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紅杏大致上瞭解了老人的一些過去之後,便開始了連續數天的契而不捨的轟炸。
她每天在上學之後都會提着大包小包的禮登門拜訪,在老人身邊轉來轉去,即使老人甩冷臉子,轟她,她也依舊是“死性不改”。
她覺得既然要求人就要有誠意,哪怕對方討厭自己,也要讓對方看到自己的一片真心。
她做到了。在第七天頭上。
老人終於同意對她要新建的紅薯作坊進行指導了,但提出來的條件也是相當的苛刻:每月給他五兩銀子,另外作坊算他一成的股份。
葉紅杏聽到他提出的條件之後反而是鬆了一口氣。她不怕他提條件,怕的是他不用心參與。條件提的越苛刻,葉紅杏反倒是越放心,起碼人家拿了自己的高工資,必定會用心幫自己做事了。
接下來,跟老人簡單的簽署了一個合同後,葉紅杏再次跟私塾請了兩天假,在這兩天裡葉紅杏一直在老人家裡和老人一起商議着辦作坊的事。
因爲曾經有過玩具作坊的例子,葉紅杏原本以爲只要再隨便找一處人家就可以把紅薯作坊給開起來,可老人卻呵呵地大笑了起來,看向她的眼神裡也充滿了無奈。
葉紅杏的臉漲紅了:“怎麼?哪裡錯了嗎?”作坊還不就是一個小型的工廠?難道做這麼個小作坊也需要很大的地盤嗎?
老人沒有解釋,只是帶着葉紅杏在老人以前的紅薯作坊的舊址附近轉了一圈,同時告訴小姑娘哪裡是用來存放原料的地窖,哪裡又是用來洗紅薯的水池,哪裡是用來鍘、磨紅薯的地方,還有哪裡是用來洗紅薯粉的池子,哪裡是用來晾曬的,哪裡是成倉庫……
一圈轉下來,饒是葉紅杏小小身子早就鍛鍊的很是結實了卻仍感覺吃不消。這一系列地方差不多都有十幾間帶院子的民房那麼大了,老人卻說這只是當年他們初步建立起來的地盤,每年能處理大概幾千斤紅薯而已,根據葉紅杏所說的幾萬斤紅薯的話,估計還要再大上兩三倍。
葉紅杏咋舌,她原本以爲自己開個紅薯作坊只是很簡單的一件小事,可現在看起來,還是她考慮的太過簡單了。
不過,她仍然暗自慶幸不已,因爲她找對了人,找到了身邊這位有着專業眼光和技術的老人。
老人會憑着他的經驗幫自己的,不是嗎?只要他願意做,不出半年,老人必定能教出一批有着同樣經驗的徒弟來,到時候自己只要和他們分別簽定了就業合同,自己這作坊也必定會開的很穩妥的。
接下來,葉紅杏帶着老人回了一趟家,在自己家附近選起了開辦作坊的地址。老人眼光極毒,很快就幫着葉紅杏選好了地方,就在她家前面那塊空地上蓋房子就行!
由於涉及到房子和宅基地的問題,姥爺親自和老人聊了起來,葉紅杏不懂這裡面的門道,索性就沒參與,而是跑去找村裡算帳的老先生,請他幫忙計算一下蓋那麼大片的房子大概需要多少銀兩。
老先生就是幫着葉紅杏的玩具作坊算工資等帳目的那位老先生,一輩子淨幫着村裡人算各種帳目了,對於蓋房什麼的挺了解的。他告訴葉紅杏,普通人家蓋房子基本上都是自理,也就是自行準備土坯大梁什麼的,這樣就花不了多少錢,頂多是再花些吃飯的錢請鄉親們幫忙蓋一下就是了,可若是像葉紅杏說的那樣,在村南那麼一大塊地上蓋房子的話,這裡面的花銷可就不小了。
首先,那片地是吳家的產業,葉紅杏的姥爺雖然也是吳家的人,想要佔用那片空地也需要家族的同意,其實也就是需要出一筆銀子給族長。
其次,因爲葉紅杏蓋房子蓋的很急,這就需要一大筆銀子請人幫忙了,包括吃喝花銷,老先生給她算出來大概是三十兩銀子。
再加上作坊也要請人做工,老先生讓葉紅杏至少要準備七十兩銀子纔夠。
葉紅杏默默地算了一下,她的玩具作坊和姥爺之前炒狗所得的銀子加起來估計還有一百多兩,請人挖紅薯和運紅薯之類的費用刨去的話……銀兩倒是足夠了。
有了錢,葉紅杏自信心莫名的就足了起來,她從老先生家出來,轉身又去了狗剩家。
這幾天輪到狗剩歇班,葉紅杏乾脆就直接找他商量,看他是不是能幫着找一批想打工掙錢的人來。
狗剩對葉紅杏很尊敬,之前也曾經有一些朋友親戚向他傾吐過想要跟着葉紅杏打工發財的想法,當下狗剩略一思索就把這事給包了下來。
人有了,地方也有了,剩下的只要再找到會蓋房子的人幫忙把房子蓋起來,再置辦好作坊需要的工具之類的,一切就都就緒了。
有了頭緒,葉紅杏心裡安定了不少。回到家,老師傅還在跟姥爺聊天,看兩位老人說到高興處,額頭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來,葉紅杏也很高興,把自己剛纔做的事說了,老師傅誇讚了她兩句,然後說他也能找到一些以前作坊的老夥計和小徒弟,另外作坊需要用的工具可以交給他來置辦,因爲也只有他才知道什麼樣的磨盤更適合做活。
當下葉紅杏爽快地取出了二十兩銀子交給老人去週轉。
送走老人,姥爺又和葉紅杏聊了幾句就起身去找村裡蓋房有經驗的人詢問去了。
葉紅杏看西邊的日頭還很高,心中掛念着紅薯,便轉身出了村,朝着西邊紅薯地走去。
隨着最近一段時間不斷地賺錢,葉紅杏腦袋裡那個坑孃的“出牆系統”中賺到的經驗值也越來越多了。很自然的,隨着經驗值的提高,葉紅杏對於周圍植物的感應也越來越靈敏。
有時候,她能感覺到一棵樹的無聊,一棵草的無奈,一朵花的開心……
而現在,她看着遠處那一大片綠油油的紅薯地,葉紅杏感受到的是紅薯們對她的熱烈歡迎。
是的,紅薯們很是感激她。要不是葉紅杏當初的建議,或許紅薯們也找不到像現在這樣適合它們生長的土壤。如此多的兄弟姐妹們都生長在一起,彼此枝節交錯,時不時就能相互“交流”一番,紅薯們都感覺心滿意足。再加上葉紅杏僱來的人時不時就幫他們澆水捉蟲,這使得紅薯們的幸福指數空前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