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篝火晚會

所以,過去這一年,作爲朔方太守,河套地區最高行政、軍事長官的程不識,在將主要的精力,放在河套及周邊地區的軍事戰略安排的同時,也將相當一部分精力,放在了觀察、瞭解治下河套部族的生活方式、社會運轉邏輯之上。

經過長達一年的觀察、總結,以及長安天子榮三不五時以書信提點,程不識也已經對遊牧之民,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

瞭解過後,程不識也愈發覺得遊牧之民,是可以通過非軍事手段征服的了。

——首先,相較於華夏農耕文明,遊牧之民最大的一點不同,無疑便是主要生存手段。

遊牧。

用長安天子榮的話來說,便是通過週期性的遷移,追逐水草的畜牧。

與漢家百姓以農耕爲主要生存手段不同的是:遊牧之民‘遊牧’,是無法固定起生產、生活地點的。

漢家的農人,多半是田畝在哪裡,家也就在附近。

幾百幾千戶人家的田畝相連,這幾百幾千戶人家,也就會聚居於這片農田附近,形成村落,乃至於鄉鎮。

農田帶不走,搬不動,所以漢家的農人,多半一輩子都不會搬家,甚至一輩子都不會走出家鄉所在的城鎮,乃至於鄉里。

生產生活場所長期固定,且是以數十上百年、幾代人爲單位固定在一處,針對漢家農人的統治、治理,自然是相對輕鬆一些。

而遊牧之民,以牛羊牧畜,而非田畝作爲生產資料。

田畝搬不走,牛羊牧畜,卻是可以,也必須趕着走的。

一塊水草,牛羊啃食十幾日,遊牧之民便要遷移換一塊草場。

這導致遊牧之民的人口流動極爲頻繁、流動範圍極大。

再加上草原特殊的地理特徵,也根本不存在設置關隘,監控、掌握人口流動走向的可能性。

在漢家,在農耕文明的社會運轉邏輯中,人口流動,是社會動亂最根本的源頭。

因爲人口流動與否,對於一個縣、一個郡而言,治理難度以及治理所需的精力,是差着十萬八千里的。

在人口流動幾乎被禁止,且受到嚴格管控的當今漢室,一個縣需要治理的,就是當地戶籍的幾千、幾萬戶農人。

不單人口數量穩定不變,甚至就連被統治的人,也幾乎是不變的。

張三李四王二麻子,一天是本縣之民,便一世都是本縣之民。

沒有流動人口,沒有外來因素對當即社會生產、經濟等各方面的影響。

對於一個縣令而言,唯一需要做好的事,便是將治下,這固定的幾千、幾萬戶人家治理好。

甚至可以根據具體的狀況,進行鍼對性的安排!

比如:張三種不好地,得隔三差五派個農稼官去指導一下,然後讓張三帶帶左右相鄰;

李四年輕時在街頭混過,有個啥事兒需要打聽,找李四準能問到蛛絲馬跡;

孫五祖上當過官兒,在官場有點人脈,有需要的時候可以讓他幫忙牽線搭橋,與周邊郡縣,亦或是上一級屬衙往來聯絡;

錢六老實本分,兒子也多,有個啥兵役勞役的,從他家徵丁準沒錯。

在如今漢室健全的戶籍制度下,每個縣,幾乎都能以‘人’爲單位,將治下百姓歸入檔案,構建原始版的‘人才庫’,並作出針對性的治理指導意見。

而且,由於戶籍制度完善,人口流動又被嚴格控制,就使得社會治安狀況,也能憑藉極小的成本,就維持在一個極高的水平。

殺人放火之類——有外來人就查外來人,沒外來者,就查本地那些個地痞流氓,或脾氣火爆的人,準沒錯。

而且大傢伙也都認識,在一鄉、一里都生活幾十年,甚至好幾代人了,彼此是個什麼吊樣也都門兒清。

真要惹了事兒,沒有官府的傳、引,也根本逃不出多遠——不是落草爲寇,慘死深山老林,就是在逃到隔壁縣時被抓獲。

好處數之不盡,弊端約等於零。

而到了草原,到了遊牧之民身上,華夏農耕文明賴以維護社會穩定的人口流動控制,卻成了徹頭徹尾的空談。

漢家,或者說是華夏文化,爲什麼那麼討厭、鄙視商人?

因爲商人居無定所,動不動就要去天南海北貿易行商,一走就是大半年,甚至好幾年。

什麼時候走,他不跟你說,往往是說走就走。

什麼時候回,他也給不出個準確時間,什麼時候想回來就什麼時候回。

外出的這大半年,乃至好幾年,這廝去了哪兒,幹了什麼,是否在深山老林殺人越貨,亦或是死在了其他殺人越貨的商人手中,也根本無從得知。

說白了:商人在封建社會的原罪,便是其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無法被田地限制與一鄉、一縣。

作爲無法被控制流動的人口,商人羣體,極大的太高了政府的治理成本,耗費了極大了政府經歷,又對社會治安、和諧穩定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同時,卻又在自己謀取龐大利益的同時,並沒有爲國家帶來相應的稅賦、勞動力貢獻。

一說要徵兵,一看商人,出去遊商去了。

一說要徵勞修個水渠,也根本找不到了。

連他去了哪兒、做了什麼都控制不了、無從得知,自更別提從他手裡收取稅賦了。

而草原遊牧之民,對處於封建時期的華夏農耕文明而言,就像是一羣數之不盡的商人,共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

尋常的郡縣,千兒八百號人裡纔會出一個商人、一個不受控制的刺兒頭,不安定分子。

而草原遊牧之民,卻是成羣結對,以部族爲單位聚居、生活的刺兒頭,不安定分子,佔據了整個社會成員結構!

治理一片完全由遊牧之民組成的遊牧區,對於漢室官員而言,就等於管理一個沒有農民,全是商人的郡、縣!

這有多恐怖、難度有多大,也就是可見一斑的了。

無法控制人口流動,對於封建政權而言,可謂是禍亂根源。

因爲這個時代,沒有監控、沒有天眼,甚至都沒有像樣點的人像留存手段。

在這個時代發生命案,官府破案的唯一方式,便是猜。

——我猜,多半是隔壁那個外來客。

——我猜,是村口那個脾氣火爆,手裡見天兒都揮舞着菜刀的屠夫。

——我猜,會是街頭那幾個好吃懶做,心術不正的地痞無賴。

通過控制人口流動,來將天下按郡、縣分割成無數份,然後根據案件發生的地點,來將嫌疑人範圍確定爲:案件發生地所在的縣,乃至鄉、裡。

再從這個範圍中,去找有可能犯罪的不安定分子,然後審問也好,拷打也罷,總歸是能查清真相。

因爲人口流動被嚴格把控,所以犯下事兒的人,是跑不掉的。

又因爲知道自己跑不掉,客觀條件不允許民衆抱有任何僥倖心理,所以大多數人,都會竭力不去犯事兒。同樣的邏輯,在人口不受控制的草原,卻根本行不通。

跑不掉?

嘿!

你當我馬白喂這麼健碩的?

我一刀捅下去,人還沒斷氣,我都能策馬狂奔跑到百八十里外了!

等有人發現屍體,我說不定都從河套北上幕南、西至河西,甚至是跑到漠北去了!

你就查吧。

一查一個不吱聲。

社會關係,犯案動機,也同樣無從查起。

因爲不定居,所以遊牧民族的生活,除了部族內部會綁定較強外,部族與部族、不同部族的個體之前,往往都是萍水相逢,而且是遊牧途中意外偶遇。

再加上游牧與農耕的根本邏輯差異,使得遊牧民族在一片區域的人口密度,也遠低於農耕文明下的農民。

農民的田畝往往是阡陌連野,彼此相連於平原,故而聚居爲鄉、裡。

而遊牧之民,哪怕是同一個部族,也可能是幾百戶人家,分散於方圓幾十裡的遼闊草場。

一個遊牧之民家庭,周圍幾裡地都沒有第二戶人家,在草原是稀鬆尋常的事。

被偶然光顧,期間與人發生爭執,甚至出現命案,多半是直到屍體腐爛發臭,引來禿鷲等食腐動物,纔會被察覺。

就像是漢人地界,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便有可能發生殺人坑屍,毀屍滅跡的命案。

而草原,就是一片方圓數百上千裡,乃至數千上萬裡的超大型深山老林。

於是,在華夏農耕文明社會屢試不爽的控制人口流動、降低治理成本,以最小的成本維護社會基本治安的邏輯,在草原上就成爲了空談。

草原上的人口流動,就像是鳥類翱翔於天空,不受控制,甚至不受監控。

近乎完全遵循野生動物自然法則的人口流動頻率、範圍,也是的遊牧之民的社會運轉邏輯,無限接近最原始的叢林法則。

和自然界的每一種動物一樣——遊牧之民之間的關係,往往並不存在恩義、友誼,亦或是仇恨之類。

我比你強,我就肯定會在餓了的時候吃掉你。

我比你弱,我就肯定躲着你走。

強者‘吃’弱者,旁觀者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對。

目睹弱者被強者‘吃’掉,旁觀的弱者也不會兔死狐悲,而是會說:做強者就是好!

我也要努力成爲強者,然後吃其他的弱者!

所以,華夏人才會說:蠻夷茹毛飲血,率獸食人。

因爲無論是從社會體制、社會運轉邏輯,還是文明根基來看,遊牧之民,都和豺狼、虎豹在內的野獸,沒有任何根本性的差異。

非要說有差異,那也就是長了個人的模樣,會說人的語言,會製造工具。

等於說是人形態的高級野獸。

而一個高級文明,想要對這樣一個極度落後,甚至都沒能從野蠻原始人時期完全脫離出來——乃至根本沒有脫離出來的低級文明,達成徹徹底底的統治,其難度可想而知。

如果沒有長安天子榮的書信不是提點自己,程不識只怕是早就要絕望,然後得出‘蠻夷不可以王道治之’的結論。

但劉榮的提醒,卻是給程不識撥雲見霧,指出了一條最簡單直接,同時也是最好理解的道路。

——農耕之民也好,遊牧之民也罷;

高級文明也好,低級野蠻文明也罷。

歸根結底,都不外乎:生存二字。

華夏農耕文明下的百姓農戶,爲了生存而春耕秋種,辛勤勞作。

匈奴遊牧文明下的遊牧之民們,也都是爲了生存而春出秋歸,遍草原的放牧。

真要說矛盾,別說是‘神秘而又令人無法理解’的遊牧之民——便是漢家農耕之民,也是一籮筐,數都數不清。

但歸根結底,無論農耕還是遊牧,核心矛盾永遠都不外乎生存二字。

華夏農耕之民,只要吃得飽肚子,只要還有活路,那就能承受駭人聽聞的稅賦,以及官府的無下限壓迫。

直到活不下去、全然沒有活路的那一天,農耕之民纔會揭竿而起,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放在草原遊牧之民身上,邏輯其實也是通的。

——如果能輕輕鬆鬆保證生存,誰又願意刀尖舔血,去搶別人家的牛羊?

所以,在劉榮看來,解決草原問題、解決遊牧之民問題,對遊牧之民達成根本統治最基本,同時也是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圍繞生存二字做文章。

想當年,太祖高皇帝篳路藍縷,立漢國祚,天下百姓卻大半躲進了深山老林,說是逃避戰火,實則卻是落草爲寇,破壞天下治安的同時,讓漢家根本收不上來稅、賦。

如此棘手的局面,太祖高皇帝也只是大筆一揮,一手賜民田爵,就讓深山老林的隱民們乖乖走出桃花源,種地納稅了。

對草原、對遊牧之民,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甭管有多棘手,就一句話:給他們找條活路,指一條只要勤奮,就能大概率餓不死,且並不需要和人拼命的路徑。

生存得到保障,吃得飽肚子了,他們就不會再想着爭強鬥狠,而是和每一個華夏農耕之民一樣,思考着如何攢下一筆錢,給自己的孩子、後代找一條好路。

從文也好,從武也罷——總歸是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再不濟,就子承父業,繼續種地、放牧嘛。

但也總歸是要一代比一代好的。

只要這套思維邏輯,開始在遊牧之民腦海中成爲常態,那即便他們身着胡服,也已經是如假包換的諸夏之民了。

只是對於程不適‘如何解決遊牧之民生存問題’的提問,長安天子榮的指導意見,卻是讓程不識一陣摸不着頭腦。

“篝火晚會······”

“能有用?”

“這不是軍中提振軍心士氣的路數嗎······”

第491章 捷報第9章 執棋者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583章 眼神清澈的匈奴人第92章 出師不利第397章 嗨,年關將近嘛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363章 黑土地第594章 斟酌第66章 帝王的本能調整一下狀態第152章 博望苑第3章 左膀右臂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529章 草原劇變第182章 你的葬禮,孤親自操辦第92章 出師不利第590章 國家信譽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556章 玄之又玄?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504章 約法三章第404章 丞相也是人做的?第179章 朕福薄,不比先帝(蜜月結束!!!第365章 物論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398章 說搞就搞第388章 藍圖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67章 老四也是做兄長的人第61章 陛下!第507章 攻心爲上第477章 凜冬將至第205章 羽林第186章 孤的心,狠嗎?第342章 平城往事第185章 孤方以睡覺爲事,無暇見婦人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186章 孤的心,狠嗎?第305章 戰爭機器啓動第375章 真這麼搞?第85章 我要做太子!(求首訂)第212章 關門,放太子!第52章 瓷器成第528章 單于庭第553章 呵!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324章 試探第544章 百家第184章 少府怎麼說?要不要合夥?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295章 女人心第299章 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第431章 面聖第463章 世態炎涼啊第587章 也許真是這樣第465章 酷吏?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40章 賺錢賺錢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387章 商賈第479章 冰雕第557章 行吧第340章 驗金石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586章 外藩第470章 第468 冷兵器時代的‘號稱’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465章 酷吏?第306章 養兵千日第222章 不遠了第250章 單于庭第299章 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第498章 轉戰!第452章 還得先看看高闕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282章 雲中魏尚!第375章 真這麼搞?第433章 尚書令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357章 帝王心術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335章 西域!第539章 文治武功第434章 還行吧第411章 人才庫?第435章 稅第558章 後宮第579章 戰略藍圖
第491章 捷報第9章 執棋者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583章 眼神清澈的匈奴人第92章 出師不利第397章 嗨,年關將近嘛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363章 黑土地第594章 斟酌第66章 帝王的本能調整一下狀態第152章 博望苑第3章 左膀右臂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529章 草原劇變第182章 你的葬禮,孤親自操辦第92章 出師不利第590章 國家信譽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556章 玄之又玄?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504章 約法三章第404章 丞相也是人做的?第179章 朕福薄,不比先帝(蜜月結束!!!第365章 物論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398章 說搞就搞第388章 藍圖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67章 老四也是做兄長的人第61章 陛下!第507章 攻心爲上第477章 凜冬將至第205章 羽林第186章 孤的心,狠嗎?第342章 平城往事第185章 孤方以睡覺爲事,無暇見婦人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186章 孤的心,狠嗎?第305章 戰爭機器啓動第375章 真這麼搞?第85章 我要做太子!(求首訂)第212章 關門,放太子!第52章 瓷器成第528章 單于庭第553章 呵!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324章 試探第544章 百家第184章 少府怎麼說?要不要合夥?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295章 女人心第299章 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第431章 面聖第463章 世態炎涼啊第587章 也許真是這樣第465章 酷吏?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40章 賺錢賺錢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387章 商賈第479章 冰雕第557章 行吧第340章 驗金石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586章 外藩第470章 第468 冷兵器時代的‘號稱’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465章 酷吏?第306章 養兵千日第222章 不遠了第250章 單于庭第299章 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第498章 轉戰!第452章 還得先看看高闕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282章 雲中魏尚!第375章 真這麼搞?第433章 尚書令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357章 帝王心術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335章 西域!第539章 文治武功第434章 還行吧第411章 人才庫?第435章 稅第558章 後宮第579章 戰略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