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楊秀清一破江南大營

秦日綱大軍突現燕子磯、觀音門;石達開攻佔溧水。向榮應接不暇,速諮張國樑:鎮江逆焰方張,金陵賊逆又衝至,蔓延蟻聚蜂屯,四出窺伺。萬一上下兩路竄並石埠橋,扼截甚難。秦逆由仙鶴門一帶橫衝,更可抄斷大營後路。溧水咫尺東壩,接連溧陽,屏蔽蘇、常。而石賊之攻溧,攸關大局,更抄我之後。萬望飛至溧水,啓開蘇常之通道。溧克,速返鐘山,佑護大營。

陳玉成、李秀成入京,拜過楊秀清,又將秦意一一訴來。

楊秀清道:“三月以來,向妖救鎮江、浦口、揚州、寧國、蕪湖、秣陵關、溧水,兵分力散,老巢虛空。吾正可集中石達開、秦日綱兩路大軍,一舉滅之。秦日綱兵分兩路,南北合擊仙鶴門;石達開部鍥入青馬羣,斷仙鶴門與鐘山、孝陵衛之聯;爾後,天京各軍,開門傾出,徹除肘腋之患;未滅向妖而入天京城者,殺無赦!斬立決!”

秦日綱不敢再求,即而行戰。

1856年6月17日,秦日綱令陳玉成進至大小水關、馮家邊,自南進逼仙鶴門;又令李秀成紮營堯化門外,拱衛後路;自率大軍,由燕子磯移營,自北進擊仙鶴門。

天京城內,楊秀清令一軍攀越龍脖子,築壘山下,搖旗吶喊,窺伺撲擾,牽制向榮鐘山大營。

仙鶴門告急,向榮速遣副將王浚率兩千兵馬,集合石埠橋、仙鶴橋清軍,死守。

18日,石達開令一部進至姚坊門、仙鶴觀,接通馮家邊陳玉成大軍;另一部鍥入青馬羣,築壘數座,斷絕王浚、向榮之聯。

仙鶴門危在旦夕,向榮嚴令王浚加意固守待援,密令都司馮子材帶勇五百夜襲青馬羣,又急諮張國樑:賊焰甚張,人數十倍於我,何以御此狂寇?而東壩、寧國各路,均有賊衆牽綴,一經移動,誠恐該逆乘隙內犯。即鎮江、高資一帶賊匪時圖伺擾,丹陽爲鎮江內犯要路,句容現扎防兵無幾,均屬萬難抽撥。青馬羣如失,全局皆動,惟望張兄暫棄溧水,星夜馳回。向之生死,實賴兄歸。

馮子材得令,趁夜火襲,焚燬青馬羣太平軍營兩座,復通仙鶴門之聯。

張國樑接諮,即刻馳至青馬羣。連夜築壘3座,扼控鐘山以東。

19日拂曉,秦日綱率兵四千,直撲仙鶴門;陳玉成南面夾擊,李秀成側翼包抄。

王浚三面受敵,力有不逮,固守請援。向榮自顧不暇,斟酌再三,仍派六百兵援。

秦日綱兵分十二隊,循環而攻,王浚負隅力抗,熬至天黑。

20日,楊秀清發令總攻。

秦日綱一馬當先,王浚列陣相迎,兩軍自晨戰至午,難分勝負。

張國樑休整一夜,又納遊擊虎坤元部五百、張玉良部五百、秣陵關水勇三百,實力大增。張國樑亦步亦趨,穩紮穩打,將太平軍一部,逐出青馬羣。

楊秀清見狀,復令石達開疾進,又令天京守軍,自南門、通濟門殺出,直撲七橋甕捷勇營盤,捷勇兵不足三百,岌岌可危。向榮得訊,親率千兵救急。

午刻,石達開領兵一萬,由靈谷寺後翻山而至,連破向軍營盤六座。秦日綱一部四千亦翻越鐘山,抵向軍營後。天京城內,洪武門、朝陽門相繼洞開,萬兵涌出,疾撲向營。

向軍八面受敵,漸不能支。

張國樑堅守青馬羣,各營貨藥、鉛彈俱已打完。張持劍而上,腳部中槍。仙鶴門、七橋甕、孝陵衛各處,參將陳明志、都司李發榮、劉秀珠相繼戰死。

向榮不敢再戰,退至丹陽。驚魂甫定,旋即上疏:臣連月分兵四顧,東堵西奔,左支右絀,死傷甚多,亟需整頓整休,方可再戰。賊逆人數既衆,久已垂涎蘇常。刻下我軍失利,蘇常震驚,溧水既被賊踞,設再竄至句丹,乘勢內犯,則大局不堪設想。日下之急,莫先於丹陽扼要嚴防。

浙江巡撫何桂清深知向榮之重,恐向被裁,即刻上疏:向榮在江南剿賊,已歷四載,雖未攻克堅城,然紫金山營盤屹難動搖,賊有顧慮之心,不敢內犯蘇浙。向榮帶兵,事事統籌全局,無論何處緊急,援師立至。然將愈調而愈寡,兵愈分而愈單。臣聞向榮初到,兵幾二萬,而近則不過數千。賊自北路受創後,遂一意圖竄蘇浙。賊兵三萬,戰守隨意,飄忽不定。我方擊小丹陽,賊已來撲高資,我方攻丁卯橋,賊又突陷溧水,無不以牽綴我軍爲事。該逆明知鎮江挫衄,金陵孤單,膽敢糾合數萬悍賊圍我大營。卒以衆寡不敵,遂被詭計。

兵部右侍郎車克慎亦疏:軍興以來,各地募勇數十萬,耗餉數千萬。而賊愈戰愈強,何也?諸臣皆爲賊牽制,進剿不足故也。賊一股窺間入竄裹挾以守,即足牽我一軍。守尚應接不暇,何力制勝?必有專事進剿,其力不分之重旅,然後足以變牽制之勢。今年春,賊大股滋擾江西,吉安、建昌相繼失陷,南昌戒嚴,方以爲賊全力注江西,而不知所以制曾國藩,使不敢離江西一步,且裹挾數萬之衆,由江西旁擾寧國,浙江益震。是時,向榮分鄧紹良赴援,鄧部萬餘滯於寧國。賊又乘間掩襲鐘山營盤,四載經營,付之灰燼,可爲浩嘆!

咸豐帝諭:江南營失,向臣過大,暫褫其職。向臣雖未恢復堅城,然數年保障蘇、常,所爲盡心竭力,仍留欽差大臣,督辦軍務。安徽巡撫福濟、江南提督和春、兵部侍郎曾國藩、浙江提督鄧紹良,務必攻賊所必救,以分賊勢,遙援江南。勝保,效力皖營半載,所謂盡心盡力,着即幫辦河南軍務。另,和春、福濟聯劾袁甲三株守臨淮、粉飾軍情、擅截餉銀、冒銷肥己,經兩江總督怡良查證,確係無中生有,着袁即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馳赴河南,圍剿捻匪。欽此!

袁甲三離京南下,行至豫東,但見沿途村落皆壕溝環繞、寨牆高築,正自疑惑,甲三長子袁保恆道:“鳳台武家集人苗霈霖,以築寨、積粟、治兵之方,練勇數萬,屢御捻匪,皖北、豫東村落遂羣起效之。苗乃落魄秀才,甚喜其老鄉朱元璋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之策。其人詩文,名冠江淮;秋宵獨坐、故園二詩甚絕;一曰:手披殘簡對青燈,獨坐搴帷數列星。六幅屏開秋暗暗,一堂蟲語夜冥冥。杜鵑啼血霜華白,魑魅窺人燈火青。我自橫刀向天笑,此生休再誤窮經。一曰:故園東望草離離,戰壘連珠卷畫旗。乘勢欲吞虎狼肉,借刀爭剝牛馬皮。知兵亂世原非福,老死寒窗豈算奇。爲鱉爲鰲終不免,不如大海作蛟螭。”

袁甲三嘆:“苗沛霖擁兵逾萬,從未剿匪,只求自保。亂世生怪異,苗爲蛟螭?魑魅鰲鱉矣!”

向榮接旨,熱淚盈眶,濁一壺老酒,請張國樑對酌,且道:“吾有三喜一愁,說與兄聽。大營丟失,吾皇竟不令速死,此恩何止浩蕩。吾鄧紹良部,近已圈圍寧國,據稱指日可破。韋賊昌輝、石賊達開已至贛、鄂,此域僅秦賊日綱一軍擾攘,兄獨力可擋,吾無慮也。惟愁年老體衰,近竟步履維艱,寢食俱廢。罷了罷了,上不能匡主,下無以益民,如此之尸位素餐,死亦無恨。”

安徽廬州,和春接旨,謂福濟道:“袁甲三、勝保新出,你我安能不奮!”

福濟道:“勝保乃剛愎自用之徒,其力區區,剿剿捻匪而已。廬州以南,三河鎮路接廬江、舒城、巢縣,南北往來通衢,攻堅半載,屢戰不克,徒乎奈何!自廬州拔營以來,司庫糧臺空空如洗,吾等行營並無數百金存項,豈能日久相持。蘇省金陵、揚州大營退守,餉銀、制錢累萬盈千,皆爲賊有,惜哉惜哉!三河鎮四面石壘,高至數丈,堅如鐵壁。其南廬江,亦爲屏障,逆匪死力拒守,相爲犄角。而廬江又界連無、巢、舒、桐,綿延成片,勢難鯨吞。”

和春道“:皖域戰局,集於三河鎮一點,聖意殷切,卑職必再死攻。”

夜半,和春率兵傾出,悄無聲息,直逼三河鎮外壕。殿左十五檢點藍成春發覺,即令兵士開槍放炮射箭。

和春圍攻數時,傷亡逾百。偷襲不成,只得就地紮營,長久圍困。

第五十五章 林啓榮固守九江第一百三十四章 慈禧臨機決斷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5)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5)第七十二章 太平軍潰如潮退第一百一十六章 曾國藩逢凶化吉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3)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5)第九十五章 薛之元兩浦反戈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7)第二十章 向榮霧裡看花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1)第一百二十章 劉瑲琳大戰赤崗嶺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鴻章署撫伊始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3)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玉成大戰掛車河第一百七十一章 李鴻章扼地兜剿(2)第五十章 吳全美扼截江道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1)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鴻章滬上展翼第一百零九章 額爾金北塘登陸第十章 璞鼎查攻城略地第九十八章 曾國荃攻擊景德鎮第五十八章 韋志俊三破武昌第八十五章 曾國藩重見天日(1)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1)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6)第四十四章 石祥禎兵進楚天第一百二十七章 李秀成二攻杭州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1)第十一章 奕經連戰連敗第一百零二章 李若珠六合慘敗第一百八十六章 李鴻章督任直隸第一百零三章 陳玉成鏖戰小池驛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6)第四十三章 江忠源命殞廬州第十七章 金田村風雲突變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2)第二十二章 江忠源嫩竹蓄根第一百五十七章 洪幼主殞命江西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2)第一百六十七章 曾國藩欲罷還休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一百七十章 彭毓橘戰歿麒麟凹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0)第十一章 奕經連戰連敗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3)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3)第九十三章 戊午科場肅順顯威第二十六章 馮雲山殞命蓑衣渡第一百五十四章 李鴻章裁撤常勝軍第四十九章 韋志俊二破武昌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3)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1)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3)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2)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8)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2)第一百零五章 李秀成奔襲杭州城第二十七章 蕭朝貴折戟長沙城第五十六章 石達開虎口拔牙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8)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2)第一百零八章 曾國藩進駐祁門第三章 林則徐虎門銷煙第一百四十一章 慈禧太后柔斷乾綱第九十五章 薛之元兩浦反戈第二十八章 左宗棠初出白水洞第一百零一章 曾國藩、胡林翼併力逐皖第三十八章 沈如潮鏖戰滄州第一百三十二章 曾國荃進逼金陵第九十四章 曾國藩統籌贛皖(1)第一百五十三章 李鴻章攻克常州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玉成大戰掛車河第七十一章 天京城血流成河第十章 璞鼎查攻城略地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3)第二十二章 江忠源嫩竹蓄根第一百零六章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2)第一百二十章 劉瑲琳大戰赤崗嶺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4)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3)第一百零二章 李若珠六合慘敗第一百三十章 左宗棠興兵入浙第六十一章 曾國藩執守江西前言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2)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2)第一百四十八章 程學啓蘇州殺降(1)第一百五十二章 陳炳文棄守杭州第九十三章 戊午科場肅順顯威第一百一十一章 額爾金火燒圓明園第一百六十七章 曾國藩欲罷還休第九十章 李續賓命殞三河鎮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2)第一百零九章 額爾金北塘登陸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2)第九十六章 陳玉成回援天京第一百五十一章 程學啓殞命嘉興
第五十五章 林啓榮固守九江第一百三十四章 慈禧臨機決斷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5)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5)第七十二章 太平軍潰如潮退第一百一十六章 曾國藩逢凶化吉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3)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5)第九十五章 薛之元兩浦反戈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7)第二十章 向榮霧裡看花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1)第一百二十章 劉瑲琳大戰赤崗嶺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鴻章署撫伊始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3)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玉成大戰掛車河第一百七十一章 李鴻章扼地兜剿(2)第五十章 吳全美扼截江道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1)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鴻章滬上展翼第一百零九章 額爾金北塘登陸第十章 璞鼎查攻城略地第九十八章 曾國荃攻擊景德鎮第五十八章 韋志俊三破武昌第八十五章 曾國藩重見天日(1)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1)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6)第四十四章 石祥禎兵進楚天第一百二十七章 李秀成二攻杭州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1)第十一章 奕經連戰連敗第一百零二章 李若珠六合慘敗第一百八十六章 李鴻章督任直隸第一百零三章 陳玉成鏖戰小池驛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6)第四十三章 江忠源命殞廬州第十七章 金田村風雲突變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2)第二十二章 江忠源嫩竹蓄根第一百五十七章 洪幼主殞命江西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2)第一百六十七章 曾國藩欲罷還休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一百七十章 彭毓橘戰歿麒麟凹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0)第十一章 奕經連戰連敗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3)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3)第九十三章 戊午科場肅順顯威第二十六章 馮雲山殞命蓑衣渡第一百五十四章 李鴻章裁撤常勝軍第四十九章 韋志俊二破武昌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3)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1)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3)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2)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8)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2)第一百零五章 李秀成奔襲杭州城第二十七章 蕭朝貴折戟長沙城第五十六章 石達開虎口拔牙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8)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2)第一百零八章 曾國藩進駐祁門第三章 林則徐虎門銷煙第一百四十一章 慈禧太后柔斷乾綱第九十五章 薛之元兩浦反戈第二十八章 左宗棠初出白水洞第一百零一章 曾國藩、胡林翼併力逐皖第三十八章 沈如潮鏖戰滄州第一百三十二章 曾國荃進逼金陵第九十四章 曾國藩統籌贛皖(1)第一百五十三章 李鴻章攻克常州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玉成大戰掛車河第七十一章 天京城血流成河第十章 璞鼎查攻城略地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3)第二十二章 江忠源嫩竹蓄根第一百零六章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2)第一百二十章 劉瑲琳大戰赤崗嶺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4)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3)第一百零二章 李若珠六合慘敗第一百三十章 左宗棠興兵入浙第六十一章 曾國藩執守江西前言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2)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2)第一百四十八章 程學啓蘇州殺降(1)第一百五十二章 陳炳文棄守杭州第九十三章 戊午科場肅順顯威第一百一十一章 額爾金火燒圓明園第一百六十七章 曾國藩欲罷還休第九十章 李續賓命殞三河鎮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2)第一百零九章 額爾金北塘登陸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2)第九十六章 陳玉成回援天京第一百五十一章 程學啓殞命嘉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