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大宋的官制

大宋的財政一項是由包拯負責,計相的主要工作便是負責四方貢賦和國家財政,地位僅次於宰相,包拯以及三司的權利有多大?

鹽鐵掌管工商收入及兵器製造等事;度支掌管財政收支和糧食漕運等事;戶部掌管戶口、賦稅和榷酒等事。地方州郡賦稅收入除留一小部分外,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握,可見三司權任甚重。

三司同樣還有限制皇帝肆意揮霍國帑的權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權,這最趙禎來說並不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相反,對於皇權的這種限制,趙禎大爲欣慰。

大宋皇帝的集權其實已經達到一個相當的高度,隨着相權的被削弱了,趙禎自己基本上掌握了政權,軍政之權卻是由兩府主持,不過用兵的權利卻完全集中在自己的手中,只餘下財權還在三司。

可以說趙禎從繼位以來,對相權的削弱就從未停止過,相權是一國之重,幾乎集軍政權柄與一身。

而現在的樞密院已經從相權之中取代了很多權利,樞密院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命,以佐邦治,這些原本是在相權手中的。

凡侍衛諸班直、內外禁兵招募、閱試、遷補、屯戍、賞罰之事,皆掌之。以升揀、廢置揭帖兵籍;有調發更戍,則遣使給降兵符。

除授內侍省官及武選官,將領路分都監、緣邊都巡檢使以上。大事則稟奏,其付授者用宣;小事則擬進,其付授者用扎。

先具所得旨,關門下省審覆。面得旨者爲錄白,批奏得畫者爲畫旨,並留爲底。惟以白紙錄送,皆候報施行。其被御寶批旨者,即送門下省繳覆。應給誥者,關中書省命詞。

即便幹大計,造作、支移軍器,及除都副承旨、三衙管軍、三路沿邊帥臣、太僕寺官,文臣換右職,仍要去三省取旨。

別說是一般的朝臣,便是趙禎對自己手中的各個部門都是頭疼的緊!太祖皇帝定下疊牀架屋的管理模式雖然避免了朝臣權利過大的可能,卻也使得職司不分,責任不明的情況屢屢出現。

三省之中形式上還保留尚書省的組織,但權力既不歸屬,郎官又不治事,權藉此以寄祿秩,別無差遣,尚書省的制度名存實亡。

至於原本審覈詔令公文的門下省,在大宋也只主朝儀官威等事,名存實亡,聊勝於無。

和以上兩者不同的是,大宋雖設尚書、門下、中書三省,但其中中書省之權特重。

宰相不專任三高官官,尚書、門下並列於外,又別置中書禁中,是爲政事堂。與樞密院對掌大政。“掌進擬庶務,宣奉命令、行臺諫章疏,羣臣奏請興創改革及任命省、臺、寺、監、侍從、知州軍、通判等官員。”

在趙禎看來,這些疊牀架屋的文官機構,和臃腫龐大的官僚體系都需要進行一場改革,爲的是提高效率,同時也要更加徹底的分清責任。

對待老趙家先祖們留下的制度,趙禎可是不打算一竿子打死的,第一在外人眼中不好看,第二確實爲皇權的統治增加了重要的籌碼。

對於趙禎來說,軍權和君權是一體的,絕不能交由外人秉持,樞密院已經淪爲趙禎的參謀機構,就這樣一直髮展下去豈不是很好?軍權依舊牢牢的攥在自己手中。

至於文官的臃腫和雜亂,趙禎決定加以改革,先把官僚隊伍管理好,然後在把手伸向大宋的富商,世界上可沒有免費的午餐,大宋因爲發現需要,所以趙禎並未加大對商賈的限制,反而鼓勵他們。

但他們和士族階級的矛盾逐漸的開始影響自己的統治了,那就要然雙方都得不償失,眼下也是趙禎改革官僚隊伍的最好時機,當然也要用來整治商賈…………

這又是一個一箭雙鵰的好機會,商賈和士族之間的矛盾,正是趙禎收權的好時機,身爲皇帝的他必定代表了皇權的利益,也絕不會讓皇權的利益受損。

讓三才把大宋的皇城衙門都列舉出來,些在一張張紙板上,並用膠水粘成牌子的模樣立在地上後,趙禎滿意的點了點頭道:“你去把這些牌子從高到低的排列出來,若是平級,便一併放置!”

三才倒是覺得挺有意思,還不過手中的這些牌子上的名字端是嚇人的緊………………

三才習慣的把職位分成文武倆個類別來放止,樞密院,兩司三衙,兵部是一個級別的,兩司三衙統領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一次類推好長的一大摞,兩司三衙纔是趙禎掌握兵權的關鍵。

ωwш ✿Tтkā n ✿c o

樞密院只是一個孤零零的衙門放在了邊上,同樣兵部也是如此形同虛設,因爲可笑又諷刺的是,大宋的兵部不轄軍政!

趙禎微微點頭,卻擡腳把樞密院和兵部的牌子踢翻道:“多餘,既然都不掌兵,樞密院和兵部都爲參軍事只用,合而爲一!”

三才趕緊把兵部的牌子和樞密院的牌子合在一起放止,又不安的向趙禎詢問:“官家,那該叫什麼?”

趙禎想也不想的說道:“參謀軍事!”

這四個字端是順口又寫實,一下便把樞密院和兵部的職能說出來了,他們只負責向皇帝提供軍事建議,並且推薦武將以及後勤官員,協同中書省挑選行軍司馬等軍中文官…………

三才笑眯眯的說道:“官家聖明!”

趙禎卻看着眼前僅有的幾塊牌子微微苦笑,此時他才發現,原來從太祖太宗開始,便已經把軍權牢牢的抓在手中,什麼樞密院,自始自終也不過是帝王的軍事顧問而已,難怪歷史上多以文臣擔任。

真正領兵在外率軍衝殺的都是武將而已,而這些武將卻又被地方上的率臣壓制,安撫使、經略使、經略安撫使、都部署、副都部署、部署、都鈐轄、鈐轄、副鈐轄、都監、副都監、都會對領軍在外的武將形成監督。

在如此嚴密的制度之下,武將造反的成本極具提升,甚至沒有機會謀逆!趙禎的軍權也就牢牢的掌握在手中。

第一百一十六章退守大同(上)第五百八十二章不祥之兆第兩千一百一十九章趙禎的優勢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資本的力量(中)第一千八百章老底被翻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遼朝?不值得在意……第七百九十章大宋中心第兩千零三十九章封駁繳詔第二百九十章戰爭機器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十八條街的差距第五百一十七章天子出征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一千九百八十三章轉道青塘第一百零四章一葉知秋第兩千四百四十四章被耽誤的“化學家”第六百零二章劍走偏鋒的援軍第兩千五百五十四章紮根西北的柳永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三百六十二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一)第一千九百六十二章吐蕃人的精神壁壘第兩千二百三十四章“暴力執法”第一百六十九章宗室與庶民第五百九十二章端午與足球第四百三十五章王蒙正之心第兩千三百一十九章帝王之怒第一千七百六十五章借刀殺人第二百九十章戰爭機器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從一個皇帝到另一個皇帝第五百二十六章賀蘭山下的大火第五百二十一章皇帝的底牌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義舉第九百六十一章善與惡第九百一十八章党項人的未來第兩千二百九十六章術與道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宴無好宴第六百二十五章困獸猶鬥第五百四十九章看不見的打擊第兩千三百六十九章惡火第七百七十一章大宋葫蘆裡的藥第兩千五百九十章“聖城”之殤(下)新書《長歌當宋》二十萬字求收藏!第六百七十二章東山再起第六十章權利的慾望第一千七百零四章“打造”上京城第兩千一百五十三章內附之民第三百六十二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一)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三百三十一章稅,國之本也第兩千零三十三章入宮第一千三百零五章遼朝的留學生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發自肺腑的“威脅”第兩千三百八十五章不瘋魔不成活第四百五十九章小小的青鹽第一千八百七十九章大國外交第十一章北宋的天空第二百六十六章碩大的好人卡第三百一十三章晏殊歸來第五百五十七章祭天第兩千二百九十三章“大棒和甜棗”第兩千零三十六章大宋的學問第九百二十七章該收斂了第一千七百八十一章良弓藏第兩千零六十二章轄騎滿街纔是禍第七百八十一章沒佔到便宜就是吃虧第五百八十三章遼人發兵第四百四十九章脣舌之戰第六十六章八賢王?八大王!第兩千零七十章最強大的要塞第一千八百一十八章什麼能取代十六衛?第七百七十八章皇帝的小金庫第兩千五百四十章大宋的版圖(上)第兩千章時代的束縛第一千八百二十二章角廝羅值不值得信任?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改革與祖宗之法第三百六十九章悲催的趙允言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惡魔出現第五十三章幹一些出格的事情第六百七十二章東山再起第兩千六百二十四章抽絲剝繭第兩千六百二十四章抽絲剝繭第二百九十二章軍萬事俱備第一千八百四十三章利國監第一百八十六在商言商第七百三十六章千金難換好名聲第三百一十一章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第一千八百六十二章深入第七百零八章皇帝回朝第一千九百七十八章化被動爲主動第一千零一十二章高麗人眼中的大宋第八百二十三章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平衡之道在何處?第兩千零七十章最強大的要塞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張儉就是個笑話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將軍與神醫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製造彩虹的帝王第六百七十二章東山再起第七百八十八章大宋的下一個目標第一千零二章大宋政治的開放性第六百三十五章爆發邊緣的皇后第兩千二百九十二章比兇獸還要可怖的人
第一百一十六章退守大同(上)第五百八十二章不祥之兆第兩千一百一十九章趙禎的優勢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資本的力量(中)第一千八百章老底被翻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遼朝?不值得在意……第七百九十章大宋中心第兩千零三十九章封駁繳詔第二百九十章戰爭機器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十八條街的差距第五百一十七章天子出征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一千九百八十三章轉道青塘第一百零四章一葉知秋第兩千四百四十四章被耽誤的“化學家”第六百零二章劍走偏鋒的援軍第兩千五百五十四章紮根西北的柳永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三百六十二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一)第一千九百六十二章吐蕃人的精神壁壘第兩千二百三十四章“暴力執法”第一百六十九章宗室與庶民第五百九十二章端午與足球第四百三十五章王蒙正之心第兩千三百一十九章帝王之怒第一千七百六十五章借刀殺人第二百九十章戰爭機器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從一個皇帝到另一個皇帝第五百二十六章賀蘭山下的大火第五百二十一章皇帝的底牌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義舉第九百六十一章善與惡第九百一十八章党項人的未來第兩千二百九十六章術與道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宴無好宴第六百二十五章困獸猶鬥第五百四十九章看不見的打擊第兩千三百六十九章惡火第七百七十一章大宋葫蘆裡的藥第兩千五百九十章“聖城”之殤(下)新書《長歌當宋》二十萬字求收藏!第六百七十二章東山再起第六十章權利的慾望第一千七百零四章“打造”上京城第兩千一百五十三章內附之民第三百六十二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一)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三百三十一章稅,國之本也第兩千零三十三章入宮第一千三百零五章遼朝的留學生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發自肺腑的“威脅”第兩千三百八十五章不瘋魔不成活第四百五十九章小小的青鹽第一千八百七十九章大國外交第十一章北宋的天空第二百六十六章碩大的好人卡第三百一十三章晏殊歸來第五百五十七章祭天第兩千二百九十三章“大棒和甜棗”第兩千零三十六章大宋的學問第九百二十七章該收斂了第一千七百八十一章良弓藏第兩千零六十二章轄騎滿街纔是禍第七百八十一章沒佔到便宜就是吃虧第五百八十三章遼人發兵第四百四十九章脣舌之戰第六十六章八賢王?八大王!第兩千零七十章最強大的要塞第一千八百一十八章什麼能取代十六衛?第七百七十八章皇帝的小金庫第兩千五百四十章大宋的版圖(上)第兩千章時代的束縛第一千八百二十二章角廝羅值不值得信任?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改革與祖宗之法第三百六十九章悲催的趙允言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惡魔出現第五十三章幹一些出格的事情第六百七十二章東山再起第兩千六百二十四章抽絲剝繭第兩千六百二十四章抽絲剝繭第二百九十二章軍萬事俱備第一千八百四十三章利國監第一百八十六在商言商第七百三十六章千金難換好名聲第三百一十一章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第一千八百六十二章深入第七百零八章皇帝回朝第一千九百七十八章化被動爲主動第一千零一十二章高麗人眼中的大宋第八百二十三章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平衡之道在何處?第兩千零七十章最強大的要塞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張儉就是個笑話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將軍與神醫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製造彩虹的帝王第六百七十二章東山再起第七百八十八章大宋的下一個目標第一千零二章大宋政治的開放性第六百三十五章爆發邊緣的皇后第兩千二百九十二章比兇獸還要可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