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

溫體仁出列奏道:“臣對聖上提攜天下讀書人之舉深表贊同!聖上此舉開史之先河,比國初時太祖由監生中選官一事更爲高明!老臣敢斷言,此策將會爲大明奠定傳承萬世之基!臣爲聖上賀,爲大明賀!”

王應熊、張至發都是暗自鄙夷:真是越老越不要臉了!原先媚上之言還能收斂含蓄一些,現在直接赤裸裸的狂吹一通!不就是因爲貪戀權位才言不由衷嗎?不就是你家兒子沒成氣的,皇帝現在給了一條出路後才如此大拍馬屁嗎?

王應熊出列道:“首輔之言雖稍顯過分,但亦有其道理。臣相信此策一出,原本還需回家苦等三年的舉子們定會雀躍無比!聖上實乃仁厚之君也!臣敬佩之至!”

他家有兩女一子,幼子尚處總角之年,將來還不知道咋回事,這次並未從中受益,所以也就敷衍的恭維一下完事。

張至發奏道:“臣亦覺聖上此舉甚爲高妙,既能安天下讀書人之心,又能從中選材爲朝廷所用,不使賢才旁落,老臣敬服!”

左都御史李邦華出列奏道:“舉子、監生出仕雖已有先例,但向來其員額甚少;臣恐此策施行之後,會致官員人數激增,前宋冗官之禍可是近在眼前,還望聖上三思!”

右都御史施邦曜奏道:“憲臺所言極是!前宋冗官之繁致使百姓負擔沉重;我朝至今兩百餘載,官員職數遠教前宋爲少,聖上貿然加之數倍,恐非黎民之福!”

朱由檢心道:你們是沒見識過什麼是真正的冗官,宋朝與後世比起來,那點官員人數根本不值一提。

他笑着開口道:“二位卿家所慮亦是情理之中,故宋前車之鑑不遠,朕豈會重蹈其覆轍?舉子、監生皆是朝廷儲材之所在,其中不乏能力出衆者,但因各種原因並未中試;故此朕纔有此策,其目的便是不至野有遺賢。至於二位卿家心憂之事其實不難解決之道,到時尚需二位卿家盡職盡責纔好!”

李邦華施禮道:“臣愚鈍,還請聖上明示!”

朱由檢開口道:“朕有一偶得:雖然舉子、監生皆已具備出仕之資格,但其從政之出口並不亞於會試中榜!朕管此名曰寬進嚴出!”

殿內衆臣聞言皆是似有所悟。

朱由檢接着道:“嚴格取官制度是防範冗官之策略!不論舉子、監生所擅爲何,其參加選官考試之時,六部、督察院、大理寺皆要遣部務精熟之官吏共同予以監督!朕所言並不單指官員,能吏亦可爲考官!”

李邦華點頭奏道:“臣知聖上之意,臣亦在有司任過職,深知許多吏員確實於部務熟稔無比,由其擔當考官,更能體察入微!聖上此舉有不拘一格之風範,臣無異議!”

吏部尚書周雲讚道:“如此一來,某舉子、監生是否可爲稱職之官,其行爲之優劣自可一目瞭然!如此便從源頭將庸官之路徹底禁絕!聖上此策實乃天授也!好一個寬進嚴出!妙哉!”

朱由檢笑着擺手道:“諸卿勿再誇讚,若無異議,禮部派員於張榜之日公佈便可,待殿試之後,所有舉子盡皆入國子監。各部寺現下便要着手安排本部前去授課之人選,做好輪值預案,一切要在不耽誤本部事物之前提下進行!爲使官吏授課更加用心,朕會自內帑拿出銀兩作爲獎賞,凡事用心任事者皆有補貼!”

朱由檢不擔心有授課官吏會敷衍其事。

每次授課,下面坐着的大都是讀書人中的尖子,他們雖對具體施政之法並不通曉,但不妨礙他們對授課質量做出判斷。倘若授課時教授者不用心,一衆舉子、監生肯定會讓他下不來臺。

就像一個資深吃貨一樣,也許他不會做菜,但這不影響他對廚師的手藝做出評判。

衆臣散去後,朱由檢拿起張奎關於攔截祖大壽車隊的奏本又看了一遍。

于山海關堵截運往遼東各種物資一事,當然是在他的授意下進行的。在整個局勢日漸平穩的狀況下,對建州的封鎖已是順理成章之事。這次查扣的物資就大部分都是軍資,直接讓勇衛營使用便可。

朱由檢打算讓兵部派員前往遼東,清查遼東兵員額數,然後根據實際所需發放物資,將他們侵吞剋扣後在轉手賣給建州的門路鎖住。

在晉商被團滅,建州自左路獲取物資的通道被掐斷後,現在再將其右路封閉,其依賴外界輸血的巨大缺陷,會在不久的將來給建州帶來滅頂之災。

就算你皇太極再英明睿智,但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沒有火藥,孔友德的大炮能打幾次?沒有糧食,蒙古人還會跟着你屁股後面嗎?金銀、綢緞、女人只能在飽暖之後纔會發揮它自身的屬性,飯都吃不飽你還有力氣嘿咻?

雖然有擄去的漢人爲建州種田打糧,但朱由檢從心裡不信他們一年能收穫足夠多的糧食。

漢人奴隸大部分還在使用木質農具,那種東西能刨地嗎?沒有深耕細作糧食產量能高嗎?

就算少量使用鐵質農具的,並且鐵匠不缺,但磨損之後沒有鐵料如何修補?

是人就會生病,士卒平時操練中更是難免受傷,沒有了從大明走私過去的成藥,就指望建州那些跳大神的薩滿,也就跳完了,人也涼透了。

大明想控制建州太簡單了。但歷史上皇帝和大臣們都被流賊搞得焦頭爛額,根本無暇顧及到採用禁運這條策略。再加上建奴數次扣關入境後大肆的劫掠各種物資,晉商和遼東對其直接或間接的資助,才讓他們逐漸坐大起來。

建州應對封鎖的舉措無非就是扣關搶掠。在無法從山海關突破的情況下,就得和去年一樣,從破損的長城關口進入京畿一帶。

若不是顧及到無辜百姓的傷亡,朱由檢倒是盼着建奴來搶。先讓他們搶個夠,使他們因貪婪而自動把戰線拉長,然後在其師老兵疲、忘乎所以之際,調集重兵將其重創與境內。

不過那樣做太過冷酷了。作爲一個穿越者,根本無法忍受戰爭造成的大量平民傷亡。無數鮮活的生命因爲自己的決定而慘死,就算將來把建奴殺乾淨,自己的心理也會留下巨大的、揮之不去的陰影。

戰爭是成年男人之間的對決,與老弱婦孺沒有半點關係,還是讓我用一刀一槍來解決吧。

當務之急是如何儘量平穩的渡過小冰河時期,讓還會持續數年的旱情不會引發新的動亂,努力減少百姓因災害死亡的人數。

自己先前下旨採取的種種舉措正在各省大力推行,只要地方官府盡職盡責,今年的夏收就能很好的緩解缺糧的危機。

就像做飯一樣,菜也洗好了,肉也切好了,就等着大廚上來烹製了。這些大廚就是大明的地方官吏,等着吃飯的人就是因爲天災而被迫在死亡線上掙扎的百姓。

把希望寄託在官吏的良心上是非常不靠譜的想法,上千年來形成的不作爲的慣性,會讓他們對眼皮底下的苦難視若不見。

嚴格的監督,嚴厲的處罰措施是最佳的辦法,派往北方各地的御史、錦衣將會在其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遠在京師的朱由檢不知道的是,他擔心的事情正在發生。

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陸是必佔之地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戰第五百五十六章 酒後吐真情第四百零七章 衝鋒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報傳來第二百一十八章 弒父第一百零五章 夜襲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賞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幹什麼呢?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二十七章 初戰第四百八十四章 託孤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處之道第六百一十章 關外需要你們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興市場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國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艦隊的第一次備戰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四章 洪承疇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別擔心,銀子馬上就有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軍的反擊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七十一章 京營1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華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會第一百六十八章 邊鎮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爾的新生活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陸遼東第四百七十六章 左翼騎兵的狀況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三百六十二章 紅夷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第二百九十章 宴會第一百八十章 爭議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鎮撫司的手段第一百六十八章 邊鎮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五百三十四章 我皇明萬勝!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門爭奪戰第七百四十九章 學堂的永久免費制度第八百零一章 驅虎吞狼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響和思考第七百八十七章 歐亞大陸的怪獸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問題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諳人心的王德化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網第五百零三章 無人可用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搶來的資源填海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與漢人第三百四十五章 溫體仁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換地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來閣臣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間之奇女子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構想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第三十章 預謀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六十六章 逮獲第三百八十六章 準備第四百一十六章 選官第五百章 戰報及善後方案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帶發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第八十九章 聚衆第四百七十三章 難以應對的陽謀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戰略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動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明第一輛四輪馬車上路第一百四十九章 順勢第三百五十二章 請封第六百八十四章 軍醫制、西北邊鎮現狀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險中求第六十四章 邊軍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明第一輛四輪馬車上路第二百五十三章 懼敵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觸即發第八百八十七章 豐收的喜悅、競價
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陸是必佔之地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戰第五百五十六章 酒後吐真情第四百零七章 衝鋒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報傳來第二百一十八章 弒父第一百零五章 夜襲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賞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幹什麼呢?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二十七章 初戰第四百八十四章 託孤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處之道第六百一十章 關外需要你們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興市場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國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艦隊的第一次備戰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四章 洪承疇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別擔心,銀子馬上就有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軍的反擊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七十一章 京營1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華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會第一百六十八章 邊鎮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爾的新生活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陸遼東第四百七十六章 左翼騎兵的狀況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三百六十二章 紅夷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第二百九十章 宴會第一百八十章 爭議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鎮撫司的手段第一百六十八章 邊鎮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五百三十四章 我皇明萬勝!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門爭奪戰第七百四十九章 學堂的永久免費制度第八百零一章 驅虎吞狼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響和思考第七百八十七章 歐亞大陸的怪獸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問題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諳人心的王德化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網第五百零三章 無人可用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搶來的資源填海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與漢人第三百四十五章 溫體仁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換地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來閣臣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間之奇女子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構想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第三十章 預謀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六十六章 逮獲第三百八十六章 準備第四百一十六章 選官第五百章 戰報及善後方案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帶發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第八十九章 聚衆第四百七十三章 難以應對的陽謀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戰略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動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明第一輛四輪馬車上路第一百四十九章 順勢第三百五十二章 請封第六百八十四章 軍醫制、西北邊鎮現狀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險中求第六十四章 邊軍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明第一輛四輪馬車上路第二百五十三章 懼敵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觸即發第八百八十七章 豐收的喜悅、競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