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

在洪承疇回家省親之前,朱由檢便將原東閣大學士、崇禎七年致仕回家的劉宇亮的宅子賞賜給了他,此次返京,洪承疇便把家中老小自泉州老家一起搬來了京師。

洪承疇因爲怕母親不慣海舟的緣故,所以此次行程沒有從泉州坐船走海路直達天津衛,而是走陸路直奔杭州,然後乘坐杭州府的官船沿着運河一路北上。

抵達通州的碼頭後,洪承疇打發親隨進京知會留在京城料理雜事的管家,之後僱了二十餘輛馬車,裝載着從老家帶來的各種雜物直奔京師。

在崇文門外值哨的五城兵馬司兵卒清出通道後,等候在城門的管家洪福在前引路,洪承疇在親兵的護衛下騎馬進了京城,長長的車隊跟隨在後。

京城內的道路硬化工程還在進行中,城內到處是熱火朝天的施工場面,洪福帶着車隊在京城內東繞西拐的走了半個時辰後,於酉時左右抵達了西城的新宅。

在宅邸東側打開的角門處,洪承疇跳下馬來,幾輛載着洪府女眷的馬車駛入院中;裝載貨物的馬車則駛往正門卸車,一衆親兵也是前往正門,他們暫時會被安置在前宅,而後跟隨洪承疇赴任薊遼。

洪承疇從角門步入院內,疾步行至最前面的一架馬車前躬身施禮:“母親大人,一路行程勞頓,可還安否?”

隨着車門的打開,兩名十餘歲的婢女先行下來,然後攙扶着一身淡色襦裙、滿頭銀髮上插着一隻玉簪的傅氏下了車,第三輛馬車上洪承疇的夫人洪林氏也急忙趕過來。

“阿生,既已到京,你可曾上本求見?陛下待我洪家恩重如山,不僅將你擢至一品高位,更連我這個老婦人也得賜顯祿,我洪氏一族自此榮登名門之列;此等聖恩,我兒須得拼盡全力方可報之,萬不可心生懈怠!”

年過六旬的傅氏站定後,喚着洪承疇的乳名肅聲開口道。

傅氏出自富裕之家,從小讀書識禮,對洪承疇兄弟三人管束甚嚴;在洪父早逝後,正是在傅氏的嚴格管束和撫育下,洪家纔出了洪承疇這樣一個朝堂重臣,使得泉州洪氏一族一躍成爲了大明頂尖的豪門。

“母親大人放心,兒已遣人遞本請見,料幾日內便會得見天顏;只是兒很快就將離別母親,不能在大人膝下盡孝,兒心中終是深感愧疚!”

洪承疇已經十餘年不見家中老母,這次回家省親僅待了月餘,又不得不回返北地;在他的一再懇求下,本不願離開家鄉的傅氏隨他來到了京城;三子洪承畯一家人留在老家,照看老宅以及洪父的墳塋。

“我兒且去忙,自古忠孝不能兩全者衆,我兒乃頂天立地之大丈夫也,何苦做此小兒女狀!老身有兒媳陪着便可!”

傅氏用慈愛的目光看着面前躬身施禮的大兒子,心中是滿滿地驕傲與自豪。

兩個粗壯的婆娘擡着一頂精緻的軟轎過來,婢女將傅氏攙入轎中後,軟轎顫顫悠悠的直奔後宅而去,洪林氏急忙帶着幾名婢女和粗使婆子跟了上去,洪承疇恭送母親離開。

“老爺,湯桶已備好,老奴這便着人帶路,廚房正在製作飯食,請老爺先沐浴更衣再去用食,老奴去招呼着把車子卸下!”

年過五旬的管家洪福走上前來施禮道。

他是洪家的家生子,自幼在洪家長大,自打洪承疇中試爲官後便跟在他身邊,替洪承疇打理日常的飲食起居,此前被留在京師操辦新宅中打掃清理、置辦傢俱、僱請各種僕從等各種雜事,並未跟隨返鄉。

“內宅老夫人處可都安置妥當?僱請的人手可靠否?多年未曾進京,京城之內變化竟是如此之大!只是怎地隨處都在修房建屋?”

洪承疇一邊打量着院落內的的景緻,一邊開口問道。

“請老爺放心,老夫人處已安置妥帖,府上僱請的皆是身家清白的良家之人!至於修建一事,老奴聽聞是皇上下旨,工部官員奉旨督造,具體何用老奴不得而知!”

接着洪福招呼一聲,不遠處兩名十六七歲年紀、相貌秀麗的婢女上前施禮後於前面引路,洪承疇揹着雙手踱步向一側的月亮門行去。

洪承疇入京的消息第一時間內便被送達宮內,朱由檢考慮到旅途勞頓的原因,沒有即刻召見他,總得讓人家先歇息一下安頓好,走親訪友之後再召見不遲。

遼東的問題存在已久,也不急在這一時,如此棘手的問題,洪承疇能否妥善解決也是個疑問。

至於京城中正在修建的房舍問題,卻是朱由檢正準備實施的另一項計劃:等到解決完遼東問題後,順勢將南京六部以及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與京城中的各部司合併,將南京的這些官員遷來京城,正在大規模修建的房屋就是給將來北遷官員準備的。

當然了,這些房子不是用來賞賜的,是用來賣或者租的。

本着便宜不出外的原則,此次營造工程由幾名外戚包攬,包括懿安皇后的父親張國紀、周後的父親周奎、田妃的父親田弘遇、袁貴妃的父親袁也讓。

這些國戚每人出資若干,組建了一家商行,之後僱請人手負責營造房舍,到時只管賣房收銀便可。

此舉既能使得外戚們大賺一筆,也能更利於後宮內的人心穩定。

有了多餘的財物,周後她們纔能有更多的賞賜給身邊之人,這是提高身邊人忠誠度最有效的手段。

房舍的修建由工部派員規劃好之後開始施工,按照京城內現有各級官員宅子的模板建造,大小不一,價格也會截然不同。

南京小朝廷存在至今,使得朝廷政令不暢,這其實都怪朱棣。

永樂十九年,成祖詔令“六部政悉移而北”,正式以北京爲都。成祖下旨遷都北京後,出於種種原因,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並保留了一套中央機構。

這是標準的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你既然把大侄子都幹翻了,還怕那羣江南文人幹嘛?你以爲這樣做人家就不會背後罵你?

南京和北京一樣,設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官員的級別也和北京相同。北京所在爲順天府,南京所在爲應天府,合稱二京府。

雖然南京六部的權力遠不如北京六部,但是南京六部也有一定職權。主要是因爲南京所在的南直隸地區轄十五個府又三個直隸州,相當於後世江蘇、安徽兩省及上海之地,卻不設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揮司三司,原來三司執行的職權便由南京六部負責,其中又以南京戶部、南京兵部的權力最重。

在現今境內局勢平穩安定時,南京的小朝廷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必須將權利收上來,將南京管轄的區域統歸朝廷,那樣將來的改革纔不會遇到更大的阻力。

南京幾個部司權力太大,實際上已經脫離了皇帝和朝廷的掌控範圍。

南京戶部負責徵收南直隸以及浙江、江西、湖廣諸省的稅糧,此四地所交稅糧幾乎佔了大明的一半。

同時南京戶部還負責漕運及全國黃冊的收藏和管理,南京戶部侍郎因此經常兼任總理糧儲。

南京兵部負責南京地區的守備,南京地區的49個衛,都隸屬南京兵部尚書指揮。南京兵部尚書一般掛“參贊機務”銜,會同鎮守太監和南京守備勳臣共同管理南京的全部事務。

南京吏部負責南京地區官員六年一度的京察考功,京城吏部不得干涉。

這樣一來,皇帝和朝廷在南直隸一帶的存在感十分的微弱,朝廷的許多政令在南直隸很難得到貫徹和施行。

南京的這些利益集團纔是東林黨的根本所在,若想對付這些利益共同體,唯有釜底抽薪一策。

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八十七章 苦難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給揍了再說。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來閣臣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七百九十一章 給阿三找點麻煩第十四章 大生產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一百三十八章 殺俘第二十七章 初戰第二百四十三章 薊鎮第八百四十七章 長公主殿下召見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門講究的是與衆不同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險、必須警醒第一百六十九章 懷柔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測第四百三十九章 後路危機第六百六十三章 熱烈歡迎大明帝國使團到訪第一百零七章 大勝第二十六章 西安左衛2第九十五章 城內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銃手第四百二十五章 戰幕拉開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門講究的是與衆不同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搶來的資源填海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軍的反擊第五百七十三章 對自己人下手要狠一點第五百八十二章 蠱惑和算計第一百一十二章 謀劃第三百六十八章 爭議第六百四十章 不幹都不行了第三百章 證據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興市場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規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癟第三十一章 商議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八十三章 訛詐第三百五十二章 請封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國婚姻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與漢人第四十八章 巡視第三十七章 大戰1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軍的反擊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後、向日本移民第六十六章 逮獲第二百七十章 圍城第八百六十九章 風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報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七十九章 鳳陽第八十九章 聚衆第二百零六章 內情第三百四十章 酒後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六百八十九章 孫傳庭納妾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戰事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間之奇女子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興第四百八十七章 矇在鼓裡的邊將們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隊第四百二十七章 潰敗第四百三十六章 後路之憂第六百七十一章 減稅與股份變更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七百四十四章 吏治與治吏第五百五十六章 酒後吐真情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戰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錢不一定智商高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八百四十四章 見聞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還是太過年輕了第二十二章 誅殺第六十八章 輕鬆第二百五十六章 戰前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來一次十三副?第二百一十章 廢除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頂山崗上的堡寨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蘭人的考量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
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八十七章 苦難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給揍了再說。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來閣臣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七百九十一章 給阿三找點麻煩第十四章 大生產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一百三十八章 殺俘第二十七章 初戰第二百四十三章 薊鎮第八百四十七章 長公主殿下召見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門講究的是與衆不同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險、必須警醒第一百六十九章 懷柔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測第四百三十九章 後路危機第六百六十三章 熱烈歡迎大明帝國使團到訪第一百零七章 大勝第二十六章 西安左衛2第九十五章 城內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銃手第四百二十五章 戰幕拉開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門講究的是與衆不同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搶來的資源填海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軍的反擊第五百七十三章 對自己人下手要狠一點第五百八十二章 蠱惑和算計第一百一十二章 謀劃第三百六十八章 爭議第六百四十章 不幹都不行了第三百章 證據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興市場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規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癟第三十一章 商議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八十三章 訛詐第三百五十二章 請封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國婚姻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與漢人第四十八章 巡視第三十七章 大戰1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軍的反擊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後、向日本移民第六十六章 逮獲第二百七十章 圍城第八百六十九章 風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報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七十九章 鳳陽第八十九章 聚衆第二百零六章 內情第三百四十章 酒後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六百八十九章 孫傳庭納妾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戰事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間之奇女子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興第四百八十七章 矇在鼓裡的邊將們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隊第四百二十七章 潰敗第四百三十六章 後路之憂第六百七十一章 減稅與股份變更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七百四十四章 吏治與治吏第五百五十六章 酒後吐真情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戰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錢不一定智商高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八百四十四章 見聞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還是太過年輕了第二十二章 誅殺第六十八章 輕鬆第二百五十六章 戰前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來一次十三副?第二百一十章 廢除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頂山崗上的堡寨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蘭人的考量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