定府以北的松山館便是後世的赤峰市,已經算是內蒙古的境內。

大宋在中京道的駐兵,加強中京道的建設,對草原民族本來就是一種威懾,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一切手段對草原民族進行分化拉攏,甚至是出兵征伐最終使得草原上的民族成爲大宋的附屬,一旦如此,大宋便可解決一大邊患。

這一切的的前提都是大宋奪取中京道,並別把這裡建設好,而蔡伯俙便是趙禎所需要的人才,他雖然對地方上的治理經驗有限,但卻有着豐富的管理經驗,而且他明確的知道趙禎想要的是什麼。

第兩千零六十一章一場影子的追逐第兩千零五十六章矛盾初現第四百三十九章踏白軍第一千四百零八章花樣百出第七百四十三章皇權的遮羞布第五百九十三章夏竦與包拯第兩千二百六十二章斷尾求生第五百零五章張儉與蕭惠第二百六十二章大風!大風!大風!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東京汴梁第一百九十九章有緣無份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圍獵第兩千三百四十三章西邊的異動第兩千一百二十九章誰撐到最後第四百一十三章遼皇春獵第一千九百八十七章吐蕃最聰明的兩個人結盟了第六百第十九章當衆打臉第兩千零一十六章突圍,突圍第二百四十八章寇準的背叛第六百六十五章這一戰沒有贏家第二百六十三章大風起兮雲飛揚第兩千四百八十章老兵不畏死,只圖百戰歸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皇帝與檄文第三百一十一章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猛虎地第兩千四百一十一章邏些城之圍(下)第一千九百五十六章孔宗願的妥協第三百四十六章大宋直道第五百七十二章中箭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火器的未來第一千零七十四章蘇軾的交子戰爭第兩千四百三十四章前往“女王谷”第六百六十四章不瘋魔不成活第八十九章古人的智慧第一百五十章十萬貫的女奴第五百零三章小人物的影響第二十九章別人眼中的垃圾卻是另一個人的寶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平衡之道在何處?第兩千二百六十八章貸之利與弊第兩千三百二十八章在泉州第兩千六百四十六章終章(二)圖窮匕見第兩千一百二十二章賈昌朝的作用第三百五十七章老天的派遣巧遇流求第一千七百四十七章趙禎與草原騎兵第六百九十六章商業的作用第一千六百六十章北遷第兩千三百九十二章“十六衛”的作用第兩千六百一十七章三教的淵源第兩千零七十九章消失的巡城司第二十二章殿前鐵板燒第兩千一百二十一章當官的本事第三百零三章火藥的戰場處女秀第兩千一百五十二章政治正確第兩千一百八十一章“執劍人”第一千九百四十八章“送藥”第一千七百零六章契丹人在上京第兩千一百七十七章祭祀之謀第一百七十四章碩大無比的貞節牌坊(五千字大章奉上)第九百一十章鐵騎繞龍城第一千七百六十章大宋的糧食第兩千四百一十一章邏些城之圍(下)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大宋與塞爾柱第三百二十七章茶棚中的趙禎第三百五十三章倭國的窩囊皇帝第一千七百五十五章以夷制夷第五百八十五章皇帝也不是萬能的第兩千兩百零九章奇蠢無比第九十二章父子協議第四百一十五章一觸即發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化整爲零第一千九百八十一章詭異的神都城第七百八十一章沒佔到便宜就是吃虧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蕭撻裡的計劃第二百九十五章楊采薇的瘋狂第九百五十四章北患第二十七章晏殊的心第一千九百一十七章作爲棋子的約翰第九百三十六章勤政殿第一千九百八十六章把自己變成活佛第兩千四百七十三章文化輸出?第兩千零一十章吐蕃的信心第兩千三百九十一章進攻與待援第八百九十九章興慶府的動盪(上)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宋人愛簪花第一千零三十八章在沉默中爆發的敦良第六百第五十六章無人能擋第兩千一百五十九章任重道遠第兩千一百零五章守望相助的利益既得者們第九十章寇準訪東宮第兩千二百六十一章王家的麻煩第五百六十三章皇帝的野望第兩千零一十一章宗教與皇權第一千五百三十五章太子的手段第一千零六十章人算不如天算第兩千三百八十七章逃脫的噶日噠措第兩千零八十二章問題所在第兩千五百零八章世界有多大?第兩千五百五十一章官船接舷第一千零一十章大宋與高麗第一千零二十四章黑暗的森林
第兩千零六十一章一場影子的追逐第兩千零五十六章矛盾初現第四百三十九章踏白軍第一千四百零八章花樣百出第七百四十三章皇權的遮羞布第五百九十三章夏竦與包拯第兩千二百六十二章斷尾求生第五百零五章張儉與蕭惠第二百六十二章大風!大風!大風!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東京汴梁第一百九十九章有緣無份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圍獵第兩千三百四十三章西邊的異動第兩千一百二十九章誰撐到最後第四百一十三章遼皇春獵第一千九百八十七章吐蕃最聰明的兩個人結盟了第六百第十九章當衆打臉第兩千零一十六章突圍,突圍第二百四十八章寇準的背叛第六百六十五章這一戰沒有贏家第二百六十三章大風起兮雲飛揚第兩千四百八十章老兵不畏死,只圖百戰歸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皇帝與檄文第三百一十一章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猛虎地第兩千四百一十一章邏些城之圍(下)第一千九百五十六章孔宗願的妥協第三百四十六章大宋直道第五百七十二章中箭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火器的未來第一千零七十四章蘇軾的交子戰爭第兩千四百三十四章前往“女王谷”第六百六十四章不瘋魔不成活第八十九章古人的智慧第一百五十章十萬貫的女奴第五百零三章小人物的影響第二十九章別人眼中的垃圾卻是另一個人的寶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平衡之道在何處?第兩千二百六十八章貸之利與弊第兩千三百二十八章在泉州第兩千六百四十六章終章(二)圖窮匕見第兩千一百二十二章賈昌朝的作用第三百五十七章老天的派遣巧遇流求第一千七百四十七章趙禎與草原騎兵第六百九十六章商業的作用第一千六百六十章北遷第兩千三百九十二章“十六衛”的作用第兩千六百一十七章三教的淵源第兩千零七十九章消失的巡城司第二十二章殿前鐵板燒第兩千一百二十一章當官的本事第三百零三章火藥的戰場處女秀第兩千一百五十二章政治正確第兩千一百八十一章“執劍人”第一千九百四十八章“送藥”第一千七百零六章契丹人在上京第兩千一百七十七章祭祀之謀第一百七十四章碩大無比的貞節牌坊(五千字大章奉上)第九百一十章鐵騎繞龍城第一千七百六十章大宋的糧食第兩千四百一十一章邏些城之圍(下)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大宋與塞爾柱第三百二十七章茶棚中的趙禎第三百五十三章倭國的窩囊皇帝第一千七百五十五章以夷制夷第五百八十五章皇帝也不是萬能的第兩千兩百零九章奇蠢無比第九十二章父子協議第四百一十五章一觸即發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化整爲零第一千九百八十一章詭異的神都城第七百八十一章沒佔到便宜就是吃虧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蕭撻裡的計劃第二百九十五章楊采薇的瘋狂第九百五十四章北患第二十七章晏殊的心第一千九百一十七章作爲棋子的約翰第九百三十六章勤政殿第一千九百八十六章把自己變成活佛第兩千四百七十三章文化輸出?第兩千零一十章吐蕃的信心第兩千三百九十一章進攻與待援第八百九十九章興慶府的動盪(上)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宋人愛簪花第一千零三十八章在沉默中爆發的敦良第六百第五十六章無人能擋第兩千一百五十九章任重道遠第兩千一百零五章守望相助的利益既得者們第九十章寇準訪東宮第兩千二百六十一章王家的麻煩第五百六十三章皇帝的野望第兩千零一十一章宗教與皇權第一千五百三十五章太子的手段第一千零六十章人算不如天算第兩千三百八十七章逃脫的噶日噠措第兩千零八十二章問題所在第兩千五百零八章世界有多大?第兩千五百五十一章官船接舷第一千零一十章大宋與高麗第一千零二十四章黑暗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