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

自打崇禎穿越過來之後,幾經努力下,國庫雖然較從前寬裕不少,但其中的大頭依舊給了軍隊,尤其是遼東軍閥們。

盧象升、洪承疇這幾人的軍費花的值,人家是在用心剿賊,並且取得了輝煌的戰績,花費也少。

遼東每年的鉅額軍費太不值了,這不是在花錢養兵,這是在養豬。

雖然知道被坑,但崇禎暫時還不能動他們,遼東必須穩住。

這十幾萬人馬雖然鮮有戰功,但至少把建奴遏制在了山海關以外。

要是崇禎手頭錢多的花不完,就這樣和建奴耗下去,用不上十年就能把建奴耗死。

當然了,前提是不能讓女真人從別的地方破口入關搶掠。

女真人要是不劫掠,他們怎麼養活自己?就憑從大明搶去的漢人種地?那也只夠餬口,種地能種出金銀財寶、綾羅綢緞?所以,遼東還是忍忍吧。但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軍閥們要多少給多少,而是讓兵部和遼東多扯幾次皮,中間分幾次給一些,穩住軍頭們。一來一回之間,一年就過去了。崇禎打算兩年內解決遼東問題,現在儘量拖延撥銀的時間,還不能讓軍頭們煩躁,楊嗣昌可就有的頭疼了。

現在崇禎再也不用幾萬兩銀子這樣的小錢發愁了。

鞏凡物在長蘆鹽場曬鹽已經取得成功,現在京畿一帶的新鹽不用再從山東長途運輸過來。

這樣就降低了不少成本,也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長蘆的新鹽也足以滿足北方市場,並且運輸距離佔據了很大的優勢。

壽光鹽場一直在穩定的擴產中,新鹽堆積如山下,纔有了山東鹽往南傾銷的事件。無他,北方市場趨於飽和,只能向南。

在崇禎的授意下,往兩淮鹽區銷售的新鹽,以每斤十五文的價格賣給當地中小鹽商,儘管利潤大幅減少,但搶佔市場最重要。

價格如此之低,就是要讓行銷商有利可圖。然後再加上錦衣衛的威脅恐嚇,這些鹽商哪有很大的勢力跟錦衣衛這樣的怪物抗衡?況且人家賣的鹽質優價廉,比原先的大粒苦鹽強出太多,銷路一定會更好,自己何樂而不爲?

崇禎粗略算了一下,單單在百萬人口的京師,新鹽每年就能給他帶來至少五十萬兩的收入。

要是算上北直隸其他府縣的數百萬人口,就是五十萬乘以X的銀子。

哪怕再打個折,每年也在一百五十萬兩左右。

現下新鹽正在向山陝、河南、湖廣一帶推廣銷售,但因爲局勢不穩,再加上道路運輸等問題,所以進展比較緩慢。

新鹽在山東各個府縣逐漸佔據市場,因爲壽光鹽場此前一直以打開京師市場爲主,所以未曾就近佔據山東。

畢竟剛開始的產量有限,僅供京師一帶也就剛剛好。

現在既然長蘆接手北方,那壽光鹽就可以全力供應本地,兼顧兩淮地區了。

既然手中有了穩定的收入,並且更多更大的進項已經看得到,那就不能做守財奴。要把錢花出去,讓錢流動起來,這樣才能直接或間接的帶動社會的進步發展。想拉動消費,就必須再找一個消費羣體,各衙門的吏員近兩千人,涉及到同樣數目的家庭,加上他們的影響力,值得去大力培育。

從東廠提供的情報來看,京師各個衙門的大多數吏員過的確實不如意。

京師衙門衆多,除了廣爲人知的內閣以及六部、督察院以外,主要還有六科、五寺、順天府、廠衛等部門。

六部除了尚書和左右侍郎等堂官以外,還有各司的郎中、員外郎、主事等主官。各司下又有人數不等的書辦、吏目、隨員等具體辦差人員,更有馬伕、廚子、更夫等雜役,這些人加起來足有好幾百人。

全部算起來,京師的吏員雜役數量幾近兩千人,這還不包括廠衛和內廷的二十四監。

整個京師吃皇糧的人太多了,京營三萬餘人馬,勇衛營擴充到了兩萬人,錦衣衛一萬多人,內廷的太監宮女也有萬餘,這些人都要靠着崇禎的內帑養活。

崇禎有錢之後非常大方,大幅提高了這七八萬人的的月薪和待遇,因爲這直接關係到他的安全問題,所以銀子必須花在刀刃上。

軍隊以及內廷這些人雖然手中有了餘財,但一是身份受限,二是很多士卒都是北地逃難來的孤兒,在京並無親眷,所以很難在外花銷,起不到帶動經濟發展的作用。

但這些衙門裡的吏員就不一樣了,他們都是京師本地人,家口都住在城裡,所有的花銷都在京城。

這部分人要是手中寬裕後,其日常所費將會成爲另一個消費主體。

雖然在朝廷供職聽上去很風光,但衆多吏員們卻是有苦自知。

隨着財政收入的日益惡化,國庫裡也是空空如也,哪有多餘銀錢支付吏員們的月薪?

既然沒有本色,那就用折色吧。

於是乎,每到月初發放俸祿,各個衙門的門前就會出現一大羣抱着布匹綾羅、米麪雜糧、醃菜食鹽以及一摞寶鈔的人,這些人就是整天被上官指使的腳不沾地的吏員們,他們抱着的物資,就是這個月的薪酬,很多人就要指望這些東西養家餬口。

這些物資都是各地上繳的賦稅,在內承運庫、廣盈庫、廣惠庫中堆放許久。很多布匹已經開始朽爛,根本無法做成衣服穿用,典當出去更是不值錢,寶鈔也是廢紙一張,很多商戶早就拒收了。

發放的大米很多已經發黴,醃菜上也佈滿綠毛,鹽原先是兩淮過來的大粒粗鹽,最近才改成新鹽。

你還別嫌棄,若是不要的話連這些東西沒沒有。

這些吏員大部分就跟後世的某個階層一樣,並非每個人都有機會貪墨收受賄賂,大部分人手中並不掌握實權,誰會去花冤枉錢給你送禮?過日子還不是指望那點可憐的月薪?

這些吏員擔負着每個衙門最繁重的公務。他們雖然也是讀書人,但基本都是屢試不第的科場失敗者,無奈之下才走託門路進了衙門,算是有份養家的差事。可是在等級森嚴的制度下,沒有功名的吏員上升通道已被堵死,一輩子也只能在最下層打混,並且時常被進士大老爺訓斥責罵甚至打板子。這碗飯其實吃的並不輕鬆,遠沒有外表光鮮亮麗讓人羨慕的樣子。

待遇差導致的後果便是,很多人對老爺們交辦的朝廷事務敷衍塞責,許多人更是想方設法從中牟利。

比如兵部的吏員便會與地方大將勾連好,在撥付兵甲軍械時故意多給,然後以漂沒的名義上報主官,最後從受領一方收取回扣,至於甲仗的去向則是毫不關心。

這樣的問題在各部普遍存在,上官們自然也從中得到好處,也就採取了默許的方法,這就導致了朝廷利益的嚴重損失。

若想解決這些直接損害朝廷利益的問題,就得一手大棒一手胡蘿蔔。

東廠和錦衣衛復起之後都相繼派員進駐各部寺,陸續將一些不長眼的蠹蟲逮入詔獄,隨之就是家產被抄,親眷流放。各衙門中上至部寺下到實權吏員,無不對廠衛既恨又怕,那些只能指望俸祿的吏員倒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

恨其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更怕的是一進詔獄,十死無生,家人受連累。

既然大棒已經落下,那接下來該胡蘿蔔隆重登場了。

數日後,聖旨經內閣後下傳到京師各衙門,內容很簡單:皇帝憫官吏生活不易,特動用內帑給包括下層吏員在內的所有人加薪,且視爲常例。

加薪當然是大好事,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加薪是有條件的。

各衙門吏員月薪按崗位和職責的重要性分爲二三四兩不等,每年每人都有十兩的勤政銀和二十兩的養廉銀。

月薪及勤政養廉銀全部用本色發放,從當月起生效。

每年年末,由內閣牽頭,吏部、督察院、廠衛各派員組成審查小組進駐各個部門,對每一個官員吏員年內的工作進行覈查,只要審查合格,三十兩銀子拿回家,讓家裡人過個肥年;要是查出問題來,對不起,你的辭舊迎新將在詔獄裡進行。

這筆賬很簡單,一年下來每個吏員要是審查合格,最低者也有五十餘兩銀子的收入,足夠養活一大家人了,並且生活水平還不低。職位重要的,一年能拿到七十多兩,並且都是銀子,不是以往的折色雜物,這可是好大的一筆收入了。

而各部寺主官的收入就更高了。

各部正二品尚書,月薪一百兩,廉政銀六百兩。

正三品左右侍郎,月薪八十兩,廉政銀五百兩。

正五品郎中,月薪六十兩,廉政銀三百兩。

從五品員外郎,月薪四十兩,廉政銀兩百兩。

正六品主事,月薪三十兩,廉政銀一百五十兩。

其餘七品到九品官員,月薪分別爲二十,十五,十兩,廉政銀爲一百兩到六十兩不等。

大小九卿及順天府官員按照級別參照六部標準施行。

新政一出,在京師各衙門中引起巨大轟動,絕大部分人對皇帝的這一舉措表示熱烈歡迎。尤其是中下層官員吏目,很多人歡呼雀躍,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原因很簡單,大明官員的俸祿低的令人髮指。

太祖老人家出身於社會最底層,對於貪官污吏有着刻骨的仇恨和敵視,所以他登基之後給各級官吏訂的薪資特別低,並且還振振有詞的道:“爲官者既受朝廷重祿,尚無饜足,不肯爲民造福,專一貪贓壞法,亡家果可怨乎?”

舉個例子,海瑞人淳安知縣一職時,一年大約只能拿到十二石大米以及不足三十兩銀子的薪資,這點銀錢和糧食也就夠一家五口維持日常生活而已,但別忘了人家可是正七品的百里侯。

難怪曾有位知縣上書朝廷訴苦道:“大小官自折鈔外,月不過米二石,不足食數人,仰事俯育,與道路往來,費安所取資?”

老子拼死拼活給你撫治一方,管理數萬名百姓,上有老下有小的,到頭來手裡一點寬裕的錢都沒有,你讓人家怎麼給你盡心盡力的幹?

正是因爲薪酬太低以及缺乏有效監管下,導致整個大明官場貪墨受賄成風,並且愈演愈烈,嚴重影響了朝廷的辦事效率,以及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鎮撫司的手段第五百八十二章 蠱惑和算計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七百六十七章 甲申天變之日、同樣的方式、不同的人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五十五章 襲殺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蘭人的考量第八十一章 打算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殺無赦!第四百五十一章 從流賊到王師第二百章 客戶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遺賢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來一次十三副?第一百二十一章 伏擊1第八百四十四章 見聞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六百七十一章 減稅與股份變更第二百八十六章 販私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盡第十六章 平叛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險、必須警醒第二百零七章 盛怒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一百二十一章 伏擊1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聲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三百四十五章 溫體仁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第二十三章 陛見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贓,你能怎樣?第六百一十章七章 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贓,你能怎樣?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醫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極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七十章 商路第二十七章 初戰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六百八十一章 北京第一人民醫院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報傳來第三百三十章 改進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七十九章 鳳陽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八十八章 兵亂第八十八章 兵亂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財了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漢奸,舉族北遷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賊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八百六十四章 裝備懸殊之戰第三十七章 大戰1第六百九十章 未來的接班人選第七百八十七章 歐亞大陸的怪獸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盡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衛1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屬國條例第八十四章 決心第六百三十一章 張網以待、終有所獲第一百零五章 夜襲第一百零四章 見面第五十二章 攻城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輝第五百一十六章 熱刀切牛油第一百章 心安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門爭奪戰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輔之子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五百七十三章 對自己人下手要狠一點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二十六章 西安左衛2第三百零六章 斷腕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執法還是行兇第一百三十八章 殺俘第五百三十八章 強硬
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鎮撫司的手段第五百八十二章 蠱惑和算計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七百六十七章 甲申天變之日、同樣的方式、不同的人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五十五章 襲殺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蘭人的考量第八十一章 打算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殺無赦!第四百五十一章 從流賊到王師第二百章 客戶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遺賢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來一次十三副?第一百二十一章 伏擊1第八百四十四章 見聞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六百七十一章 減稅與股份變更第二百八十六章 販私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盡第十六章 平叛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險、必須警醒第二百零七章 盛怒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一百二十一章 伏擊1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聲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三百四十五章 溫體仁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第二十三章 陛見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贓,你能怎樣?第六百一十章七章 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贓,你能怎樣?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醫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極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七十章 商路第二十七章 初戰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六百八十一章 北京第一人民醫院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報傳來第三百三十章 改進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七十九章 鳳陽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八十八章 兵亂第八十八章 兵亂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財了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漢奸,舉族北遷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賊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八百六十四章 裝備懸殊之戰第三十七章 大戰1第六百九十章 未來的接班人選第七百八十七章 歐亞大陸的怪獸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盡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衛1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屬國條例第八十四章 決心第六百三十一章 張網以待、終有所獲第一百零五章 夜襲第一百零四章 見面第五十二章 攻城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輝第五百一十六章 熱刀切牛油第一百章 心安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門爭奪戰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輔之子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五百七十三章 對自己人下手要狠一點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二十六章 西安左衛2第三百零六章 斷腕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執法還是行兇第一百三十八章 殺俘第五百三十八章 強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