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曾國藩執守江西

曾國藩屢接胡林翼求援諮,不置可否,上疏咸豐帝:賊若擄上游無數之民船,搶漢鎮新造之戰舟,梗塞江漢之間,則大江千里,上下皆賊。臣等水軍裹於中斷,錢糧子藥來源已截,水勇之心,斷難自固。若果重踞武漢,西窺荊襄,南伺湘省,防不勝防,其可慮者一也;若使臣等一軍回駐武漢,則艱難百戰,肅清江面,,一旦委而棄之,實屬可惜。且臣等水師西旋,九江、湖口之賊,勢必內犯江西,臣等此後軍餉更難仰給於江省。且陷入內湖之戰舟百餘,精銳二千,從此斷難衝出,與外江水師會合,年餘講求練此精華,一旦置之無用之地,後日難以再振,其可慮者二也。陸軍屢勝之餘,士氣極盛,自至九江、湖口攻城攻壘傷亡健卒多至數百人,銳氣挫損。若使一意前進,得勝仗數次尚不難於振刷精神,再接再厲。若使回軍武漢,則兵勇之雄心先減,加以遠道跋涉,消磨精氣,雖認真振厲,亦難作其方新之氣,其可慮者三也。

陳士傑道:“羅澤南意,武昌得失,事關全局。林源恩悍勇,堪軍旅,滌帥飭其兩治糧臺,誤其才矣!鏖戰半載,所獲甚少,兵疲將離,亟應另謀出路。大軍西進,攻擊武昌,自是正道。”

曾國藩道:“吾視源恩面相,宜治糧臺;既有才,即任水師營官。年初水師被賊焚,吾至南昌,募勇造船。再至吳城,又至這南康,偕李元度平江勇、蕭捷三水師,與黃文金、胡鼎文、李遠繼賊逆,鏖戰十餘場,鄱陽湖面,終得澄清。大軍西進,此全舍乎?”

陳士傑道:“偏安湖面,無益大局;武昌得克,浩蕩而下。”

曾國藩道:“吾等踞九江,扼斷長江之腰膂;上有金口水軍,以擊其首;下有紅單戰船,以擊其尾。二千餘里之江面,分爲三段,剿辦或有肅清之期。吾令:羅澤南再接再厲,肅清江西腹地;李元度偕蕭捷三水師,北攻湖口;塔齊布砥礪心志,暫緩取潯,轉擊湖口;三軍合力,內外夾擊,湖口彈指或破。”

陳士傑道:“贛撫陳啓邁,近愈掣肘,糧餉竟不供給,萬載縣舉人彭壽頤,滌帥委之用之,而陳卻押之入獄。江西士紳怵陳淫威,再不資我。”

曾國藩道:“此落井下石、恨人不滅之舉,孰可再忍!”

是夜,國藩奏曰:竊惟東南數省,賊勢蔓延,全賴督撫得人,庶幾維持補救,轉危爲安。臣至江西數月,細觀陳啓邁之居心行事,證以輿論,實恐其貽誤江省,並誤全局,有不得不縷陳於聖主之前者。

已革總兵趙如勝,系奉旨發往新疆之員。上年奏留江省效用,陳啓邁派令管帶戰船百號、水勇四千餘人、大小炮位七百餘尊。十一月初五紮泊吳城鎮,一聞賊至,趙如勝首先奔逃,各兵勇紛紛獸散,全軍覆沒,船隻炮械盡爲賊有。其實賊匪無多,民間至今相傳僅長髮九十餘人耳。聞風先逃,殊可痛憾。

乃陳啓邁入奏之詞,則曰趙如勝奮不顧身,力戰終日,其所失船數百餘、炮數七百,並不一一奏明,含糊欺飾,罔恤人言。又派趙如勝防堵饒州等處,正月間敗逃三次。賊破饒州,陳啓邁含混入奏,不惟不加趙如勝之罪,並其原定新疆罪名,亦曾不議及,始終怙非袒庇,置賞罰綱紀於不問。

已革守備吳錫光,系被和春參劾、奉旨正法之員。吳錫光投奔江西,籲求救全。陳啓邁奏留江西效用,倒填日月,謂留用之奏在前,正法之旨在後,多方徇庇,虛報戰功,既奏請開脫罪名,又奏保屢次超生,又奏請賞給勇號。

吳錫光氣質強悍,駕馭而用之,尚不失爲偏裨能戰之才。至其貪婪好淫,縱兵擾民,在南康時,軍中婦女至百餘之多;過樵舍時,將市肆搶掠一空,實爲遠近紳民所同惡。而陳啓邁一力袒庇,顛倒是非。

正月二十九日,吳錫光縱其麾下貴州勇無故殺死龍泉勇一百八十七名,合省軍民爲之不平。陳啓邁既不奏聞,又不懲辦,乃於武寧縣內取他省之勇曾經犯案者,假稱貴勇,縛而殺之,以掩衆人之耳目。而衆人愈積憤於吳錫光,道路以目矣!

饒州之賊屯聚於四十里街,三月二十八日,吳錫光攻剿饒州,僅殺賊數十人,此坤庶所共見共聞。而陳啓邁張皇入奏,謂克服饒郡,殺賊三千,焚船百餘,吳錫光與其子侄,均保奏超升;即素在巡撫署內管賬之胡應奎亦隨折保奏。

義寧州之陷,實系興國、崇、通土匪居多,長髮尚少,吳錫光驕矜散漫,倉卒敗亡,並非有大股悍賊與之交鋒也。乃陳啓邁粉飾入奏,則鏖戰竟日,殺賊千餘。

吳錫光薪水、口糧,較別營獨多,且帶勇七百,支領八百人之餉,此陳啓邁所面囑司道總局者。乃入奏則曰,系自備資斧。種種欺飾,實出情理之外。

自軍興以來,各路奏報,飾勝諱敗,多有不實不盡之處,久爲聖明所洞鑑,然未有如陳啓邁之奏報軍情,幾無一字之不虛者。茲風不改,則九重之上,竟不得外間之虛實安危,此尤可慮之大者也。

臣等一軍,自入江西以來,於大局則慚愧無補,於江西則不爲無功。塔齊布駐九江,防陸路之大股;臣國藩駐南康,防水中之悍賊;羅澤南克復一府兩縣,保全東路。此軍何負於江西,而陳啓邁多方掣肘,動以不肯給餉爲詞。

臣軍前後所支者,用侍郎黃贊湯炮船捐輸銀四十餘萬兩、奏準漕折銀數萬,皆臣軍本分應得之餉,並非多支藩庫銀兩。即時盡取之江西庫款,凡餉項絲毫,皆天家之餉也,又豈陳啓邁所得而私乎?乃陳啓邁藉此挾制,三次諮文,迭次信函,皆雲不肯給餉,以此制人之肘而市己之恩。臣既恐無餉而兵潰,又恐不和而誤事,不得不委曲順從。

羅澤南克復廣信以後,臣本欲調之折回饒州、都昌,以便與水師會攻湖口。陳啓邁則調之防景德鎮,又調之保護省城,臣均已曲從之矣。旋又調之西剿義寧,臣方覆函允從,而陳啓邁忽有調往湖口之信;臣又覆函允從,陳啓邁忽有仍調往義寧之信。朝令夕改,反覆無常,雖欲遷就曲從而有所不能。

二月間,臣與陳啓邁面商江西亦須重辦水師,造船數十號,招勇千餘人,以固本省鄱湖之門戶,以作楚軍後路之聲援,庶與該撫正月之奏案相符。陳啓邁深以爲然,與臣會銜札委河南候補知府劉於淳董其事。業已興工造辦,忽接陳啓邁諮稱,江西本省毋庸設立水師,停止造船等因。臣既順而從之矣,因另札劉於淳在市汊設立船廠,專攻臣軍之用。忽又接陳啓邁諮稱,欲取廠內船隻,交吳錫光新募之水軍;文飭令廠內續造十五號。船廠委員亦遵從之矣。迨船既造成,陳啓邁又批飭不復需用。悠要船悠不要船,悠立水軍悠不立水軍,無三日不改之號令,無前後相符之諮札。不特臣辦軍務難與共事,即爲屬員者亦紛然無所適從。

數年以來,皇上諭旨諄諄,飭各省舉行團練,類皆有虛名而鮮實效。臣所見者,惟湖南之平江縣、江西之義寧州辦團各有成效,兩省奏牘亦常言之。以本地之捐款練本地之壯丁,屢與粵匪接仗,殲斃匪黨甚多,故該二州縣爲賊所深恨,亦爲賊所深畏也。

去年義寧州屢獲勝仗,捐款甚巨,事後論功,陳啓邁開單保奏,出力者不得保,捐款者不得保,所保者,多各署官親幕友。陳啓邁署中幕友陳心齋,亦得保升知縣。義寧州紳民怨聲沸騰,在省城張貼揭帖,謂保舉不公,團練解體;賊若再來,該州民斷不捐錢,亦不堵賊等語。

陳啓邁不知悛悔,悍然罔顧。迨四月間賊匪攻圍州城,改州牧葉濟英迭次稟請救援,陳啓邁亦不撥兵往救。困守二十餘日,州城果陷,逆匪素恨團練,殺戮至數萬之多,百形皆切齒於巡撫保舉之不公,致團散而罹此慘禍也。

去年四月,塔齊布在湘潭大戰獲勝,餘賊由靖港下竄嶽州,其敗殘零星由醴陵竄至江西,萍鄉、萬載等縣並皆失守。萬載縣知縣李峼棄城逃走,鄉民彭才三等或以馬送賊,或以米饋賊,冀得免其劫掠。

賊過之後,舉人彭壽頤倡首團練,糾集六區合爲一團,刊刻條規,呈明縣令李峼批准照辦。乃彭才三愚而多詐,謂饋賊可以免禍,謂團練反以忤賊,抗不入團,亦不捐資,遂將團局攪散,反誣告彭壽頤一家豺狼,恐釀逆案等語。縣令李峼受彭才三之賄,亦袒庇彭才三而誣陷彭壽頤,朦混通稟。

該舉人彭壽頤恨己以剛正而遭誣,以辦團而而獲咎,雖發憤訐告李峼棄城逃走、彭才三饋賊阻團,控訴各衙門。袁州知府紹德,深以彭壽頤之團練爲是,彭才三之饋賊爲非,嚴批將李峼申飭。巡撫陳啓邁批詞含糊,不剖是非,興訟半年,案懸未結。

今年正月,臣至江西省城,彭壽頤前來告狀。臣以軍務重大,不暇兼理詞訟,置不批發;而觀其所刊團練章程,條理精密,切實可行,傳見其人,才識卓越,慷慨有殺賊之志。因與陳啓邁面商,言彭壽頤之纔可用,其訟事無關緊要,擬既帶至軍營效用。兩次諮商,陳啓邁堅僻不悟。不特不爲彭壽頤伸理冤屈,反以其辦團練爲咎;不特以其辦團練爲咎,又欲消弭縣令棄城逃走之案,而坐彭壽頤以誣告之罪,顛倒黑白,令人髮指。

自粵匪肆虐,所過殘破,府縣城池,動輒淪陷,守土官不能申明大義,與城存亡,按律治罪,原無可寬。各省督撫因失守地方太多,通融辦理,寬減處分,亦常邀諭旨允准。即以本年江西而論,饒州、廣信兩府失守,鄱陽、興安等縣失守,陳啓邁通融入奏,寬減府縣各守令之處分,均蒙諭旨允准。此係一時權宜之計,朝廷法外之任,並非謂守土者無以身殉城之責也。該縣令李峼棄城逃走,陳啓邁能奏參治罪,固屬正辦;即欲寬減其處分,亦未始不可通融入奏。乃存一見好屬員之心,多方徇庇,反欲坐彭壽頤誣告之罪,此則紀綱大懷,臣國藩所爲反覆思之而不能平也。

鄉民怯於粵匪之兇殘,或不敢剃髮,或不敢團練,或饋送財物,求免擄掠,名曰納貢,此亦各省各鄉所常有。其甘心從賊者,重辦可也;其愚儒無知者,輕辦可也,不辦亦可也。彭才三以財物饋賊,既經告發,陳啓邁自應酌量懲治,何得反坐彭壽頤以誣告之罪,使奸民得志,烈士灰心。

頃於五月二十九日,陳啓邁飭令臬司惲光宸嚴訊,勒令舉人彭壽頤出具誣告悔結。該舉人不從,嚴加刑責,酷暑入獄,百端凌虐,並將褫革參半。在陳啓邁之心,不過爲屬員李峼免失守之處分耳。至於釀成冤獄,刑虐紳士,大拂輿情,即陳啓邁之初意,亦不自知其至此。臬司惲光宸不問事之曲直,橫責辦團之縉紳,以伺奉上司之喜怒,亦屬諂媚無恥。

方今賊氛猶熾,全賴團練一法,以紳輔官,以民殺賊,庶可佐兵之不足。今義寧之團既以保舉不公而毀之,萬載之團又以訟獄顛倒而毀之,江西團練安得再有起色?至於殘破府縣,縱不能督辦團練,亦須有守令蒞任,以撫卹難民而清查土匪。乃臣駐紮南康兩月,陳啓邁並不派員來城署理南康府、縣之任,斯亦紀綱廢弛之一端也。

臣與陳啓邁同鄉、同年、同官翰林,向無嫌隙,在京師時見其供職勤慎,自共事數月,觀其顛倒錯謬,迥改平日之常度,以致軍務紛亂,物論沸騰,實非微臣意料之所及。

目下東南賊勢,江西、湖南最爲吃重,封疆大吏,關係非輕。臣既確有所見,深恐貽誤全局,不敢不鎖敘諸事,瀆陳於聖主之前,伏惟宸衷獨斷,權衡至當,非臣下所敢妄測。所有江西巡撫臣陳啓邁劣跡較多,恐誤大局緣由,恭折縷晰具奏,伏乞皇上聖鑑,訓示施行。謹奏。

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1)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外守滬計定第五十章 吳全美扼截江道第三十四章 林鳳祥北伐江淮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8)第三十三章 向榮、琦善南北分營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0)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一百八十一章 丁寶楨誅殺安德海第一百零三章 陳玉成鏖戰小池驛第一百零一章 曾國藩、胡林翼併力逐皖第四十六章 林紹璋勢如破竹第二十六章 馮雲山殞命蓑衣渡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2)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玉成大戰掛車河第一百零六章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2)第六十一章 曾國藩執守江西第二十九章 石達開搶佔龍回潭第一百零四章 潘祖蔭援救左宗棠第三章 林則徐虎門銷煙第一百四十九章 李鶴章攻克無錫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1)第三十二章 洪秀全定都南京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4)第一百四十章 洪秀全進北攻南第一百一十一章 額爾金火燒圓明園第一百五十八章 陳得才慘敗黑石渡第一百七十章 彭毓橘戰歿麒麟凹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玉成大戰掛車河第一百二十一章 曾國荃安慶屠城第一百一十二章 奕忻北京簽約第一百二十二章 胡林翼積勞成疾第四十五章 曾國藩討粵匪檄第一百三十六章 鮑超頓兵寧國第一百一十一章 額爾金火燒圓明園第一百二十二章 胡林翼積勞成疾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3)第一百一十二章 奕忻北京簽約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5)第一百四十三章 左宗棠攻佔金華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2)第二十三章 向榮官村慘敗第一百一十八章 左宗棠樂平封神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3)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6)第九十一章 都興阿大戰陳玉成第八十五章 曾國藩重見天日(1)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7)第四十四章 石祥禎兵進楚天第一百六十七章 曾國藩欲罷還休第二十六章 馮雲山殞命蓑衣渡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1)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鴻章滬上展翼第八章 琦善虎頭蛇尾第八十九章 官文兩面三刀第十章 璞鼎查攻城略地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1)第五十九章 林鳳祥全軍覆沒第四十八章 曾立昌兵敗臨清第九十五章 薛之元兩浦反戈第八章 琦善虎頭蛇尾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3)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2)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5)第六十八章 楊秀清一破江南大營第七十二章 太平軍潰如潮退第十三章 耆英南京簽約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1)第七十三章 福濟皖域逞強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2)第五十二章 石鳳魁一意孤行第七十七章 石達開出走避禍第三十三章 向榮、琦善南北分營第一百章 韋俊皖江路斷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0)第十章 璞鼎查攻城略地第一百章 韋俊皖江路斷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3)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1)第七十三章 福濟皖域逞強第一百零四章 潘祖蔭援救左宗棠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3)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玉成大戰掛車河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4)第九十三章 戊午科場肅順顯威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4)第四十九章 韋志俊二破武昌第八十六章 李秀成樅陽定計第一百五十章 洪秀全坐京觀天第八十八章 太平軍二破江北大營第八十章 和春困圍天京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5)第五章 義律拒不具結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2)第三十七章 林鳳祥轉戰豫晉第一百零九章 額爾金北塘登陸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2)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5)
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1)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外守滬計定第五十章 吳全美扼截江道第三十四章 林鳳祥北伐江淮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8)第三十三章 向榮、琦善南北分營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0)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一百八十一章 丁寶楨誅殺安德海第一百零三章 陳玉成鏖戰小池驛第一百零一章 曾國藩、胡林翼併力逐皖第四十六章 林紹璋勢如破竹第二十六章 馮雲山殞命蓑衣渡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2)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玉成大戰掛車河第一百零六章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2)第六十一章 曾國藩執守江西第二十九章 石達開搶佔龍回潭第一百零四章 潘祖蔭援救左宗棠第三章 林則徐虎門銷煙第一百四十九章 李鶴章攻克無錫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1)第三十二章 洪秀全定都南京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4)第一百四十章 洪秀全進北攻南第一百一十一章 額爾金火燒圓明園第一百五十八章 陳得才慘敗黑石渡第一百七十章 彭毓橘戰歿麒麟凹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玉成大戰掛車河第一百二十一章 曾國荃安慶屠城第一百一十二章 奕忻北京簽約第一百二十二章 胡林翼積勞成疾第四十五章 曾國藩討粵匪檄第一百三十六章 鮑超頓兵寧國第一百一十一章 額爾金火燒圓明園第一百二十二章 胡林翼積勞成疾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3)第一百一十二章 奕忻北京簽約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5)第一百四十三章 左宗棠攻佔金華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2)第二十三章 向榮官村慘敗第一百一十八章 左宗棠樂平封神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3)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6)第九十一章 都興阿大戰陳玉成第八十五章 曾國藩重見天日(1)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7)第四十四章 石祥禎兵進楚天第一百六十七章 曾國藩欲罷還休第二十六章 馮雲山殞命蓑衣渡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1)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鴻章滬上展翼第八章 琦善虎頭蛇尾第八十九章 官文兩面三刀第十章 璞鼎查攻城略地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1)第五十九章 林鳳祥全軍覆沒第四十八章 曾立昌兵敗臨清第九十五章 薛之元兩浦反戈第八章 琦善虎頭蛇尾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3)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2)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5)第六十八章 楊秀清一破江南大營第七十二章 太平軍潰如潮退第十三章 耆英南京簽約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1)第七十三章 福濟皖域逞強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2)第五十二章 石鳳魁一意孤行第七十七章 石達開出走避禍第三十三章 向榮、琦善南北分營第一百章 韋俊皖江路斷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0)第十章 璞鼎查攻城略地第一百章 韋俊皖江路斷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3)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1)第七十三章 福濟皖域逞強第一百零四章 潘祖蔭援救左宗棠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3)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玉成大戰掛車河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4)第九十三章 戊午科場肅順顯威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4)第四十九章 韋志俊二破武昌第八十六章 李秀成樅陽定計第一百五十章 洪秀全坐京觀天第八十八章 太平軍二破江北大營第八十章 和春困圍天京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5)第五章 義律拒不具結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2)第三十七章 林鳳祥轉戰豫晉第一百零九章 額爾金北塘登陸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2)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